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新聞節目,其中也不免看到些關於時政和時局的討論。而怎麼多節目中當屬兩岸的政論節目看的多一些,或許在台灣朋友看來對於大陸的所謂「政論節目」和「名嘴」瞭解不多。這裏有必要稍微說明一下。
在大陸「名嘴」二字並不是單指上節目的嘉賓,它更多是指在電視節目中主持人,而且是那些妙語連珠很有主持風度的主持人。一般這樣的主持人都是科班畢業,新聞專業技能強,有很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完全可以發表自我的觀點。
而在大陸的政論節目中也有類似台灣的邀請一些嘉賓來做客共同探討。台灣節目請的比較多,一般一個節目都能請到五到六位男女嘉賓。而大陸的相對少些,平均有一個節目兩位嘉賓左右。大陸的政論節目一般不會邀請公職人員,除非是在特殊時期,比如三中全會或者兩會期間,會邀請些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或者地方官長。否則平常日子裏是不會邀請這些人,因為這些人在一般人民印象裏是代表既得利益者的,他們的話是否客觀能夠代表基層很讓人懷疑,而且這些人講話都過於客套講大道理,為了節目的收視率一般不會請他們來。
而台灣的節目經常邀請民代立委上節目,更有中央大官直接打電話進來交流。這不免讓人產生個疑問,正如上文所述擁有黨派和政治勢力背景的公職人員,他們所說的話一定程度上都是維護自己的,即便有所批評也是很含蓄的。而且公職人員講話都是維護自己論點的,並且堅決反對反對他論點的人。這就導致了在交流過程無法保持客觀公正。民進黨的議員和立委自然會幫自己人講話,如果同節目再坐一個國民黨立委那兩人定是水火不容。討論很有可能就變成「吵架」。
而在邀請非公職的嘉賓上面,大陸方面一般都會邀請比較專業性的,諸如社科院的研究院,某某大學的教授,某某報社的主編等等。而且大陸請嘉賓都很有針對性。今天談什麼話題就請這一領域的專家。基本上不會讓人感覺重臉。台灣的節目嘉賓就單調了些,基本上某一節目上都有固定的那麼幾個人,有的人甚至一連幾天上同一節目,這就給人一種審美疲勞。因為天天看同一個人,時間長了自然會膩,而且他說的論調和觀點也是釘死的,時間一長不需他開口看今天的話題就猜他會怎麼說了。
大陸的政論節目時間短,平均時間在45分鐘左右,但節奏反而慢。看到後面聽到嘉賓慢條斯理的講話能讓人急死。台灣的時間比較長,一論就是幾小時。但節奏反到是快。嘉賓和主持人你一句我一句和趕火車一樣。或許是嘉賓請的太多,每個人都要講話所以雖然時間長但感覺節奏還是很快,完全不能消化和理解嘉賓們所說的內容。
在大陸請來的嘉賓相對都很安靜和謙讓,不會在別人講話的時候插話打斷,當嘉賓之間出現觀點不同時也不會直接去反駁人家,更不會惡言相攻。而且這種事很少發生,就是因為大陸節目中所給出的命題往往都是討論型的,而台灣的則是辯論型的。台灣或許是受到黨派惡鬥的影響,主持人很喜歡在場挑撥嘉賓們觀點對立,好像不這樣就不精彩。而嘉賓們也會隨之起舞。一個話題一定要有兩種以上的觀點,那麼之後的節目就不再是探尋問題的本質,而是對問題所形成的兩種觀點積極辯論。比如陳菊訪問大陸本是件好事,嘉賓們本來應該通過討論告訴陳菊訪問大陸所帶來的政治效應,可台灣的政論節目中,主持人和嘉賓愣是把這個話題說成陳菊訪問大陸應該還是不應該,完全偏離了主題,什麼叫應該不應該,人都去了不應該又能如何?
台灣的政論節目嘉賓們都有備而來,會有許多小元素,比如剪報和標牌,一根小棒指來指去,邊說邊指貌似很能說明問題。而且台灣的嘉賓都神通廣大,似乎每個人都是暗中調查的好手。往往能列出石破天驚的「證據」。人們一般稱為「爆料」。而大陸在這方面就遜色一點,嘉賓往往都是被當天告知要來上節目,而嘉賓們也似乎很漫不經心上節目就幹說,主持人問一句,嘉賓答一句。碰上幾個學問好的還能說出個所以然,就怕碰上兩個道貌岸然的「叫獸」什麼問題都說不出來,而一直結巴語速又慢,看到這種人一定轉臺。而且幾乎很少有大陸的嘉賓會「爆料」,或許是他們本身就沒有「料」。
大陸的政論節目往往是解惑的,由於請的都是些專業人士,對於時局和時政有很高的靈敏感。比一般的小老百姓看問題要更加深入,分析的自然也會更透徹。所以在大陸的節目中,嘉賓往往是告訴觀眾這個問題如何如何,是怎麼回事,對於我們普通人會有什麼影響。完全就像大學裏的導師一般,好像在上課。而台灣的嘉賓完全就是來自我討論,絲毫沒有觀眾,在他們心中恐怕只要自爽就OK了。不會顧及觀眾們的感受。如果說大陸的政論節目是一群人在聽一個博學者授業,那台灣的就是一群人看一小群人吵架。相比前者的枯燥後者反而能吸引更多人駐足和眼球,因為我們都愛看熱鬧。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大陸的節目討論的範圍十分廣。而且各有分工。每個台每個節目都有自己的討論範圍。哪個節目是討論國內的,國際的,台海的,經濟的,軍事的,歷史的等等,都有自己的特色。而那些綜合性的討論節目比如CCTV的《今日觀察》《今日關注》等等則是今天最大的新聞,如果今天有國內大新聞就討論國內,國際上的就討論國際,靈活多變。而台灣的政論節目恕我直言很少能看到台灣的名嘴討論國際問題,好不容易能聽到隻言片語的討論都很生硬,顯然台灣的名嘴對國際問題的知識比較困乏,只有幾個比較精通的。而剩下的就只能是討論台灣島內的問題了,不過小小的台灣每天就是有怎麼多話題和新聞,可問題是這些話題和新聞值得討論嗎?一個517遊行從5月10日能說到5月20日。途醒哲的一句話,邱毅的一個假髮,邱議瑩的一個巴掌居然也能討論一個小時。這些東西聽到腦子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呢?我覺得一點都沒有。台灣一直號召要有「國際觀」。可從台灣的政論節目看來台灣的國際觀還有待發展。
台灣的政論節目十分多,每台都有。而且今天發生的一個話題。每個台都在討論,你到底要看哪一個好。而且對那些有黨派支持色彩的電視臺,政論節目的針鋒相對就顯而易見。往往是你請一批泛藍的嘉賓,我就請一批泛綠的嘉賓。要是李大華和鄭弘儀以及那些嘉賓坐在一起該多好,老是你說你的,我說我的沒勁哦。
當然台灣的政論節目還是有好的。就是他們激烈討論,我們都愛看辯論,因為辯論熱烈而且能讓人知道辯論的結果誰更加正確,大陸的政論節目就缺少這種激情,看了讓人有種昏昏欲睡的感覺,相反台灣的則就熱鬧多,但時間一長也卻乏味。歸根結底還是台灣的政論節目沒有弄清楚,激烈討論是不吵架。如果台灣的政論節目能把激烈討論真的做到觀點不同的相互辯論,所謂真理越辯越清,而不是胡攪蠻纏那麼這樣的節目是好看的。另外風度也是很重要的,不能死強。台灣的政論節目嘉賓們一但觀點對立開始討論到節目結束了也沒有結果,原因並非是不能以理服人,而是心理上不接受。就好像民進黨鎖門杯葛一般,明明是自己少數理虧,但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但就是不服所以就亂來。或許是台灣的名嘴也感染上了這種壞毛病。也許有人要說這是民主和言論自由的體現,那麼這句話還是去和民進黨說吧,相信他們能給你更加好的詮釋。
政論節目應該是為民服務,告訴人民真理的好管道,可偏偏卻成了一些人登堂打廣告闡述自己意識的舞臺,台灣的政論節目現狀是因為台灣的政治生態決定的。
我看過許多國家的政論節目,發現各有特點,美國的往往是找當事人來直接說明問題,甚至把總統也請來談一番,這是最簡單也是最能說明問題的一種方法,而在英國最成功的政論節目《問與答》則直接請普通人民來討論,這其實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不再邀請那些教授名嘴,直接讓最基層的聲音發出來,有不同觀點的人民自己就可以討論。而在德國著名的
Anne Will政論節目,則是把當事人或者學者名嘴請到現場,然後再請一大批群眾,讓群眾直接在現場和嘉賓或者當事人互動。有點像台灣立法院的質詢,有些早已準備的人經常把嘉賓問的啞口無言,這樣的畫面播放在全體國民前非常能夠說明問題。
有些帶有偏見的人把台灣說成是「井底之蛙」。我不同意,但是台灣的政論節目卻依然在井中,希望台灣的政論節目可以有效的改革,能夠真正成為有助於社會和人民的良師益友。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