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當社會充斥著「諾斯底主義思想」,我們如何自處?如何持續不犯罪?
2025/05/06 10:18
瀏覽859
迴響0
推薦14
引用0

當社會充滿「諾斯底主義思想」,我們如何自處?如何持續不犯罪?

主題

《約翰一書》正統教導

分別為聖的神學核心

v.1-2

信仰身分

「我們是神的兒女」是出於神的慈愛,不是人自取;「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他」

聖潔身分來自神的揀選與恩典,呼召人從世界中分別出來歸於神(利11:45) 信徒在今生就要開始與世界有分別,活出兒女身份。

v.3

信仰目標

有指望的人必「潔淨自己,如主潔淨一樣」(3:3)

真正的盼望是過聖潔生活(提後2:21),信徒要在行為上與基督合一

v.4-5聖潔的實踐

犯罪是違背神的律法;基督顯現要除掉人的罪。

聖潔是脫離罪惡的生活,認識基督必然悔改與聖潔(羅6:22)

v.6與基督合一

凡住在基督裡的「就不犯罪」,真信徒不以犯罪為生活模式。

潔是住在基督裡的果子,持續與主同行者會結出義的果子(約15:5

v.7-12

行義/愛人如己

行義的是義人,如主是義的一樣;不愛弟兄(肢體)的是魔鬼的兒女

聖潔不僅是脫離惡行,也是活出基督的愛與公義(弗4:24

v.8基督顯現的目的

為要「除滅魔鬼的作為」,建立聖潔國度

神藉基督的死與復活戰勝罪與撒但,使人能活出聖潔生命

v.10屬靈爭戰

「神的兒女 vs 魔鬼的兒女」明確區分

分別為聖是劃分屬神與屬世界(撒但)之界線(林後6:17

基督徒在聖潔的環境不犯罪!如何持續不犯罪?遠離諾斯底思想「分別為聖」

1.分別為聖,不是逃避世界或自我保護,而是回應神榮耀的呼召,對神的愛的回應,是對基督徒身分尊重、是為了活出與世俗不同價值,這是一種從神而來的尊貴身分,一種讓人能以生命見證福音,吸引人歸向光明。

2.分別為聖,是建立在屬靈成熟的人身上,不會嫉妒別人的好。因為相信「你好了,我也會更好」,這是在天國裏肢體的愛。就像高認知、高品格的人一樣,不會互相踐踏,而是彼此成全。當一個肢體蒙福、得榮耀,整個身體也隨之得益處。這正是《哥林多前書》12章所描繪的肢體關係,互為一體、彼此支持。

3.分別為聖,是遠離毀壞性的人際關係。俗世的文化往往充滿猜忌、嫉妒、比較與拉扯,甚至以「我不好,你也別想好」拖下水的心態,這是一種墮落後的性格、靈性扭曲。基督徒若長期沉浸其中,不僅喪失內在的平安,更會被這種「拆毀他人抬高自己」的文化所吞噬。

4.分別為聖,不是驕傲地與人劃清界線,而是拒絕與破壞性、貶低人的文化人際關係。這是一種靈性上的潔淨,是為了保守自己,也為了保守神的形象不被扭曲

結語:分別為聖的重要性

1. 雅各書 3:14-16「你們心裡若懷著苦毒的嫉妒和分爭,就不可自誇,也不可說謊抵擋真道。這樣的智慧不是從上頭來的,乃是屬地的、屬情慾的、屬鬼魔的。因為在嫉妒和分爭的地方,就有擾亂和各樣的壞事。」

2. 約翰一書3:1–12讓我們看見,真正的信仰不僅是口裡承認,還要生命的轉變。妓女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定罪悔改的人,而要接納、陪伴他們行走潔淨之路,這是愛弟兄(肢體)的意義。

問題:請問知識份子(讀書多的人)與勞動大眾(讀書少的人),哪一個比較容易得救?

敘明:讀書很重要,可以明辨是非真理等…。而此處要比較的是有關約翰一書第3章1-12諾斯底主義問題?

群體

是否比較容易得救?

說明

知識份子

讀書多的人

不一定

知識若自高自大、不結合信仰與悔改,會驕傲成為得救的障礙、更會拒絕真道恩典。若願謙卑悔改,真理可透過理性被明白。

哥林多前書8:1:「知識叫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能造就。」知識不能取代行義與愛人的生命。

https://youtube.com/shorts/GzilIv5ieyI?si=7UXUHE3NoNu2i0KA

勞動大眾

讀書少的人

有時更容易

若心裡柔軟單純,容易接受福音;但易受異端詐騙機率高及迷信捆綁,而抗拒真理。

信仰單純、謙卑的心常使他們更易接受福音,耶穌特別稱讚小孩子的信心(太11:25

真正得救的人

學識無分貴賤:重點是「從神生的」

只有真正「從神生的」、離罪行義又愛弟兄(肢體),才是真正得救者(v.9–10),與學問高低無關。

https://youtube.com/shorts/Trzac_vw48g?si=n9o3uW0efwOy-Y-8

有誰推薦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