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友誼的辯證法:阿多諾、本雅明通信集1928–1940》
2025/05/17 04:27
瀏覽43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Excerpt:《友誼的辯證法:阿多諾、本雅明通信集1928–1940》
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我別無選擇,只能結束一切。這裡是比利牛斯山的一個小村莊,沒有人認識我,我的生命將在這裡走到盡頭。
請把我的想法轉告給我的好友阿多諾,並向他解釋我現在的處境。我已經沒有時間寫這些我想寫的信了。
——本雅明致亨妮·古蘭[和阿多諾]
(1940年9月25日,西班牙,波港)
譯者注:
本雅明大概是在8月15日以後抵達馬賽,以領取霍克海默為他開具的移民擔保書。但是由於沒有法國的出境簽證,本雅明被迫與亨妮·古蘭(Henny Gurland)母子一同逃離馬賽,在同樣是猶太人的麗薩·菲特寇(Lisa Fittko)的幫助下,“非法”跨越法西邊境。關於這一行人跨越比利牛斯山,逃往西班牙邊陲小鎮波港(Port Bou)的整個過程,參見麗薩·菲特寇的《逃越比利牛斯山》。然而,西班牙政府卻在他們抵達的前一日突然改變了邊境政策。任何“非法”入境人員都將被遣送回法國,而這也就意味著被引渡回德國。這就是本雅明所說的“走投無路的情況” ,並讓他決定在這裡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封寫給亨妮·古蘭和阿多諾的遺書通過前者的轉述才得以保存下來。
書名:友誼的辯證法:阿多诺、本雅明通信集1928–1940
作者:西奧多·阿多諾、瓦爾特·本雅明
譯者:劉楠楠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08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784412
內容簡介
作為德國20世紀舉足輕重的兩位大思想家,本雅明和阿多諾之間的友誼一直被學界津津樂道。
本書收錄了兩人留存至今的全部121封信件,並附有詳細注釋。這些書信記錄了兩人非同尋常的深摯友誼和思想碰撞,從側面描繪了一幅動盪時代的歷史畫卷,見證了猶太知識份子在黑暗歷史時期的悲慘遭遇。
【Excerpt】
〈本雅明致阿多諾〉
1939年2月23日
巴黎(第15區),Dombasle路10號
親愛的泰迪:
On est philologue ou on ne l’est pas。(一個人要麼是語文學家,要麼不是。)研讀完您的來信以後,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翻找那捆收藏有您對《拱廊街》意見的重要卷宗。閱讀這些年代有些久遠的信件,對我是很大的鼓舞:我重新意識到,我們的根基沒有腐蝕或者坍塌。您以前的這些意見讓我對您的上一封來信——特別是有關“類型”的思考——有所感悟。
“所有獵人看起來都一樣。”——1935年6月5日您在提到莫泊桑時如此寫道。這句話指向了一個問題要素,只要我確定編委會希望看到這篇論文以“遊蕩者”為主題,我就能把它架構起來。您為我這個取向的信件做出了最恰當的解釋。既然更顯而易見的社會學材料有了保障,我現在終於可以在不透露本章在波德萊爾論著中應有地位的前提下,轉向以慣常的專著形式在《拱廊街》的整體語境下對“遊蕩者”進行界定。下面試舉兩個例子,以供參考。
同一性(Gleichheit)是認知(Erkennen)的範疇,從嚴格意義上講,它不存在於清醒的感知(Wahrnehmung)中。嚴格意義上清醒的、不受任何偏見約束的感知,即使在最極端的情況下,觸碰到的也只能是相似性(Ahnliches)。這種內在於感知的偏見通常是無害的,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卻會讓人衝動。它可以為感知者戴上不理智的帽子。比如堂吉訶德就是個例子,騎士小說讓他上了頭。他可以遇到形形色色的事情,但是從中他卻只感知到一件事——等待流浪騎士的冒險。接下來談談杜米埃:您的暗示不無道理,他在堂吉訶德身上畫的是他自己。杜米埃也總是發現千篇一律;他在所有政府首腦、官員和律師那裡感知到一模一樣的東西,即資產階級的卑鄙與平庸。但是有一點在這裡非常重要:不管在杜米埃那裡,還是對塞萬提斯而言,同一性的幻覺(它被諷刺漫畫打破,只是為了能夠立即重現;因為怪異的鼻子越偏離常規,它作為鼻子就越能表現出長鼻子的人的典型特徵)是荒誕的。與那些單調、千篇一律地展現騎士世界的騎士小說相比,在《堂吉訶德》那裡,讀者的發笑拯救了資產階級世界的尊嚴。而杜米埃的笑卻指向了資產階層本身,他看透了後者所標榜的同一性,即在路易·菲利普的綽號中吹噓的那種虛無縹緲的平等主義。不管是塞萬提斯,還是杜米埃,他們在笑聲中消除了被他們捕捉到的作為歷史表象的同一性。而坡的同一性卻完全不同,更不用提波德萊爾了。如果說《人群中的人》至少還閃現出一絲荒誕驅魔的可能性,那麼它在波德萊爾那裡則完全不存在。後者反而人為助長了在商品經濟下扎根的同一性歷史幻覺。在這一語境下,大麻在他那裡所反映出來的意象可以得到破譯。
商品經濟強化了同一性的幻象(Phantasmagorie),它作為迷醉(Rausch)的特徵,同時也被認證為表象(Schein)的中心意象。“有這種靈藥在體內,就把任何女子都看得如海倫般俊俏。”價格使商品等同於一切可以以相同價格購買的商品。商品不僅僅移情於買主,而且還特別移情於自己的價格——這是對去年夏天版本的主要更正。正是在這一點上,閒逛者與商品保持了一致;他模仿商品;市場需求,即市場價格的缺席,讓他在可以買賣的世界里自由自在。他在此處勝過了妓女,彷彿帶著妓女的抽象概念散步。只有在他的終極化身那裡,他才能實現它:我的意思是說,作為“三明治人”。
從波德萊爾研究的角度看,結構的重組將大致如下:著重將遊蕩(Flanerie)界定為迷醉狀態(Rauschzustand);由此介入它與波德萊爾吸食麻醉品經驗的關聯。“總是一樣”的概念將首先作為總是一樣的“現象”(Erscheinung)在第二部分中就被引入,而它作為“事件”(Geschehen)的終極特徵,則將繼續保留到第三部分去討論。
您看到了,我十分感激您在“類型”問題上提出的建議。如果我有逾越它的地方,那也是出於《拱廊街》的初衷。巴爾扎克在此離我遠去了。他在這裡只起到了逸事的作用,因為不管類型的荒誕面還是恐怖面,在他那裡都沒有得到展現。(就小說而言,我認為這兩者一直到卡夫卡才被同時兌現;在他的作品中,巴爾扎克式的人物類型駐紮在了表象里:他們變成了“助手”“公務員”“村民”和“律師”,K作為唯一的人,作為一個普通但卻非典型的存在,與他們相對。)
第二點,簡要地講,就是接受您的建議,不把拱廊街僅僅介紹成適合遊蕩者閒逛的環境。我可以回報您對我的信任,從我收集的文獻中找出那些詭異的夢想,並讓它們自己發言,因為是它們把上世紀中期的巴黎城變成了溫室般的玻璃長廊。柏林卡巴萊(Berliner Cabaret)——我會去查清楚這個詞始於哪個年代——能讓人瞭解這個夢幻城市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所以,關於遊蕩者的章節將更類似於之前圍繞收藏家、騙子和玩家等形象展開的面相學研究。
我今天不想逐一深究您的具體評論。我認為合理的地方,包括您對福考引文提出的意見。我無法苟同的地方,包括您對波德萊爾的小資產階級社會地位的質疑。波德萊爾依靠在訥伊(Neuilly)的一點地租過活,他與一位繼兄平分這些地租。他的父親是個讀書人和藝術愛好者,復辟時期擔任過盧森堡的行政長官。關鍵是,波德萊爾終生斷絕了一切與金融界和大資產階級的關係。
至於您投向西美爾的輕蔑目光:難道不是該拜他為文化布爾什維克主義之祖的時候嗎?(我這樣說並不是要為這條引文辯護,雖然我並不情願捨棄這句引文,但是它在這個位置上頂的壓力確實過大。)我最近讀了西美爾的《貨幣哲學》。他將這部著作獻給Reinhold Lepsius和Sabine Lepsius不無道理;而且,它的謀篇處於西美爾被允許“接近”格奧爾格圈子的時期,也絕非偶然。只要不去理睬這本書的主導思想,我們還是能夠從中找到有意思的地方。他對馬克思價值理論的批判令我震驚。
馬克斯在上一期雜誌上對絕對集中哲學的思考對我是真正的閱讀享受。思念德國有它的問題面,懷念魏瑪共和國(這種哲學還能是什麼呢?)則簡直是野蠻。文本對法國的暗示切中了我最個人的經驗和反思。我在上一封給馬克斯的文學書信里有機會對此暢談了一番。有一件瑣事或許能讓您瞭解到這裡的風向:本地納粹黨分支的報紙最近都發放到Littré酒店去了。我是去拜訪考利什時無意間看到的。我去聽了他的四重奏之夜,而且在他離開前還與他度過了一個鐘頭的美好時光。我再度感覺他的女友十分討人喜歡。我在同一個場合還見到了索瑪·摩根斯坦,他在最後的時刻成功逃離了維也納。
如果可以的話,我很想借閱Hawkins那本書。探究坡與孔德的關係肯定是件誘人的事。就我所知,波德萊爾與孔德沒有任何關係,波德萊爾與聖西門也無太大關聯。不過,孔德倒是在二十歲出頭的時候曾有一陣兒是聖西門的信徒。而且他還吸收了聖西門主義對“母親”的空想,不過還給他們的卻是實證主義的圖章——他大肆宣揚,大自然最終會造出一個以“聖母”(Vierge-mère)為原型的、可以自我繁殖的女性存在。您也許會感興趣,孔德在9月2日政變中屈服的速度不遜於巴黎的文人墨客。不過他至少在此前為他創辦的人道教擬定了一個紀念日,以隆重地詛咒拿破侖一世。
既然聊到了書,您曾經向我推薦過莫泊桑的《夜晚,一個噩夢》,我翻遍了12卷本的莫泊桑小說集,卻偏偏找不到這一篇。您能告訴我它的出處嗎?還有一個同樣迫切的請求:如果您手上還有多餘的《克爾愷郭爾》樣書,還煩請您寄一本給我。如果也能借閱《小說理論》,我將不勝感激。
我非常難過地從考利什那裡聽說了您父母的遭遇。希望他們已經從劫難中成功脫險。
《豪夫童話》已經收到,非常感謝!我下周會給費莉西塔斯寫信。
向你們呈上我最誠摯的問候!
您的瓦爾特
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我別無選擇,只能結束一切。這裡是比利牛斯山的一個小村莊,沒有人認識我,我的生命將在這裡走到盡頭。
請把我的想法轉告給我的好友阿多諾,並向他解釋我現在的處境。我已經沒有時間寫這些我想寫的信了。
——本雅明致亨妮·古蘭[和阿多諾]
(1940年9月25日,西班牙,波港)
譯者注:
本雅明大概是在8月15日以後抵達馬賽,以領取霍克海默為他開具的移民擔保書。但是由於沒有法國的出境簽證,本雅明被迫與亨妮·古蘭(Henny Gurland)母子一同逃離馬賽,在同樣是猶太人的麗薩·菲特寇(Lisa Fittko)的幫助下,“非法”跨越法西邊境。關於這一行人跨越比利牛斯山,逃往西班牙邊陲小鎮波港(Port Bou)的整個過程,參見麗薩·菲特寇的《逃越比利牛斯山》。然而,西班牙政府卻在他們抵達的前一日突然改變了邊境政策。任何“非法”入境人員都將被遣送回法國,而這也就意味著被引渡回德國。這就是本雅明所說的“走投無路的情況” ,並讓他決定在這裡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封寫給亨妮·古蘭和阿多諾的遺書通過前者的轉述才得以保存下來。
書名:友誼的辯證法:阿多诺、本雅明通信集1928–1940
作者:西奧多·阿多諾、瓦爾特·本雅明
譯者:劉楠楠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08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784412
內容簡介
作為德國20世紀舉足輕重的兩位大思想家,本雅明和阿多諾之間的友誼一直被學界津津樂道。
本書收錄了兩人留存至今的全部121封信件,並附有詳細注釋。這些書信記錄了兩人非同尋常的深摯友誼和思想碰撞,從側面描繪了一幅動盪時代的歷史畫卷,見證了猶太知識份子在黑暗歷史時期的悲慘遭遇。
【Excerpt】
〈本雅明致阿多諾〉
1939年2月23日
巴黎(第15區),Dombasle路10號
親愛的泰迪:
On est philologue ou on ne l’est pas。(一個人要麼是語文學家,要麼不是。)研讀完您的來信以後,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翻找那捆收藏有您對《拱廊街》意見的重要卷宗。閱讀這些年代有些久遠的信件,對我是很大的鼓舞:我重新意識到,我們的根基沒有腐蝕或者坍塌。您以前的這些意見讓我對您的上一封來信——特別是有關“類型”的思考——有所感悟。
“所有獵人看起來都一樣。”——1935年6月5日您在提到莫泊桑時如此寫道。這句話指向了一個問題要素,只要我確定編委會希望看到這篇論文以“遊蕩者”為主題,我就能把它架構起來。您為我這個取向的信件做出了最恰當的解釋。既然更顯而易見的社會學材料有了保障,我現在終於可以在不透露本章在波德萊爾論著中應有地位的前提下,轉向以慣常的專著形式在《拱廊街》的整體語境下對“遊蕩者”進行界定。下面試舉兩個例子,以供參考。
同一性(Gleichheit)是認知(Erkennen)的範疇,從嚴格意義上講,它不存在於清醒的感知(Wahrnehmung)中。嚴格意義上清醒的、不受任何偏見約束的感知,即使在最極端的情況下,觸碰到的也只能是相似性(Ahnliches)。這種內在於感知的偏見通常是無害的,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卻會讓人衝動。它可以為感知者戴上不理智的帽子。比如堂吉訶德就是個例子,騎士小說讓他上了頭。他可以遇到形形色色的事情,但是從中他卻只感知到一件事——等待流浪騎士的冒險。接下來談談杜米埃:您的暗示不無道理,他在堂吉訶德身上畫的是他自己。杜米埃也總是發現千篇一律;他在所有政府首腦、官員和律師那裡感知到一模一樣的東西,即資產階級的卑鄙與平庸。但是有一點在這裡非常重要:不管在杜米埃那裡,還是對塞萬提斯而言,同一性的幻覺(它被諷刺漫畫打破,只是為了能夠立即重現;因為怪異的鼻子越偏離常規,它作為鼻子就越能表現出長鼻子的人的典型特徵)是荒誕的。與那些單調、千篇一律地展現騎士世界的騎士小說相比,在《堂吉訶德》那裡,讀者的發笑拯救了資產階級世界的尊嚴。而杜米埃的笑卻指向了資產階層本身,他看透了後者所標榜的同一性,即在路易·菲利普的綽號中吹噓的那種虛無縹緲的平等主義。不管是塞萬提斯,還是杜米埃,他們在笑聲中消除了被他們捕捉到的作為歷史表象的同一性。而坡的同一性卻完全不同,更不用提波德萊爾了。如果說《人群中的人》至少還閃現出一絲荒誕驅魔的可能性,那麼它在波德萊爾那裡則完全不存在。後者反而人為助長了在商品經濟下扎根的同一性歷史幻覺。在這一語境下,大麻在他那裡所反映出來的意象可以得到破譯。
商品經濟強化了同一性的幻象(Phantasmagorie),它作為迷醉(Rausch)的特徵,同時也被認證為表象(Schein)的中心意象。“有這種靈藥在體內,就把任何女子都看得如海倫般俊俏。”價格使商品等同於一切可以以相同價格購買的商品。商品不僅僅移情於買主,而且還特別移情於自己的價格——這是對去年夏天版本的主要更正。正是在這一點上,閒逛者與商品保持了一致;他模仿商品;市場需求,即市場價格的缺席,讓他在可以買賣的世界里自由自在。他在此處勝過了妓女,彷彿帶著妓女的抽象概念散步。只有在他的終極化身那裡,他才能實現它:我的意思是說,作為“三明治人”。
從波德萊爾研究的角度看,結構的重組將大致如下:著重將遊蕩(Flanerie)界定為迷醉狀態(Rauschzustand);由此介入它與波德萊爾吸食麻醉品經驗的關聯。“總是一樣”的概念將首先作為總是一樣的“現象”(Erscheinung)在第二部分中就被引入,而它作為“事件”(Geschehen)的終極特徵,則將繼續保留到第三部分去討論。
您看到了,我十分感激您在“類型”問題上提出的建議。如果我有逾越它的地方,那也是出於《拱廊街》的初衷。巴爾扎克在此離我遠去了。他在這裡只起到了逸事的作用,因為不管類型的荒誕面還是恐怖面,在他那裡都沒有得到展現。(就小說而言,我認為這兩者一直到卡夫卡才被同時兌現;在他的作品中,巴爾扎克式的人物類型駐紮在了表象里:他們變成了“助手”“公務員”“村民”和“律師”,K作為唯一的人,作為一個普通但卻非典型的存在,與他們相對。)
第二點,簡要地講,就是接受您的建議,不把拱廊街僅僅介紹成適合遊蕩者閒逛的環境。我可以回報您對我的信任,從我收集的文獻中找出那些詭異的夢想,並讓它們自己發言,因為是它們把上世紀中期的巴黎城變成了溫室般的玻璃長廊。柏林卡巴萊(Berliner Cabaret)——我會去查清楚這個詞始於哪個年代——能讓人瞭解這個夢幻城市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所以,關於遊蕩者的章節將更類似於之前圍繞收藏家、騙子和玩家等形象展開的面相學研究。
我今天不想逐一深究您的具體評論。我認為合理的地方,包括您對福考引文提出的意見。我無法苟同的地方,包括您對波德萊爾的小資產階級社會地位的質疑。波德萊爾依靠在訥伊(Neuilly)的一點地租過活,他與一位繼兄平分這些地租。他的父親是個讀書人和藝術愛好者,復辟時期擔任過盧森堡的行政長官。關鍵是,波德萊爾終生斷絕了一切與金融界和大資產階級的關係。
至於您投向西美爾的輕蔑目光:難道不是該拜他為文化布爾什維克主義之祖的時候嗎?(我這樣說並不是要為這條引文辯護,雖然我並不情願捨棄這句引文,但是它在這個位置上頂的壓力確實過大。)我最近讀了西美爾的《貨幣哲學》。他將這部著作獻給Reinhold Lepsius和Sabine Lepsius不無道理;而且,它的謀篇處於西美爾被允許“接近”格奧爾格圈子的時期,也絕非偶然。只要不去理睬這本書的主導思想,我們還是能夠從中找到有意思的地方。他對馬克思價值理論的批判令我震驚。
馬克斯在上一期雜誌上對絕對集中哲學的思考對我是真正的閱讀享受。思念德國有它的問題面,懷念魏瑪共和國(這種哲學還能是什麼呢?)則簡直是野蠻。文本對法國的暗示切中了我最個人的經驗和反思。我在上一封給馬克斯的文學書信里有機會對此暢談了一番。有一件瑣事或許能讓您瞭解到這裡的風向:本地納粹黨分支的報紙最近都發放到Littré酒店去了。我是去拜訪考利什時無意間看到的。我去聽了他的四重奏之夜,而且在他離開前還與他度過了一個鐘頭的美好時光。我再度感覺他的女友十分討人喜歡。我在同一個場合還見到了索瑪·摩根斯坦,他在最後的時刻成功逃離了維也納。
如果可以的話,我很想借閱Hawkins那本書。探究坡與孔德的關係肯定是件誘人的事。就我所知,波德萊爾與孔德沒有任何關係,波德萊爾與聖西門也無太大關聯。不過,孔德倒是在二十歲出頭的時候曾有一陣兒是聖西門的信徒。而且他還吸收了聖西門主義對“母親”的空想,不過還給他們的卻是實證主義的圖章——他大肆宣揚,大自然最終會造出一個以“聖母”(Vierge-mère)為原型的、可以自我繁殖的女性存在。您也許會感興趣,孔德在9月2日政變中屈服的速度不遜於巴黎的文人墨客。不過他至少在此前為他創辦的人道教擬定了一個紀念日,以隆重地詛咒拿破侖一世。
既然聊到了書,您曾經向我推薦過莫泊桑的《夜晚,一個噩夢》,我翻遍了12卷本的莫泊桑小說集,卻偏偏找不到這一篇。您能告訴我它的出處嗎?還有一個同樣迫切的請求:如果您手上還有多餘的《克爾愷郭爾》樣書,還煩請您寄一本給我。如果也能借閱《小說理論》,我將不勝感激。
我非常難過地從考利什那裡聽說了您父母的遭遇。希望他們已經從劫難中成功脫險。
《豪夫童話》已經收到,非常感謝!我下周會給費莉西塔斯寫信。
向你們呈上我最誠摯的問候!
您的瓦爾特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