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我們對佛陀教團的誤解3/3
2025/06/17 11:39
瀏覽328
迴響1
推薦6
引用0

5、外道入團的隱憂:佛陀也收願意皈依佛門的外道出家,一般而言(但非絕對),外道剃度隨團修行觀察四個月,如果彼此合適就正式出家,很多外道歸佛者也在極短時間內證道,同時帶來大批弟子馬上壯大了僧團勢力,如十大弟子中的迦葉帶一千人、舍利弗和目連合帶兩百人,故經常稱教團初期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不過以上多屬形容詞而已。

但也有一些外道皈依者,並未十分理解佛陀的教法,其中又以如果沒有靈魂,那誰是承載業障與輪迴的主體?以及佛陀無法完美解釋十四無記(因為無法完美解說),所以造成私底下暗潮洶湧,譬如「佛在世,有外道(犢子梵志),歸佛出家,成立實我,其門徒相續不絕。佛滅後二百年中,自說一切有部流出一派,稱為犢子部。」(丁福保佛學大辭典)犢子梵志與佛陀對十四無記之探討可見《雜阿含經》(九五七)之後各經,犢子雖皈依了,佛陀還稱讚他「苦身露坐,不避風雨」,最後並證得阿羅漢,但還是主張實有,與佛陀無常無我完全背道而馳,實有論在部派時代成為主流,還說「非佛一音能說一切法,世尊亦有不如義言」、「佛身有漏」,這樣說好似「欺師滅祖」,但跟把佛陀絕對聖化、不容有一點懷疑,到底誰更符合佛陀臨終叮嚀的「依法不依人」呢?

6、「民主制度」無法維持教團和諧:佛陀教團以實施民主辯論和投票表決為人著稱,但真相有待考稽。佛教教團的管理制度是仿效當時部分共和國家的體制,佛陀的祖國就是共和國。雅利安人原本是散佈於印度次大陸的部落組織,後慢慢以聯盟的方式組成國家型態(有眾多小國),因是聯盟的方式,所以採共和國體制,但這裡的共和指的是部落領袖的寡頭議會政治,而非人民共和。(一說政治議會是人民會議,但依當時種姓制度而言,自當不可能開人民會議。)這種會議制度也下放到聚落,稱為「潘查亞特制度」,由五個高種姓的長者組成「五老會」主導聚落事務,聚落會議領袖應該就是經裡稱呼的聚落主、村主。之後,集權的君主制慢慢興起,至佛陀時,十六個大國中,採君主制的九個,共和制的七個。由上可知,當時印度所謂的共和,其實是寡頭性的。

說回佛教教團,佛陀時,其堂兄弟提婆達多提出五項更嚴格的戒律,稱天授五法(非導致根本佛教分裂的大天五事),因佛陀主張中道,反對過度苦行,所以未接受。據《五分律.第五分初破僧法》記載,佛陀拒絕天授五法,於是提婆達多於每半個月一次的說戒聚會(布薩)時正式提案制戒並發給僧眾投票的「籌」(小竹籤或小木片,用以計數,如籌碼),這是挑戰佛陀戒律的重大會議,但佛陀三大首席弟子之二的舍利弗、目連皆未出席,而阿難及另一位須陀洹比丘則拒絕領籌。在先行布薩尚未投開票時,阿難跑去跟佛陀稟告情況,擔心在場比丘被提婆達多妖言惑眾而通過變更戒律,有人還痛哭失聲,於是阿難奉佛陀之命去會場帶回在場比丘,而阿難也將他們帶回來了。

這次流會直接導致後來提婆達多帶領500僧眾脫離教團(註),本次事件還有一些因由不在探討範圍故略過,但可證明,「上意民主」或「寡頭民主」並沒有維持僧團的和諧並遏制分裂。同時也令人思考一個問題,佛教是佛陀創立的,弟子是信奉佛陀的思想而來,那麼,佛陀的意識是可悖逆的嗎?所以僧團的民主制度只適用於一般僧事?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見仁見智,不過事實是,佛陀及其大弟子圓寂不久,佛陀的教與律就被改得都背離原貌了。

(註:當時教團號稱1250人,則500人為40%,不可謂不是「大分裂」。)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其他
自訂分類:佛教文學
上一則: 我們對佛陀教團的誤解1/3
下一則: 我們對佛陀的誤解2/2
迴響(1) :
1樓. vejase
2025/06/18 17:23

佛陀教團外道融入與民主制度挑戰引發分裂,

思想爭議與戒律變遷,反映其複雜演變,值得深思!





birkenstock veja salomon asics(vejase@gmail.com)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