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為什麼要一直出版、寫作和賣書?「飛踢,醜哭,白鼻毛:第一次開出版社就大賣(騙你的)」讀書筆記和作家講座
2025/03/22 09:24
瀏覽636
迴響0
推薦7
引用0

成為大人,你怎麼看待當年的浪漫情懷?回望夢想年少,你又怎麼看待曾經不顧一切的衝勁?而今,邁入初老,你有沒有後悔過這些曾有的浪漫和衝勁?

規劃新學期讀書會活動時,我突然很想探尋和反思自己:這二、三十年來,到底為什麼要買那麼多書?要看那麼多書?更不禁要質疑最根本的問題:出版社幹嘛出那麼多書啊?

然後心中浮現一個名字:陳夏民,桃園在地逗點文創的社長,存活了15年的獨立出版社,他出書也寫書,而且,他也是我原服務學校桃園高中的校友,人親也土親。

我只想當面好好問他:為什麼要一直出版、寫作和賣書啊?

*我用出版對抗世界,你呢?

當我在懷疑出版太多書、砍太多樹是一種很糟糕的事時,作者在自序裡,用了一句很有力的話說服我:「我用出版對抗世界」,而且他拿出來的第一批武器竟然是:詩集!

出版可以貢獻什麼?可以達到自己心中的理想嗎?回望開(撐)了15年的出版社,雖然沒有任何後悔,但作者卻一直提到自身的「職業傷害」,應該也是苦樂參半吧?!

幹嘛不去當容易一點的英文老師呢?卻搞了個大家不看好的出版社?果然是春風少年兄,很有「入世」革命的浪漫情懷和衝勁啊!

作者在講座提到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因為不甘心我們大眾所以為的「綠野仙蹤」只有一本,而狠下心來翻譯、出版全集的:14本,然後自問自答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你現階段到底需要什麼?你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

*學思背景的促發

所以,夢想很珍貴!

作者為何會踏上獨立出版這條路呢?當從東華大學創英所畢業,而後到書林出版社做出版業務,到決定出來自己開出版社,因為「我不能讓別人負擔我的夢想成本,我要自己來,擔起所有的責任,自己來。」(p.36)

那為什麼叫逗點文創結社?因為「逗點之好,在於它除了能夠決定閱讀速度外,也是連結兩個概念、句子的標點符號,我們永遠不知道逗點之後會出現什麼樣的句子,這也是閱讀的樂趣之一。」(p.44)

這不只是出版的思路,其實也是人生求知、求真的美好境界。尤其對於有點社恐的作者,會走上獨立出版,是不是也不得不跨出舒適圈?從「逗點人二號」、設計、印刷到經銷,建立屬於自己的夢幻團隊,是很不容易的事。

*出版人偷窺閱讀人

作者用「練習冷靜偷窺之必要」來形容出版人的心情,偷偷跑到各家書局窺伺顧客的翻書。這時候的書不只是書,更是菜單上的美味佳餚,等待客人趕快點餐大快朵頤。

但,我就問:哪來勇氣一直出詩集啊?一定很難賣吧?尤其,作者也提到,台灣的出版量那麼大,新書上平台一般只能一個月,廝殺激烈的市場,出版社怎麼生存?!

所以要搞懂閱讀人的「消費心理學」啊!常跑現場「市調」、「訪查」、「滿意度調查」也是很合理吧!大概比較辛苦是市集擺攤,搬運重重的書、蚊子叮、中暑、感冒、奧客......。

*賣書也賣理念

座談會時,我提問對於出版社幾近於「知識變現」的媚俗很不以為然時,社長回答得很好:「價值觀很重要,我想讓好的東西傳遞出去」,簡單來說,我賣的不是書,是理念!

所以,出書、賣書的溝通方法就很重要,要傳達什麼?如何傳達?

當出版社奮力把溝通的能量放到最大,活動、文案、設計......,「就算不賣書,只要有想要推廣的信念,就不要害羞,大聲說出來,不要像隱瞞真相不告訴我們的原能會一樣逃避溝通。」(p.117)

書裡也提到,以純文學書市場來看,獨立出版詩集首刷印量大概在500到1500本間,一般華文創作書也約莫在1000到2000本之間,以台灣出版量和速度來看,的確是很卑微、也很殘酷。

尤其現今網路時代,閱讀習慣改變,網路資訊海量,一般人閱讀選擇太多了,出版社出版的書又供過於求,理念是什麼?是稀釋在海量的資訊和雜訊中;至少和追劇比起來,書是一點也不吸引人的東西。

*窮則變變則通的獨立出版人

一人出版也不孤單!合縱就是結合弱勢者一起出擊,多年來,獨立出版社手牽手走進台北國際書,而且充滿創意、創造銷售佳績,譬如:2011年的「讀字去旅行」:機場候機室;2012「讀字車站」:復古的台式火車站。

我也在書裡「走入對方的書—逗點與一人的午夜巴黎計畫」,看見出版業年輕人的巧思,讓兩家獨立出版社一起合作推出「姊妹」(兄弟)書,既節省資源成本,也創造話題。

獨立出版就是這麼有勇氣,更要有創意。很欣賞作者在書裡傳達了一項出版人堅定的信念:「如果不相信一本書能夠帶我們去遠方,那麼我憑什麼要其他人也相信,然後把書也帶回家了呢?」(p.220)

*愛閱人也來幫忙賣書吧!

在「有些事情不是按讚就行了」篇章裡,讀到所謂「臉書按讚學問大」,就像作者所言:辦一個活動,實際參加人數等於按參加人數乘以1/6,「按讚就是一場風花雪月的事,醒來的時候,作者還是只能緊抱著自己。」(p.229)

千萬不要讓好書孤單地死去啊!我們愛閱者,豈能袖手旁觀?!

如果說,出版業總是上演著理想和現實拉扯的虐心戲,一點都不為過,我們都那麼確定閱讀是很棒、很有意義的事,又豈能無助或放棄呢?作者說:「你是我的嘴,擔任我們的發言人好嗎?」呼籲大家如果讀完一本書覺得很有收穫,鼓勵您這麼做:

1.告訴朋友:和書合照、抄錄部分段落、直接說故事......。

2.告訴網友:寫成文章、寫書評......。

3.告訴鄰居、同學。

4.告訴媒體、通路。

*拜託請好好欣賞那些新書的包裝和行銷啦!

在作家講座中,我們熟齡族群的愛閱者也反映了一種不太喜歡的現象:過度包裝和行銷!新書的封面、書衣,有滿滿的行銷「話術」,再加上浮濫的推薦人,根本很沒說服力好嗎!

一般看到推薦書有三種方式:推薦序、推薦短句、和列名推薦,作者也提醒我們看到推薦人名單,其實都是出版社為了目標讀者所作的行銷手法;但我實在覺得有點浮濫,名人效應是虛的。

適度的包裝和行銷當然有用,我讀到作者多次提到「封面設計師」的重要性,往往能夠帶來「衝動購物」的效果;至於這是不是膚淺或浮面?也不是出版社該顧慮的。

根據作者的觀察,一般決定買書的順序是:先看書封喜不喜歡→看書腰前後文案→看前折口和作者照片(略過文字介紹)和設計師是誰→隨意翻到中間看內文→放回去/拍照回家上網路書店查價/直接帶回家。其實,還真是蠻殘酷的......。

*真正的愛書人

作者提到他媽媽在在幫忙整理書時,是當作「賣頭賣面」的生意:先把雙手洗淨,確認手是乾的,才會去碰書,她也會仔細整理書況不好的書,替換書腰或書衣。

這也很符合我這幾年買書、翻書、藏書的原則:乾淨,善待一本書;即使最後決定捐出去,也會覺得這樣才對得起辛苦寫書和出版的人。所以衝動買書,為了封面、視覺系,一點也不膚淺啊!

所以,我們必須善待每一本書,就像書裡作者當年編輯主管說得很好:「一個作者一輩子可能只有一本書,但一個編輯一輩子可能得經手數百本書,這是一段不對等的關係,你要怎麼處理呢?」(p.327)

我走進實體書店,或是我打開網路書店頁面,成千上萬、琳瑯滿目的書,我們會因為某種緣分買了某些書,請相信這樣的緣分,好好讀它,也從裡到外珍愛它,萬中選一的緣分,說是選擇,我覺得更是註定吧!

看來,雖然我只是「消費者」,但是和「生產者」的出版人比起來,果然都是愛閱人、愛書人,心意是相通的。

#阿得的讀書會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