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般若金剛經、心經講空?那心是甚麼?
2025/09/21 18:14
瀏覽271
迴響0
推薦7
引用0
般若經是指一個經系,而非一本經,其中又以《金剛經》、《心經》最為人所熟知、念誦,而且大部分人也當將其當成是講空的經,不過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般若的空指現象界
首先,空者,並非甚麼都沒有,在佛陀時代是指「無常無我」,到了大乘則說是「不生不滅」,這兩者是有差異的,「無常無我」表示短暫存在過,只是並非實有、實在;而「不生不滅」則指連短暫存在過都沒有,就只是「夢幻泡影」,是虛幻的夢影而已。(佛教經典常以時間最短的單位「剎那」,和物質最小的單位「極微」來探討存在與否。)
再者,我們所指涉的存在可分為現象界與實相界(佛教稱世俗諦與勝義諦,或有為法與無為法),也就是,現象界是不恆常存在的,那是否有一個恆常存在的實相界?如果以般若來講,他們只否認現象界,並未否認實相界,譬如《心經》云「五蘊皆空」,所以他講的空只有五蘊,也就是色受想行識,亦即六根接觸六境產生六識的十八界,也就是只限於我們認知到的範疇。至於《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故,他講的夢幻泡影指的是有為法,並未指無為法。

●般若承認心的實有
那麼般若經承認實相界嗎?那就是「心」,譬如《心經》把一切「空」了個遍後剩下甚麼?就是「『心』無罣礙」,還有個心,故名《心經》。而《金剛經》則在「空」了個遍後(P,~P,P~P,~P~~P,就是不斷的解構有與無的概念)最後是「無所住而生其『心』」。《維摩經》則說:「「諸佛解脫當於何求?……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

但要注意的是,雖然般若承認心實有,但不是要把心當成最後的歸宿,否則就會變成婆羅門的「梵」,而是要無住(不罣礙、不執著)於心。


●般若的心是甚麼
般若並未詳細說明「心」是甚麼,不過部派的經量部承認「心」是實有的,經量部對心是甚麼的說法比較紛歧,大抵而言,所謂「五蘊」就是「心」感知「色」產生「受想行識」,所以五蘊的心指的是人在現象界的感知器官與功能,而經量部的心指的是更根本、更細微、可以相續的微意識——一味蘊,因為一味蘊所以我們能感知、能發起心的各項作用,同時業和輪迴也有了載體。而般若的「心」應該是在一味蘊之上更加認為它是實相界的,所以般若「心」的概念後來又影響了唯識(阿賴耶識、如來藏)的生成。

●大乘共主其實是般若
有人認為般若是龍樹中觀的前身,或認為般若就是中觀,其實都不正確,因為中觀究竟到最後把實相界和心也空了,但般若還有心。所以說,般若的五蘊皆空影響了中觀的聖俗兩空觀,而般若的心觀又影響了唯識的產生,所以真正大乘共祖是般若,而非只講空觀的龍樹。

●結論
很多人念《金剛經》、《心經》念到空來空去,其實最關鍵的是,空到最後還有一個無所罣礙的心、無所執著(不執有,亦不執空)的心。念到貪嗔癡俱無、豁達自在、能施能捨則美矣,念到不知生為何物,則不美矣。
有誰推薦more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