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州的州府衙門(古南昌縣、曾改名豫章縣,位於今江西省南昌市)的大廳前有一株據說已經有數百年樹齡的皂莢樹(註),樹身大到需要數人合抱,但鳥兒不敢在此樹上棲息,而且若是有人冒犯了這株皂莢樹,立即會得到報應。因此,這州府衙門的大廳,若非遇到緊急或極為重要的事情,長官們是不敢隨意在這大廳中處理公務,以避免不慎冒犯樹神,這樣的做法也沿襲成為習慣了。
唐敬宗李湛、長慶四年/寶曆元年,名將李晟之子,性情明智寬厚、才能出眾、善於制定和執行法律制度的李憲(字章武)接任洪州刺史。抵達洪州後,覺得大廳前這株大皂莢樹妨礙出入,就下令要將其砍掉,當地的官員及百姓們都極力反對,認為不能砍。但官大一級壓死人,李憲不但堅持要砍,而且說到做到,竟然真的將這株大皂莢樹砍了。不久之後,從四面八方飛來數千隻烏鴉,或停或飛,在殘餘的皂莢樹樁的上方此起彼落的鳴叫、聒噪個不停。李憲因此懷疑這樹的下方有什麼東西,又下令開挖。當挖開到達數尺深處,發現一座大墓,並尋得一塊刻有墓誌的石碑,文中還有多達數百字的預言(註),文末說:
「郭璞墓也。後五百歲,開墓賊李憲是也。」
大意是:這是郭璞的墓塚。五百年後,挖開此墓的賊人是李憲。
同時預言中所指稱將來的事,到了現在(唐朝)都還有知道相關事件的人。因此李憲下令將郭璞的墳墓修復,並將州府大廳移往他處,以避免冒犯先賢的神靈。
話說,東晉、晉元帝司馬睿、永昌元年,當時大將軍王敦在武昌起兵企圖奪權,郭璞因曾卜卦王敦必敗因此所殺,此事發生在金陵(今南京市),卻不知為何原因,郭璞的墳墓卻出現在豫章(見《小小說 – 郭璞<二十二>明死期慨然兵解》)。
從東晉、晉元帝司馬睿、建武元年(丁丑年),到唐朝、唐文宗、唐敬宗在位時,也差不多過了五百年了。(註)
關於郭璞的故事,請見: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註:「皁」,同「皂」。
註:「讖言」,「讖」音「趁」,又稱讖語、符讖、符命,古代巫師、方士等以讖術所作的預言。因通常配有圖,故又叫「圖讖」。
註:郭璞之死是在東晉、晉元帝司馬睿、永昌元年(西元322年),李憲發掘到郭璞墓是在唐敬宗李湛、長慶四年/寶曆元年(西元825年),期間相隔算下來也有503年。
改編自 《錄異記》
原文:
《錄異記》.卷八.墓.洪州郭璞墓
洪州大廳前,有皁莢樹,數人合抱,鳥不敢棲,人犯之者,立有靈應,相傳見之數百年矣。大廳中,非時不敢視事,固為常矣。李憲為太守,既至,命伐其樹,吏民爭之,咸以為不可。憲竟伐去之。旣而群鴉數千,鳴噪不已。憲疑其下有物,命掘之,而深數尺,乃巨墓也。中得石誌,讖言數百字,末云:
「郭璞墓也。後五百歲,開墓賊李憲是也。」
所讖將來之事,至今猶有知者。即命修完其墓,遷廳事以避之。
按東晉元帝元年,時郭璞為王敦所殺,事在金陵,不知何因,墓在豫章。東晉元年丁丑,至唐文宗、敬宗中,即五百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