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與「渡」之異同―總結《史記·本紀 ·世家·
列傳》裡的「度」與「渡」(五)
五、《史記》〈本紀〉、〈世家〉和〈列傳〉裡「度」假借為「渡」的分布:
《史記》〈本紀〉、〈世家〉和〈列傳〉裡,「度」假借為「渡」的本義「涉濟、渡水」的有28次,分布在15篇裡面,分別是:
1〈周本紀〉「自漆沮度渭」、「度漆沮」2次。
2〈項羽本紀〉「日夜引兵度三戶」1次。
3〈高祖本紀〉「度兵汜水」1次。
4〈衛康叔世家〉「晉更從南河度」1次。
5〈晉世家〉「還自河南度」、「晉侯度河北歸國」、「度河」、「卒度河」、「走河,爭度」、「五月度河」、「度涇,大敗秦軍」7次。
6〈司馬穰苴列傳〉「度水而解」1次。
7〈淮陰侯列傳〉「欲度臨晉」1次。
8〈田儋列傳〉「度平原」1次。
9〈樊酈滕灌列傳〉「度淮」1次。
10〈酈生陸賈列傳〉「度兵平原」1次。
11〈傅靳蒯成列傳〉「從出度平陰」1次。
12〈吳王濞列傳〉「西度淮擊楚」、「未度淮」、「吳王之度淮」、「度江走丹徒」4次。
13〈匈奴列傳〉兩次「度河」及「漢度河」3次。
14〈衞將軍驃騎列傳〉「度西河」1次。
15〈淮南衡山列傳〉「已度河」、「乃度」2次。
六、《史記》〈本紀〉、〈世家〉和〈列傳〉裡「度」假借為「渡」與不用假借字的交錯情況:
在《史記》的〈本紀〉、〈世家〉和〈列傳〉裡,我們還發現同一件事的書寫,有的地方使用「度」假借為「渡」,有的地方卻使用本字「渡」,這是一種比較特殊的交錯情況,專列一項加以說明。
1古書中「河」指的是「黃河」,「江」指的是「長江」,「淮」指的是「淮水」。「渡過黃河」一事直接用本字「渡河」的有39次,用假借字「度河」的有8次;「渡過長江」一事直接用本字「渡江」的有5次,用假借字「度江」的有1次;「渡過淮水」一事直接用本字「渡淮」的有14次,用假借字「度淮」的有4次;其中是否另有規律,尚待進一步研究。
2〈項羽本紀〉的「渡兵汜水」在〈高祖本紀〉用假借字作「度兵汜水」。
這是楚漢之爭的時期戰於成皋的一小段。
〈項羽本紀〉作:「漢果數挑楚軍戰,楚軍不出。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馬怒,渡兵汜水。士卒半渡,漢擊之,大破楚軍,盡得楚國貨賂。」
而〈高祖本紀〉作:「漢果數挑楚軍,楚軍不出。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馬怒,度兵汜水。士卒半渡,漢擊之,大破楚軍,盡得楚國金玉貨賂」。
整段敘述相雷同,只是〈項羽本紀〉「渡兵汜水」〈高祖本紀〉作假借字「度兵汜水」,末尾「盡得楚國貨賂」高祖本紀〉做「盡得楚國金玉貨賂」;更奇怪的是下文接著「士卒半渡」兩處都用本字「渡」;好像本字「渡」與假借字「度」是任意使用的。
3在〈高祖本紀〉與〈淮陰侯列傳〉的「未渡平原」,到了〈田儋列傳〉換用假借字「度平原」,在〈酈生陸賈列傳〉也用假借字「度兵平原」。
有人說「未渡平原」是「尚未渡過平原津」,而「度平原」、「度兵平原」是「經過平原(平坦、廣闊的地方)」、「帶兵經過平原」,從字面上看來這個解釋很合理,而且符合「能用本字解釋的不輕易使用假借字」的訓詁原則;可是《史記》裡的「度平原」、「度兵平原」這樣解釋就與事實不符了,我們不得不辯明。
「平原津」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之下,回程「至平原津而病」。「平原津」地方在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平原故城的西邊,是秦始皇三十七年(210B.C.)出游,回程得病的地方,沒有時間記錄;據據七月丙寅(二十日)死於沙丘宮(今河北邢台市廣宗縣大平台村南),今山東平原縣到河北廣宗縣經東呂高速公路長159.2公里,車程2小時19分,以這樣的距離推算,平原津得病應當在溽暑的六七月間。
〈高祖本紀〉、〈淮陰侯列傳〉、〈田儋列傳〉、〈酈生陸賈列傳〉四段《史記》原文作:
〈高祖本紀〉:「淮陰已受命東,未渡平原。漢王使酈生往說齊王田廣,廣叛楚,與漢和,共擊項羽。韓信用蒯通計,遂襲破齊。齊王烹酈生,東走高密。」
〈淮陰侯列傳〉:「信引兵東,未渡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說下齊,韓信欲止。范陽辯士蒯通說信曰:『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發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眾,歲餘乃下趙五十餘,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於是信然之,從其計,遂渡河。齊已聽酈生,即留縱酒,罷備漢守禦。信因襲齊歷下軍,遂至臨菑。」
〈田儋列傳〉:「漢將韓信已平趙、燕,用蒯通計,度平原,襲破齊歷下軍,因入臨淄。齊王廣、相橫怒,以酈生賣己,而亨酈生。」
〈酈生陸賈列傳〉:「淮陰侯聞酈生伏軾下齊七十餘城,乃夜度兵平原襲齊。齊王田廣聞漢兵至,以為酈生賣己,乃曰:『汝能止漢軍,我活汝;不然,我將亨汝!』酈生曰:『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而公不為若更言!』齊王遂亨酈生,引兵東走。」
看了這四段資料,應該可以確認〈田儋列傳〉的「度平原」、〈酈生陸賈列傳〉的「度兵平原」的「度」都是「渡」的假借;太史公是否要避開重複故意用假借字則不得而知。
4〈高祖本紀〉「漢王從臨晉渡」及〈魏豹彭越列傳〉的「渡臨晉」,在〈淮陰侯列傳〉裡改用假借字「欲度臨晉」。
首先我們來弄清楚「臨晉」在哪裡?臨晉關是古代的關名,又稱蒲津關;在今陝西省大荔縣東,該縣於秦厲共公十六年(461B.C.)設立時即名臨晉縣。「臨晉」是古代黃河的重要渡口之一;以秦人而言,這是因為該處「臨近晉國」,所以稱之為「臨晉」。〈秦本紀〉裡曾出現「惠文君更年十二年王與梁王會臨晉」、「武王元年與魏襄王會臨晉」、「三年與韓襄王會見於臨晉外」三次,可見「臨晉」為秦、晉間的重要險地。
這幾段資料敘述的原文是:
〈高祖本紀〉:「漢二年(205 B.C.)…三月,漢王從臨晉渡,魏王豹將兵從。」
〈魏豹彭越列傳〉:「漢王還定三秦,渡臨晉,魏王豹以國屬焉。」
〈淮陰侯列傳〉:「漢二年(205 B.C.)出關…其八月,以信為左丞相,擊魏。魏王盛兵蒲阪,塞臨晉,信乃益為疑兵,陳船欲度臨晉,而伏兵從夏陽以木罌缻渡軍,襲安邑。」
以文字詳略而言,〈淮陰侯列傳〉最詳盡卻用假借字「欲度臨晉」而不用本字,而〈高祖本紀〉與〈魏豹彭越列傳〉較簡略反而用本字「漢王從臨晉渡」、「渡臨晉」;用假借字的〈淮陰侯列傳〉其下文卻作本字「以木罌缻渡軍」,好像太史公對於本字「渡」與假借字「度」是任意使用的。
5〈高祖本紀〉的「南渡平陰津」在〈傅靳蒯成列傳〉用假借字作「從出度平陰」。
〈高祖本紀〉是對重大事項加以敘述,因為「南渡平陰津」才會有「為義帝發喪」而站上「道德制高點」是重大事項,所以有「南渡平陰津,至洛陽。新城三老董公遮說漢王以義帝死故。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的描述。
而〈傅靳蒯成列傳〉的「蒯成侯周緤」段是綜述周緤早期就「死忠以參乘追隨」(參乘是乘車陪坐在右邊持「殳戟戈矛」護主的士兵),所以說「(周緤)常為高祖參乘,以舍人從起沛。至霸上,西入蜀、漢,還定三秦,食邑池陽。東絕甬道,從出度平陰,遇淮陰侯兵襄國,軍乍利乍不利,終無離上心。」
周緤「從出度平陰」就是指高祖「南渡平陰津」時追隨陪坐在車右,是同一件事而〈高祖本紀〉用本字「南渡平陰津」,〈傅靳蒯成列傳〉卻用假借字作「從出度平陰」。
這些用本字「渡」與用假借字「度」有些像是任意使用的,有些又像是另外有寓意;整理出來以供有心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