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娥娥李的《地平線上的詩流:外國詩的一種讀法》
2025/04/24 05:34
瀏覽190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Excerpt:娥娥李的《地平線上的詩流:外國詩的一種讀法》
我所有詩歌的解讀都頗具“在場性”(Anwesenheit)。據資料,“在場性”起初是一個哲學概念,後來經過曲折路徑,再通過許多哲學大家的闡釋而變異,但大體上意義還是相通的。在現代文藝理論中,仍經常被使用。我取其通俗意味,即我本人對“在場”的淺陋認識,就是以個人情感和思維直接面對事物本身並進行解讀與反映。加上我的用詞習慣偏向意識流,思維較為發散,再則自由思想一貫為我所有。鑒於此,與其說我在評論詩,毋寧說是借助詩來揭示自我當下生活。因此我的所謂詩評,對於那些無法產生共鳴的人而言,難免甕中聽聲,聽不真切了。
……
對於普通人而言,不必過於追究內中乾坤。以免人生方向沒有好好把握,反倒丟了主意(或主義),從此渾渾噩噩度日。概言之,讀詩發揮形象思維,再稍微整合邏輯,也許並未真的懂了詩,但至少人的智識將會有所超越,不會囿於一般見識。可話又說回來,想做聰明人,倒也不必非得讀詩,觀摩生活即可。若想活在性情之中,自娛自樂,詩是極好的伴侶——能讓你被烈日灼傷後仍可良夜溫存,翌日晨光依舊熹微,活著喜不自勝。來吧,讓我們一起簡單自在讀詩。
——娥娥李,〈信從風中來——關於本書的一份說明〉
書名:地平線上的詩流:外國詩的一種讀法
作者:娥娥李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05
內容簡介
本書精心選取了格麗克、里爾克、佩索阿、曼德爾施塔姆、聶魯達、紮加耶夫斯基、畢肖普、米沃什等三十三位著名外國詩人的經典或特色之作進行介紹與品讀。
作者從詩人賞析角度切入,不作學院派的理論評述,這是結合生活與寫詩的“經驗之談”,是非典型的讀詩方法。
【Excerpt】
〈每日之火〉
——致胡安·加西亞·蓬塞
[墨]帕斯
趙振江 譯
人:
宛若空氣
在地質學的書頁
在行星的桌面上
將自己無形的建築
締造與拆除。
他的語言不過穀粒般大小,
然而卻在空間的手掌上
燃燒。
音節灼熱。
同時又是植物:
它的根
將寂靜折斷,
它的枝
營造聲音的房間。
音節:
彼此連接又互相拆散
進行
似與不似的消遣。
音節:
在前額上成熟,
在嘴巴上吐艷。
它的根
飲著夜色,吃著光線。
語言,
灼熱的樹木
雨水的樹冠。
閃電的植物,
回聲的幾何學:
在紙面上賦成詩行
猶如白晝
在空間的手掌。
[讀者自行補充]
The Daily Fire
for Juan García Ponce
As the air
constructs and destructs
its invisible buildings
on the pages of geology,
on the tablelands of the planet:
man.
His language is barely a seed,
yet it burns
in the palm of space.
Syllables are incandescent.
And they are plants:
their roots
fracture silence,
their branches
build houses of sound.
Syllables
twine and untwine,
play
with likeness and unlikeness.
Syllables
ripen in the mind,
flower in the mouth.
Their roots
drink night, eat light.
Languages:
trees incandescent
with leaves of rain.
Lightning vegetation,
geometries of echoes:
on a sheet of paper
the poem constructs itself
as the day
on the palm of space.
有些詩很美,美到我一時不知如何著筆,不知自己是否有能力去解析其字句,唯恐破壞其規整又“漏洞百出”的詩意。帕斯的《每日之火》即是此一類(這甚至讓我想起了貝聿銘的建築作品)。請允許我坦誠這個令我有些驕傲的事實:我閱讀過許多詩,許多大家的詩,恰如我行走過的那些與眾不同的路徑。但即使如此,待到閱讀帕斯的詩集《太陽石》之時,心中依舊蕩起了粼粼波紋,想要洞悉其域、一窺究竟。
帕斯,“偉大的拉丁美洲人”,既受熏於祖父的墨西哥土著文化,又得益於母親的安達盧西亞情懷和天主教信仰。從青少年時代就開始大量閱讀法語作品,早期涉獵浪漫主義,後來深受法國超現實主義的影響。不僅以詩歌名世,在散文、文論,乃至翻譯等諸多方面皆成績斐然。“象徵是帕斯詩歌創作的主要藝術手段。”(趙振江語)
關於帕斯的超現實主義風格特徵和擅用象徵的修辭手法,在《每日之火》中可見一斑。《每日之火》是一首外在結構與內在節奏都很有特點的詩,文字排布稍微有些紛亂,但是意義結構嚴整——首先概述,然後分說,最後回環於總。)下面以詩句為例,抒發我對這首詩的喜愛。
第一節,表達人存在的形式、虛無的思想,以及生命的意義等形而上的問題。在人與時間和空間的關係問題上,用了很有哲思的比喻。“地質學的書頁”和“行星的桌面上”兩處指出時間與空間,也即人得以存在的根本。由此可知,所謂“締造與拆除”,關乎生死。人生也許會草草了結,但是生命自有特殊意義:“他的語言不過穀粒般大小,/然而卻在空間的手掌上/燃燒。”此處的“語言”,不僅僅是一種表達方式,更指涉思想和意識。蒼穹浩渺!雖然我們只能居於方寸之間又生於蜉蝣之際,“語言”終究給予我們養分,使得精神、智慧、學識等不斷演進、傳遞,與人類同呼吸共命運。
第二節,表面上看在分說音節,實際上象徵或隱喻包含在語言所折射的思想和智慧等精神性事象中。“音節灼熱。”音節是構成語言的必要因素。往外延伸,就能夠想像語言是意識表達的主要方式,它可以振聾發聵,“將寂靜折斷”,影響周圍的一切。不同的音節,就好比人與人之間(包括人與自身之間),思想的火光因智慧、認知和價值取向的不同而“彼此連接又互相拆散/進行/似與不似的消遣”。竊以為:縱使如此,人生依然可以固執己見,不因異趣而做妥協之態。
第三節,前半部分的“音節”經過月亮的觀照,有了深思熟慮的結果,得以擺脫似是而非的命運,夯實了自我根底。在帕斯的詩中,語言由此生發,成就為“灼熱的樹木/雨水的樹冠。/閃電的植物,/回聲的幾何學”。就這樣——經過了夜,經過了日;經過了炙烤,經過了雨淋;經過閃電,經過你的百轉千回——終於,音節步步行進,遂而成為語言,“在紙面上賦成詩行/猶如白晝”燃燒。
帕斯這首詩蘊涵許多象徵性詞彙和陌生化語境,具有寂寥星辰之美。若感到不易理解,倒是可以去除枝蔓,簡化詩行。譬如:“語言,/………/猶如白晝/在空間的手掌。”又如:“他的語言不過穀粒般大小,/然而卻在空間的手掌上/燃燒。”
人生不可逆轉,意義的果實逐漸生成。自“然而”一句轉折,人生由此不同。無論這“每日之火”是詩,還是生活別趣,小雖小,卻代代薪火相傳。
〈野鵝〉
[美]奧利弗
倪志娟 譯
你不必善良。
不必跪行
一百英里,穿過荒涼的懺悔。
你只要讓你溫柔的身體愛它所愛的。
告訴我,你的絕望,我也會告訴你我的。
同時世界繼續。
同時太陽和雨清澈的鵝卵石
正在穿越風景,
越過大草原,幽深的樹林,
越過山脈以及河流。
同時野鵝,在潔淨蔚藍的高空,
正再次飛回家鄉。
無論你是誰,無論多麼孤獨,
世界為你提供了想像,
召喚你,像野鵝那樣,嚴厲並充滿激情——
反覆宣告
你在萬物中的位置。
[讀者自行補充]
Wild Geese, by Mary Oliver
You do not have to be good.
You do not have to walk on your knees
for a hundred miles through the desert repenting.
You only have to let the soft animal of your body
love what it loves.
Tell me about despair, yours, and I will tell you mine.
Meanwhile the world goes on.
Meanwhile the sun and the clear pebbles of the rain
are moving across the landscapes,
over the prairies and the deep trees,
the mountains and the rivers.
Meanwhile the wild geese, high in the clean blue air,
are heading home again.
Whoever you are, no matter how lonely,
the world offers itself to your imagination,
calls to you like the wild geese, harsh and exciting -
over and over announcing your place
in the family of things.
詩在我看來,隸屬美學範疇,是詩學的基礎,乃哲學不經意的產出;拖著長長的尾巴,盤踞在文學的巔峰。然而摒棄一切文字描繪,它終歸是一種生活,一種略微神秘的生活。
奧利弗的詩給我的感受是,字詞之間滿是柔美、靜思、澄明,散髮著淡淡憂思和脈脈溫情;頗具佛心,充滿禪意。後來又閱讀了奧利弗其他的詩。感覺她的詩歌特徵大致可以概括為:熱愛自然,著眼自然,書寫自然,筆調自然。同時,在自然的外衣之下,除卻看到些微陶潛“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與王摩詰“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的影子,還有在這種影像之外以溫和又鏗鏘形象出現的沃爾科特。
如果用一首詩來表達我此刻對奧利弗的感受,我會借用沃爾科特組詩《白鷺》第一首中的句子來闡述:“接受這一切,用相稱的句子,/用鑲嵌每個詩節的雕塑般的結構;/學習明亮的草地如何不設防禦/應對白鷺尖利的提問和夜的回答。”顯然,這一切描繪都不足以傳達,甚至抵消了前文說的佛心和禪意,而又皆包含著不可說、說不盡的意味。
竊以為,詩人描寫自然表達的絕不僅僅是自然,儘管有時與之相隨的是各種風景,實際上往往連帶民俗風情和人居環境等與人相關的事項。人居於自然,歸屬於自然,著筆於自然,無非是想在張弛有度的筆調下明志抒懷,以忘卻、擱置,抑或潛藏人世紛擾。
毫無疑問,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全情投入自然,與世無爭。話至此,不免怪罪自己先前的話太武斷。我所謂奧利弗的詩與事,無非是一孔之見,大家姑且聽之。前文可算作我對奧利弗詩歌的一點綜合感受。
《野鵝》沒有明確分節,但從內在節奏來看,依然可以作為三節來理解,每一節都有值得反復回味的句子。首節“你不必善良",對應的絕非邪惡,而是“你只要讓你溫柔的身體愛它所愛的”。在我看來,這是接納自己最好的方式。無論是精神上還是肉體上,人無完人,可以追求精益求精,至於完美就不必強求了。第二節從“告訴我”開始到“正再次飛回家鄉”結束,詩人好似一個情誼如溪涓般長流的友人,跟你細緻道來:世界高遠、天空蔚藍,生活依舊如故,而你最好要對生活保持熱情。這句話我們也不妨用以勸慰自身。
末尾一節有十分精彩的句子。人對萬物的認知始於心靈,而心靈對事物的認知與理解始於何處,真是無從談起。若非要說出一二,我恐怕會偏向於認為:心靈在最初時並未有十分清晰的意識,經過慢慢歷練獲得見識。這些見識可以被看作人們認識世界的價值觀念。
人作為單獨的個體存活於世,必然以他人的存在為依託,才有所謂我的世界。而我既大又小:大是較之於我本身,小是相較於世界。我與萬物一起構成了世界。萬物是我的坐標,我啊是自我的准細。至此,耳邊再次啊起這鱔永的沈吟:“無論你是誰,無論多麼孤獨,/世界為你提供了想像,/召喚你,像野鵝那樣,嚴厲並充滿激情——/反復宣告/你在萬物中的位置。”
我所有詩歌的解讀都頗具“在場性”(Anwesenheit)。據資料,“在場性”起初是一個哲學概念,後來經過曲折路徑,再通過許多哲學大家的闡釋而變異,但大體上意義還是相通的。在現代文藝理論中,仍經常被使用。我取其通俗意味,即我本人對“在場”的淺陋認識,就是以個人情感和思維直接面對事物本身並進行解讀與反映。加上我的用詞習慣偏向意識流,思維較為發散,再則自由思想一貫為我所有。鑒於此,與其說我在評論詩,毋寧說是借助詩來揭示自我當下生活。因此我的所謂詩評,對於那些無法產生共鳴的人而言,難免甕中聽聲,聽不真切了。
……
對於普通人而言,不必過於追究內中乾坤。以免人生方向沒有好好把握,反倒丟了主意(或主義),從此渾渾噩噩度日。概言之,讀詩發揮形象思維,再稍微整合邏輯,也許並未真的懂了詩,但至少人的智識將會有所超越,不會囿於一般見識。可話又說回來,想做聰明人,倒也不必非得讀詩,觀摩生活即可。若想活在性情之中,自娛自樂,詩是極好的伴侶——能讓你被烈日灼傷後仍可良夜溫存,翌日晨光依舊熹微,活著喜不自勝。來吧,讓我們一起簡單自在讀詩。
——娥娥李,〈信從風中來——關於本書的一份說明〉
書名:地平線上的詩流:外國詩的一種讀法
作者:娥娥李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05
內容簡介
本書精心選取了格麗克、里爾克、佩索阿、曼德爾施塔姆、聶魯達、紮加耶夫斯基、畢肖普、米沃什等三十三位著名外國詩人的經典或特色之作進行介紹與品讀。
作者從詩人賞析角度切入,不作學院派的理論評述,這是結合生活與寫詩的“經驗之談”,是非典型的讀詩方法。
【Excerpt】
〈每日之火〉
——致胡安·加西亞·蓬塞
[墨]帕斯
趙振江 譯
人:
宛若空氣
在地質學的書頁
在行星的桌面上
將自己無形的建築
締造與拆除。
他的語言不過穀粒般大小,
然而卻在空間的手掌上
燃燒。
音節灼熱。
同時又是植物:
它的根
將寂靜折斷,
它的枝
營造聲音的房間。
音節:
彼此連接又互相拆散
進行
似與不似的消遣。
音節:
在前額上成熟,
在嘴巴上吐艷。
它的根
飲著夜色,吃著光線。
語言,
灼熱的樹木
雨水的樹冠。
閃電的植物,
回聲的幾何學:
在紙面上賦成詩行
猶如白晝
在空間的手掌。
[讀者自行補充]
The Daily Fire
for Juan García Ponce
As the air
constructs and destructs
its invisible buildings
on the pages of geology,
on the tablelands of the planet:
man.
His language is barely a seed,
yet it burns
in the palm of space.
Syllables are incandescent.
And they are plants:
their roots
fracture silence,
their branches
build houses of sound.
Syllables
twine and untwine,
play
with likeness and unlikeness.
Syllables
ripen in the mind,
flower in the mouth.
Their roots
drink night, eat light.
Languages:
trees incandescent
with leaves of rain.
Lightning vegetation,
geometries of echoes:
on a sheet of paper
the poem constructs itself
as the day
on the palm of space.
有些詩很美,美到我一時不知如何著筆,不知自己是否有能力去解析其字句,唯恐破壞其規整又“漏洞百出”的詩意。帕斯的《每日之火》即是此一類(這甚至讓我想起了貝聿銘的建築作品)。請允許我坦誠這個令我有些驕傲的事實:我閱讀過許多詩,許多大家的詩,恰如我行走過的那些與眾不同的路徑。但即使如此,待到閱讀帕斯的詩集《太陽石》之時,心中依舊蕩起了粼粼波紋,想要洞悉其域、一窺究竟。
帕斯,“偉大的拉丁美洲人”,既受熏於祖父的墨西哥土著文化,又得益於母親的安達盧西亞情懷和天主教信仰。從青少年時代就開始大量閱讀法語作品,早期涉獵浪漫主義,後來深受法國超現實主義的影響。不僅以詩歌名世,在散文、文論,乃至翻譯等諸多方面皆成績斐然。“象徵是帕斯詩歌創作的主要藝術手段。”(趙振江語)
關於帕斯的超現實主義風格特徵和擅用象徵的修辭手法,在《每日之火》中可見一斑。《每日之火》是一首外在結構與內在節奏都很有特點的詩,文字排布稍微有些紛亂,但是意義結構嚴整——首先概述,然後分說,最後回環於總。)下面以詩句為例,抒發我對這首詩的喜愛。
第一節,表達人存在的形式、虛無的思想,以及生命的意義等形而上的問題。在人與時間和空間的關係問題上,用了很有哲思的比喻。“地質學的書頁”和“行星的桌面上”兩處指出時間與空間,也即人得以存在的根本。由此可知,所謂“締造與拆除”,關乎生死。人生也許會草草了結,但是生命自有特殊意義:“他的語言不過穀粒般大小,/然而卻在空間的手掌上/燃燒。”此處的“語言”,不僅僅是一種表達方式,更指涉思想和意識。蒼穹浩渺!雖然我們只能居於方寸之間又生於蜉蝣之際,“語言”終究給予我們養分,使得精神、智慧、學識等不斷演進、傳遞,與人類同呼吸共命運。
第二節,表面上看在分說音節,實際上象徵或隱喻包含在語言所折射的思想和智慧等精神性事象中。“音節灼熱。”音節是構成語言的必要因素。往外延伸,就能夠想像語言是意識表達的主要方式,它可以振聾發聵,“將寂靜折斷”,影響周圍的一切。不同的音節,就好比人與人之間(包括人與自身之間),思想的火光因智慧、認知和價值取向的不同而“彼此連接又互相拆散/進行/似與不似的消遣”。竊以為:縱使如此,人生依然可以固執己見,不因異趣而做妥協之態。
第三節,前半部分的“音節”經過月亮的觀照,有了深思熟慮的結果,得以擺脫似是而非的命運,夯實了自我根底。在帕斯的詩中,語言由此生發,成就為“灼熱的樹木/雨水的樹冠。/閃電的植物,/回聲的幾何學”。就這樣——經過了夜,經過了日;經過了炙烤,經過了雨淋;經過閃電,經過你的百轉千回——終於,音節步步行進,遂而成為語言,“在紙面上賦成詩行/猶如白晝”燃燒。
帕斯這首詩蘊涵許多象徵性詞彙和陌生化語境,具有寂寥星辰之美。若感到不易理解,倒是可以去除枝蔓,簡化詩行。譬如:“語言,/………/猶如白晝/在空間的手掌。”又如:“他的語言不過穀粒般大小,/然而卻在空間的手掌上/燃燒。”
人生不可逆轉,意義的果實逐漸生成。自“然而”一句轉折,人生由此不同。無論這“每日之火”是詩,還是生活別趣,小雖小,卻代代薪火相傳。
〈野鵝〉
[美]奧利弗
倪志娟 譯
你不必善良。
不必跪行
一百英里,穿過荒涼的懺悔。
你只要讓你溫柔的身體愛它所愛的。
告訴我,你的絕望,我也會告訴你我的。
同時世界繼續。
同時太陽和雨清澈的鵝卵石
正在穿越風景,
越過大草原,幽深的樹林,
越過山脈以及河流。
同時野鵝,在潔淨蔚藍的高空,
正再次飛回家鄉。
無論你是誰,無論多麼孤獨,
世界為你提供了想像,
召喚你,像野鵝那樣,嚴厲並充滿激情——
反覆宣告
你在萬物中的位置。
[讀者自行補充]
Wild Geese, by Mary Oliver
You do not have to be good.
You do not have to walk on your knees
for a hundred miles through the desert repenting.
You only have to let the soft animal of your body
love what it loves.
Tell me about despair, yours, and I will tell you mine.
Meanwhile the world goes on.
Meanwhile the sun and the clear pebbles of the rain
are moving across the landscapes,
over the prairies and the deep trees,
the mountains and the rivers.
Meanwhile the wild geese, high in the clean blue air,
are heading home again.
Whoever you are, no matter how lonely,
the world offers itself to your imagination,
calls to you like the wild geese, harsh and exciting -
over and over announcing your place
in the family of things.
詩在我看來,隸屬美學範疇,是詩學的基礎,乃哲學不經意的產出;拖著長長的尾巴,盤踞在文學的巔峰。然而摒棄一切文字描繪,它終歸是一種生活,一種略微神秘的生活。
奧利弗的詩給我的感受是,字詞之間滿是柔美、靜思、澄明,散髮著淡淡憂思和脈脈溫情;頗具佛心,充滿禪意。後來又閱讀了奧利弗其他的詩。感覺她的詩歌特徵大致可以概括為:熱愛自然,著眼自然,書寫自然,筆調自然。同時,在自然的外衣之下,除卻看到些微陶潛“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與王摩詰“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的影子,還有在這種影像之外以溫和又鏗鏘形象出現的沃爾科特。
如果用一首詩來表達我此刻對奧利弗的感受,我會借用沃爾科特組詩《白鷺》第一首中的句子來闡述:“接受這一切,用相稱的句子,/用鑲嵌每個詩節的雕塑般的結構;/學習明亮的草地如何不設防禦/應對白鷺尖利的提問和夜的回答。”顯然,這一切描繪都不足以傳達,甚至抵消了前文說的佛心和禪意,而又皆包含著不可說、說不盡的意味。
竊以為,詩人描寫自然表達的絕不僅僅是自然,儘管有時與之相隨的是各種風景,實際上往往連帶民俗風情和人居環境等與人相關的事項。人居於自然,歸屬於自然,著筆於自然,無非是想在張弛有度的筆調下明志抒懷,以忘卻、擱置,抑或潛藏人世紛擾。
毫無疑問,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全情投入自然,與世無爭。話至此,不免怪罪自己先前的話太武斷。我所謂奧利弗的詩與事,無非是一孔之見,大家姑且聽之。前文可算作我對奧利弗詩歌的一點綜合感受。
《野鵝》沒有明確分節,但從內在節奏來看,依然可以作為三節來理解,每一節都有值得反復回味的句子。首節“你不必善良",對應的絕非邪惡,而是“你只要讓你溫柔的身體愛它所愛的”。在我看來,這是接納自己最好的方式。無論是精神上還是肉體上,人無完人,可以追求精益求精,至於完美就不必強求了。第二節從“告訴我”開始到“正再次飛回家鄉”結束,詩人好似一個情誼如溪涓般長流的友人,跟你細緻道來:世界高遠、天空蔚藍,生活依舊如故,而你最好要對生活保持熱情。這句話我們也不妨用以勸慰自身。
末尾一節有十分精彩的句子。人對萬物的認知始於心靈,而心靈對事物的認知與理解始於何處,真是無從談起。若非要說出一二,我恐怕會偏向於認為:心靈在最初時並未有十分清晰的意識,經過慢慢歷練獲得見識。這些見識可以被看作人們認識世界的價值觀念。
人作為單獨的個體存活於世,必然以他人的存在為依託,才有所謂我的世界。而我既大又小:大是較之於我本身,小是相較於世界。我與萬物一起構成了世界。萬物是我的坐標,我啊是自我的准細。至此,耳邊再次啊起這鱔永的沈吟:“無論你是誰,無論多麼孤獨,/世界為你提供了想像,/召喚你,像野鵝那樣,嚴厲並充滿激情——/反復宣告/你在萬物中的位置。”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