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度」與「渡」之異同結論(一)
2025/05/17 10:00
瀏覽70
迴響0
推薦31
引用0

    「度」與「渡」之異同結論(一)

     「度」與「渡」在兩岸都認定是兩個字:在《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裡「度:A01210」「渡:A02251」,都在常用的甲表;在《通用規範漢字表》裡「度:1622」「渡:2765」,都在常用的一級字表。

    「度」的本義是依法制定長度的標準量(丈量長短的標準)」;《書.舜典》「同律度量衡」下陸德明《經典釋文》說:「度,丈尺也」,陸德明說明的正是「度」的本義。《說文》「度:法制也。从又」下段玉裁注:「周制,寸、尺、咫、尋、常、仞皆以人之體爲法。寸法人手之寸口,咫法中婦人手長八寸,仞法伸臂一尋,皆於手取法,故從又」,段玉裁說明是「度从又」的原因,「又」就是「右手」,古人直接用「手」量長短,雖然「以身為度」會有因人體型不同而產生誤差,但是實在很方便,既然用「手」量長短,作「長度的標準量」的「度」字就「从」代表「手」的「又」了。

    「度」的引申義有很多:從量長短的標準」廣泛化成為「作為標準的規範、模範、節制、限制、規章準則」,例如:法度、制度、軌度限度節度憲度等;從長度的標準量」廣泛化成為「計算的標準量」,例如:躔度溫度濕度刻度弧度角度經緯度等;從「計算數量的標準量」廣泛化成為「程度之稱」,例如:熔化度知名度、清晰透明度、極度、度量、大度、氣度風度、態度等;從量長短的標準」專門化轉品成動詞並且轉音就是「丈量計算推測估計、思慮」,例如:度然後知長短度長絜大、度量、測度揆度、料度、自度謀度、忖度等

   「度」的假借義最主要是假借為「濟渡」的「(本義及一部分引申義 )」,其次有「鍍箔的「鍍」、剫木的「剫」等。

 

   「」的本義是「通過水面」,《說文》「渡:濟也。从水,度聲」,就是說明」的本義與結構。自古可能有「濟渡」的話語而無「」的字形,於是以「假借造字」的辦法,取「水面」「水」為「義符」,「度量衡」「度」為「聲符」,造就了「濟渡」、「通過江河湖泊」、「自此岸達彼岸」等「越過水面」的「」字。

    「」的引申義有從「越過水面(由此岸到彼岸)」廣泛化成為「通過(由此地到彼地)「經過(由此時到彼時)引導化」引渡引渡」雖源於日語,也在漢文化圈裡,受「漢字」規則的規範)「通過水面」專門化作「載運過河」的工具「渡船載運過河」的地點「渡口」等。

    「度」與」是什麼關係呢?其關係是:1「度」是」的「聲符」;2「度」是「」的假借字」;3「度」不是「」的初文」。

 

1「度」是」的「聲符」

    《說文》「渡:从水,度聲」就明確揭示了「度」是」的「聲符」,而且這個「聲符」是從古音到今音都維持同音聲符。以古文字而言,甲骨文、金文沒有出現字,小篆的字就是「从水,度聲」,我們依小篆的結構,「渡:从度聲」就是字與「度」同音;《說文》所附的《唐韻》「度」作「徒故切」,「渡」也作「徒故切」;《廣韻》「度」本音作「徒故切」、轉音作「徒落切」,「渡」作「徒故切」,與「度」的本音相同;《集韻》、《類篇》、《四聲篇海》與《廣韻》的切語相同;《字彙》「度」本音作「獨故切」、轉音作「達各切」,「渡」也作「獨故切」,與「度」的本音相同;《正字通》「度」本音作「土故切音渡」、轉音作「藥韻音鐸」,「渡」作「土故切」,與「度」的本音相同。到今音,「度」本音作「ㄉㄨˋdù」轉音作「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渡」也作「ㄉㄨˋdù」,與「度」的本音相同。」的音讀從古音到今音都維持同音,「度」是」的「聲符」古到今都沒有人提出異議。

 

2「度」是」的假借字

    「度」的本義既是依法制定長度的標準(丈量長短的標準)」,那麼無論廣泛化或專門化,都引申不出「濟渡」、「通過」「經過」的意思,而今天「度」又有濟渡」、「通過」「經過」諸義,這只能夠從假借而來;而「度」既是」的「聲符」,無論古今兩字都同音,符合假借所需要的「同音」條件,所以我們能夠肯定「度」作濟渡」、「通過」「經過」諸義都是」的假借字」。

    有人說「形聲多兼會意」,黃永武先生甚至著有「形聲多兼會意考」論文專著;但是只是說「多兼」而非「都兼」,意思是有「形聲不兼會意」的情況。「度」是」的「聲符」,而「度」本身引申不出「濟」的意思,所以「」是以「形符水」與「聲度」合起來的「形聲字」,「形符水兼會意而「聲度」不兼會意,「聲度」是透過「假借造字」的原理才能夠成為」的「聲符」的;因此「度」是」的假借字」不只在用作「濟」之意,在造字的時候也假借「度」作為「聲」。

 

3「度」不是」的初文

    初文」是指字的初期寫法,相對的則是後起字」;「初文」多為獨體字而後起字多為合體字。

 

「北」「背」初文」:

    例如:「北」為「初文」,「背」後起字」。《說文》「北:乖也。从二人相背」;「背:脊也。从肉北聲」。這都是後來的解說,從甲骨文、吉金文字、簡帛文字與篆文(詳見古文字中的「北」「止」與「莫」都能看出「北」為「兩人相背」之形,就是「脊背」的意思,是「背」字的「初文」,

    因為「背陰的一方」是「北」方,所以「脊北」的「北(音ㄅㄟˋbèi)」引申為「北方」的方位名,這就是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裡所說的:「北者古之背字,又引伸之為北方」;至於音讀也因為引申特指而略有轉音,「脊北」的「北」《唐韻》、《廣韻》作「幫母去聲隊韻」的「補妹切」,古音推擬作「〔puaih〕」;引伸為「北方」之「北」轉音在《唐韻》、《廣韻》作「幫母入聲德韻」的「博墨切」,古音推擬作「〔pok〕」。而今讀「背」音「ㄅㄟˋbèi」,「北」讀音「ㄅㄛˋbò」,語音兩岸都選上聲(第三聲)作「ㄅㄟˇběi」。

    這個與「南」相對的方位名除了「東西南北」、「漠北」、「北斗星」、「北極」、「北迴歸線」等以外,又引申為動詞「向北行」,如:「北上」、「北征」、「南征北討」;又假借為「敗」,如:「追奔逐北」、「三戰三北」、「連戰皆北」。

    「北方」的「北」之意義衍生日繁而「蔚為大國」,不得已另造「从肉北聲」的後起俗字「背」;這就是我們從《說文解》裡所看到的「北:乖也」、「背:脊也」。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