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2025奧匈帝國之旅】奥地利:維也納咖啡、百水公寓、聖斯德望主教座堂、安可鐘、婚禮噴泉、黑死病柱、聖彼得教堂
2025/07/28 16:19
瀏覽113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第五天上午
維也納咖啡 Cafe Zartl
奧地利的生活機能實在不怎麼樣,不像亞洲城市那樣方便。想找個便利商店或吃的,走在住宅區裡根本找不到,只能回到中央車站,在超市隨便買杯咖啡和麵包充飢。歐洲人特別喜歡在食物裡加入罌粟籽,雖然本身沒什麼味道,但可以增加口感層次。
我們從Rochusgasse地鐵站出來,準備前往百水公寓,走到一半突然想上廁所,只好隨便找一家轉角咖啡廳。沒想到一進門,看到店內古色古香的裝潢,覺得不是一個小角色。

這家咖啡店叫做 Cafe Zartl,創立於 1883 年,1919 年由 Robert Zartl 接手後一路傳承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它還被 Vienna Würstelstand 雜誌評選為「被遺忘的咖啡館」之一。
服務生態度不錯,窗邊是主要的用餐區,我們想坐窗戶邊欣賞街景,但是只喝咖啡不用餐,服務生想了想還是答應讓我們坐。奧地利人的服務態度比德國人親切多了,不像後者那麼硬梆梆的,這或許也反映出南北歐洲文化的差異吧。

由於我們只是來借廁所,只是點了兩杯咖啡,其中一杯叫Melange咖啡。為什麼點這個?因為剛才在中央車站也看到這個品項,翻譯為「混合」,卻不知道是什麼,就跳過了。這次乾脆坐下來好好研究一番。原來Melange是濃縮咖啡加上熱牛奶與奶泡的混合體,奶泡只有薄薄一層,第一口喝起來也不覺得特別。當時還搞不太懂這杯有什麼特色,直到後來繼續喝維也納咖啡,才漸漸搞清楚其中奧妙。


百水公寓(漢德瓦薩之家)
這趟來奧地利,當然也要來看看傳說中的國民住宅:百水公寓。這棟由藝術家百水先生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設計的建築,是在維也納市長邀請下所打造,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也被稱為「漢德瓦薩之家」。
這座公寓完工於1986年,所以使用建材工法並不會陌生,但是果然是具有設計感,蔓藤植物爬滿牆壁,綠色森林穿插在七彩房屋上,充滿生機和活力。

外觀上充滿曲線陽台和不規則窗戶,漢德瓦薩堅信自然界並不存在直線,因此拒絕現代主義建築中規中矩的風格。自然共生也影響了未來的建築理念,我覺得現代海綿城市、彩虹屋等建築,都在百水公寓之後,而理念互相契合。

公寓只是在一區,附近都是紀念品販賣店,畢竟這只是國宅,遊客也遵守戒律,在外面參觀拍照,不要影響居民生活。
百水公寓並非重點旅遊區,接著再搭地鐵去旅遊蛋黃區。

聖斯德望主教座堂(史蒂芬大教堂)
從地鐵Stephanplatz站一出來,就看見矗立在舊城區中心的聖斯德望主教座堂,這是維也納天主教總教區的象徵性地標。教堂最初建於1147年,1359年重建為哥德式風格,是世界第二高的哥德式尖塔教堂,僅次於德國的科隆大教堂。第二戰期間,教堂屋頂在戰火中被焚毀,戰後才重建完成;相較之下,科隆大教堂就幸運多了,當地居民曾向盟軍請願,希望保留這座歷史建築,結果真的躲過了戰火,得以原貌保存。

走進教堂,內部的祈禱座位區並未對觀光客開放,只開放給信徒進入。不過回頭一望,牆上的1萬7千根管風琴依然震撼人心,讓人不禁想像莫札特當年在這裡舉行婚禮時,萬管齊發的震撼。

離開主教座堂後,沿著教堂外圍繞行一圈,發現許多馬車在這裡排隊載客,空氣中瀰漫著一股馬尿味……嗯,其實也不算難聞啦,而且蠻有「歷史感」的。

走到南塔門口,標示門票6.5歐元,343階迴旋長梯,反正這趟旅程還沒登過塔,那就上去走走吧。這種高度根本難不倒我們,但是在迴旋階梯上單方向繞來繞去,爬到後來就像唱片在盤旋播放,倒是有點暈頭轉向。

爬到塔頂,把維也納城區風光盡收眼底。和葡萄牙、德國、捷克相比,奧地利的城市樣貌似乎稍顯雜亂。可能是戰爭摧毀後重建,讓古老建築與現代樓房混雜在一起,充滿不少雜湊感。

其實我們並沒有真正登上最尖端的塔頂,最頂層應該是不對外開放的。不過,這樣的視野,已經足夠俯瞰這座城市。

維也納咖啡 Zanoni & Zanoni
已經到中午時分,路過Zanoni & Zanoni餐廳,見露天座位上滿是喝咖啡的人,忍不住也被吸引了進去。話說維也納咖啡這款「神咖啡」,我可是追了兩年。。兩年前從葡萄牙回台灣,在維也納轉機,整個機場轉了一圈,根本找不到傳說中的維也納咖啡。這次看到露天客座上有人點了看起來很特別的咖啡,馬上進去詢問。櫃檯人員非常親切,直接拿出菜單,還帶我們選了個舒適的戶外座位。果然,奧地利的待客之道比德國多了份溫暖。
坐下來細看菜單,這次終於弄懂了。原來「維也納咖啡」並不是單一品項,而是一類特調咖啡,特色在於濃縮咖啡上堆疊了厚厚的鮮奶油。
Melange是其中一款經典的維也納咖啡,名字來自法文「混合」之意,在濃縮咖啡加上一點奶泡,還會附上一杯水,讓客人先漱口,再細細品嚐咖啡層次豐富的風味。
這次我們點了兩款「維也納咖啡」:Einspänner 和 Maria Theresia Kaffee。
Einspänner是其中一款經典的維也納咖啡,原為馬車夫設計,可以「一手拿咖啡、一手駕車」。它是熱騰騰的濃縮咖啡,上層蓋滿鮮奶油。奶油可以保溫,特別適合在寒冷天氣喝。喝的時候不需要攪拌,而是讓咖啡從底下流出,和奶油在口中融合。我一開始倒不出咖啡,於是用湯匙在邊緣戳一個奶油開口,讓咖啡流出。

Maria Theresia Kaffee則是以奧地利女王瑪麗亞泰瑞莎命名,結合濃縮咖啡、香橙利口酒、鮮奶油,再加橙皮裝飾,跟愛爾蘭咖啡一樣夠勁,酒香濃郁,創造年代應該比愛爾蘭咖啡還早。

我還拿著中央咖啡館的菜單問這家有沒有供應皇帝煎餅,侍者說沒有;不過,我接著問他們是否有「維也納蘋果肉桂捲」與「巧克力塔」,他直接對照照片,一樣一樣指給我看,服務熱情又周到,於是我們就點了這兩款甜點。

出來玩嘛,「吃」不重要,但是要留一個胃給甜點。


安可鐘
餐廳旁邊道路前50公尺就是安可鐘(Ankeruhr),鑲嵌於「Anker 保險公司大樓」的空橋,所以叫做安可鐘。這座鐘建於1911–1914 年間,是新藝術運動的知名作品。
安可鐘最大的特色是:每個整點都會有一位歷史人物出現,而在每日 12:00 正午,則會有 12 位歷史人物輪番登場,例如女大公瑪麗亞·泰瑞莎、卡爾大公、音樂家海頓等人,宛如一場小型歷史遊行。我們造訪時接近下午兩點,出來輪值的是兩位羅馬皇帝奧里略(Marcus Aurelius)和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奧理略是羅馬帝國「五賢帝」的最後一位,本身也是一位哲學家,留下著作傳世。查理曼是神聖羅馬帝國奠基者,被譽為「歐洲之父」,因為他所建立的帝國成為現代法國和德國的雛形。

到了整點,眼巴巴地看會有什麼變化,同時也聚集一些沒作功課的遊客,等了幾分鐘,沒有動靜,遂離去。

婚禮噴泉
安可鐘旁邊就是婚禮噴泉,這樣規模的噴泉水池很常見,只是馬路邊的水池。神聖羅馬皇帝查理六世希望兒子能平安從戰爭中回來,於1729年下令興建,是巴洛克式宗教紀念噴泉。
這座噴泉的主題是聖母瑪麗亞與約瑟夫的婚禮場景,主祭司舉起手象徵神聖祝福。可惜周圍景觀都是大樓,加起來變成雜湊美學。


黑死病柱
前往黑死病柱的路上,經過 LV 旗艦店,這一帶顯然是維也納的精品商圈重地。黑死病柱和婚禮噴泉一樣,都是座落在街道旁,看起來就像是一根豎立在馬路邊的雕柱。但這根柱子背後的歷史意義可不簡單。1679 年,黑死病席捲維也納,奪走數萬人性命。當時的皇帝利奧波德一世(Leopold I)為了逃避瘟疫而一度撤離維也納,但同時向上帝許願:若瘟疫平息,他將建造一座紀念柱以示感恩,所以這根柱子是用來還願的。柱子以「三位一體」為主題結構,最上層是金色雲層中的聖父、聖子與聖靈鴿子雕像,象徵神的榮耀與救贖。

可惜周圍景觀都是大樓,加起來變成雜湊美學。

聖彼得教堂
黑死病柱的路盡頭,巷子拐進去就是聖彼得教堂,是維也納最古老的教堂之一,歷史可追溯到四世紀。原建築於 1661 年付之一炬,如今所見為 1701 至 1733 年重建的巴洛克式天主教教堂。我們入內參觀時,剛好遇見少年團與少女團正在排練聖歌,聖堂迴盪著純淨的歌聲,讓整個空間彷彿更添神聖氛圍。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