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馬勒Mahler晚年的作品《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初聽並非悅耳動人,強烈澎湃的管弦撞擊著心靈,難以從容不迫地聽完一首再一首。遙想近百年前,那時的馬勒,愛女驟逝,自己也得了難以痊癒的絕症,自知不久人世的他心境應是相當淒涼的。生命走到最後,他依舊是流浪維也納的波西米亞人,仍然是流離遷徙、無根飄零的猶太人。奧國荒山中,讀著Hans Bethge轉譯的唐詩《中國笛》,馬勒將文字轉換成音樂。文字輾轉翻譯或許失去了原味,但音樂卻是馬勒靈魂的原始呈現,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YOUTUBE影音網站搜尋傾聽。
(一)大地悲歌之飲酒章
悲來乎,悲來乎!
主人有酒且莫斟,聽我一曲悲來吟。
悲來不吟還不笑,天下無人知我心。
君有數斗酒,我有三尺琴。
琴鳴酒樂兩相得,一杯不啻千鈞金。
悲來乎,悲來乎!
天雖長,地雖久,金玉滿堂應不守。
富貴百年能幾何,死生一度人皆有。
孤猨坐啼墳上月,且須一盡杯中酒。
李白《悲歌行 節錄》
原文、英譯連結
酒斟滿了金樽 該乾了
暫且停杯 讓我高歌一曲
悲歌繚繞著靈魂嗤嗤地笑
當悲傷悄然走近
靈魂佔有的庭園任由荒廢
枯萎著 歡樂與歌謠逐漸黯然
生也黑暗 死也黑暗啊
主人啊 你的酒窖裝滿美酒
這兒還有我所屬的長笛
彈奏一曲 乾了一杯
兩者同行 相互為伴
飲酒逢時比黃金萬兩更珍貴
生也黑暗 死也黑暗啊
天永遠蔚藍 地長久屹立
而春歸時鮮花錦簇
但人兒如你呀 此身能多久
你能擁有的風景不過百年
不外乎這俗世朽壞的瑣碎罷了
瞧 月下墳前的幾把黃土上
坐臥著狂野如鬼魅的猴猿
聽 牠的陣陣呼嚎多麼淒厲
聲聲穿透生命的甜美芳華
舉杯吧 時辰難得 乾了吧
一口氣飲盡金樽
生也黑暗 死也黑暗啊
(二)秋寂獨人
秋漢飛玉霜,北風雪荷香。
含情紡織孤燈盡,拭淚相思寒漏長。
檐前碧雲靜如水,月吊棲烏啼雁起。
誰家少婦事鴛機,錦幕雲屏深掩扉。
白玉窗中聞落葉,應憐寒女獨無依。
錢起《效古秋夜長》
原文、英譯連結
湖上捲起了秋天泛藍的霧
僵著冰霜 草佇立著不動
繁花上灑落的應是鑲玉的塵埃
詩人如是冥想
花殘香減
冷風強迫花兒折彎了身軀
金黃蓮葉再過不久也要凋零
水上逐流的飄萍
心累了 我那小小的一盞燈
劈啪一聲也滅了
提醒我該長眠了
好好歇息的窩啊 我正朝你而去
是的 給我歇息 我需要恢復元氣
沒人看見的地方 淚流了太多
內心的秋天遲遲不肯遠離
愛的太陽啊 你永不再露臉了嗎
可否溫柔地拭去潸然的苦淚
(三)憶少時
曲巷幽人宅,高門大士家。
池開照膽鏡,林吐破顏花。
綠水藏春日,青軒祕晚霞。
若聞弦管妙,金穀不能誇。
李白《宴陶家亭子》
原文、英譯連結
小池中 聳立著 綠白間 瓷樓亭
如虎背 翡翠橋 跨兩岸 接樓亭
友雲集 佩鑾玉 飲酒笑 賦詩句
絲綢美 捲袖鬧 頭冠覆 頸後跳
小池中 平如鏡 萬物澈 皆倒影
今昔亂 人暗換 綠白間 瓷樓亭
半月橋 形顛倒 友曾集 飲酒笑
(四)美好時光
若耶溪傍採蓮女
笑隔荷花共人語
日照新妝水底明
風飄香袖空中舉
岸中誰家遊冶郎
三三五五映垂楊
紫騮嘶入落花去
見此踟躕空斷腸
李白《採蓮曲》
原文、英譯連結
亭亭少女採擷鮮花
溪岸邊拾起蓮葉
樹林叢葉三兩而坐
襬裙裝滿花開 相互頻頻笑語
金黃陽光在少女間層層編織著
將種種模樣蕩漾在閃閃粼光上
纖細的身影 甜美的雙眸
微風吹蕩不經意地飄送衣裳
傳來幾許動人芬芳
年輕俊美的男子策馬岸邊肆意奔騰
就如活力四射的光芒閃閃發亮
楊柳翠綠搖曳間身影已現
勒馬嘶鳴 一陣快意
行速放緩 踏踏向前
走過花草 四蹄齊飛
濺起落花繽紛
啊 鬃毛隨風飄揚 多麼奔狂
氣孔噴出熊熊熱氣 多麼強勁
金黃陽光在男子間層層編織著
將種種模樣蕩漾在閃閃粼光上
女子中最秀麗的那位抬起了頭
望著之子 眼神傳來思慕
她矜持的容顏不過是種刻意
眼神掠過處 凝眸最深處
蠢動的芳心早已緊緊隨他奔馳而去
莫及悲嘆著
(五)春日醉漢
處世若大夢
胡為勞其生
所以終日醉
頹然臥前楹
覺來眄庭前
一鳥花間鳴
借問此何時
春風語流鶯
感知欲嘆息
對酒還自傾
浩歌待明月
曲盡已忘情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
原文、英譯連結
浮生假許是夢
何有痛苦折磨
將進酒莫停杯
終日飲不罷休
直到不能再喝
酒囊飯袋已飽
門前踉蹌醉倒
大睡去不覺曉
醒時聽見什麼
鳥兒樹上歌鳴
問之所唱為何
乍聽恍然若夢
鳥兒吱吱答道
是春也忽然至
傾全力欲聆聽
卻對我鳴而笑
於是再斟滿酒
杯底不養金魚
唱起了歌直到
月光灑遍黑穹
直到不能再唱
再次沈沈睡去
春歸於我何干
舉杯酣醉更醉
(六)送別
夕陽度西嶺
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涼夜
風泉滿清聽
僬人歸欲監
煙鳥棲初定
之子期宿來
孤琴候蘿徑
孟浩然 《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
原文、英譯連結
峰巒送走了夕陽
黑夜降臨每一個山谷
帶著冷峭陰影
瞧月娘宛如一艘白銀小舟
沈浮在泛藍的天湖
微風飄盪
吹過暗色雲杉
川溪嘹亮歌唱過一片漆黑
花兒蒼白昂首於幾許暮色
大地呼吸著寧靜與沈眠
思念想念正夢著呢
疲累的人兒回家了
試著在入睡時把快樂與青春
一起忘卻
鳥兒踡翼靜靜窩藏枝頭
世界都睏倦了
我停留的雲杉下風吹來清涼
佇立等待著友人到來
幾句話要說 作為最後的別離
也渴望此身如你 流連黃昏絢麗
是哪兒把你耽擱了 我已守候多時
攜笛走過這裡和那裡
有柔草飄揚的小徑
好美啊 喔 永恆的愛
被愛陶醉的世界啊
下馬飲君酒
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
候雲無盡時
王維 《送別》
原文、英譯連結
下馬一飲離別酒
問君何處去與留
下馬再飲離別酒
問君何必去與留
吾友聽之聲哽咽
命運待我實刻薄
何處行兮山中去
此心寂然寧靜求
放浪四野故鄉尋
誓言不再異域迷
此心平靜待歸時
大地春回展翠綠
遠方遙望有藍天
直到永遠…永遠…
(試譯)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4樓. NSO 國家交響樂團2011/09/19 15:149/25 馬勒系列 《大地之歌》
9/25 (日) 7:30PM 國家音樂廳 National Concert Hall, Taipei
NSO 馬勒系列 《大地之歌》
Mahler Odyssey ─ Das Lied von der Erde
■ 主辦 :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02-3393-9888
400 600 900 1200 1500 2000 * 兩廳院之友及 NSO 之友 9 折,學生憑學生證 8 折;另有團購優惠,請洽 02-3393-9888
兩廳院售票系統
演出者: 指揮/ 呂紹嘉 ( LÜ Shao-chia, conductor )
次 女高音/克莉絲緹安 ‧ 伊凡( Christiane Iven, mezzo-soprano )
男高音/安卓克 ‧ 沃迪希( Endrik Wottrich, tenor )
國家交響樂團( NSO )
曲 目 : 華格納 : 《羅恩格林》序曲
馬勒: 《 呂克特歌曲集 》
馬勒 : 《 大地之歌 》
WAGNER: Lohengrin: Prelude to Act 1
MAHLER: Rückert- Lieder
MAHLER: Das Lied von der Erde
馬勒的《大地之歌》是一首具有東方元素的作品,每一樂章以一首中國古詩詞為主題,女高音伊凡NSO演出《少年魔號》,深刻、細膩、圓熟的歌聲演繹馬勒作品深深撼動全場;在這次演出以馬勒《呂克特歌曲集》與《大地之歌》,將是一場難得的馬勒歌樂饗宴。
- 3樓. BravoFM91.32011/04/14 16:07布拉格之春音樂之旅-馬勒100紀念音樂會
版主您好!
抱歉打擾了,由於您對馬勒似乎有興趣
因此想推薦您電台舉辦的一個布拉格之春音樂之旅,時間是5/12~21共十天,目前剩8個名額
由捷克達人高嵩明老師帶領,歡迎瀏覽瞭解喔!謝謝!
http://tw.myblog.yahoo.com/fm-913/article?mid=2356&prev=2362&next=-1
BravoFM91.3敬上1989年,電影「布拉格的春天」上映,這部頗具爭議的愛情電影,在台灣電影界引起了軒然大波,也開啟了國人對捷克這個陌生國家的認識。這部改編於米蘭‧昆德拉小說的電影,深入探討人們內心微妙的情感旋律,導演大膽激情的手法令人印象深刻,使得當時的知識份子相當憧憬東歐國家的神秘色彩,而布拉格這個令人著迷的城市,有如綻放的玫瑰花,讓人一見鍾情。
從1946年開始舉行的「布拉格之春」音樂節,不僅是布拉格一年一度的音樂盛事,也是世界各地的古典音樂愛樂者朝聖之地。
今年為了紀念馬勒逝世一百週年,特別在馬勒逝世當天,也就是5月18號,安排了由艾森巴哈指揮捷克愛樂以及北德廣播交響樂團,再加上五個合唱團聯合演出馬勒第八號千人交響曲。
BravoFM91.3年度行程將邀請高嵩明老師隨團導聆。非常感謝您的介紹,小弟人在國外,不克參與。
深河 於 2011/04/17 06:25回覆 - 2樓. Melosa 張米奇2011/04/11 19:312
「第一次聽馬勒作品就是大地之歌,老實說那真是一場災難。只聽見喧囂而漫長的樂章,粗暴嘶吼的器樂和人聲,全然無法感到美。往後才明白,當初不該由這一個屬於馬勒最個人化也最晦澀的曲目來接近他。大地之歌不像其他交響曲往往擁有絕美的慢板樂章,調性趨於不明確,超過半個小時的終樂章也沒有曼妙的主題旋律可以跟隨。
如今雖然自己染上嚴重的馬勒情結,也喜歡把古典音樂推介給朋友們,但是幾乎不曾拿馬勒給人聽。怕嚇壞他們,怕害他們從此對古典音樂敬而遠之。不過他的慢板除外,一、四、五、六、九號……朋友們多半能立刻被寧靜而柔美到極點的慢板所深深吸引;但是他的非慢板,就算是接觸古典音樂有一段時間的樂迷也不見得受得了。馬勒的音樂有其特殊的語法,就像臭豆腐、榴璉一類味道獨特的「美食」,不是所有的人可以驟然接受的。
馬勒心靈的底層該是隱伏著強烈的躁鬱傾向吧,悠長的慢板樂章可以蕭瑟到極點,非慢板卻又狂亂到不能再狂亂──即便是那些美得化出蜜的段落裡,也總有自胸臆深處傾湧而出的狂熱爆發,彷彿要將所有的壓抑、憤怒、恐懼、難遇知音的孤寂,以及由此而來的苦悶化為吶喊,一股腦兒全都在音樂裡丟出來。
以詮釋馬勒聞名的指揮家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對此有一針見血的看法,他認為這些「愛之夢」其實全是惡夢。那是熱切企望著幸福卻始終無法擁有的失望絕望,那是身處在寧靜中卻依然惶惶不安。一點都沒錯,馬勒的內在衝突就正是來自他自我堆積造成的巨大感傷。其實對馬勒而言,這種鑽牛角尖的情緒才是他繼續生存下去的最大力量。如果走出來了,不再感傷了,他也就不是馬勒了。.....
死亡的主題始終旋繞在馬勒的音樂和人生之中。古往今來的音樂家,鮮有像他這麼?溺、逃避不及卻又反覆咀嚼著死亡的。死亡固然是生命歷程中一個再自然不過的必經過程,但絕不會是人生的全部。貝多芬留下海利因希遺書後寫下了沉鬱悲慟的英雄交響曲,舒伯特、柴可夫斯基也曾留下悲愴孤寂的遺囈,但他們對人生其他的主題也投以相當的關注,只有馬勒自始至終困惑其中難以自拔。」
講到馬勒,腦海裡閃過一篇金紡車寫過的『從搖籃到墳墓 – 談馬勒的第九號交響曲』,文章內詳細解說了馬勒晚年的乖舛遭遇。文中提及愛女驟逝、妻子外遇、身患絕症,現實冷酷不斷打擊作曲家的精神生活,再加上幼年經歷的諸多不幸,骨肉分離,生死兩隔,心中難忍難受的燥鬱想必只能寄託音樂宣洩了。倘若文字是思想的註腳,音符就是感情的延伸。想不透的、無法解答的,透過音符語言可以將各種衝突矛盾,或以直訴、排比、對仗、映襯…等由小節奏漸漸舒展成章,前後呼應、主題轉變、再現或殞落,音樂也能思考的。
深河 於 2011/04/12 05:02回覆
生死議題,自古以來不斷被人類所追求,是個難以逃避卻又不知如何面對的棘手問題。人不能行屍走肉地活著,也不能毫無意義地死去,但定義於兩者之間有太多的價值觀,是需要沈思取捨的。馬勒、貝多芬、柴氏,每位偉大的音樂家,他們都曾在音樂中思考過。徹底否定了生,是否就能徹底接受了死?徹底接受了死,是否就能徹底復活?我也還在靜靜思索。生之喜悅,我想對馬勒而言,皆是痛苦的虛無(所以馬勒否定,藉以擺脫);唯有死後復活之美好,或許能帶給他真實的擁有(所以馬勒肯定,藉以撫慰)。基督教之傳統觀念裡,復活必先身死,這或許能明白馬勒之所以沈溺其中,為何對死亡給予較多的著墨了吧!
- 1樓. Melosa 張米奇2011/04/11 19:28大地之歌
說有多巧?就在來你家看馬勒之前,我剛好找到這個很棒的網站
馬勒-「大地之歌」第1樂章「悲大地之酒歌」
http://mypaper.pchome.com.tw/binjen/post/1298486116
馬勒-「大地之歌」第2樂章「秋日寂寞者」
http://mypaper.pchome.com.tw/binjen/post/1298792366
馬勒─「大地之歌」第3樂章「關於青春」
http://mypaper.pchome.com.tw/binjen/post/1298847207
馬勒─「大地之歌」第4樂章「關於美」
http://mypaper.pchome.com.tw/binjen/post/1299068164
馬勒─「大地之歌」第5樂章「春日醉酒者」
http://mypaper.pchome.com.tw/binjen/post/1299435310
馬勒─「大地之歌」第6樂章「告別」
http://mypaper.pchome.com.tw/binjen/post/1299945265
在此文中有一段描述蠻有意思。除了「巨人」和「復活」兩首交響曲,我也不太敢聽馬勒,聽了心情很沈鬱,不如欣賞你的譯詞,徜徉於文字之美,紀念馬勒逝世百年。
揪心悲哀的憧憬與告別──馬勒《大地之歌》
真是詳盡又精闢的解析,德法對照翻譯又在樂理上仔細推敲,真是難得一讀的好文章,讓我逐篇逐句讀下去。你一定花了很多時間心血在研究喔!真是湊巧同個時間聽研馬勒,為了珍賀有志一同,不妨你拿出笙笛,我高舉酒杯,且盡浮生須夷之情。千言萬語,不如再次傾聽。拜優兔所賜,找到了指揮家CARLOS KLEIBER的版本,經過了搜索閱讀,現在可以比較進入狀況,開始聆聽欣賞了:
深河 於 2011/04/12 03:33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