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文章中華民國危急存亡之秋
今天我們來談談歷史,在金庸先生的所有作品中《天龍八部》算是一部十分經典的作品,這部舉世震驚的作品寫於1963年9月在《明報》連載,一直到1966年5月完成,歷時3年。在整部作品中人們往往只注意到蕭峰,段譽,虛竹三個主角。其實在這部作品中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配角,不用我說大家都猜到了,正是北喬峰,南慕容的慕容複。
慕容本非漢姓,是鮮卑族姓氏,五胡亂華時前燕、後燕、西燕、南燕這幾個短命帝國的王族。他單名「複」,明顯寄寓了其父慕容博及整個家族對於「興複大燕」的期望與狂想。那麼在1963到1966這段時間誰最希望「複國」呢?自然是孤懸臺灣的蔣家父子——蔣中正,蔣經國。
早在1948年,當時的國民黨政府還盤踞中國大陸一半江山的時候,蔣介石就已經有先見之明,將臺灣確定為「復興基地」。此後每年「元旦文告」「國慶文告」都以「反共複國」為職志。現在的學者多認為蔣氏並無決心,只是以此欺哄臺灣百姓,利於維護政權。這點我到不敢苟同,以蔣介石之為人,其毅力決心非常人不能比,蔣介石心中一直幻想和夢想著回大陸,並且也的確付諸過實際行動,或許蔣介石在硬碰硬後發現蠻幹無濟於事,只能等待時機,只可惜蔣介石沒有等到「時機」便飲恨而死,客死他鄉。
慕容博和蔣介石一樣也是極端狂熱的「複國主義者」。他的一生都在為複國而奔走,甚至不惜濫殺無辜,裝死幾十載為的就是為了複國。而事實上慕容博的複國大業在《天龍八部》中更多的時間是交給慕容複來完成。作為慕容家族的繼承人,慕容複理應和父親一心完成「複國大業」,然而當父輩的沉重歷史包袱降臨到一個不應該由他承受的人時,他的痛苦也可想而知。
蔣經國初接大位的時候,依然秉承遺訓「光復大陸」。慕容複在一開始出場的時候也是複國心極強,他勾結北宋貪官購買兵器,又拉攏西夏一品堂妄圖添加自己的生力軍,剛剛登場的慕容複極強的「複國心」可見一斑。在珍瓏棋局中,慕容複為了「力圖中原」險些在棋局中走火入魔,後鳩摩智嘲笑慕容複「慕容公子,你連我在邊角上的糾纏也擺脫不了,還想逐鹿中原麼?」這句話說給蔣經國聽意思就是「你連臺灣小島內的都擺不平,怎麼還妄想反攻大陸呢?」
1973年金庸首次赴台會見蔣經國,仍是苦勸經國:不要反攻大陸,反攻不會成功,只會造成幾百萬的生靈塗炭,應致力於改善臺灣人生活,人民生活好了,就是成功。這些話似曾相識,《天龍》中無名老僧‘王霸雄圖,血海深恨,盡歸塵土,消於無形」以及慕容博‘大燕不復國是空,複國亦空「兩偈意思與此相近。
在《天龍》中慕容複實際上是一個小雞肚腸,睚眥必報的小人,這一點和經國先生大大不同,他們兩者的相同僅僅著力在「複國」之上。或許是金庸在截稿《天龍》的時候尚早,未能看見經國先生後期開放黨禁,報禁,實現臺灣民主化進程。否則天龍八部的若真以慕容複喻意蔣經國的話,那慕容複定然是不讓蕭峰的一代英雄。
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許多細節處發現兩者的相同,慕容複文武全能,又有一大批忠心的屬下,更兼有一個貌若天仙對他傾心中意的表妹。身居燕子塢吃喝不愁。如此快活逍遙的生活,慕容複若沒有「複國」的包袱定然能在江湖上快活一世,然而慕容複是堅強的,在如此愜意和優良的先天條件下,慕容複不但沒有喪失鬥志,反而愈挫愈勇。堅定複國信心不移,事實上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蔣經國佔據臺灣,一人天下。如果他能投靠美日不再謀求大陸,則他一人一黨便也能在臺灣島上快活逍遙。不再為勞煩那大陸上幾萬萬看不見的人而操心,然而蔣經國也是堅強的,即便在他腦海裏已經認識到「反攻大陸」的不可能,並且嘗試性的開始和大陸接觸時,他潛意識中的那層依然沒有褪色。每年的「雙十國慶」上蔣經國依然會拖著病患的身體吃力的說「光復大陸國土,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在新修訂版的《天龍八部》或許是金庸先生略有感悟,將慕容複從一個陰線狹隘的小人改變成一個事業心,責任心很強的男人。燕國興複之難他所深知,然唯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他不給自己權力去哭泣或示弱,甚至不容許自己多幾分溫柔。對西夏公主提出的三個問題他在歎息中說出「有人愛我,我卻無最愛之人」,似在闡述自己內心痛楚的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雖然在金庸筆下慕容複負面的形象被放的很大,但依然不可否認慕容複並非就是如此的不堪。想能成就一個人,也能毀滅一個人。顯然,慕容複是被夢想毀滅的失敗的人。失敗者似乎總是錯誤的。揭竿起義的人,成功了就是先驅,是革命家,是開拓者,是唯一有資格享有所謂「歷史進步」所帶來榮耀的人;失敗了,便是大逆不道的人,是叛國者,是罄竹難書的罪犯,是理所當然遭人唾棄的「阻礙」歷史進步的人。篳路藍縷日創業者,成功了,就是擁有雄圖大志的人,是不向命運屈服的人,是百折不撓的人,是受人尊重的值得青年學習的人;失敗了,便是志大才疏的人,是自命不凡的人,是螳臂擋車的人,是茶餘飯後用來當嘲諷笑料的人。
中國是崇尚儒教的國度,認為「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對長輩最大孝就是光耀門楣,顯要門庭,努力完成長輩一生中未遂的願望。以此觀來,慕容複是一個十足的孝子。他自幼便心存中興複國,重建大燕的雄圖偉志,無時無刻不念祖宗遺訓。每當有人提起重振大燕雄風時,他都提起長劍,將兵刃舉在胸前,肅穆靜立,容色莊重,大聲道「複國之志,無時或忘」,似是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相比之下,蕭峰本為遼人卻替敵國賣命,後回歸遼國卻又暗中幫助宋國,段譽為個人性子使然,賭氣便出走,虧他還是一國之太子,虛竹本為少林弟子,卻因美色利誘叛變師門投靠靈鷲宮。
慕容複不嗜產業,性嗜奠基,儘管他失敗了,但雖敗(這裏的敗單指複國的失敗)猶榮。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6樓. 蜉游方向2009/06/30 23:28環境造成差異似乎較明顯
回應不禁疑問?
這有二點解釋
一 在下不才 高中到大學前後 金庸翻了七遍 大學聯考確實只能勉強上榜
多看是有可能 結果看個人 我還是忘了很多情節 果然智商欠佳 = ="
二 其次是個人感想 很多大陸網路小說 也確實都能寫很長 細節都好多
我個人覺得大陸 跟 台灣的文風有整體性差異 所以符合特性 通常可
以辨別
我猜啦 台灣學生一來討厭寫字 打電腦比較順 二來習慣生活在密閉空
間(宅男女) 對環境沒啥觀察習慣
不像大陸學生 大部份離鄉千百里 初中 高中 大學很多換三個省以上
幾乎等於換三個國家 記憶裡的材料較容易累積很多台灣學生對自己的玩具模型 同儕朋友..... 不會注意環境那麼多
在大陸 每走過一個省 就是外省人 首先不要落單 其次別隨便跟陌生人
搭訕 火車站公車站只要你一應話 趕都趕不走的陌生人 總要你買或搭車....
環境的差別 造成人的習慣模式會不一樣
蜉游方向 - 5樓.2009/06/26 20:15不禁疑問?
公主對台灣現下政治人物熟悉和瞭解 不會讓人感到奇怪! 但怎麼也對老蔣和經國先生如此熟悉? 描述的活靈活現 令人驚訝!
以公主年紀看來 能夠對此下過功夫 必定花了不少時間!公主又要兼顧學業 又要吃喝玩樂 又要發帖維持部落格人氣 怎還會有這多時間研究中外歷史?何況看金庸小說也挺費時的!
如果公主還要社交參加一般活動 那更是讓我疑惑公主哪來這麼多時間?嘖嘖!
PS. 請勿誤會本人有何企圖 真的只是驚奇中帶點佩服的想不通!或許以我的智商是無法體會的!
- 4樓. mck2009/06/26 17:52理念統一 ?
誰會想到 , 以前蔣經國的口號 "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 會對大陸帶來這樣的影響 ! 現在中國大陸誰會說是共產主義國家 ? 除了政治之外 !
- 3樓. 啥啊?2009/06/26 17:17『復』、『 複』差很多
公主的簡繁轉換軟體很爛。大概每一篇都會有十幾二十個離譜到不行的錯誤。
我一直以為金庸給慕容復取的是英文名字:Moron Fool。 - 2樓.2009/06/26 15:19沒人校稿嗎?
『復』、『 複』 差很多
- 1樓.2009/06/26 13:15蔣經國的心可必明月,而今臺灣領導人的素質太差了
以古喻今, 好! 真誠期望安康公主對馬英九及劉啅玄的分析。 本來我對臺灣的政治民主很看好的,覺的它的政治民主一定能影響到大陸。而它的這兩年的政治亂象真的讓我是失望透了! 也希望公主對此亂象也來個透徹的分析吧,在此先謝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