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與「渡」之異同―〈太史公自序〉
中的「度」與「渡」(⑿六十八中)
二、〈太史公自序〉中的「度」與「渡」(續)
⒊維昔黃帝,法天則地,四聖遵序,各成法度;唐堯遜位,虞舜不台;厥美帝功,萬世載之。作〈五帝本紀〉第一。
這一段是〈五帝本紀〉的小序。「維昔黃帝」是「從前那個黃帝。『維』是『句首的語氣詞,無義』」,「法天則地」是「以天地為法則,效法大自然」,「四聖」是「顓頊、帝嚳、堯、舜,四位聖明的帝王」,「遵序」是「先後連續繼承了帝位」,「各成法度」是「各自建成一定的法度。『法度』是『規章、準則』」,「唐堯」是「陶唐氏的堯帝,也是堯的帝號,堯在位7-年,把帝位傳給舜」,「遜位」是「讓位,指把帝位讓給虞舜的事情」,「虞舜」是「有虞氏的舜帝,也是舜的帝號,在位39年,巡狩南方途中逝世,葬於九嶷山南側」,「不台」是「不悅,不高興。《說文》『台:說也』〈段注〉『台說者,今之怡悅』,可知『台』為『怡』之本字,本義為『怡悅』,音〡ˊyí」,「厥美帝功」是「那個帝王的美德豐功。『厥』是『代詞,那個』」,「萬世載之」是「在史冊上記載而萬世流傳」,「五帝本紀」是「《史記‧本紀》的第一篇,記載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個帝王的事蹟」。整段對話的意思是:從前那個黃帝,以天地為法則,效法大自然,顓頊、帝嚳、堯、舜四位聖明帝王,也先後連續的繼承了帝位,也各自都建成一定的規章、準則;唐堯讓位給虞舜,虞舜覺得自己不能勝任而不悅;那個帝王的美德豐功,在史書上記載而萬世流傳。作成〈五帝本紀〉為本紀的第一篇。「各成法度」的「度」字是引申義,引申作「規章、準則」,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⒋漢興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內脩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紀〉第十二。
這一段是〈今上本紀〉的小序。「漢興」是「建立漢朝。『漢』是『朝代名(202/2B.C.—8/1A.D.,25/8A.D.—220/11A.D.),地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名稱始於沛公劉邦被立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五世」是「五代,漢自高祖歷經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是為五世(前後兩少帝不算)」,「隆」是「興隆、興盛」,「建元」是「漢武帝劉徹即位時所使用的年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年號,從140B.C.到135B.C.共6年」,「攘夷狄」是「排斥夷狄,指出兵閩越、北擊匈奴」,「脩法度」是「修訂法律和制度。《説文》『脩:脯也』,本義是『乾肉』,假借爲『修』,這裡作『修訂』;『制度』的『度』是『規章、準則』」,「封禪」是「古時候帝王表示受命於天的祭祀典禮」,「改正朔」是「頒行新的曆法,音ㄍㄞˇㄓㄥㄕㄨㄛˋgǎi zhēng shuò」。『正』是『正月,一年的第一個月』。『朔』是『朔日,每個月的第一天』,『正朔』就是『正月初一』,古時改朝換代常常重定正朔」,「易服色」是「變換衣服的樣式與顏色。古代因為流行五德思想,每一王朝各有崇仰的顏色,所以新王朝建立,都要改變衣服、車馬和祭牲的顏色」,「今上本紀」是「當今皇上的本紀。『今上』是『當今的皇上、當代的君主,指漢武帝劉徹』」。整段對話的意思是:漢朝興建已經到了第五代,這是最為興旺隆盛的建元年間,天子外攘夷狄,內修法度,舉行封禪,修訂曆法,改變服色;記錄這些做為第十二篇〈今上本紀〉;案《史記》書成後呈給武帝時,〈今上本紀〉被「怒而削之」是以失傳,今本《史記.孝武本紀》乃褚少孫所補,非太史公原文。「內脩法度」的「度」字是引申義,引申作「規章、準則」,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⒌星氣之書,多雜禨祥,不經;推其文,考其應,不殊。比集論其行事,驗於軌度以次,作〈天官書〉第五。
這一段是〈天官書〉的小序。「星氣」是「占星與望氣的方法。『星』本義是『星宿、星座,中國古代共分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也可以用於術數占算,用於占卜、算命等,因此引申得為『占星術、占星的方法』;『氣』本義是『自然界陰晴、冷暖的現象』,相學上是指『人的氣數、命運』,風水學則說穴中有氣,高明的術數大師可以望見穴氣判斷吉凶,是為『望氣之術』」,「禨祥」是「吉凶,吉凶之預兆」,「不經」是「沒有根據不見於經典,違反常道近乎荒誕」,「推其文」是「推究其文辭」,「考其應」是「考察其應驗。《説文》『應:田相值也』,本義是『該當』,引伸為『相對應』,這裡是『證實、應驗』之意」,「不殊」是「沒有特別異常的,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説文》『殊:死也』,《說文段注》『死罪者首身分離故曰殊死,引伸為殊異』,這裡用作引伸義『特別的、異常的』」,「比」是「待、等到。《說文》『比: 密也』,本義是『相親密』,引伸作『及也』,就是『待、等到』的意思」,「集論」是「召集專人討論研究」,「其行事」是「那件事情,此事」,「驗於軌度」是「用軌度加以驗證。『軌度』本是『天體運行的軌道和角度』,也考以引申作『規範法度』」,「以次」是「按照先後次序」,「天官書」是「《史記》中專門記載天文學知識、天象、天文事件和星占的一篇」。整段對話的意思是:星氣之書,雜有許多求福去災、預兆吉凶的內容,荒誕不經;推究其文辭,考察其應驗,並無什麼特別之處。待到武帝召集專人研討此事,並依次用天體運行的軌道和角度加以驗證,按次序寫成第五篇〈天官書〉。「驗於軌度」的「度」字是引申義,引申作觀星的角度是一種「標準量」,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