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小小說 – 劉遵古
2025/05/19 02:37
瀏覽303
迴響0
推薦35
引用0


已故的刑部尚書、沛國(今江蘇省徐州市沛縣劉遵古,在唐朝唐文宗李昂大和四年時改任劍南東川節度使,指揮調度東蜀的軍隊

 

地的某人收藏了大量的書籍,劉遵古到任後,曾向對方借來了數百冊書,不過因為公務繁忙,一時之間還不能將其全部詳細的看完。第二年大和五年)的夏季,涪江發了大水沖毀了堤岸,不但沖毀了民房,連軍營也被水淹了。大水持續了數日後,水勢才開始消退,而劉遵古所有的圖書、器玩也都被大水泡了。見水退了,劉遵古這才命人將這些東西陳列在庭院中清理曝曬。

 

數日後,劉遵古在這些書中看到了一個題為《周易正義》的卷軸,這四個字的筆勢奇妙,字體稍微古樸,看來並非是近代人所寫的。劉遵古展開閱讀,在卷末寫著:

 

「上元二年三月十一日,因讀《周易》,著此正義,從茲易號十二三,歲至一人八千口,當有大水漂溺,因得舒轉曬曝。衡陽道士李德初。」

 

大意是:此文作者衡陽道士李德初,在唐肅宗李亨上元二年三月十一日,因為研讀《周易》,理解其中正確的含意,因而推算出之後朝廷在此之後將陸續更換十二、三個年號,到了年號是「一人八千口」的年份,這篇文章將會遭遇大水,因此被拿出來展開曝曬。

 

劉遵古看完這段文字後感嘆了許久。急忙清查這卷軸的來源,正是向那位地的某人所借來的藏書之一。經過分析後,原來所謂的「易號十二三,歲至一人八千口」者,這「一人八千口」則是「大和」二字。「易號」指變更年號,因此從「上元」起,接下來的「寶應、廣德、永泰、大曆、建中、興元、貞元、永貞、元和、(永新)、長慶、寶曆」,到「大和(或作「太和」)」,變更的年號有十三個,果然與那段文字記載相符。就是不知道寫下這些文字的李德初是誰?抑或是他人借用這個名字好將這篇文章流傳給後世的人們觀看啊!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按網頁《國學大師.歷史人物.劉遵古》所登載的資料:劉遵古,唐東平(今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人。德宗貞元八年進士。憲宗元和中,官監察禦史。歷左司戶部郎中、商州刺史。敬宗寶歷中,官衛尉卿。二年,出為湖南觀測使。入為左金吾大將軍。文宗大三年,授鄰寧節度使。四年,移鎮劍南東川。入為大理卿。網址: https://m.guoxuedashi.net/renwu/44858aeur/ 

 

:網路版此處的「卷『未』」應為「卷『末』」。

 

:網路版原文此處的「大『應』」應為「大『曆』」。

 

:網路版原文此處的「寶『應』」應為「寶『曆』」。

 

:按照歷史紀錄,從唐肅宗李亨的「上元」年起,接下來依序是「寶應」,唐代宗李豫的「廣德、永泰、大曆」,唐德宗李适李適的「建中、興元、貞元」,唐順宗李誦的「永貞」,唐憲宗李純的「元和」,唐穆宗李恆的「永新、長慶」,唐敬宗李湛的「寶曆」,到唐文宗李昂的「大和(或作「太和」)」,計十四個年號。

原文中則是缺了唐穆宗李恆的第一個年號「永新」。

 

改編自 《宣室志》

 

原文:

 

《宣室志》.卷九.劉遵古

 

故刑部尚書沛國劉遵古,大和四年節度東蜀軍。先是,蜀人有富蓄群書,劉既至,嘗假其數百篇,然未盡詳閱。明年夏,涪江大汎,突入壁壘,潰里中廬舍。應數日,水勢始平,而劉之圖書器玩盡為暴水濡污。劉始命列於庭以曝之。

後數日,劉於群書中得《周易正義》一軸,筆勢奇妙,字體稍古,蓋非近代之書也。其卷未(末)有題云:

「上元二年三月十一日,因讀《周易》,著此正義,從茲易號十二三,歲至一人八千口,當有大水漂溺,因得舒轉曬曝。衡陽道士李德初。」

劉閱其題,歎且久。窮其所自,乃蜀人所蓄之書也。於是召賓掾以視之。所謂「易號十二三,歲至一人八千口」者,「一人八千口」蓋「大和」字也。自上元,應寶應、廣德、永泰、大應、建中、興元、貞元、永貞、元和、長慶、寶應(寶曆),至大和,凡更號十有三矣。與其記果相契然。不知李德初何人爾?抑非假其名以示於後乎!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雜記
自訂分類:小小說
上一則: 小小說 – 高生
下一則: 小小說 – 道巖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