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年初,唐太宗任命封德彝(名倫,字德彝,以字行)為尚書右僕射,魏徵(字玄成)為尚書左丞,因此,封德彝和魏徵因為在政策意見上相左而常常爭辯。
有一次,唐太宗詢問該如何在大亂之後盡快教化民心向善?魏徵就向唐太宗陳述古今治政的大體、綱要(註),強調注重並實踐這些道理,那麼一定可以達成太平盛世。唐太宗認為魏徵說得很有道理。身為上司的封德彝面子掛不住,便挑刺刁難的說:
「自從夏、商、周三代以後,百姓逐漸變得浮華輕薄且奸詐。所以,秦朝採用法家的刑法及律令;漢朝時則再加雜以『霸道』,藉以管理人民、治理國家,這都是因為想要教化人民卻無法教化。難道當人民能教化時(秦、漢的統治階層)會不想教化他們嗎。
魏徵只是一介書生,不清楚當前的局勢,如果聽信了他那虛妄的言論,必將導致管理失敗、國家崩亂。」
魏徵反駁道:
「五帝(依照《史記》記載是黃帝、顓頊、嚳、堯、舜)三皇(夏、商、周三朝的第一位帝王,夏朝的大禹、商湯王、周武王及周文王的合稱)在治理國家的時候,不會因為君王更替而改變教化的方式,採行『帝道(用恩信、以德行世)』者就會用帝道的方式來治理國家,採用王道(用公正、以功率民)者就會用王道的方式來治理人民,全在於當時用的是甚麼方式使老百姓能得到教化而已。這些只要去考證史書的記載就都可以清楚的了解。
從前,黃帝和蚩尤進行了七十餘場戰鬥,以至於當時的天下大亂,當黃帝戰勝後就致力施行仁德之政以恢復天下太平。
之後,蚩尤的後代九黎族,因為信奉巫教崇尚鬼神而廢棄人事,不誠心的祭祀上天也不專心農作。當時以年僅十五歲的稚齡便輔佐少昊的顓頊負責治理九黎地區,為了解決九黎族的宗教問題,顓頊雖然先派兵征討不肯聽從的九黎族人,但在取得勝利後,顓頊以身作則帶頭誠敬地祭祀天地祖宗以為榜樣,並撫慰萬民、勸導農耕,也並非有失教化。
夏桀因為淫亂暴虐而遭到商湯推翻並流放了他,百姓們在商湯的治理下得到了太平的日子。商紂王因為暴虐、沒有德政而遭到周武王的討伐,百姓們到了周成王(周武王之子)即位時,因為周公的輔政,在周成王、周康王兩代君王的治理下也過上了太平日子。
如果如各位所言,老百姓從以前開始便逐漸變得浮華輕薄且奸詐,不可能回歸最初的淳樸,那麼時至今日這些老百姓應該都已經變成鬼怪了,既然變不回人,這樣又怎麼能再加以教化呢?」
這一番話說得封德彝無言以對。
貞觀十七年元月十七日,魏徵病逝,唐太宗親自創作了一篇碑文並且御筆寫在碑石上以紀念魏徵。但後來發生太子李承乾謀反案,因魏徵曾經推薦的大將軍侯君集、中書侍郎杜正倫二人參與謀反,導致唐太宗聽信他人讒言懷疑魏徵結黨營私,最終下令將魏徵的墓碑、石碑都推倒了。二年後,唐太宗東征高句麗雖取得勝利但未能如願滅了高句麗,如此勞師動眾的結果,令唐太宗深自悔恨,慨然嘆息的說:
「魏徵若在,絕對會阻止我這一次的舉動啊。」
班師回朝後,立即派遣專使加急趕路去往魏家,以少牢(註)的禮節祭祀魏徵,並重新立起墓碑。
----- 偶素分隔線-----
關於本則故事詳細內容,請見《小小說 – 唐太宗、封德彝與魏徵〈上〉、〈中〉、〈下〉》。(←可點擊連結觀看)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註:「理體」,猶事理。或指治政的大體、綱要。或指論說體裁。
註:「少牢」,使用羊、豬為祭禮。高一級的「太牢」則用牛、羊、豬為祭禮。
改編自 《大唐新語》
原文:
《大唐新語》.《卷一》.《匡贊第一》.魏徵
魏徵常陳古今理體,言太平可致。太宗納其言,封德彝難之曰:
「三代已後,人漸澆訛,故秦任法律,漢雜霸道,皆欲理而不能,豈能理而不欲?魏徵書生,若信其虛論,必亂國家。」
徵詰之曰:
「五帝三皇,不易人而理,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在其所化而已。考之載籍,可得而知。昔黃帝與蚩尤戰,既勝之後,便致太平。九夷亂德,顓頊征之,既克之後,不失其理。桀為亂,湯放之;紂無道,武王伐之,而俱致太平。若言人漸澆訛,不反樸素,至今應為鬼魅,寧可得而教化耶!」
德彞無以難之。
徵薨,太宗御製碑文并御書。後為人所讒,敕令踣之。及征遼不如意,深自悔恨,乃嘆曰:
「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此舉也。」
既渡水,馳驛以少牢祭之,復立碑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