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精神虐待其實就是一種變態:「冷暴力:揭開日常生活中精神虐待的真相」讀書筆記
2025/04/18 08:57
瀏覽575
迴響0
推薦9
引用0

很多人對「冷暴力」有誤解,認為那是因為有人過於「懦弱」才會被冷暴力,甚至更進而認定:既然是「冷」的,也就不熱,結果不會多嚴重吧?需要大書特書嗎?

事實擺在眼前,這本書裡面就有很多殘酷的案例和數字;尤其,當我們對冷暴力的形式和影響多所誤解時,以致於錯過很多處理的關鍵時機,且對多數的旁觀者來說,其實更是幫兇!

一.常見冷暴力的形式:「精神虐待」,其核心常是:自卑與自戀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冷暴力是精神虐待,充斥於情人、婚姻、工作和人際裡等,其核心的特質是:自戀,所以,透過施展掌控力,讓伴侶動彈不得,以躲避他不想面對的內在問題或恐懼,譬如自卑。

「不肯為婚姻失敗負責,經常是觸發精神虐待的緣由。」(p.53)

家庭裡的精神虐待樣貌很多:間接暴力、直接虐待或隱性亂倫,施虐者往往把內在的毀滅恨意、負能量,施展到家人身上,有時候用羞辱的言詞,有時候用冷漠和忽略,試圖產生制約或洗腦,達到他虐待和操控的目的或快感。

「孩子不是因笨拙而被貶抑,卻會因被貶抑而變得笨拙。」(p.85)

二.職場的精神虐待

「我們所謂的職場精神虐待,是指不論藉由言語、表情、姿勢或文字,任何侵犯個人人格尊嚴或身心完整的舉止,以及危害此人任職或迫害職場氛圍的行為。」(p.95)

職場上充斥虐待、操控或騷擾的冷暴力形式,有個人或群體的形式。個人的職場霸凌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群體的精神虐待也不少見,因為群體會形成某種共同的次文化,然後去壓抑個別特色,不容許差異的存在,譬如:性別、性傾向、種族、宗教、階級。

「有些案例是因擁有別人欠缺的優勢(年輕、美貌、財富、魅力)而引發虐待行為。」(p.102)

案例包括上司被下屬欺負,或下司受上司欺壓,虐待者鎖定虐待的對象,藉由操弄和操控,讓受害者失去抗拒能力,譬如:拒絕溝通、打擊信心、破壞名譽、孤立、霸凌、迫使出錯、性騷擾等。

「正式提告是結束精神恐嚇唯一的辦法。」(p.127)

企業組織常常直接或間接助長虐待,其中的「物化」最常見:一方面極致壓榨員工;另一方面吝於給予獎勵,使其不覺得自己有價值。本來只是工作場域中的衝突,會演變成虐待,通常有三個要素:

1.工作關係非人性化。

2.公司權力至高無上。

3.姑息施虐者或成為其幫兇。

三.精神虐待的發展

精神虐待是有謀略和階段的,其關係通常有兩個階段:

1.人格腐蝕:引誘與洗腦,誘惑式糾纏,操控。

2.公開暴力:掌控、奪取控制權三個要素:竊取行動剝奪能力、宰制行動迫使服從、標記元素留下印記。

精神虐待的發展來到「恨意表面化」的階段,其暴力是不對稱的,一般對稱的暴力,雙方的衝突是相互攻擊的,對稱的;精神虐待則相反,施虐者自認地位優於被害人,被害人通常也默默認同和服從。

受害者最後會被逼到牆角,牽扯更多人加入參與虐待,「未能把他人牽扯入暴力的領域,對施虐者而言是一大失敗,所以這也是阻止精神虐待擴散的唯一途徑。」(p.182)

四.施虐者如何從自戀轉而虐待

「沒有主體的自戀者會吸附於別人身上,像吸血鬼那樣吸走對方的生命之血,由於他無法進入真正的關係中,只能依循有害的惡意虐待的框架,與他人建立關係。」(p.188)

我們常見的虐待狂,多數是扭曲的自大狂,尤其我在輔導室見識過的家庭冷暴力施暴者,必然有許多脈絡:物化伴侶、填補空虛、羨慕與嫉妒,他們受幼年經驗所累,往往憤世嫉俗,然後從別人的不幸得到快樂。

五.對受害者的誤解

冷暴力的受害者不一定生性懦弱或性格缺陷,事實常常相反,受害者擁有許多正面特質,但內心卻有憂鬱特質、缺乏自信、想要被肯定,因此才被加害者選中而據為己有。

受害者往往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只是剛好在那個時間、那個地點出現,而對加害者而言,他只是個「物品」,他需要的是操弄的物品。

「受害者既不是被虐待狂,也沒有憂鬱症,但是加害者會操縱他潛在的憂鬱或被虐待傾向。」(p.203)

也不要把被虐者和被虐待狂搞混:

「受虐者和被虐待狂差別在於,當前者好不容易終於成功脫離苦海,會覺得輕鬆無比,大大的解放。他對於這種受苦本身沒興趣。他是因為活力充沛,願意付出,才長期投入入施虐者的遊戲中,甚至投入為施虐者付出生命的不可能任務:[跟我在一起,他會改變]」(p.206)

六.精神虐待的後遺症

當虐待發展到後期,受害者「失去行動力」,瑟縮服從於操控者,第一個反應是:退縮。

「起初的退縮維持住兩人的關係,但其代價是被害人受到嚴重傷害。......被害人肯屈從,於是兩人關係在此基礎上無限延伸下去:其中一人愈來愈抑鬱,人格遭泯滅,另一人卻愈來愈囂張,對自己的掌控權益發有把握。」(p.217)

然後是:混亂,被虐者頭昏腦脹、成為無法思考的「空心人」,進入到自我懷疑和壓力症候群。

壓力的初期反應:心悸、悶壓感、呼吸困難、疲倦、失眠、神經質、易怒、頭痛、消化系統疾病、胃痛、焦慮;長期的壓力則表現於:廣泛性焦慮、恐懼、難以控制的恐慌、不斷處於緊繃、高度戒備狀態。

旁觀者或知情者的冷漠,更加深了「孤立」的後遺症。

「通常連最接近虐行的人都不願牽扯進去:[我不想捲入那種事]」(p.224)

很多親密關係的冷暴力,都會有「震驚」的問題,被害人初期都覺得信心滿滿,不會懷疑加害者,即時外人提醒,他也拒絕承認受虐;等到意識到自己受虐時,都會感到震驚、感到被操弄。

最後的結果是身心俱疲傷痕累累:

「身心失調並非虐行的直接後果,而是源自受虐者的無力反應。無論怎麼做都不對,無論怎麼做都有罪。」(p.228)

「另一個鮮為人知的創傷造成的病態是解離,也可說是人格分裂。......它是一種防衛機制的現象,因發生與正常情況出入極大的創傷事件,而產生恐懼、痛苦或無力感,讓心靈結構別無他法,只能加以扭曲或把它趕出意識。」(p.229)

七.因應之道

針對夫妻與家庭的實用建議包括:調整應對方式、採取行動、心理對抗和法律介入,作者也提醒:不需以和為貴,你必須改變策略,堅決行動,不畏衝突,甚至把危機就攤在眾人面前。

針對職場的實用建議:在企業組織內求助,盡快反應、反抗、積極蒐證和找到目擊證人,勇敢的行動還包括:尋求面談、仲裁或工會的協助,釐清問題,找尋信任的人陪伴和協助,並務必留下紀錄。

法律介入通常是面對時的手段。針對精神虐待或冷暴力,個人和組織都要有預防措施,個人要有正確的知識,對自己的性格有所了解;組織更要有教育和處理的機制,一旦發生問題時才知道如何處理或協助。

「預防工作也應包含教育職責所在者,讓他們了解除了員工的生產力,同樣也要重視人性的部分。」(p.253)

最後是關於如何治療,可以這麼做:選擇心理治療、說出虐行、離開、免除罪惡感。特別要注意是:傳統心理治療鼓勵病人,為自己的人生問題負更多的責任,然而在精神虐待的案例裡,受害人因為創傷,反而要協助其免除其罪惡感和責任感。

要減低痛苦,必須協助重新坦然檢視受虐的情境及角色,不再逃避記憶,試著以不同的新角度來接受那些記憶。

「療癒的意義就在於,整合創傷成為生命中具建構功能的事件,並發掘出過去被壓抑的對於精神的認知與理解。」(p.265)

#阿得的讀書會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