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深層政府」、「影子政府」、「藏鏡人」之相互關係,看臺灣之亂象。 敘明: 文思緣由,關於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提到的「深層政府」與他親信圈的崛起一文。 前言: 從「深層政府」、「影子政府」和「藏鏡人」的相互關係來分析臺灣當前的亂象,可以從政治、經濟、社會和媒體四個面向展開討論。這些概念常被用於描述權力的隱性運作,尤在臺灣的特殊政治背景與社會環境下,其影響甚為明顯。 本文: 一.深層政府對臺灣的影響 1.深層政府的形成 臺灣的深層政府可以追溯到威權時代的遺緒【1】,尤在當時建立的官僚體制、軍事勢力和情報機構。儘管隨著民主化進程有所改變,但這些隱性權力結構在某些領域仍然存在,特別是國防、外交和部分財經政策上。 2.特徵與表現 A.國防與安全政策的影響: 在臺灣的國防政策中,國軍高層與軍事工業複合體之間可能存在深層聯繫,影響武器採購和戰略規劃,美國尤為明顯。某些政策決策過程可能不透明,讓外界質疑是否符合全民利益。 B.行政慣性與利益保護: 行政體系中的某些官僚或菁英群體可能出於既得利益而阻撓改革,例如土地政策、都市更新或能源轉型等。 3.問題與挑戰 深層政府的存在可能導致,政策延續性強,但對改革議題產生阻力。 權力過於集中在少數決策者手中,缺乏透明與問責。 二.影子政府在臺灣的現象 1.影子政府的可能形式 臺灣的影子政府可以具體表現為政黨間的權力角逐、特定利益集團的影響力,以及特定派系或政治人物的幕後操作。 2.具體表現 A.政黨權力之爭: 臺灣政黨輪替頻繁,執政黨與在野黨經常相互制衡。在野黨可能透過外部施壓(如操控議題、利用公投)來削弱執政黨的施政能力,形成「影子政府」的角色。然現今之狀況角色顛倒,猶似執政黨監督在野黨,滿令人匪夷所思。 B.地方派系的運作: 地方派系勢力在基層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影響力有時超越地方首長,尤在選舉動員、預算分配等方面。 C. 特定利益集團: 大型企業、財團或宗教團體可能通過政治捐款、遊說,甚至控制媒體來影響政策走向。 3.影子政府的存在的負影響 政策決策過於依賴少數菁英或利益集團。 地方與中央權力博弈,影響政策執行效率。 民眾對政府公信力的質疑加劇。 三.藏鏡人如何影響臺灣 1.藏鏡人的操作模式在臺灣,藏鏡人可能是指那些通過資金、媒體或人際網絡操控政治或輿論的幕後人物。這些人不一定公開參與政治,但其影響力不可小覷,可能包括: A.財團勢力:利用財務影響力干預選舉或推動有利於自身的政策(如能源政策、產業政策)。 B.媒體掌控者:透過控制媒體或資金挹注,塑造輿論,影響選民觀點。 C.跨國勢力:某些國外勢力(如中國或美國)可能通過經濟、文化交流滲透臺灣,扶持其代理人。 2.具體案例與表現 A.媒體與輿論操控:臺灣媒體環境高度政治化,部分媒體背後可能存在藏鏡人的影響,導致新聞報導失真、言論兩極化。 B.選舉操作:在選舉中,藏鏡人可能透過黑金政治或資訊戰,影響候選人形象與政策議題設定。 C.政策推動:某些爭議政策可能是藏鏡人幕後操作的結果,將政策導向特定群體利益,而非全民福祉。 四.「深層政府」、「影子政府」和「藏鏡人」三者相互關係對臺灣亂象的影響。 1.三者的交織 深層政府提供穩定但僵化的政策框架,影子政府挑戰現狀,而藏鏡人則可能從中操控或左右局勢。 例如,在能源政策上,深層政府可能維持現有核能政策,影子政府通過抗議或公投試圖推翻,而藏鏡人則利用輿論壓力或財政手段推動有利於自身的解決方案。 2.主要影響 A.政策制定與執行失衡:由於多方勢力的角力,政策制定過程中常有妥協,導致執行困難或效果不彰。 B.民眾對政治的不信任:深層政府與藏鏡人的存在常成為陰謀論的素材,加劇民眾對政治的不信任。 C.社會分裂與兩極化:各勢力通過操控媒體與輿論,進一步加劇社會對立,削弱集體凝聚力。 五.如何改善臺灣亂象 1.提升透明度與問責 推動政策透明化,減少不透明決策空間。 加強監督機制,避免官僚與利益集團的過度干預。 2.改革選舉與媒體環境 限制政治捐款來源,提高媒體的中立性。 鼓勵公民社會參與,形成多元監督力量。 3.防範外部勢力干預 加強資訊戰防禦,避免境外勢力利用藏鏡人操控輿論或選舉。 4.強化公民教育 提升民眾對深層政府、影子政府和藏鏡人運作的認識,減少陰謀論的影響。 增強批判性思維能力,避免被輿論操控。 結論: 臺灣的亂象與深層政府、影子政府和藏鏡人的相互關係密切相關。這些隱性權力結構影響著國家政策與社會運作,既有助於穩定性,也可能帶來不透明與不公正。透過強化透明度、問責機制以及民眾教育,臺灣可以逐步減少這些隱性權力結構的不良影響,實現更加穩定與和諧的民主發展。 |
註釋: 【1】 遺緒:前人留下的功業;死者留下的產業。 |
|
參考資料:
1.亞洲週刊有限公司 特朗普掃蕩美國深層政府 懷爾斯幕後操盤親信圈崛起 (黃杰、梁孫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