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識希特勒,大人不懂twitch, 所以國際觀可以教嗎?
2016/09/29 14:31
瀏覽1,323
迴響0
推薦9
引用0
桃園高中 阿得老師
日前李家同教授批評有國中生竟然不知希特勒是那一國人,太缺乏國際觀了,因而引發很多年輕網友的反唇相譏;接著看到葉丙成教授撰文回應,認為掌握資源的大人們,不懂全球最大直播平台twitch是什麼東西,不了解創新趨勢恐怕比沒有國際觀更嚴重。
到底什麼是國際觀?這個議題很大,我非專家不敢妄下定義,但我比較有興趣的是:國際觀可以教嗎?怎麼教?
國際觀是很寬廣的概念,用教育本質的說法,學習國際觀,應該要有『知』、『情』、『意』、『行』四個層面,國際觀要有知識、要有感動、要有意願、要能運用。所以,知道希特勒是那一國人,知道twitch平台,都只能算是單純的『知道』而已,並非紮實完整的國際觀。
其實過去我們各階段的學校教材,從社會科到英文科,根本不缺國際觀『知識』的內容。我到現在還會背『南迴歸線經過南美洲哪四個國家?阿根廷、巴西、巴拉圭、智利』。但,這樣片段的國家或國際資訊,有何意義?只是應付考試答題而已,跟國際觀實在關係不大。
現在的出國觀光很普遍,學校也常在辦各種遊學團,出國旅遊、遊學、打工遊學到底有沒有幫助國際觀?我個人認為,打開一些視野是有的,但更多是吃吃喝喝、走馬看花的的淺碟活動,能有情感層面的體會和主動的關懷應該不太多。
所以,關心國際的主動態度和情感認同需求,才是重點。知道希特勒又如何?沒有主動想要認識他,沒有關心過二次大戰歷史,沒有關懷過集中營的屠殺,沒有體會希特勒對人性的扭曲,只是知道他是德國人,又有何幫助?
對國際趨勢與局勢的冷漠,對地球村大小事情的漠不關心,孩子出國也只會跟著走馬看花,然後在學校背一堆跟自身毫無關係的外國人名地名,根本沒有好奇的態度,沒有情感的認同,沒有『學以致用』的主動。
也就是說,淺碟的觀光、為考試而背誦,根本陶冶不了國際觀的『情感』層面。反而是南海的大海嘯,非洲的饑荒,亞馬遜森林的濫墾濫伐,紐約的恐怖攻擊、日本的大地震,因為媒體的報導,引發跨越國家民族的情感觸動,更有國際觀教育的實質意涵。(所以很多人會去當無國界醫生或捐款捐物資)
可惜現在媒體平常根本不太報導國際新聞,學校的國際教育也是偏重遊學,考試為主的教科書作用也不大,國人出國觀光也多是浮光掠影,就算網路無遠弗屆,國際視野的節目、書刊也不少,外國電影和電視影集更是盛行,但,真正的國際觀態度和視野,卻是在細心的情感感受裡,在跨越國家族群的積極關懷裡,年輕人有沒有機會去感受呢?(不要等發生大新聞才被感動啦!)
當然有!但先請大人們好好示範!機會教育可以在家裡,譬如:父母可以從買海外基金聊起,到一起關心國際新聞和局勢,到出國一定讓孩子體會不同的文化底層,讓關懷的實際行動跨越國界;機會教育也可以在學校教育,譬如:更多交換學生的生活交流,各科適時融入國際新聞和議題,深刻的外國書籍和電影分享,落實於生活的跨國語言和文化交流。
更不要說政府和媒體可以做的努力可以更多,畢竟,塑造國際觀的友善環境才是最有效的教育,譬如大力引進世界各國的人才,像新加坡、香港積極引進世界各國人才就業,本國人民在各國人種的互動下,眼界必然也會打開;又,我們的外籍勞工和新娘如此多,對於友善的文化交流和互動真的可以做更多些,讓我們的環境就是具國際觀的友善環境。
當生活關心的層面觸及整個地球村,那就是情感層面、天涯若比鄰的認同;一旦情感有了連結,更多的主動性才會產生,回過頭來看教科書或出國觀光,也會更願意用心去體會國際的現狀、局勢、趨勢、關聯,視野自然會更開闊,跨出去的行動會更多元。
所以,與其說世界觀是『教』的,不如說是『影響』的,影響孩子的主動探索,真的不要計較懂不懂的層面,Google大神比誰都懂得多,但,情感的關懷和行動,卻不是可以用搜尋得來的,惟有『有心』才行。
註:圖片錄自網路。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