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洛楓的《不合時宜的群像:書寫理論的獨行者》
2025/05/18 05:49
瀏覽116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Excerpt:洛楓的《不合時宜的群像:書寫理論的獨行者》
大概是在2019年才慢慢開始閱讀洛楓的作品,從《請勿超越黃線:香港文學的時代記認》、詩選集《感情幹線》、小說《炭燒的城》、兩本影藝評論集《情書光影》和《迷城舞影》、……一直到這一本書,儘管不算是忠實書迷,但有書必讀的一種崇拜的感覺是不言而喻。
以下摘要分享洛楓的自序以及幾篇文章的開頭片段,相信在每一位「不合時宜」的獨行者身上,我們都會看見那仿若先知散發的光芒。
書名:不合時宜的群像:書寫理論的獨行者
作者:洛楓
出版社:二○四六
出版日期:2025/04
內容簡介
理論就是某種高點,賦予我們框架去觀察時代與自身,思考現實與行動。本書文章聚焦歐陸哲學當代思潮,包括羅蘭巴特、班雅明、福柯、阿甘本、蘇珊桑塔格等;並討論當代著名作者如村上春樹、昆德拉、里爾克、夏宇、西西等。書中從理論大家以及經典作者的作品中尋找書寫理論的根柢,探求書寫的內在動力與自我要求,同時一一面對嚴肅評論不敵網絡口水泥沼、閱讀氣氛低迷、時代狀況令人失語等等負面條件,再轉而尋找書寫的堅實意志,兼具批判力與情感召喚。為當代理論愛好者、文青、創作者與研究院學生所必讀。
【Excerpt】
〈自序——暗夜獨行:理論的生命滋養〉
……
《不合時宜的群像》是一本關於「書寫理論」(theory of writing)的書,副題「書寫理論的獨行者」有兩個指向:第一是個人指涉——研讀理論是一個漫長、孤絕和抗世的旅程,出身比較文學和文化研究的我,上世紀九十年代,先在美國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選修法國學者佩吉·雅穆夫(Peggy Kamuf)的基礎課程,她是理論大師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研究者和翻譯家,課堂上鼓勵多元文化的交錯與撞擊,例如不懂中文的她,要求我將艾蜜莉.狄金生(Emily Dickinson)的詩翻成中文,然後用英語解釋翻譯的方法和策略,讓我學習如何辯證地處理語言的流動與溝通……
兩年後我轉到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UC San Diego)繼續攻讀博士學位,遇上影響一生的老師群,包括日裔文化研究者三好將夫(Masao Miyoshi)、印裔後殖民理論家羅斯瑪麗·喬治(Rosemary George)、建立城市詩學的邁克爾.戴維森(Michael Davidson)、巴赫汀(Bahktin)研究者唐納德·威斯令(Donald Wesling)、酷兒理論的跨性別者朱迪思·哈爾伯斯坦(Judith Halberstam,變性後更名Jack Halberstam)、後現代理論批判大師詹明信(Fredric Jameson),以及既是中西比較文學學者又是詩人的葉維廉。……
我在這群理論大師的教導和熏陶下,逐步深化各個門派的學說,堅持閱讀原典或英譯本,有些英譯本如果有疑問,便跟法文的原版對著讀,而且重複二讀或三讀。這輩子不會忘記那一天我完成了博士口試之後,印裔的喬治教授說從此我們不再是「師生」關係,而是「同行者」,要一起努力為世界戰鬥,而身旁的三好將夫卻打開隨身的皮箱,跟我說:「這是最新出版的理論專書,回去好好的讀!」
出身破碎家庭的我,必須依靠獎助學金才能赴美深造,卻幸運地遇上許多無論學識還是人格都充滿個性的老師,有時候想,或許這是上天給我的補償,讓「良師」補償「無父」的空位!
「書寫理論的獨行者」第二個指向是書中引述的理論大師和文學家,像死於交通意外的巴特(Barthes)、為自己診症的弗洛依德(Freud)、為了逃避納粹政權而在邊境服毒自殺的班雅明(Benjamin)、不停給自己挖井的村上春樹、承受童年創傷的里爾克(Rilke)、從捷克流亡到法國的昆德拉(Kundera)、經歷阿根廷極權統治的貝列西(Bellessi)、粉碎作者權威的福柯(Foucault,臺譯傅柯)、透視黑暗和抗衡異化的阿甘本(Agamben,臺譯阿崗本)等等。他們一輩子特立獨行,脾睨世俗,堅守個人思想的陣地,對抗外在惡劣的環境和生命掣肘,通過書寫活出自己的光彩,走過歷史崩塌的階梯,照耀仍然孤獨的當世。借用喬治教授的話語,我跟這些理論大師和文學家都是同行者,在各自的時代跟世道格格不入,用不合時宜的姿勢敲鑿主流的意識形態或流行觀念,力量或許很孤絕,文字碎裂如風沙,卻也成了一道一道的亂世微光,穿越時代的墓碑。
……
有人說,在亂世,寫作無用,也有人說,在互聯網資訊氾濫的界面,文字早已貶值!或許這都是對的,但假如寫作和文字真的成了亂世的錯置或錯配,那麼便讓我(或卡爾維諾們)繼續錯下去,反正無用,也沒有阻礙了誰吧?何況「無用」才能維持獨立和尊嚴,不被收編、磨蝕或利用一黯黑的邊境上,閱讀是光,只要仍有人在看、在寫,光便拉著弧線繼續向前飛翔導引……
22.1.2025
〈死前留言:羅蘭.巴特的慾望書寫〉
一個寫作人在死前會寫些甚麼呢?無論那個「死亡」是可以測量還是不可預知,彌留的思維可以如何旋動?如即將力盡的風車!讀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小說的裝備》(The Preparation of the Novel)猶如翻開推理小說的「死前留言」,那是逝去的人留在世上最後的說話,既概括了活過的歲月,也映現了對自己即將展開的期許,進入忘我的空寂從頭細認來時與去時的生命痕跡,走回從事創作原初的起點,跟文字一起耗損,尤其是巴特詰問人為何寫作?書寫如何連結不得不如此的生存狀態?當中涉及慾望、空想、記憶、自我,以及語言的藝術、移情和創造,是任何深層的閱讀者和寫作人無法迴避的本體問題!是的,我是說「深層的」,這不單因為「閱讀」和「書寫」真的有層次之分,而且也源於巴特的論述靠向哲學思辨與美學思維,這是《小說的裝備》難讀、難懂的原因,也致使巴特的言說深遠於一般的文化評論人。
……
〈凝視孤獨的深淵:里爾克的《給青年詩人的信》〉
少年愛寫信,也愛讀書信集的文學作品。小學時候讀冰心的《寄小讀者》,以為那些信件是寫給自己的,努力學習讀得懂。大學時期讀歌德(Goethe)的《少年維特的煩惱》(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故事在既是書信又是日記的體裁裡舒展,跟主角一起經歷失戀與熱戀的痛苦人生,但那時候不明白為何維特要自殺,英國教授說是不得不如此的結局啊(很黃碧雲的語態)!後來在加州留學,課堂上讀德國詩人里爾克(Rilke)的《給青年詩人的信》(Letters to a Young Poet),應付課業之後有點讀得不了了之。回看這些書,全部跟青春有關,都是二十幾歲的作者寫給十幾二十歲的讀者,寫信彷彿是年少輕狂的事情,因為多愁善感、有許多蠢動不安和焦慮疑惑,因為孤寂沒有傾訴的對象,於是寫信,寫給別人也寫給自己,用書信體盛載那些直率的不滿、澎湃的喜悅、對世界的憤怒和悲傷。「書信體」是一種傾訴的文類,假設有一個書寫對象(或真有其人),通過「你」和「我」的敘述關係,開展談天說地的對話,但由於對方不在眼前,其實也是一種自言自語的方式,便於寄寓私密的、散漫而不著邊際的內容,容許主觀的視點,甚至放肆的激情與沉溺。讀書信集的人,代入那個隔著時空、也懸空的接收位置,假想這是寫給自己的文字,彷彿有一把聲音在耳邊道說世情,從別人活過的痕跡鏡照個人的處境,期求解決問題。
《給青年詩人的信》寫於一九〇三年到一九〇八年之間,里爾克當時二十八歲,是回覆一位叫做弗朗茲·謝弗·卡普斯(Franz Xaver Kappus)的十九歲年輕詩人寄來的詩和信件,三年合共寫了十封回信。重讀這些書信,有一種聽雨歌樓上與聽雨客舟中的換置,不再年輕的身,如何理解年輕的心?自己十九或二十八歲的時候究竟在做些甚麼?大概跟卡普斯和里爾克一樣,都在彷徨於成長的孤獨、徘徊於社會制度與兩性關係的迷惘中,只是,這些孤絕與迷離並沒有隨時間的腐化而消退,在兩年抗疫的禁閉環境下,益發蔓延更深黑的顏色與邊境。
……
〈小說的歷史學與輸入法:昆德拉的時代思慮〉
生命是一個我們已知的陷阱:我們誕生卻沒有經過應許,並且囚禁在一個我們沒有選擇的身體,然後注定死亡——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的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這樣說。我在第四波疫情癱瘓城市運作的時刻,趕在二〇二〇年即將結束之前,翻閱昆德拉的《小說的藝術》(The Art of Novel),讀到這樣帶點存在主義的字句,有一種不遲不早、順應時機的巧合。「That Life is a trap」,英譯本說的「trap」是陷阱、圈套、牢籠、羅網、詭計、困境等各種含義,一個不封關的城市,病毒自由進出,城裡的人卻走不掉,我們不單被囚禁在不是自己選擇的身體裡(無論性別、疾病或健康),還有出生的所在地,身/心不由己。讀在動盪時期的書,昆德拉的流亡書寫告訴我們歷史的時間是甚麼?小說如何跟人性的處境關連?小說的不確定性怎樣比哲學更接近生活?而我尤其喜歡他提倡的「關鍵詞」(keywords)書寫和思考方法。
……
〈解放記憶:從班雅明思考抒情詩的當世景觀〉
翻開現代主義時期的文獻,常常看到藝術家和哲學大師為「文學無用論」辯護,像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詩意地棲居〉(...Poetically Man Dwells...),還有懷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論波特萊爾的幾個主題〉(On Some Motifs in Baudelaire)。面對資本主義的市場機制、經濟效益和社會功能等要求,「文學」被斷定為沒有作用和浪費時間的東西,而在各種文類之中,「詩」尤其受到激烈的否定和攻擊。他們都說資本主義講求速度,但文學需要慢讀,而社會要向前衝線同時謀求進展,但文學書寫過去和現在,於是彼此產生格格不入的矛盾。歷史的步伐走得比蝸牛緩慢,來到二十一世紀的香港,情況也沒有改變,即使願意借用文學粉飾太平,「詩」還是隱形的文類。這一年香港書展標舉「城市書寫」的專題,展示二十五本優秀作品,當中有長短篇小說、散文、雜文和流行文學,甚至包括文學評論、城市空間研究和歷史地貌的生活記述,偏偏沒有詩集!這是非常詭異的現象,香港一直不缺乏書寫城市的詩人,從一九五〇年代數算,莫說已成典範的馬朗、崑南、梁秉鈞、飲江和鄧阿藍,還有風格很強烈的淮遠、關夢南、鍾國強、游靜和陳滅,以至一群洶湧的中生代和年輕世代,人口和名字總在數十以上。「詩人」被缺席,到底出於無知還是無視?是主辦者不懂詩(或香港的詩)?還是覺得詩很不重要、或很危險,或真的無用?!
......
大概是在2019年才慢慢開始閱讀洛楓的作品,從《請勿超越黃線:香港文學的時代記認》、詩選集《感情幹線》、小說《炭燒的城》、兩本影藝評論集《情書光影》和《迷城舞影》、……一直到這一本書,儘管不算是忠實書迷,但有書必讀的一種崇拜的感覺是不言而喻。
以下摘要分享洛楓的自序以及幾篇文章的開頭片段,相信在每一位「不合時宜」的獨行者身上,我們都會看見那仿若先知散發的光芒。
書名:不合時宜的群像:書寫理論的獨行者
作者:洛楓
出版社:二○四六
出版日期:2025/04
內容簡介
理論就是某種高點,賦予我們框架去觀察時代與自身,思考現實與行動。本書文章聚焦歐陸哲學當代思潮,包括羅蘭巴特、班雅明、福柯、阿甘本、蘇珊桑塔格等;並討論當代著名作者如村上春樹、昆德拉、里爾克、夏宇、西西等。書中從理論大家以及經典作者的作品中尋找書寫理論的根柢,探求書寫的內在動力與自我要求,同時一一面對嚴肅評論不敵網絡口水泥沼、閱讀氣氛低迷、時代狀況令人失語等等負面條件,再轉而尋找書寫的堅實意志,兼具批判力與情感召喚。為當代理論愛好者、文青、創作者與研究院學生所必讀。
【Excerpt】
〈自序——暗夜獨行:理論的生命滋養〉
……
《不合時宜的群像》是一本關於「書寫理論」(theory of writing)的書,副題「書寫理論的獨行者」有兩個指向:第一是個人指涉——研讀理論是一個漫長、孤絕和抗世的旅程,出身比較文學和文化研究的我,上世紀九十年代,先在美國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選修法國學者佩吉·雅穆夫(Peggy Kamuf)的基礎課程,她是理論大師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研究者和翻譯家,課堂上鼓勵多元文化的交錯與撞擊,例如不懂中文的她,要求我將艾蜜莉.狄金生(Emily Dickinson)的詩翻成中文,然後用英語解釋翻譯的方法和策略,讓我學習如何辯證地處理語言的流動與溝通……
兩年後我轉到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UC San Diego)繼續攻讀博士學位,遇上影響一生的老師群,包括日裔文化研究者三好將夫(Masao Miyoshi)、印裔後殖民理論家羅斯瑪麗·喬治(Rosemary George)、建立城市詩學的邁克爾.戴維森(Michael Davidson)、巴赫汀(Bahktin)研究者唐納德·威斯令(Donald Wesling)、酷兒理論的跨性別者朱迪思·哈爾伯斯坦(Judith Halberstam,變性後更名Jack Halberstam)、後現代理論批判大師詹明信(Fredric Jameson),以及既是中西比較文學學者又是詩人的葉維廉。……
我在這群理論大師的教導和熏陶下,逐步深化各個門派的學說,堅持閱讀原典或英譯本,有些英譯本如果有疑問,便跟法文的原版對著讀,而且重複二讀或三讀。這輩子不會忘記那一天我完成了博士口試之後,印裔的喬治教授說從此我們不再是「師生」關係,而是「同行者」,要一起努力為世界戰鬥,而身旁的三好將夫卻打開隨身的皮箱,跟我說:「這是最新出版的理論專書,回去好好的讀!」
出身破碎家庭的我,必須依靠獎助學金才能赴美深造,卻幸運地遇上許多無論學識還是人格都充滿個性的老師,有時候想,或許這是上天給我的補償,讓「良師」補償「無父」的空位!
「書寫理論的獨行者」第二個指向是書中引述的理論大師和文學家,像死於交通意外的巴特(Barthes)、為自己診症的弗洛依德(Freud)、為了逃避納粹政權而在邊境服毒自殺的班雅明(Benjamin)、不停給自己挖井的村上春樹、承受童年創傷的里爾克(Rilke)、從捷克流亡到法國的昆德拉(Kundera)、經歷阿根廷極權統治的貝列西(Bellessi)、粉碎作者權威的福柯(Foucault,臺譯傅柯)、透視黑暗和抗衡異化的阿甘本(Agamben,臺譯阿崗本)等等。他們一輩子特立獨行,脾睨世俗,堅守個人思想的陣地,對抗外在惡劣的環境和生命掣肘,通過書寫活出自己的光彩,走過歷史崩塌的階梯,照耀仍然孤獨的當世。借用喬治教授的話語,我跟這些理論大師和文學家都是同行者,在各自的時代跟世道格格不入,用不合時宜的姿勢敲鑿主流的意識形態或流行觀念,力量或許很孤絕,文字碎裂如風沙,卻也成了一道一道的亂世微光,穿越時代的墓碑。
……
有人說,在亂世,寫作無用,也有人說,在互聯網資訊氾濫的界面,文字早已貶值!或許這都是對的,但假如寫作和文字真的成了亂世的錯置或錯配,那麼便讓我(或卡爾維諾們)繼續錯下去,反正無用,也沒有阻礙了誰吧?何況「無用」才能維持獨立和尊嚴,不被收編、磨蝕或利用一黯黑的邊境上,閱讀是光,只要仍有人在看、在寫,光便拉著弧線繼續向前飛翔導引……
22.1.2025
〈死前留言:羅蘭.巴特的慾望書寫〉
一個寫作人在死前會寫些甚麼呢?無論那個「死亡」是可以測量還是不可預知,彌留的思維可以如何旋動?如即將力盡的風車!讀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小說的裝備》(The Preparation of the Novel)猶如翻開推理小說的「死前留言」,那是逝去的人留在世上最後的說話,既概括了活過的歲月,也映現了對自己即將展開的期許,進入忘我的空寂從頭細認來時與去時的生命痕跡,走回從事創作原初的起點,跟文字一起耗損,尤其是巴特詰問人為何寫作?書寫如何連結不得不如此的生存狀態?當中涉及慾望、空想、記憶、自我,以及語言的藝術、移情和創造,是任何深層的閱讀者和寫作人無法迴避的本體問題!是的,我是說「深層的」,這不單因為「閱讀」和「書寫」真的有層次之分,而且也源於巴特的論述靠向哲學思辨與美學思維,這是《小說的裝備》難讀、難懂的原因,也致使巴特的言說深遠於一般的文化評論人。
……
〈凝視孤獨的深淵:里爾克的《給青年詩人的信》〉
少年愛寫信,也愛讀書信集的文學作品。小學時候讀冰心的《寄小讀者》,以為那些信件是寫給自己的,努力學習讀得懂。大學時期讀歌德(Goethe)的《少年維特的煩惱》(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故事在既是書信又是日記的體裁裡舒展,跟主角一起經歷失戀與熱戀的痛苦人生,但那時候不明白為何維特要自殺,英國教授說是不得不如此的結局啊(很黃碧雲的語態)!後來在加州留學,課堂上讀德國詩人里爾克(Rilke)的《給青年詩人的信》(Letters to a Young Poet),應付課業之後有點讀得不了了之。回看這些書,全部跟青春有關,都是二十幾歲的作者寫給十幾二十歲的讀者,寫信彷彿是年少輕狂的事情,因為多愁善感、有許多蠢動不安和焦慮疑惑,因為孤寂沒有傾訴的對象,於是寫信,寫給別人也寫給自己,用書信體盛載那些直率的不滿、澎湃的喜悅、對世界的憤怒和悲傷。「書信體」是一種傾訴的文類,假設有一個書寫對象(或真有其人),通過「你」和「我」的敘述關係,開展談天說地的對話,但由於對方不在眼前,其實也是一種自言自語的方式,便於寄寓私密的、散漫而不著邊際的內容,容許主觀的視點,甚至放肆的激情與沉溺。讀書信集的人,代入那個隔著時空、也懸空的接收位置,假想這是寫給自己的文字,彷彿有一把聲音在耳邊道說世情,從別人活過的痕跡鏡照個人的處境,期求解決問題。
《給青年詩人的信》寫於一九〇三年到一九〇八年之間,里爾克當時二十八歲,是回覆一位叫做弗朗茲·謝弗·卡普斯(Franz Xaver Kappus)的十九歲年輕詩人寄來的詩和信件,三年合共寫了十封回信。重讀這些書信,有一種聽雨歌樓上與聽雨客舟中的換置,不再年輕的身,如何理解年輕的心?自己十九或二十八歲的時候究竟在做些甚麼?大概跟卡普斯和里爾克一樣,都在彷徨於成長的孤獨、徘徊於社會制度與兩性關係的迷惘中,只是,這些孤絕與迷離並沒有隨時間的腐化而消退,在兩年抗疫的禁閉環境下,益發蔓延更深黑的顏色與邊境。
……
〈小說的歷史學與輸入法:昆德拉的時代思慮〉
生命是一個我們已知的陷阱:我們誕生卻沒有經過應許,並且囚禁在一個我們沒有選擇的身體,然後注定死亡——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的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這樣說。我在第四波疫情癱瘓城市運作的時刻,趕在二〇二〇年即將結束之前,翻閱昆德拉的《小說的藝術》(The Art of Novel),讀到這樣帶點存在主義的字句,有一種不遲不早、順應時機的巧合。「That Life is a trap」,英譯本說的「trap」是陷阱、圈套、牢籠、羅網、詭計、困境等各種含義,一個不封關的城市,病毒自由進出,城裡的人卻走不掉,我們不單被囚禁在不是自己選擇的身體裡(無論性別、疾病或健康),還有出生的所在地,身/心不由己。讀在動盪時期的書,昆德拉的流亡書寫告訴我們歷史的時間是甚麼?小說如何跟人性的處境關連?小說的不確定性怎樣比哲學更接近生活?而我尤其喜歡他提倡的「關鍵詞」(keywords)書寫和思考方法。
……
〈解放記憶:從班雅明思考抒情詩的當世景觀〉
翻開現代主義時期的文獻,常常看到藝術家和哲學大師為「文學無用論」辯護,像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詩意地棲居〉(...Poetically Man Dwells...),還有懷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論波特萊爾的幾個主題〉(On Some Motifs in Baudelaire)。面對資本主義的市場機制、經濟效益和社會功能等要求,「文學」被斷定為沒有作用和浪費時間的東西,而在各種文類之中,「詩」尤其受到激烈的否定和攻擊。他們都說資本主義講求速度,但文學需要慢讀,而社會要向前衝線同時謀求進展,但文學書寫過去和現在,於是彼此產生格格不入的矛盾。歷史的步伐走得比蝸牛緩慢,來到二十一世紀的香港,情況也沒有改變,即使願意借用文學粉飾太平,「詩」還是隱形的文類。這一年香港書展標舉「城市書寫」的專題,展示二十五本優秀作品,當中有長短篇小說、散文、雜文和流行文學,甚至包括文學評論、城市空間研究和歷史地貌的生活記述,偏偏沒有詩集!這是非常詭異的現象,香港一直不缺乏書寫城市的詩人,從一九五〇年代數算,莫說已成典範的馬朗、崑南、梁秉鈞、飲江和鄧阿藍,還有風格很強烈的淮遠、關夢南、鍾國強、游靜和陳滅,以至一群洶湧的中生代和年輕世代,人口和名字總在數十以上。「詩人」被缺席,到底出於無知還是無視?是主辦者不懂詩(或香港的詩)?還是覺得詩很不重要、或很危險,或真的無用?!
......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上一則: Excerpt:劉森堯的《暗影與流光之間(一):電影和精神分析》下一則: Excerpt:虛詞@香港文學生活館的《虛度年華:世界文豪的那些年》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