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謂「究竟」
佛教認為「現象界」的事物(物質與現象)都是緣起法的產物,緣起而生,緣散則滅,並不恆常存在,但如對事物進行徹底的極盡探索,最終是否有「#最根本且永恆」的存在?這在西方哲學稱為「本體」,在佛教稱為真如、實相、法體、法性、本性、自性等,後來又發展出法界、如來藏、阿賴耶識。因為佛教認為「不二」,所以這些究竟名詞或許一開始各有所指,但最終就是殊途同歸為同一個。
另外,事物在「生滅之間」稱為「存在」(exist),因為它們只是短暫的存在,並非永恆的存在,所以不是真實的存在,因此佛教稱為假有、假名。而本體的永恆存在稱為「存有」(Being),它才是真實的存在,因此佛教稱為「實有」、「實在」。
所以,佛教常說,這個杯子存在但又不存在,讓人聽了快要崩潰,意思就是,杯子是短暫存在,但不是永恆存在,亦即,杯子「存在」(exist),但不「存有」(Being)。
此外,「究竟」本來是在探討最終的實有,但後來,演變成「究竟」也是宇宙的緣起,包括法界緣起、如來藏緣起、阿賴耶緣起,會這麼想也不無道理,現象事物都是假有,只有究竟是實有,不由你發起由誰發起?再敘。
二、究竟真的存在嗎?
因為佛陀不講究竟的事物,所以部派和大乘就一直在探討是否有究竟界,但其實究竟界並非人類所能理解,也並非人類想像的那樣,但基於人類迫切想解開謎底的需求,還是會有幾個哲學思考面向,小乘偏有,大乘有空兼之(說大乘偏空並不正確,只有中觀偏空),下面敘述只包含大乘佛教。
一)空義傾向
空並非甚麼沒有,否則即陷入斷滅論,同時「空」並不是「有」的對立面,「有」的對立面是「無」,類似於0或空集合∅,還是有的概念,只是「甚麼都沒有」。所以,佛教採取的辯證法就是「不斷否認」「有」與「無」的存在,#不斷對存在進行解構。大乘空義具備多種說法。
A、以下指現象是空,非指實相是空。
1、般若的「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是空。
2、般若的「諸法空相」,緣起的世間萬法是空。
3、般若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是空。
4、般若的「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見下項。
5、中觀的八不,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中論.卷第一》:「略說八事則為總破一切法。」一切法指的也是世間諸法。又說:「生相決定不可得,故不生。不滅者,若無生何得有滅?以無生、無滅故,餘六事亦無。」因為現象都是緣起而生,緣散而滅,都是沒自性的,所以並非真實的存在,也並非真實的消滅,所以說不生不滅,其餘理同。
B、以下指實相是空。
佛教只有中觀認為實相是空,《中論.卷4》:「涅槃非有、非無、非有無、非非有非非無,一切法不受,內寂滅名涅槃。」不斷否認涅槃(實相)「有」與「無」的存在、超脫「有」與「無」的對立,並非說「沒有」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