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大台灣新聞網,2025.9.5)
近日出版《易林:易經占卦標準範本(附:10分鐘學會易經4096條占法)》的作家林金郎說,中元節又快到了,很多命理師、民俗專家又在教人如何準備祭品(給皇帝的稱貢品、給神明祖先的稱供品,其餘的只能稱祭品),並教人如何準備三牲:魚和雞不能去頭去尾,要全隻,豬肉要有皮,象徵全豬。林金郎說,這個說法問題很大,因為三牲是祭拜神明、祖先的規格,不是普渡的規格。
林金郎說,漢族祭品是有等級倫理之分的,越低級的越生活化,譬如拜地基主,只要買個便當即可,而好兄弟就是乾糧,也好讓祂們吃不完可以帶著走。如果在法會有看到拜三牲,那是祭神和奉獻給兵將的,而好兄弟吃普渡桌大眾席,以乾糧為主。
如果你心懷眾生,就是要給好兄弟拜三牲,那也OK,但雞是不能拜的,為什麼?台語有一句話「七月半鴨仔,不知死活」,就是說,平時拜神明祖先都是用雞,但七月半普渡改用鴨。因為本來古代高級祭祀是用雉,雉大隻又高貴華麗,用來當祭品最稱頭,後來就演變成容易取得的雞,又台語「雞」和「家」同音,拜全雞有祈求成家、家全的意思,所以如果不想要和好兄弟成家,那就不要拜雞。
林金郎又說,拜好兄弟一般人用乾糧即可,自己喜歡吃甚麼就買甚麼拜甚麼,廟宇有時會加拜一桶飯、一桶空心菜湯、一籃龍眼,至於為什麼,後世有很多穿鑿附會的說法,其實初衷很單純,只是準備以上粗食,讓沒搶到祭品的好兄弟也能粗飽一頓。而用空心菜和龍眼只是因為當季盛產,唾手可得,所以,為什麼端午要吃桃李、中秋要吃柚子、冬至湯圓要用茼蒿?當令嘛,所以如果剛好有人送你一顆大西瓜,為什麼不拿來拜,還要特別去買龍眼?
林金郎最後還要叮嚀,有一次他見到有商家把普渡桌放在門內拜,他跟主人說,普渡桌要放門外,放門內就是主人自己把好兄弟請進來,那門神也攔不了。主人說,沒差啦,心意到就好啦。其實,不信不拜都沒關係,真的沒關係,但不要拜了卻說你不在意,不然真的是,「七月半鴨仔,不知死活」。後來巧合的是,那家商店很快就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