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AVO!隨堂測驗 【答案就在本文中喔】 在閱讀文章前,請讀者不妨自我挑戰一下,試試能否答出下列的問題吧: 1你認為德、智、體、群、美五育中,哪一個最重要?為什麼? 2你知道蔣勳在《天地有大美》一書中,是如何實踐「生活美學」的嗎? |
撰文/梁欣芸
|
美學,有用?無用? 不可諱言,想要創造與體會「生活之美」,除了需要智慧的累積,還需要良師,否則許多人終其一生,恐怕食物就是食物,衣服就是衣服,建築只是避風躲雨之處,沒有值得探究的地方。 蔣勳,這位集詩人、作家、畫家、藝評家等等頭銜於一身的美學大師,為近幾年的臺灣帶來了一陣細細溫柔的薰風。他以文字和聲音敘述,說古典小說,說藝術品鑑賞,說社會道德文化,也說最親近你我的「生活」。 享受孤獨,面對自我 蔣勳在《孤獨六講》裡,提到對生命、社會、文化的美感,是從「群體」與「個體」講起的。對於奉行儒道、重視和群的華人社會而言,「孤獨」這個詞是可鄙的,華人講究的是「中庸」與「平衡」,什麼事情都有正確的導向,連生死也是,所以活著要「立功、立德、立言」,死時才能「重於泰山」。 像六朝阮籍那樣縱酒狂嘯的異行,或者如晚明李卓吾敢於說情欲的人,在中國古代社會只是極少數。一直到了五四運動以後,「個人」才得以彰顯,「孤獨」才值得書寫。 但是隨著都市文化與科技文明的發展,現代人的心靈卻愈來愈乾涸,淹沒在大量資訊和過長的工時裡,無法沉澱下來,好好面對自己,審視外在,這種「孤獨」是空洞而蒼白的,首先表現出來的症狀,是對生活失去了經營的振奮感。 不可否認的,人想要活著,就得先顧好衣食溫飽,往往等到生活過得去了,才能開始想到「美」──然而,「美」偏偏是人在紅塵俗世中打滾時,不可或缺的喘息出口。譬如一個出身貧困的少年,窮其畢生之力白手起家,在中晚年成為富翁,但生活裡卻沒有「美」的滋潤,只有金錢,則不僅人生境界難以提升,事業格局也無法真正做大。 朱光潛在《談美》一書,對「美」有明確的說明:「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關係而獨立。在創造或是欣賞藝術時,人都是從有利害關係的實用世界搬家到絕無利害關係的理想世界裡去。」生命裡缺乏「無所為而為」的美感企求,凡事講求目的與實用,不能「免俗」,就容易成為乏味之人。 因此,蔣勳對於生活美學的討論,便是由「免俗」展開。所謂「生活美學」,就是如何「免俗」的態度,是一種從普遍性、流行性觀念跳脫開來的思考方向,例如針對「米其林餐廳」、「名牌服飾」、「豪宅」、「進口名車」受到世人崇尚的意義,再作深層思考,然後將這些反思實踐在日常生活裡的食衣住行,進而陶冶性情,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懂得享受生活的樂趣。 天地有大美 《天地有大美》是蔣勳在「IC 之音」主持廣播節目《美的沉思》時的文字整理,書名引用自莊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註2的句子。本書便是蔣勳對生活美學的種種體會,以親切的語言娓娓道來,每每總能勾起讀者心中的悸動,往日不經心間忽略的生活之美,突然從記憶深處閃現。「IC 之音」是專為竹科人設立的電臺,面對引領臺灣科技與經濟的竹科,蔣勳講生活美學便有了特殊意義,除了抒發自己對生活之美的感發,也希望拋磚引玉,啟發聽眾多作生活中的觀察與思考。《天地有大美》談的是生活,因此大略分為「食」、「衣」、「住」、「行」四方面來說。因蔣勳早年負笈法國求學,對歐洲生活熟稔,故而書中不乏西方人角度的見解;此外,他亦精通中國的古典文史,尤其是老莊哲理,再加上對臺灣社會的深刻觀察,多方融合之下,蔣勳面對生活哲學的領悟,以及對生活美學的闡述,往往能有獨到的見解。 民以食為天,家常食物為美 蔣勳說起穿著這件事情,認為比飲食更能展現自己,你喜歡什麼樣的食物,不明說無人知,但是衣服不同,幾乎可以讓人一望便知你的個性與喜好,因此,怎麼能輕忽穿著呢? 服飾是身體的記憶,也是文化的表現,溫帶與熱帶人民對穿著的思考不同,歐洲人與亞洲人體態不同,服飾設計與搭配也有根本上的差異。假如我們一味迷信歐洲名牌,忽略了東方人下半身比例較西方人短的事實,不加思考地穿上強調下半身長度的服裝,就無法合宜展現身體之美。 蔣勳曾提及某次帶母親去參觀博物館裡的古董瓷器,小小杯子拍賣要價三千萬,沒想到母親說外婆曾有一整櫃相似的,心情不好時便摔兩個洩憤!在那一刻,蔣勳發現美麗的物品畢竟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它的美只需要你在活著的當下多用心欣賞即可,原來「美」的真正價值就在方寸之間。 這番「心嚮美」的頓悟,便是蔣勳反覆陳述的「生活美學」。或許我們缺乏養成藝術鑑賞能力的訓練,但試著讓自己的生活步調放慢一點,多用心看世界一點,思考角度擴展一點,找到身體與心靈最舒服的平衡點,心境一改時,那破木桌上老陶罐裡的一把枯黃樹果,這等尋常靜物,襯著晨曦裡金閃閃的細塵,竟也能美得讓人看呆了呢! |
【知識大觀園】無所為而為的美感體驗─蔣勳談生活美學
2012/05/26 16:39
瀏覽1,788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