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韋德.戴維斯(Wade Davis)的《生命的尋路人》
2025/04/25 06:05
瀏覽89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Excerpt:韋德.戴維斯(Wade Davis)的《生命的尋路人》
「想要在全體人類之上建立一個以進步與科技為單一價值的普世文明,只會剝奪與扭曲人性。
每一種世界觀的滅絕,每一種文化的衰亡,都削弱了生命的可能性。」
“The ideal of a single civilization for everyone implicit in the cult of progress and technique impoverishes and mutilates us. Every view of the world that becomes extinct, every culture that disappears, diminishes a possibility of life.”
——歐塔維歐·帕茲(Octavio Paz)
閱讀及分享韋德.戴維斯(Wade Davis)的《生命的尋路人》。
本書提及許多國度或地域,無論是尼泊爾或婆羅洲、玻里尼西亞還是澳洲,最大的問題就是消失中的文化,在首篇論述語言失傳是關鍵指標,更是值得深思,以下摘要分享。
書名:生命的尋路人:古老智慧對現代生命困境的回應
The Wayfinders: Why Ancient Wisdom Matters in the Modern World
作者:韋德.戴維斯(Wade Davis)
譯者:高偉豪
出版社:大家出版
出版日期:2013/01
《生命的尋路人》引領我們展開一趟與生存智慧碰撞的旅程。作者深入消失中的文化,傾聽冰冷的河水從英屬哥倫比亞流到阿拉斯加,足跡從海洋延伸到沙漠,從一朵雲的色澤或一道彎曲的水流中,讀出人類複雜的生存智慧……
【Excerpt】
〈棕鬣狗的季節〉(Season Of The Brown Hyena)
旅行之中,我最大的樂趣,莫過於和保有傳統的人們一起生活。這些人在微風中感受到歷史,在雨水刷亮的石頭上觸摸到過去,在植物葉子的苦味中品嘗著古老。亞馬遜流域的美洲豹薩滿巫師還在銀河外漫遊,北美因紐特族耆老的神話仍能以其意涵引發共鳴,西藏的佛教徒也還奉行呼吸法門。知道這些故事,我們便能記住人類學的核心啟示:我們所處的世界,並非存在於某種絕對的意義中,而是現實的一種模式,是我們的特定文化譜系在許多世代之前做了一連串智性與心靈抉擇的結果,成功與否則另當別論。
無論我們的旅伴是在婆羅洲森林中游牧的本南族、海地的巫毒侍僧、秘魯安地斯高山上的巫醫、撒哈拉紅沙中的塔馬奇克駱駝商隊,抑或是珠穆朗瑪峰山坡上的氂牛牧民,這些民族都在教導我們,世上還有別的選項、別的可能,也還有另一種思考、與地球互動的方式。這樣的想法,讓我們充滿希望。
無數文化交織成生命的智慧與精神之網,覆蓋了整個地球。對這個星球上的芸芸眾生而言,這些文化跟生物的生命之網,也和我們熟知的「生物圈」同等重要。你可以把這個社會的生活網看成一個「族群文化圈」(ethnosphere),這個詞或許最能概括人類自有意識以來,透過想像而形成的思想和直覺、神話與信仰,還有想法及靈感。族群文化圈是人類最偉大的遺產,是我們夢想的產物、希望的化身,代表我們全體的存在,以及人類此一求知若渴、適應力驚人的物種所創造的一切。
「生物圈」(生物的生命母體)因棲地破壞及動植物物種滅絕而受到嚴重侵蝕,同樣地,族群文化圈也面臨威脅,只是速度更快。舉例來說,沒有生物學家敢斷言五十%的物種已瀕臨絕種,這幾乎是生物多樣性最接近末日的情節,但若是聲稱文化多樣性面臨的是此種程度的瀕絕,那麼,用太過樂觀來形容也都還太過樂觀。
語言失傳便是關鍵指標。語言就像是「煤礦坑裡的金絲雀」。一種語言絕對不僅是一組文法或詞彙。語言是人類的靈光一現,特定文化的靈魂與物質世界接觸的媒介。每種語言都是心靈的古老森林、思想的分水嶺、精神潛能的生態系。
(The key indicator, the canary in the coal mine if you will, is language loss. A language, of course, is not merely a set of grammatical rules or a vocabulary. It is a flash of the human spirit, the vehicle by which the soul of each particular culture comes into the material world. Every language is an old-growth forest of the mind, a watershed of thought, an ecosystem of spiritual possibilities.)
在當今七千種還在使用的語言中,有整整一半的語言並未傳給下一代。事實上,除非改變某些事物,否則這些語言在我們有生之年就會消失。世界上有半數的語言正瀕臨滅絕。想想看,你將被沉默包圍,成為族人裡最後一位講母語的人,再也無法傳承祖先的智慧,無能預見後代的前景,還有比這更孤寂的事嗎?這種悲慘的命運在地球上大約每兩個星期就發生一次,成為某些地方某些人的真實困境。平均每十四天就有一位老人死去,某種古老語言的最後幾個音節也跟著他/她進入墳裡。這件事意味著,在一兩個世代之內,我們將會目睹整整半數的人類社會、文化和智慧遺產消失殆盡。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看不見的真相。
有些天真的人會問:「如果我們都講同一種語言,世界不是會更美好?促進溝通不是讓我們更容易相處?」我的答案總是:「這想法很好,但讓我們把那個共通語言換成北美海達語或西非優魯巴語、北美拉柯塔語、北美因紐特語或非洲閃族語。」人們馬上就能理解不能講自己的母語所代表的意義。我沒辦法想像一個不能說英語的世界,原因不在於英語是多美的語言,而是因為英語是我的語言、英語完整展現了我這個人。但同時,我也不希望英語像某種文化神經毒氣那樣消滅其他的人類之聲,清除世上其他的語言。
語言在歷史上也是來來去去。巴格達的街上已經聽不見巴比倫語,義大利的山丘上也沒人講拉丁文。讓我們再次將語言比擬為生物。滅絕是自然現象,不過大體而言,在過去的六億年間,物種形成以及新型態生命演化的速度比絕種來得快,世界因而越來越多元。拉丁語在羅馬逐漸消逝,卻在拉丁語系的語言中找到新的表達。如今,正如生物學家認為動植物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迅速滅絕,語言也正以類似的速度死亡,不再有後人傳承。
生物學家認為可能有二十%的哺乳類、十一%的鳥類和百分之五的魚類正受到滅絕的威脅,植物學家也預計植物多樣性將會減少十%,而同時,語言學家和人類學家則目睹半數現存於世界上的語言即將消失。有六百多種語言的使用者在百人以下,約三千五百種語言只有全球〇.二%的人口使用。對比之下,最普遍的十種語言則蓬勃發展,有半數的人類以之為母語。八十三種語言的使用者加起來便占去世上整整八成的人口。但是其他聲音所構成的詩、歌曲和知識呢?正是這些文化守衛、監護著世上九十八.八%的語言多樣性。難道長者的智慧只因為他或她溝通的對象只有一位,就比較不重要嗎?難道民族的價值只在於相關人數嗎?正好相反。每一種文化都是家族樹狀圖的重要分支,都是知識與經驗的寶庫。在未來,這些文化也可以是我們找尋靈感與前景的來源。麻省理工學院的語言學家海爾(Ken Hale)在過世前不久說:「當你失去一種語言,就等於失去一種文化、一項智慧遺產、一件藝術品。那就好像丟一顆炸彈到羅浮宮。」
我們究竟面臨什麼樣的威脅,又能為此做些什麼?近年來有些書籍歌頌席捲全球的科技與現代性,提倡世界是平的,人類無需透過移民來進行改革。他們認為世界正在融合成單一實體,由特定的經濟學模型主宰,到處都將能夠看到未來,而且是立刻看到。每當讀到這些書,我只能說我走過的世界一定跟這些作者不一樣。我有幸見到的世界,幾乎可以保證不是平的,這也是我希望透過這系列演講來呈現的。這個世界高高低低,遍布山巔與低谷,充滿引人好奇的異象或妙不可言的事物。歷史並未停下腳步,在今日,文化變動與轉化的過程也一如以往充滿活力。那些只用自己那套單一文化典範來理解各種經驗的人,看到的世界只有單一色調。但對於那些用雙眼去看、用心去感受的人而言,這世界依舊保有豐富而複雜的心靈地貌。
……
再多的課程,都無法講盡人類文化的神奇豐富。文化一詞的概念包羅萬象,卻很難有明確的定義。一個在新幾內亞山間與世隔絕、只有幾百人的小社會有自己的文化,愛爾蘭和法國這樣的國家也有。截然不同的文化有可能共享類似的精神信仰,這一點在受基督教、伊斯蘭教及佛教感化的地方的確非常普遍。一般而言,語言雖然都試圖描繪出獨特的世界觀,但以阿拉斯加人為例,儘管他們已經無法說自己的母語,卻依然保有擁有蓬勃盎然的文化內涵。
文化一詞的涵義深遠,最接近的解釋或許是:我們透過觀察及研究語言、宗教、經濟組織、裝飾藝術、故事、神話、儀式、信仰,以及許多因應環境而生的特質與特徵後,認知到每支民族都是獨特而不斷變化的星群。文化的完整範疇還包括族群的行動和夢想,以及賦予他們生命意義的寓言。家鄉則是一族的生態與地理母體,他們決定要在此活出自己的命運。描述一支民族就要提及他們的家鄉特色,否則便不是完整的描述。景觀地貌決定了一地的特質,而文化就從該地的精神中湧出。
在這一連串的內容中,我希望能與你們一起探索世界的某些角落。我們將會航行到玻里尼西亞頌讚航海的藝術,有了這門技藝,當地的尋路人才能靠著想像力與天賦深入整片太平洋。我們也將在亞馬遜等待一支失落文明的後代,他們是巨蟒的子民、數種文化的複合體,在神話祖先的啟發下,至今仍決定了森林裡的人類必須如何生活。在安地斯山脈和哥倫比亞的聖瑪爾塔內華達山脈中,我們會發現地球真的是活的,有脈動,能夠用上千種方式與人類的精神互動。「夢世紀」(Dreamtime)與「歌之路」(Songlines)則帶領我們到安恆地(Arnhem Land)的白千層森林,讓我們試著了解澳洲原住民這群首批出走非洲的人類的那股精妙哲學。尼泊爾的碎著石小徑將我們帶到一扇門前,門開啟,我們看到智者燦爛的笑臉,她是菩薩,息桑阿尼(Tsetsam Ani),四十五年前進入終生歸隱的比丘尼。犀鳥的飛翔如同大自然的隨意揮灑,讓十我們知道自己終於抵達婆羅洲的丘陵森林,置身游牧的本南族部落。
我們在這趟旅行最終發現的事物,將會是我們下一世紀的任務。遍地野火燒去了植物與動物、古老技術和富有遠見的智慧。此刻面臨存亡關頭的事物,包括大量的知識與技術、源源不絕的想像力,以及由數不清的長者、療癒者、勇士、農夫、漁人、產婆、詩人和聖者的記憶所構成的語言和文字。簡而言之,也就是複雜、多元的人類經驗所展現的藝術、智慧與精神。我們必須撲滅這股烈焰、這場蔓延的大火,重新欣賞文化所展現的多元人類精神,這將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任務。
(What ultimately we will discover on this journey will be our mission for the next century. There is a fire burning over the earth, taking with it plants and animals, ancient skills and visionary wisdom. At risk is a vast archive of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a catalogue of the imagination, an oral and written language composed of the memories of countless elders and healers, warriors, farmers, fishermen, midwives, poets, and saints — in short, the artistic, intellectual, and spiritual expression of the full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the human experience. Quelling this flame, this spreading inferno, and rediscovering a new appreciation for the diversity of the human spirit as expressed by culture, is among the central challenges of our times.)
「想要在全體人類之上建立一個以進步與科技為單一價值的普世文明,只會剝奪與扭曲人性。
每一種世界觀的滅絕,每一種文化的衰亡,都削弱了生命的可能性。」
“The ideal of a single civilization for everyone implicit in the cult of progress and technique impoverishes and mutilates us. Every view of the world that becomes extinct, every culture that disappears, diminishes a possibility of life.”
——歐塔維歐·帕茲(Octavio Paz)
閱讀及分享韋德.戴維斯(Wade Davis)的《生命的尋路人》。
本書提及許多國度或地域,無論是尼泊爾或婆羅洲、玻里尼西亞還是澳洲,最大的問題就是消失中的文化,在首篇論述語言失傳是關鍵指標,更是值得深思,以下摘要分享。
書名:生命的尋路人:古老智慧對現代生命困境的回應
The Wayfinders: Why Ancient Wisdom Matters in the Modern World
作者:韋德.戴維斯(Wade Davis)
譯者:高偉豪
出版社:大家出版
出版日期:2013/01
《生命的尋路人》引領我們展開一趟與生存智慧碰撞的旅程。作者深入消失中的文化,傾聽冰冷的河水從英屬哥倫比亞流到阿拉斯加,足跡從海洋延伸到沙漠,從一朵雲的色澤或一道彎曲的水流中,讀出人類複雜的生存智慧……
【Excerpt】
〈棕鬣狗的季節〉(Season Of The Brown Hyena)
旅行之中,我最大的樂趣,莫過於和保有傳統的人們一起生活。這些人在微風中感受到歷史,在雨水刷亮的石頭上觸摸到過去,在植物葉子的苦味中品嘗著古老。亞馬遜流域的美洲豹薩滿巫師還在銀河外漫遊,北美因紐特族耆老的神話仍能以其意涵引發共鳴,西藏的佛教徒也還奉行呼吸法門。知道這些故事,我們便能記住人類學的核心啟示:我們所處的世界,並非存在於某種絕對的意義中,而是現實的一種模式,是我們的特定文化譜系在許多世代之前做了一連串智性與心靈抉擇的結果,成功與否則另當別論。
無論我們的旅伴是在婆羅洲森林中游牧的本南族、海地的巫毒侍僧、秘魯安地斯高山上的巫醫、撒哈拉紅沙中的塔馬奇克駱駝商隊,抑或是珠穆朗瑪峰山坡上的氂牛牧民,這些民族都在教導我們,世上還有別的選項、別的可能,也還有另一種思考、與地球互動的方式。這樣的想法,讓我們充滿希望。
無數文化交織成生命的智慧與精神之網,覆蓋了整個地球。對這個星球上的芸芸眾生而言,這些文化跟生物的生命之網,也和我們熟知的「生物圈」同等重要。你可以把這個社會的生活網看成一個「族群文化圈」(ethnosphere),這個詞或許最能概括人類自有意識以來,透過想像而形成的思想和直覺、神話與信仰,還有想法及靈感。族群文化圈是人類最偉大的遺產,是我們夢想的產物、希望的化身,代表我們全體的存在,以及人類此一求知若渴、適應力驚人的物種所創造的一切。
「生物圈」(生物的生命母體)因棲地破壞及動植物物種滅絕而受到嚴重侵蝕,同樣地,族群文化圈也面臨威脅,只是速度更快。舉例來說,沒有生物學家敢斷言五十%的物種已瀕臨絕種,這幾乎是生物多樣性最接近末日的情節,但若是聲稱文化多樣性面臨的是此種程度的瀕絕,那麼,用太過樂觀來形容也都還太過樂觀。
語言失傳便是關鍵指標。語言就像是「煤礦坑裡的金絲雀」。一種語言絕對不僅是一組文法或詞彙。語言是人類的靈光一現,特定文化的靈魂與物質世界接觸的媒介。每種語言都是心靈的古老森林、思想的分水嶺、精神潛能的生態系。
(The key indicator, the canary in the coal mine if you will, is language loss. A language, of course, is not merely a set of grammatical rules or a vocabulary. It is a flash of the human spirit, the vehicle by which the soul of each particular culture comes into the material world. Every language is an old-growth forest of the mind, a watershed of thought, an ecosystem of spiritual possibilities.)
在當今七千種還在使用的語言中,有整整一半的語言並未傳給下一代。事實上,除非改變某些事物,否則這些語言在我們有生之年就會消失。世界上有半數的語言正瀕臨滅絕。想想看,你將被沉默包圍,成為族人裡最後一位講母語的人,再也無法傳承祖先的智慧,無能預見後代的前景,還有比這更孤寂的事嗎?這種悲慘的命運在地球上大約每兩個星期就發生一次,成為某些地方某些人的真實困境。平均每十四天就有一位老人死去,某種古老語言的最後幾個音節也跟著他/她進入墳裡。這件事意味著,在一兩個世代之內,我們將會目睹整整半數的人類社會、文化和智慧遺產消失殆盡。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看不見的真相。
有些天真的人會問:「如果我們都講同一種語言,世界不是會更美好?促進溝通不是讓我們更容易相處?」我的答案總是:「這想法很好,但讓我們把那個共通語言換成北美海達語或西非優魯巴語、北美拉柯塔語、北美因紐特語或非洲閃族語。」人們馬上就能理解不能講自己的母語所代表的意義。我沒辦法想像一個不能說英語的世界,原因不在於英語是多美的語言,而是因為英語是我的語言、英語完整展現了我這個人。但同時,我也不希望英語像某種文化神經毒氣那樣消滅其他的人類之聲,清除世上其他的語言。
語言在歷史上也是來來去去。巴格達的街上已經聽不見巴比倫語,義大利的山丘上也沒人講拉丁文。讓我們再次將語言比擬為生物。滅絕是自然現象,不過大體而言,在過去的六億年間,物種形成以及新型態生命演化的速度比絕種來得快,世界因而越來越多元。拉丁語在羅馬逐漸消逝,卻在拉丁語系的語言中找到新的表達。如今,正如生物學家認為動植物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迅速滅絕,語言也正以類似的速度死亡,不再有後人傳承。
生物學家認為可能有二十%的哺乳類、十一%的鳥類和百分之五的魚類正受到滅絕的威脅,植物學家也預計植物多樣性將會減少十%,而同時,語言學家和人類學家則目睹半數現存於世界上的語言即將消失。有六百多種語言的使用者在百人以下,約三千五百種語言只有全球〇.二%的人口使用。對比之下,最普遍的十種語言則蓬勃發展,有半數的人類以之為母語。八十三種語言的使用者加起來便占去世上整整八成的人口。但是其他聲音所構成的詩、歌曲和知識呢?正是這些文化守衛、監護著世上九十八.八%的語言多樣性。難道長者的智慧只因為他或她溝通的對象只有一位,就比較不重要嗎?難道民族的價值只在於相關人數嗎?正好相反。每一種文化都是家族樹狀圖的重要分支,都是知識與經驗的寶庫。在未來,這些文化也可以是我們找尋靈感與前景的來源。麻省理工學院的語言學家海爾(Ken Hale)在過世前不久說:「當你失去一種語言,就等於失去一種文化、一項智慧遺產、一件藝術品。那就好像丟一顆炸彈到羅浮宮。」
我們究竟面臨什麼樣的威脅,又能為此做些什麼?近年來有些書籍歌頌席捲全球的科技與現代性,提倡世界是平的,人類無需透過移民來進行改革。他們認為世界正在融合成單一實體,由特定的經濟學模型主宰,到處都將能夠看到未來,而且是立刻看到。每當讀到這些書,我只能說我走過的世界一定跟這些作者不一樣。我有幸見到的世界,幾乎可以保證不是平的,這也是我希望透過這系列演講來呈現的。這個世界高高低低,遍布山巔與低谷,充滿引人好奇的異象或妙不可言的事物。歷史並未停下腳步,在今日,文化變動與轉化的過程也一如以往充滿活力。那些只用自己那套單一文化典範來理解各種經驗的人,看到的世界只有單一色調。但對於那些用雙眼去看、用心去感受的人而言,這世界依舊保有豐富而複雜的心靈地貌。
……
再多的課程,都無法講盡人類文化的神奇豐富。文化一詞的概念包羅萬象,卻很難有明確的定義。一個在新幾內亞山間與世隔絕、只有幾百人的小社會有自己的文化,愛爾蘭和法國這樣的國家也有。截然不同的文化有可能共享類似的精神信仰,這一點在受基督教、伊斯蘭教及佛教感化的地方的確非常普遍。一般而言,語言雖然都試圖描繪出獨特的世界觀,但以阿拉斯加人為例,儘管他們已經無法說自己的母語,卻依然保有擁有蓬勃盎然的文化內涵。
文化一詞的涵義深遠,最接近的解釋或許是:我們透過觀察及研究語言、宗教、經濟組織、裝飾藝術、故事、神話、儀式、信仰,以及許多因應環境而生的特質與特徵後,認知到每支民族都是獨特而不斷變化的星群。文化的完整範疇還包括族群的行動和夢想,以及賦予他們生命意義的寓言。家鄉則是一族的生態與地理母體,他們決定要在此活出自己的命運。描述一支民族就要提及他們的家鄉特色,否則便不是完整的描述。景觀地貌決定了一地的特質,而文化就從該地的精神中湧出。
在這一連串的內容中,我希望能與你們一起探索世界的某些角落。我們將會航行到玻里尼西亞頌讚航海的藝術,有了這門技藝,當地的尋路人才能靠著想像力與天賦深入整片太平洋。我們也將在亞馬遜等待一支失落文明的後代,他們是巨蟒的子民、數種文化的複合體,在神話祖先的啟發下,至今仍決定了森林裡的人類必須如何生活。在安地斯山脈和哥倫比亞的聖瑪爾塔內華達山脈中,我們會發現地球真的是活的,有脈動,能夠用上千種方式與人類的精神互動。「夢世紀」(Dreamtime)與「歌之路」(Songlines)則帶領我們到安恆地(Arnhem Land)的白千層森林,讓我們試著了解澳洲原住民這群首批出走非洲的人類的那股精妙哲學。尼泊爾的碎著石小徑將我們帶到一扇門前,門開啟,我們看到智者燦爛的笑臉,她是菩薩,息桑阿尼(Tsetsam Ani),四十五年前進入終生歸隱的比丘尼。犀鳥的飛翔如同大自然的隨意揮灑,讓十我們知道自己終於抵達婆羅洲的丘陵森林,置身游牧的本南族部落。
我們在這趟旅行最終發現的事物,將會是我們下一世紀的任務。遍地野火燒去了植物與動物、古老技術和富有遠見的智慧。此刻面臨存亡關頭的事物,包括大量的知識與技術、源源不絕的想像力,以及由數不清的長者、療癒者、勇士、農夫、漁人、產婆、詩人和聖者的記憶所構成的語言和文字。簡而言之,也就是複雜、多元的人類經驗所展現的藝術、智慧與精神。我們必須撲滅這股烈焰、這場蔓延的大火,重新欣賞文化所展現的多元人類精神,這將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任務。
(What ultimately we will discover on this journey will be our mission for the next century. There is a fire burning over the earth, taking with it plants and animals, ancient skills and visionary wisdom. At risk is a vast archive of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a catalogue of the imagination, an oral and written language composed of the memories of countless elders and healers, warriors, farmers, fishermen, midwives, poets, and saints — in short, the artistic, intellectual, and spiritual expression of the full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the human experience. Quelling this flame, this spreading inferno, and rediscovering a new appreciation for the diversity of the human spirit as expressed by culture, is among the central challenges of our times.)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上一則: Excerpt:柏納德·貝特曼(Bernard Beitman)的《有意義的巧合》下一則: Excerpt:娥娥李的《地平線上的詩流:外國詩的一種讀法》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