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度」與「渡」之異同― 〈太史公自序〉中的「度」與「渡」(⑿六十八上)
2025/03/10 19:39
瀏覽135
迴響0
推薦41
引用0

「度」與「渡」之異同―〈太史公自序〉

    中的「度」與「渡」(六十八上

 、列傳70卷―70〈太史公自序〉

    本篇由七個部分組成,其中前六節構成大序,最後一節則為小序,把大序與小序兩種文體融合在一起;這些部分涵蓋了家世敘述、《論六家要指》的解讀、江淮地區的遊歷經歷、繼承父志的遺訓、與壺遂(通曉律令的術士)的對話、憤而著書的心路歷程,以及包含130篇文章引言、標題及編排次序的總結。在第一部分詳細描繪了自己的家族背景,第二部分則是對其父司馬談所著《論六家要旨》的概括,第三部分回顧了作者年輕時遊歷江淮的豐富經歷,第四部分則記述了作者如何秉承父命,繼續祖先的事業,致力於著書立傳,第五部分通過與壺遂對話的形式,詳細闡述了《史記》的初衷,第六部分則揭露了作者的個人歷程,以及他如何憤而著書的全部過程,第七部分,詳細列出了《史記》全書130篇的解題、標題以及編排順序。 

二、〈太史公自序〉中的「度」與「渡」

    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這是太史公對於陰陽家的批判,承襲自其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夫陰陽」是「那個陰陽家啊。『夫』『表提示作用的發語詞』」,「四時」是「指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八位」是「八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的方位」,「十二度」是「觀測日﹑月﹑五星的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樑、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的十二個角度的位置」,「二十四節」是「一年中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個節氣」,「各有教令」是「各有教導各種適宜和禁忌的命令,各有適宜和禁忌的規定」,「順之者昌」是「順從的人則可以昌明而興盛,順從者則可昌盛」,「逆之者不死則亡」是「違逆的人則不是死去就是遭逢消滅的噩運,違逆則遭滅亡」,「未必然也」是「不一定都是這樣未必是都對的」,「故曰」是「所以說」,「使人」是「讓人」,「拘而多畏」是「拘束而畏懼頗多」。整段對話的意思是:那個陰陽家啊,對於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各有適宜和禁忌的種種規定,順從的人則可以昌明而興盛,而違逆的人則不是死去就是遭逢消滅的噩運,其實不一定都是這樣的。所以說:「這些說法會讓人感到拘束而產生頗多畏懼。「十二度」的」字是引申義「角度位置的標準」,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與合。故曰聖人不朽,時變是守。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

     這是太史公對於道家的批判中的一小段,還是承襲自其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無成勢」是「事物沒有固定不變形勢。『勢』『形勢、情形、狀況』」,「無常形」是「沒有固定不變形狀。『形』『表現出來的樣子、顯現出來的形狀』」,「能究」是「能夠察究」,「萬物之情」是「萬事萬物的情理。『情』『情態、情理』」,「不為物先」是「不超越而趨於萬物之先。『物』『萬物存在於天地間一切人事物的通稱』」,「不為物後」是「不遲緩而落於萬物之後」,「能為萬物主」是「能夠成為萬物的主宰」,「有法無法」是「(辦事)有方法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方法」,「因時為業」是「順應當時的事情(而選擇合適的方法)所以能夠成就其功業」,「有度無度」是「(處世)有原則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原則。『度』引申義規章準則原則」,「因物與合」是「順應萬物的情況(而找出合適的原則)所以能夠合於世情」,「故曰」是「所以說」,「聖人不朽」是「聖人的德業之所以不朽」,「時變是守」是「在於堅守順時變化的原則」,「虛者」是「虛無」,「道之常也」是「道的恆常規則」,「因者」是「因應萬物的情況」,「君之綱也」是「君主的治世綱領」。整段對話的意思是:沒有固定不變形勢,沒有固定不變形狀,所以能夠察究萬事萬物的情理。不被物推於前,不被物牽於後,所以能夠成為萬物的主宰。辦事有方法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方法,順應當時的事情而選擇合適的方法所以能夠成就其功業;處世有原則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原則,順應萬物的情況而找出合適的原則所以能夠合於世情。所以說:「聖人的德業之所以不朽,在於堅守順時變化的規律。虛無是道的恆常規則,因應萬物的情況是君主的治世綱領」。「有度無度」的兩個」字都是引申義原則規章準則,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