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1/2「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活著是為了追求真相,還是生命態度?
2025/08/12 09:51
瀏覽266
迴響0
推薦5
引用0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想必是很多人的疑惑,可是佛陀在世時並不回答宇宙與靈魂「究竟」的問題,所以後世佛家窮究其能要研究這個「實相」的問題,但究竟有無成功?老實說,我覺得並沒有,只能說是佛家建構了好幾個龐雜而又繁複、辯證式的「形上哲學」體系,至於信不信,往往取決於信仰,而非被證實,猶如上帝,從未被證實存在,信不信,在於信仰。

我在〈人類能解開終極緣起之謎嗎?〉中提到,現代邏輯學家、數學家已經證明,人類的邏輯與數學推究到極致一定是相悖的,量子力學研究到最後也得到「不確定性原理」,這似乎也更說明人類的邏輯、思維方法無法回答究竟實相之謎,所以佛陀早不談「十四無記」,《金剛經》也說:「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維摩詰經》亦云:「乃至無有語言文字,是真入不二法門。 」《法華經》亦言:「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

既然實相不可說,一些人因而以為,往外(境)求不得,那就往內(心)求,但「外」與「內」、「境」與「心」,也不過是人類二分法的思維罷了,終究人類對究竟的想像,不是唯物的,就是唯心的,如果還有個「求」那注定就是「求不得」。

所以,佛家後來發展出的「八不中道」、「三諦圓融」,與其說是對究竟實相質性的哲學詮釋,不如說是一種對待究竟實相的生命態度,人活著雖不能理解什麼是實相但終究需要對待生命的態度,否則便會因空蕩蕩的而著魔(修行應攝守無妄無念之一心,而非腦子空蕩蕩的),譬如《雜阿含經.八〇九》載,佛陀時代就多有弟子因修不淨觀極厭患身而自殺,又有弟子因而著魔殺同修六十人。

所以,中觀雖然強調有為法、無為法都是空,只破不立(就是不斷的解構,不然就會淪為最終之有),但從不淪為虛無主義,而是強調中道,並認為慈悲才能獲得空智、證得佛果,《大智度論.卷二十》:「菩薩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故得作佛。」

•結論:別人不能告訴你這杯水是甚麼滋味,你也無法以想像得知,唯有自己喝過才能理解,同理,人生的意義與究竟為何,應該也是只有「真切活過」才能理解,不是坐禪冥想來的。所以,「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好好慈悲喜捨的活過,就是答案吧。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