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與「渡」之異同―
《史記·列傳》裡的「度」與「渡」(二)
二、《史記·列傳》裡出現的「度」與「渡」
七十篇列傳中27篇都沒有出現「度、渡」兩字,所以從略,其餘43篇裡,「度」字出現了有90次,「渡」字出現41次,分別整理、統計如下:
1〈管晏列傳〉裡只出現一次「度」字:「上服度則六親固」的「度」是引申義「制度」,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沒有「渡」字出現。
2〈司馬穰苴列傳〉裡只出現一次「度」字:「度水而解」的「度」是「渡」的假借「涉濟、渡水」之義,讀「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沒有「渡」字出現。
3〈孫子吳起列傳〉裡只出現一次「度」字:「孫子度其行」的「度」是引申義「測量估計」音讀轉作「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沒有「渡」字出現。
4〈伍子胥列傳〉裡有兩個「渡」字:「乃渡伍胥」、「伍胥既渡」都是本義「涉濟、渡水」,都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沒有「度」字出現。
5〈蘇秦列傳〉裡共有三個「度」字、兩個「渡」字:「內度其士卒賢不肖」、「料度諸侯之卒十倍于秦」、「臣竊度之」三個「度」字都是引申義「測量估計」,音讀轉作「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渡嘑沱」、「秦甲渡河逾漳」兩個「渡」字都是本義「涉濟、渡水」,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6〈張儀列傳〉裡只出現三個「渡」字:「悉趙兵渡清河」與「原渡河逾漳」、「渡清河」三個「渡」字都是本義「涉濟、渡水」,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沒有「度」字出現。
7〈白起王翦列傳〉裡只有只出現一次「度」字:「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的「度」是引申義「測量估計」,音讀轉作「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沒有「渡」字出現。
8〈孟子荀卿列傳〉裡只有出現一次「度」字:「載其禨祥度制」的「度」是引申義「法度」的意思,讀作「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沒有「渡」字出現。
9〈魏公子列傳〉裡只有出現一次「度」字:「公子自度」的「度」是引申義「測量估計」,音讀轉作「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沒有「渡」字出現。
10〈春申君列傳〉裡有出現兩次「度」字:「余忖度之」、「度太子已遠」兩次的「度」字都是引申義「揣摩估計」,音讀轉作「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沒有出現「渡」字。
11〈范雎蔡澤列傳〉裡共出現了三次「度」字:「虞卿度趙王終不可說」的「度」是引申義「推測估計」音讀轉作「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取於民有度」的「度」是引申義「典型、模範、節制」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平權衡正度量」的「度」是本義「長度的標準―丈尺」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沒有「渡」字出現。
12〈屈原賈生列傳〉裡共出現了五次「度」字、一次「渡」字:「常度未替」、「前度未改」、「易服色法制度」三次的「度」都是引申義「典型、規範、法度」,「筴言其度」的「度」字是引申義「有模有樣的結果」,「淹數之度」的「度」字是引申義「時間長短」,五次的「度」都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及渡湘水」的「渡」是本義「涉濟、渡水」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13〈呂不韋列傳〉裡只出現一次「度」字:「自度稍侵」的「度」是引申義「推測估計」音讀轉作「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沒有「渡」字出現。
14〈刺客列傳〉裡出現一次「度」字、一次「渡」字:「盡失其度」的「度」是引申義「態度、狀貌舉止」,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渡易水」的「渡」是本義「涉濟、渡水」,讀「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15〈李斯列傳〉裡出現四次「度」字:「度楚王不足事」的「度」是引申義「推測估計」讀「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明法度」、「平斗斛度量文章」兩次的「度」是本義「長度的標準量」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宮室有度」的「度」是引申義「節制、限制」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沒有「渡」字出現。
16〈蒙恬列傳〉裡只出現一次「渡」字:「渡河」的「渡」是本義「涉濟、渡水」讀「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沒有「度」字出現。
17〈張耳陳餘列傳〉裡出現了兩次「度」字、兩次「渡」字:「陳餘自度兵少」、「吾度前終不能救趙」兩個「度」字都是引申義「推測估計」音讀轉作「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從白馬渡河」、「引兵渡河」兩個「渡」字都是本義「涉濟、渡水」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18〈魏豹彭越列傳〉裡出現了一次「度」字、一次「渡」字:「欲有所會其度」的「度」是引申義「法度」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渡臨晉」的「渡」是本義「涉濟、渡水」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19〈黥布列傳〉裡共出現了六次「渡」字:「渡淮南」、「渡河擊秦」、「騷淮南之兵渡淮」、「無一人渡淮者」、「渡淮擊楚」、「布軍敗走渡淮」六次的「渡」都是本義「涉濟、渡水」讀作「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沒有「度」字出現。
20〈淮陰侯列傳〉裡出現了三次「度」字、九次「渡」字:「信度何等已數言上」、「自度無罪」兩次的「度」都是引申義「推測估計」音轉作「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欲度臨晉」的「度」假借作「渡」是「涉濟、渡水」之義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項梁渡淮」、「以木罌缶渡軍」、「渡河擊趙」、「東渡河」、「未渡平原」、「遂渡河」、「引軍半渡」、「遂追信渡水」、「龍且軍大半不得渡」九次的「渡」都是本義「涉濟、渡水」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21〈田儋列傳〉裡出現了一次「度」字、兩次「渡」字:「度平原」的「度」假借作「渡」是「涉濟、渡水」的意思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渡河圍趙」、「渡河救趙」的「渡」都是本義「涉濟、渡水」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22〈樊酈滕灌列傳〉裡有一次「度」字、三次「渡」字:「度淮」的「度」假借作「渡」是「涉濟、渡水」的意思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以騎渡河南」、「嬰渡淮北」、「渡江」的三次「渡」字都是本義「涉濟、渡水」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23〈張丞相列傳〉裡有兩次「度」字:「草土德之曆制度」的「度」是本義「尺寸長度」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文帝度丞相已困通」的「度」是引申義「推測估計」音「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沒有「渡」字出現。
24〈酈生陸賈列傳〉裡出現了四次「度」字:「大度之言」的「度」是引申義「度(ㄉㄨˋdù)量、能包容他人的胸襟」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陸生自度」、「吾度足下之智」的兩次「度」字都是引申義「推測估計」音「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度兵平原」的「度」是假借作「渡」字「涉濟、渡水」的意思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沒有「渡」字出現。
25〈傅靳蒯成列傳〉裡只出現一次「度」字:「從出度平陰」的「度」是假借作「渡」字「涉濟、渡水」的意思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沒有「渡」字出現。
26〈劉敬叔孫通列傳〉裡出現兩次「度」字:「度吾所能行」、「度務制禮」的兩個「度」字都是引申義「審度、推測估計」音轉作「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沒有「渡」字出現。
27〈袁盎晁錯列傳〉裡只出現一次「度」字:「自度孰與陳平絳侯」的「度」是引申義「推測估計」音「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沒有「渡」字出現。
28〈張釋之馮唐列傳〉裡只出現一次「度」字:「自度終無益於張廷尉」的「度」是引申義「推測估計」音「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沒有「渡」字出現。
29〈扁鵲倉公列傳〉裡出現四次的「度」字、一次的「渡」字:其中「揆度陰陽外變」的「度」是引申義「測度估計」音轉作「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兩次「起度量」的「度」是引申義「標準」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以度異之」的「度」是引申義「法度、方法」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未欲渡也」的「渡」字是本義「涉濟、渡水」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30〈吳王濞列傳〉裡出現五次的「度」字:「自度」的「度」是引申義「推測估計」的意思音轉作「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西度淮擊楚」、「未度淮」、「吳王之度淮」、「度江走丹徒」四次的「度」都是「渡」的假借作「涉濟、渡水」之義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沒有「渡」字出現。
31〈魏其武安侯列傳〉裡只出現一次的「度」字:「度不可奈何」的「度」是引申作「推測估計」音轉作「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沒有「渡」字出現。
32〈韓長孺列傳〉裡出現三次的「度」字:「大王自度」、「度弗及」、「度往擊輜重」三次的「度」都是引申義「推測估計」音轉作「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沒有「渡」字出現。
33〈李將軍列傳〉裡只出現一次「度」字:「度不中不發」的「度」是引申義「推測估計」音轉作「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沒有「渡」字出現。
34〈匈奴列傳〉裡出現四次的「度」字:「單于自度」的「度」是引申作「推測估計」的意思音轉作「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兩次「度河」及「漢度河」的「度」都是「渡」的假借「涉濟、渡水」之義讀「徒故切」今音ㄉㄨˋdù;沒有「渡」字出現。
35〈衞將軍驃騎列傳〉裡出現四次的「度」字、兩次的「渡」字:「度西河」的「度」是「渡」的假借「涉濟、渡水」之義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度幕輕留」、「兵即度幕」、「漢兵既度幕」三次的「度」都是「渡」的假借再引申為「越過、經過」之義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既渡河」、「將其眾渡河」兩次的「渡」都是本義「涉濟、渡水」之義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36〈平津侯主父列傳〉裡出現兩次的「度」字:「子度」「度為山陽太守」兩次的「度」都是假借義「人名公孫度」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沒有「渡」字出現。
37〈朝鮮列傳〉裡出現四次的「渡」字:「渡浿水」、「即渡」、「方渡浿水」、「遂不渡浿水」四次都是本義「涉濟、渡水」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沒有「度」字出現。
38〈司馬相如列傳〉裡出現三次的「度」字、一次的「渡」字:「改制度」的「度」是引申義「規章準則」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度量」的「度」是引申義「氣度胸懷」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憲度」的「度」是引申義「制度」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朅渡」的「渡」是本義「涉濟、渡水」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39〈淮南衡山列傳〉裡出現五次的「度」字:「居處無度」、「不奉法度」兩次的「度」都是引申義「典型、規範、法度、模範」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王自度」的「度」是引申義「推測估計」之義音轉作「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已度河」、「乃度」兩次「度」字是「渡」的假借「涉濟、渡水」之義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沒有「渡」字出現。
40〈酷吏列傳〉裡只出現一次「度」字:「自度」的「度」引申作「推測估計」的意思音轉作「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沒有「渡」字出現。
41〈大宛列傳〉裡出現兩次的「度」字:「以騫度之」、「度漢兵」兩次的「度」字都是引申義「推測估計」之意音轉作「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沒有「渡」字出現。
42〈龜策列傳列傳〉裡出現三次的「度」字:「中古法度」的「度」引申作「標準、規範、準則」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賦斂無度」的「度」是引申義「節制」的意思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分衡度」的「度」字引申作「事物所達到的境界或狀況」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沒有「渡」字出現。
43〈太史公自序〉裡中出現八次的「度」字:「整齊度量」的「度」是本義「長度的標準―丈尺」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十二度」的「度」字是引申義「角度位置的標準」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有度無度」的兩個「度」及「各成法度」、「內脩法度」共四個「度」字都是引申義「原則、規章準則」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驗於軌度」的「度」字是引申義「標準量」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殺鮮放度」的「度」字是假借義「人名」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沒有「渡」字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