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與「渡」之異同―總結《史記·本紀·世家·
列傳》裡的「度」與「渡」(四)
四、《史記》〈本紀〉、〈世家〉和〈列傳〉裡「度」假借為
「渡」的概況:
《史記》的〈本紀〉、〈世家〉和〈列傳〉裡「度」假借為「渡」的總共有31次,其中28次借做「渡」字的本義「涉濟、渡水」,另外「度幕輕留」、「兵即度幕」、「漢兵既度幕」3次都是假借做「渡」字的引申義「越過、經過」。
這28次借做「渡」字的本義「涉濟、渡水」的,既與「猶度江河亡維楫」相同,那麼是《史記》比較早還是《治安策》比較早呢?賈誼寫《治安策》是漢文帝六年(174B.C.)拜為梁懷王太傅之後不久,而《史記》從漢武帝太初元年(104B.C.)開始寫作,前後經歷了十四年才完成;可以說《漢書》所引用賈誼《治安策》的字句比《史記》早,《辭源》裡引「猶度江河亡維楫」為「辭源」,完全正確。
但是這個「渡」之本義「涉濟、渡水」的假借,並舉賈誼《治安策》的「猶度江河亡維楫」為書證的,是從甚麼時候開始的呢?就我所查到的資料而言,以《洪武正韻》
為早,繼之有《正字通》、《康熙字典》,其後才有《辭源》與《國語辭典》的承襲,到了《新華字典》為了「釋義簡明」而抄書抄不完全、引起誤會,失去字典的「準確性」。我們來盤點一下從《洪武正韻》、《正字通》、《康熙字典》到《辭源》、《國語辭典(民國34年原編本)》、《新華字典》裏有關「度與渡同,賈誼曰:度江河亡維楫」的敘述情況:
1《洪武正韻》:
「渡:濟也,古作度,俗作渡。」「度:過也,則也,分寸丈尺引曰五度;又與渡同,賈誼曰:度江河亡維楫。」
這是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A.D.)樂韶鳳、宋濂等人奉詔編成的一部官方韻書。
「渡:濟也」是《說文解字》裡的話,說明「渡」的本義就是「濟」。「古作度,俗作渡」是說「古時候也寫作『度』,通俗的寫法寫作『渡』」。例如:「度江河亡維楫」的「度」應該寫作「渡」而賈誼卻寫作「度」;再如:揚雄(字子雲53 B.C.—18 A.D.)《方言.卷七》有「過度謂之涉濟」的「過度」也應該寫作「過渡」揚雄卻寫作「過度」;賈誼、揚雄都是漢代的人,對於明代編《洪武正韻》的人來講都是「古人」,所以說「古(人)寫作度,現在俗寫作渡」。
「度:…又與渡同」是說「『度』也可以作『渡』的通假字」,「賈誼曰:度江河亡維楫」是舉賈誼《治安策》裏的「度江河亡維楫」來證明「『度』作『渡』的通假字」。
《洪武正韻》舉出賈誼《治安策》的「猶度江河亡維楫」作為「度:與渡同」的「辭源」功不可沒。
2《正字通》:
「渡:濟也。古借度,賈誼曰:度江河亡維楫,義同。」「度:《說文》法制也,…又與渡同,賈誼策:猶度江河亡維楫…。」
這是明末清初由張自烈手稿《字彙辯》,其友廖文英買下手稿改名為《正字通》出版於清康熙十年(1671A.D.)的字書。
張自烈的《正字通》裡對「渡」解釋先舉《說文》「渡:濟也」的本義,接著把《洪武正韻》裡的「古作度」改作「古借度」,說明古人有把「度」假借作「渡」的情況,而舉賈誼《治安策》裏的「度江河亡維楫」為例證。「渡」字的「義同」,此處的「與渡同」,都是說明「度」假借作「渡」的時候兩字的字義完全相同。
3《康熙字典》:
「渡:【說文】濟也。【廣雅】去也,通也。又通作度。【前漢·賈誼傳】度江河亡維楫。」「度:【說文】法制也。…又【玉篇】與渡通,過也。【前漢•賈誼傳】猶度江河亡維楫…。」
這是成書於清朝康熙五十五年(1716A.D.)的漢字字典,是自漢代《說文解字》以來字典的集大成者,由張玉書擔任主編,參考明代的《字彙》、《正字通》兩書經六年編纂完成,重印至今不輟。
《康熙字典》的體例與《正字通》類似,都喜歡先引《說文》的本義,所以「渡:【說文】濟也」、「度:【說文】法制也」都是穩妥的解釋本義;「渡」的第二段「【廣雅】去也,通也」是引《廣雅》的釋義說明「渡」的引申義,《廣雅》是三國時代張揖(曹魏清河郡人,生卒不詳,魏明帝太和年間擔任博士)在227年前後仿照《爾雅》編寫的詞書。《廣雅.釋詁.卷二》有「黜闕虧缺拂發桀除裕離朅遯放逸走往遜行怯莫謝渡谷去也」,可見「去也」是「渡」字的引申義;但是《廣雅.釋詁.卷三》有「爽曉眸騰軼逸渡贏邐俓歴更過也」,《廣雅.釋詁.卷二》還有「超越逾跇丑卋抗絶騰過<足本>涉渡也」,可見「渡」與「過」在《廣雅》是「互訓」的關係,《廣雅》裡卻沒有「渡:通也」的條文,而且「濟渡」能夠引申出「經過」、「通過」,卻不能夠引申出「通達」;因此我認為這個「【廣雅】去也,通也」可能是「【廣雅】去也,過也」的「手民之誤」;「渡」的第三段「又通作度。【前漢·賈誼傳】度江河亡維楫」是說「渡」字也可以寫作「度」,例如《前漢書》的〈賈誼傳〉引賈誼的《治安策》就作「度江河亡維楫」,「度江河」的「度」就是「渡」字。
「度」的解釋除了本義「法制也」以外還有許多引申義,與本文無關暫時略過,「又【玉篇】與渡通,過也。【前漢•賈誼傳】猶度江河亡維楫」是說明「度」作「渡」的通假字是「過也」的意思,例如《前漢書》的〈賈誼傳〉引賈誼的《治安策》就作「度江河亡維楫」,「度江河」的「度」就是「渡」字的通假字。可是「【玉篇】與渡通,過也…」是不是說「度與渡通,過也」出自《玉篇》呢?遍查【玉篇】的各種版本都沒有「度與渡通,過也」的字樣,只有《大廣益會玉篇》裡「广部」的「度」作「唐故切,法度。又過也」,所以此處《康熙字典》「【玉篇】與渡通,過也…」是可能引起「與渡通,過也…」出自《玉篇》的誤會,如果改作「又與渡通。《玉篇》『過也』。《前漢·賈誼傳》『猶度江河亡維楫』」可能更好。
到這裡我們從《康熙字典》裡發現三點:第一、最早提出「渡」的引申義有「過也」的是三國時代張揖所編的《廣雅》;第二、現存資料裡最早出現「度」有「過也」的字義的是《大廣益會玉篇》,究竟是顧野王撰《玉篇》就已存在或唐上元元年(760A.D.)孫强所增收亦或大中祥符六年(1013A.D.)陳彭年、丘雍等所增收不得而知。第三、《洪武正韻》與《正字通》雖然已說明「『度』作『渡』的通假字」,但是沒有說「度與渡通」是「過也」的意思,明確道出「度與渡通,過也」的是《康熙字典》。
4《辭源》:
「渡:[獨誤切音度遇韻]㊀濟也。自此岸達彼岸也。凡自此達彼皆曰渡。如言過渡時代。㊁濟渡之處亦曰渡。〈王維詩〉荒城臨古渡。㊂日本謂交付曰渡。如引渡罪犯。即交付罪犯也。」「度:[獨誤切音渡遇韻]…㊅與渡通,過也。《漢書》猶度江河亡維楫。
這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大規模辭書,始編於清光緒34年(1908A.D.),由陸爾奎(1862—1935A.D.)主編,民國4年(1915A.D.)10月商務印書館正式出版正編的綜合性現代辭典。
《辭源》裡「渡」字的解釋先引《說文》本義「濟也」,接著解釋「濟」的字義說「自此岸達彼岸也」,然後說明引申義「凡自此達彼皆曰渡」,最後才引詞例說「如言過渡時代」,這些解釋與舉例都很妥善。
「度」字共收兩音九義,其第六義完全叁照《康熙字典》的資料,只把《前漢(書)》改作《漢書》並刪去〈賈誼傳〉,「與渡通,過也」的前面刪去《玉篇》,資料處理上都顯得更簡明而妥善。
5《國語辭典》:
「渡:ㄉㄨˋdù ➊自此岸達彼岸;又凡自此達彼皆曰渡。➋濟渡之處,泊船地。➌[日]交付之意,如引渡、讓渡。」「度:㊀ㄉㄨˋdù…➏與渡⑴通。」
這是民國34年原編本的《國語辭典》。「渡」的解釋,第一義「自此岸達彼岸、自此達彼」的說法、幾乎承襲自《辭源》的本義與引申義,只是刪去《說文》的本義「濟也」;第二義也承襲《辭源》的「濟渡之處」而解釋作「泊船地」;第三義「交付」也是《辭源》的說法,只在詞例增加「讓渡」而已。
「度」字共收兩音九義,其第一音第六義只有「與渡⑴通」四字,意思是第六義與「渡」字的第一義通假,也就是本義「自此岸達彼岸」及引申義「自此達彼」。
為了縮小辭典的篇幅而求簡省,刪除例證也是簡省的方式,所以「猶度江河亡維楫」被刪去了,不過對於釋義的明確度沒有影響。
6《新華字典》:
「渡:ㄉㄨˋdù ➊橫過水面:渡河、渡江。[引申]過,由此到彼:過渡:渡過難關、過渡時期。➋渡口,渡頭,過河的地方。」「度㊀ㄉㄨˋdù…➏過,由此到彼:度日。」
這是新華辭書社編纂的字典,由魏建功主編;195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57年轉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在「渡」字之下的說明,除去音標與編號有35字,比《國語辭典》多兩個字卻少一項字義,就「簡省」而言有所不如。字義以詞性分為兩項,第一項是動詞,以「橫過水面」解釋《辭源》的「濟也」作本義,並舉「渡河、渡江」為詞例,妥當而正確;引申義作「過」並解釋「由此到彼:過渡」,舉「渡過難關、過渡時期」為詞例,應該「渡過難關」是「由此到彼」的詞例,「過渡時期」是「過渡」的詞例,雖然以「過渡」作「渡:[引申義]過」的解釋有原字「渡」重出的奇怪之處,但是整段的意思還算明白;「渡」的第二項字義是名詞,先引詞例「渡口,渡頭」,再解釋字義作「過河的地方」,完全正確。《辭源》的第三項字義為日語,因編輯時空與《國語辭典》不同而刪除。
「度」也收兩音九義,其ㄉㄨˋdù音的第六義說「過,由此到彼:度日」;為了縮小辭典的篇幅刪去「猶度江河亡維楫」的例證,這點與《國語辭典》相同。
「過,由此到彼:度日」可分為三段,第一段「過」是《元刊本玉篇》以來《四聲篇海》、《洪武正韻》、《康熙字典》、《辭源》都收錄的字義,在《元刊本玉篇》、《四聲篇海》、《洪武正韻》只作「過也」,《康熙字典》與《辭源》則明確的說是「渡」的假借義而作「與渡通,過也」;《新華字典》為求簡省只作一個字「過」字,堪稱惜字如金;第二段「由此到彼」就是《辭源》、《國語辭典》的「自此達彼」,是不是為求簡省只取《辭源》「渡」的引申義「自此達彼」而捨棄本義「自此岸達彼岸」不得而知;第三段舉詞例為證說「度日」,就是「過日子」。三段連起來「度:過,由此到彼:度日」顯得很簡省,也因「簡省」以致引起查閱者的誤會;例如:由中國科學院(後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纂,呂叔湘、丁聲樹主編,1978年商務印書館正式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裡,「度」字ㄉㄨˋdù音的第十三義說「[動詞]過(指時間):歡度春節、光陰沒有虛度」就是誤會以後的結果。誤會怎麼發生的呢?首先「度」字之所以解釋為「過」本是「渡」的假借,《新華字典》為求簡省只留下一個「過」字,而刪去「與渡通」的假借說明,使學習者將「度」假借為「渡」的假借義「過」誤會成「度」的本義,引發對「渡假村」寫法的懷疑;其次,只截取《辭源》「渡」的引申義「自此達彼」而捨棄「渡」的本義「自此岸達彼岸」,並且不是放在「渡」裡而直接轉放在「度」字之下,使學習者誤以為「自此達彼」就是「度」字的本義;第三,「由此到彼(自此達彼)」應該是包括空間與時間,然而詞例只舉時間的「度日」而忽略了舉空間之例,使人誤以為「由此到彼(自此達彼)」是專指時間而言,以至於《現代漢語詞典》出現「[動詞]過(指時間)」的釋義,特別註明「指時間」;百度百科也說:「度過」和「渡過」:一般來說,動詞「度」用於時間。例如「度過假期」、「歡度國慶」、「光陰沒有虛度」、「度日如年」。動詞「渡」則用於空間,一般用於水面。例如「渡過大洋」、「渡過長江」。就些都是誤會以後的結果。《字典》編輯者當然不想這樣誤導學習者,可是為縮小字典的篇幅「簡省」到使閱讀者誤會,這是始料所不及的吧。
- 1樓. 【無★言】雲遊到世界的另一端2025/05/13 08:58
這系列結束了嗎?
這是妥妥的博士論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