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柏納德·貝特曼(Bernard Beitman)的《有意義的巧合》
2025/04/26 05:34
瀏覽175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Excerpt:柏納德·貝特曼(Bernard Beitman)的《有意義的巧合》
書名:有意義的巧合:尋找生活中的巧合,揭開萬物相連的線索,我們每天都在見證奇蹟!
Meaningful Coincidences: How and Why Synchronicity and Serendipity Happen
作者:柏納德‧貝特曼(Bernard Beitman)
譯者:林金源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24/02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81000
內容簡介
「巧合學之父」貝特曼是繼心理學家榮格後,第一位系統化全面解讀「巧合」的精神科醫師。書中以嚴謹的科學方法和跨學科的開放態度,收集大量案例,分析巧合的模式、發展、根源及影響,並探究巧合對全人類的意義。
他提出「人體GPS」及「心靈層」的概念,說明每個人的思想和行動,正是巧合發生的關鍵!因此,我們都在某種程度上參與了巧合的創造!具體來說,當你擁有了某些人格特質,就會經歷更多的巧合,例如相信直覺、熱愛尋找意義,充滿好奇心,而且積極樂觀。此外,巧合也常發生在生活壓力源龐大、情緒高漲且需求強烈的情境中。巧合也是宇宙傳達訊息的窗口,它能幫助我們決策、提供改變的助力、鍛鍊心靈、拓展直覺,並培養將負面經驗轉為正向的思維能力。
從共時性到心電感應,巧合的發生比我們想像中更複雜也更常見,而奧秘就存在我們周遭,只待我們去發現。每次的發現,都會讓我們更加確信,我們同屬一個更大的心,人與萬物緊密相連。下次碰上巧合,千萬別草率認定「那只是個巧合而已!」應該深思它為你帶來什麼訊息?你將發現真實世界運作的秘密,並感受到與這個活生生的世界,有著很深的連結。
【Excerpt】
〈巧合的類型〉
文字被創造用來拓展某些值得我們關注的現實。「有意義的巧合」實際上是個傘式術語,涵蓋了用於描述多種有意義的巧合類型,包括了榮格的「共時性」、霍勒斯·沃波爾的「意外之幸」、保羅·卡默勒的「連續性」,以及「同時感應」,後者是我自創的用語。這四個用語的定義或有重疊之處。
[共時性]
瑞士精神科醫師暨分析心理學的創立者榮格,獨力催生出西方思潮中「有意的巧合」概念。他結合希臘語的syn——「和、一起」——和chronos——「時間」(例如chronology〔年代學〕)——發明了「共時性」(synchronicity)一詞。共時性意指「在同一個時間」。
榮格在著作中提及了共時性原理,試圖解釋種種現象與有意義的巧合。榮格認為,共時性是一種非因果性的連結,從而說明那些顯然碰巧發生的事性不是被某個原因給連結在一起,而源於它們意義上的相似性。「由於「共時性」一詞的用法已經產生了變化,如今已經被視為「等同於」有意義的巧合。對於單一事件,榮格通常使用「巧合」和「有意義的巧合」這兩個詞彙。目前,共時性被認為是一種有意義的巧合。
……
某次療程中,榮格參與創造了世上最知名的一個「有意義巧合」。在他那位於瑞士蘇黎世的辦公室,榮格治療著一位受過高等教育、舉止端莊的年輕女子。但榮格看得出來,這位女子尋求心理治療的效果注定要失敗,除非他能成功軟化這位女子理性主義的外衣。他持續關注這名女子,同時希望能發生一件意想不到且不那麼理性的事,來打破僵局。結果,某次會面,正當女子描述起一件貴重的金色聖甲蟲形狀的寶石首飾——那是她在前晚夢中收到的禮物——榮格突然聽見一陣輕拍窗戶的聲音。榮格打開了窗戶,從空中一把捉住那隻突然造訪的甲蟲。那甲蟲極似金色聖甲蟲,正好餓是他需要的東西——或者,正好是這位女病患所需要的東西。「這是你的聖甲蟲。」他對她說,同時交給這名女子一個關於她的夢與外部現實的連結。
榮格將這個巧合視為達成治療目的的方法,用來打破了病患的過度理性。「在榮格看來,一榮格派學者曼恩(Roderick Main)表示,「共時性做到了一件他無法做到、但他知道必須做的事。」
……
[意外之幸]
霍勒斯·沃波爾是十八世紀英國的下議院議員,他發現自己具備一項特殊本領,那就是他往往在有需要時,就能找到他所需要的東西。沃波爾在寫給友人暨遠親曼恩(Horace Mann)的信中,為這項本領創造了一個用語。曼恩是駐義大利佛羅倫斯的英國公使,先前曾寄給沃波爾一幅大公夫人卡佩羅(Grand Duchess Bianco Capello)的肖像,這位卡佩羅夫人是沃波爾的愛慕對象。沃波爾收到肖像畫之後,很想用卡佩羅家族的盾形紋章將畫給裝裱起來。接著,就那麼湊巧,他在先前獲得的一本舊書中找到了這個紋章。一七五四年一月二十八日,因為這個巧合而極度興奮的沃波爾向曼恩道謝,並為這種不期然找到東西的能力取了一個名字——意外之幸(serendipity)。
……
[連續性]
「連續性」現象與意外之幸和共時性的相異處,在於它是客觀世界中被注意和記得的一連串事件。不同於意外之幸和共時性,連續性不必然是一種特殊的主觀要素;理論上,這一連串的事件可以被任何人所證實。
奧地利生物學家保羅·卡默勒將「連續性」定義為「相同或類似事物或事件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重現,這種重現與相同的作用原因無關。」(該陳述是共時性原理的先驅)然而,卡默勒將這些重複視為純粹的自然現象。……
卡默勒對意義不感興趣──那只是重複的順序。他的一百個例子裡包含了似乎不重要的數字、名字、單字和字母的重複。其中一些例子如下:
*他妻子在候診室讀書,內容是關於一個名叫施瓦爾巴赫(Schwalbach)的畫家,此時正好有一位施瓦爾巴赫女士被叫進診察室。
*他妹夫去聽音樂會,拿到的寄物櫃號碼票是九號,跟座位號碼一樣。不久,他妹夫去聽另一場音樂會,寄物櫃號碼票是二十一號,正好又是他的座位號碼。
*他妻子在火車上讀小說,書裡有個角色叫「洛罕夫人」(“Mrs. Rohan”)。她看見一名男子上了火車,看起來像他們的友人洛罕王子(Prince Rohan)。當晚,王子本人便造訪了他們家。
……
[同時感應]
同時感應(simulpathity)一詞的歷史相當新。我以這個詞彙來描述我的個人經驗,結果發現許多人也有過類似的經驗。
一九七三年二月二十六日,當時我三十一歲,在舊金山一棟古老的維多利亞式公寓工作,突然間,我感覺喉嚨被噎住了!我跑到廚房水槽旁猛咳,卻咳不出東西,因為我什麼也沒吃。我被噎了將近十五分鐘後才恢復正常的吞嚥和呼吸。
隔天是我的生日,我弟弟打電話給我,告訴我遠在三千英里、住在三個時區外的德拉威州威明頓(Wilmington)的父親已經去世了!那是我昨天被噎住時所發生的事!據說我父親當時喉嚨出血,然後被自己的血給嗆住了。
透過閱讀和研究,我確定我與父親的這種經歷並不特別。某人在無意識且相隔遙遠的情況下同時體驗到另一個人的痛苦,並非不尋常的事。也就是說,某人正處於痛苦中,而另一人不知何故也出現了類似的感覺。雙胞胎是這種經驗的原型,因為這類報告大多數來自於雙胞胎。此外,母子和關係緊密的伴侶也常有類似的故事。
……
〈從一體世界到心靈層〉
當物理學家去敲開心理分析學家的大門,會發生什麼事?在一個歷史性案例中發生了許多事。一九三〇年,奧地利物理學家沃夫岡・包立在離婚之後心煩意亂和酗酒,他去尋求榮格的治療。榮格轉而從包立那裡學到了有關量子力學的事,以及測量一個粒子的狀態如何能夠立即影響另一個粒子的狀態,一種稱作「糾纏」的特性。這個概念令榮格著迷,那時他早已創造了「共時性」這個用語,來描述非因果性連結原理。
事件能否藉由它們的意義糾纏在一起?透過包立的量子力學觀點來看待榮格的共時性概念,促使榮格和包立構思出「一體世界」(unus mundus,或譯「合一世界」或「一元世界」)的概念。這個中世紀的神秘詞語意思是「同一個世界」,這個世界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一步擴展了「一心」的概念。這種缺乏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也是量子場論的特性,往往在量子糾纏中被描述成非定域性。這些事無法透過標準的因果關係加以解釋。
[一體世界]
榮格奮力對抗西方世界對於這種專斷的因果關係看法的倚賴。「構成我們科學世界觀基礎的因果關係論,將一切分解成一個又一個個別的過程,並小心翼翼設法讓它脫離其他所有類似的過程。當然,如果我們要獲得可靠的世界知識,這種傾向絕對是必要的,但就哲學角度而言,這樣的因果觀破壞或模糊了事件普遍的相互關係,導致我們越來越難辨認出一種更為宏大的關係,亦即宇宙的一致性。」他用「一體世界」來說明這種一致性。
榮格相信一體世界中存在著「類心靈」(psychoid)的元素。一體世界中的類心靈居民是榮格所稱的「原型」,它們既非物質也非精神,而是一種看不見的形式,指引著我們的想像力、感知和思考。在某些情況下(生活壓力源、強烈情緒和需求),這些原型會「群集」(constellated),或者被活化。
這些活化的原型以時間關聯的方式,連結起巧合中的「心―物」組成部分。這裡所說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原因,它們是藉由每個事件與原型共通的意義相互連結。這種同時發生的現象暗示著某種因果關係。榮格引進一個新說法——活化的原型「造成」了兩個意義相關的事件在同個時刻一起發生,也就是共時性。
……
[一心]
醫師暨作家拉里·杜多(Larry Dossey)是「一體世界觀」的擁護者。在他的著作《同一個心》(One Mind)中蒐集了大量證據,為了證明人的心不是裝在一個頭顱裡。這些證據來自神秘經驗、瀕死經驗、轉世記憶、遠距治療研究和預知報告。在另一本書《不可化約的心》(Irreducible Mind)中,維吉尼亞大學研究教授凱利(Edward Kelly)和同事也進行了大量研究,顯示每個人的心都是「更大的心」的一部分。
這個「更大的心」被賦予許多名稱,例如宇宙、源頭、意識、大靈、非定域的心、全體的心、普遍的心、潛意識的心、大心、超意識、全息領域、超驗的心,以及……上帝。不過,那些不願將意識擬人化為男性的人,往往避免使用「上帝」這個名詞。話說回來,如果只使用「心」這個字,恐怕會貶低了情緒的重要性,所以更準確的名稱應該是「全體的心靈」(Universal Mind-Heart)。
上述每個名稱都暗示:人的心有能力跨越到傳統的時間和空間概念之外。推至極限,人的心有可能是全知的——能知道過去、未來與現在正發生的一切;它在空間中是無限的,在時間中是永恆的,它能即時存在於這個廣袤、迅速擴張的宇宙中的任何地方。
……
然而,更可能的是,心「挖掘隧道」穿越了某種未知的媒介,在頭願之外取得了想要的訊息。我用「挖掘隧道」一詞,是因為心必定專心致意地找尋它所需的訊息。而這個過程也像透過水底隧道的移動,這讓專一的心能穿越整片區域而不進入其中,否則,心會被其他訊息給淹沒。
有意義的巧合帶給我們的重要教訓是:每個人的心都與他人的心及環境相連,緊密程度遠勝於目前科學要我們相信的那樣。藉由追蹤巧合,我們能建構我們的心和環境關係地圖,從而發展出「心靈層」的地圖。
[心靈層]
我認為,我們周遭存在著一個「心靈層」(psychosphere,或譯「精神圈」)。心靈層就像大氣層一樣包裹著我們,一切生物皆沉浸其中。在流動變遷的心靈層中,各種能量和訊息就像大氣裡的氣體、雲、風、水蒸汽、粒子和電磁輻射那樣的移動。心靈層的能量和訊息包含了人類全部的想法、感覺和行為,就像身體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每個人心都透過心靈層彼此交換、表達和接收想法、感覺或和各種行為形態。
在想像「心靈層」的概念時,我會後退一段距離來觀看,就像人的內心在觀察自己的心理活動時那樣後退一步,這麼一來,我便成為心靈層的自我觀察者的一部分。我想像心靈層就像河流的渦流、湖水的平靜、海洋的不受拘束、水坑的平緩泥濘,以及雨水、眼淚和汗水的滴落。
批評者反對以這種方式描述心靈層的特性。他們聲稱這是一種投射:「你將人類特性投射到這種捏造的神秘事物上了。」批評得沒錯,我的確將個人「心」的概念投射到了這種神秘事物之上。
在心理病理學中,投射是將自己的心投射到他人的心,然後表現得彷彿別人是依據這些想法和感覺在行事。而在正常思維下,投射可想像成在別人心目中的你自己,這是一種心智和情緒移情的嘗試。由於心靈層包含了我們的集體心智,因此,它應該被想像成包含我們每個人的心,以及動物、植物和真菌(既非動物也非植物)意識的基本特質。
我絕非第一個提出「心靈層」概念的人。精神病學家史蒂文生對此給了一個不同的名稱。為了解釋轉世如何運作,他創造了psychophore這個用語,意思是「靈魂載體」,來說明個人意識從一世傳遞到另一世的方法。史蒂文生所提出的轉世案例,暗示了過去和現在的人格之間的某些連結。這些人格相似處是無法解釋的,因為其中的記憶仍然存在於活著的人心中,這並非憑藉可取得的公開紀錄,或心靈感應和超感視覺。「靈魂載體」大概是個人意識從某個已死之人傳送給另一個出生之人的方法。
我所稱「心靈層」的另一個先導概念,是由路易士·湯瑪斯(Lewis Thomas)醫師提出,他也相信意識在死後會被保存下來。由於大自然傾向於保存有助於生存的有用特質,所以個人意識會在肉體死亡後透過湯瑪斯所稱「生物圈神經系統」(biospherical nervous system)回收再利用。
法國哲學家暨耶穌會教士德日進(Teilhard de Chardin)和生物地球化學家維爾納茨基(Vladimir Vernadsky)則稱之為noosphere,意思是「智慧圈」。他們認為智慧圈來自於生物圈,而所謂「生物圈」,是由存在生命的地球各部分所構成,從樹木的最深根系延伸到黑暗的海溝、蒼翠的雨林和高山頂。
科學家用「圏層」來描述地球。地球堅硬的表層是岩石層;大氣層是在岩石層上方延伸的空氣層:至於地球的水——在地表、地底和空氣中——則構成了水圈。智慧圈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就像岩石層、水圈、大氣層和生物圈。對德日進而言,社會現象促成了智慧圈,其中包含了法律、教育、宗教、研究、工業和技術體系。智慧圈是透過人心的互動而產生,而且是由人心的互動所構成。
……
[心的生態學]
人類學家貝特森(Gregory Bateson)提出以下看法:心棲居於系統之中,它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非與之隔絕。「個別的心,」他寫道,「存在於身體裡,但不限於身體裡。它也存在於身體之外的途徑和訊息中,因為有一個更大的心存在,所以個別的心只不過是子系統。」
每個人似乎都是由其他島嶼所構成汪洋中的一座島,然而,如同所有的島嶼被生成它們的海床相連在一起,人們也會透過心靈層彼此連結。心會塑造其他的心,關係創造出自我認同。人類的心被身體、大腦、家庭、社會群體、社會組織、地理、建築、植物和動物給形塑,但我們都出自於一個共同點。
環境和背景會對心造成影響,當人們處於不同社會和自然環境,無論在海邊散步或在擁擠吵鬧的派對中吃迷幻藥,他們會改變想法、感覺和行為。可以說同一個人,卻擁有不同的心。
至於社交孤立和單獨監禁,則會徹底改變心的功能。作為對異類的懲罰,有些社會排擠特定的個人或群體,一個被單獨監禁的囚犯會因為缺乏和他人的接觸而失去與自身的連繫,有些人因此名副其實地「丟失了他們的心」。
大多數人相信他們的所思所想、看法和感覺毫無例外地都屬於自己,但心靈層的存在暗示了一件事:我們的許多思想、看法和感覺,在我們還沒認識到它們主要來自翻攪的心靈層之前,就進入了每個人的內心。因此,每個人都面臨著區分個人心理事件與周遭心靈層中心理事件的挑戰。
我認為「心的生態學」這樣的領域研究,提供了一個能將「心靈層」概念化的平台。
[同時的發現說明了我們的集體心靈]
……
在心靈層的概念漩渦中,有個簡單的基本原理:如果我正想著它,那麼,別人也會想著它。我在二〇一四年創造了「同時感應」一詞。兩年後,一部有著相同名稱、意義也相似的短片出現在Vimeo網站。我聯繫了影片的製作者,然後得知他從未讀過我的作品,是他自己想出了這個用語。
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巧合讓我們得以理解,並將我們的心相連在一起。心靈層是我們藉以交換能量和訊息的媒介,我們會吸入和呼出能量(訊息),因此,集體意識就存在於心靈層之中。
……
[日常生活中的證據]
個別的心靈是更大心靈的一部分,證據就在眼前。我們只需看看日常生活周遭人和事物的互動就知道了。如果運氣夠好,周遭會有人讓我們能夠平靜下來,或讓我們變得激動,他們對我們所說的話和做的事無不影響到我們內在的心靈運作。這些外部心靈變成了我們內在心靈的一部分。
當我們失去了某個重要的人,我們感受到的悲傷不僅影響到大腦的功能,也影響到我們的自我認同,這代表我們的大腦神經迴路不再受到那個人的現實經驗的刺激。然而就像幻肢一樣,大腦試圖表現得彷彿那個人還在;心因此失去了它一部分的未來。
科技大量介入人類的心智,已經取代了心智本身的記憶功能。我們不再記憶電話號碼,也不需要用紙質地圖來弄清楚地理方向,種種訊息潛在地流過了每個與手機和網路連結的心智,其負載遠超過以往任何一個心智與外部訊息流之間的互動。數量與日俱增的「心—媒體」巧合,代表了人類心智在某程度上變成了巨大網路連線中的節點。我們很習慣從網路上獲取訊息,這件事越來越清楚地顯示:大腦不再能被視為心的界限。
先前描述過,某些經歷過巧合的人,會致力於將巧合給理論化,並持續耕耘這個領域的研究,試圖揭露各種造成巧合的解釋。而如同那些思索「共時性」和「意外之幸」的人,他們傾向於假定每個巧合都有著相同的解釋,而非來自於諸多促成的因素,只是以其中一或兩個因素佔主導地位。
「心靈層理論」為發生機率極低的巧合提供了部分的解釋,因為這些巧合很難用一種普遍被接受的方式來說明。……
書名:有意義的巧合:尋找生活中的巧合,揭開萬物相連的線索,我們每天都在見證奇蹟!
Meaningful Coincidences: How and Why Synchronicity and Serendipity Happen
作者:柏納德‧貝特曼(Bernard Beitman)
譯者:林金源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24/02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81000
內容簡介
「巧合學之父」貝特曼是繼心理學家榮格後,第一位系統化全面解讀「巧合」的精神科醫師。書中以嚴謹的科學方法和跨學科的開放態度,收集大量案例,分析巧合的模式、發展、根源及影響,並探究巧合對全人類的意義。
他提出「人體GPS」及「心靈層」的概念,說明每個人的思想和行動,正是巧合發生的關鍵!因此,我們都在某種程度上參與了巧合的創造!具體來說,當你擁有了某些人格特質,就會經歷更多的巧合,例如相信直覺、熱愛尋找意義,充滿好奇心,而且積極樂觀。此外,巧合也常發生在生活壓力源龐大、情緒高漲且需求強烈的情境中。巧合也是宇宙傳達訊息的窗口,它能幫助我們決策、提供改變的助力、鍛鍊心靈、拓展直覺,並培養將負面經驗轉為正向的思維能力。
從共時性到心電感應,巧合的發生比我們想像中更複雜也更常見,而奧秘就存在我們周遭,只待我們去發現。每次的發現,都會讓我們更加確信,我們同屬一個更大的心,人與萬物緊密相連。下次碰上巧合,千萬別草率認定「那只是個巧合而已!」應該深思它為你帶來什麼訊息?你將發現真實世界運作的秘密,並感受到與這個活生生的世界,有著很深的連結。
【Excerpt】
〈巧合的類型〉
文字被創造用來拓展某些值得我們關注的現實。「有意義的巧合」實際上是個傘式術語,涵蓋了用於描述多種有意義的巧合類型,包括了榮格的「共時性」、霍勒斯·沃波爾的「意外之幸」、保羅·卡默勒的「連續性」,以及「同時感應」,後者是我自創的用語。這四個用語的定義或有重疊之處。
[共時性]
瑞士精神科醫師暨分析心理學的創立者榮格,獨力催生出西方思潮中「有意的巧合」概念。他結合希臘語的syn——「和、一起」——和chronos——「時間」(例如chronology〔年代學〕)——發明了「共時性」(synchronicity)一詞。共時性意指「在同一個時間」。
榮格在著作中提及了共時性原理,試圖解釋種種現象與有意義的巧合。榮格認為,共時性是一種非因果性的連結,從而說明那些顯然碰巧發生的事性不是被某個原因給連結在一起,而源於它們意義上的相似性。「由於「共時性」一詞的用法已經產生了變化,如今已經被視為「等同於」有意義的巧合。對於單一事件,榮格通常使用「巧合」和「有意義的巧合」這兩個詞彙。目前,共時性被認為是一種有意義的巧合。
……
某次療程中,榮格參與創造了世上最知名的一個「有意義巧合」。在他那位於瑞士蘇黎世的辦公室,榮格治療著一位受過高等教育、舉止端莊的年輕女子。但榮格看得出來,這位女子尋求心理治療的效果注定要失敗,除非他能成功軟化這位女子理性主義的外衣。他持續關注這名女子,同時希望能發生一件意想不到且不那麼理性的事,來打破僵局。結果,某次會面,正當女子描述起一件貴重的金色聖甲蟲形狀的寶石首飾——那是她在前晚夢中收到的禮物——榮格突然聽見一陣輕拍窗戶的聲音。榮格打開了窗戶,從空中一把捉住那隻突然造訪的甲蟲。那甲蟲極似金色聖甲蟲,正好餓是他需要的東西——或者,正好是這位女病患所需要的東西。「這是你的聖甲蟲。」他對她說,同時交給這名女子一個關於她的夢與外部現實的連結。
榮格將這個巧合視為達成治療目的的方法,用來打破了病患的過度理性。「在榮格看來,一榮格派學者曼恩(Roderick Main)表示,「共時性做到了一件他無法做到、但他知道必須做的事。」
……
[意外之幸]
霍勒斯·沃波爾是十八世紀英國的下議院議員,他發現自己具備一項特殊本領,那就是他往往在有需要時,就能找到他所需要的東西。沃波爾在寫給友人暨遠親曼恩(Horace Mann)的信中,為這項本領創造了一個用語。曼恩是駐義大利佛羅倫斯的英國公使,先前曾寄給沃波爾一幅大公夫人卡佩羅(Grand Duchess Bianco Capello)的肖像,這位卡佩羅夫人是沃波爾的愛慕對象。沃波爾收到肖像畫之後,很想用卡佩羅家族的盾形紋章將畫給裝裱起來。接著,就那麼湊巧,他在先前獲得的一本舊書中找到了這個紋章。一七五四年一月二十八日,因為這個巧合而極度興奮的沃波爾向曼恩道謝,並為這種不期然找到東西的能力取了一個名字——意外之幸(serendipity)。
……
[連續性]
「連續性」現象與意外之幸和共時性的相異處,在於它是客觀世界中被注意和記得的一連串事件。不同於意外之幸和共時性,連續性不必然是一種特殊的主觀要素;理論上,這一連串的事件可以被任何人所證實。
奧地利生物學家保羅·卡默勒將「連續性」定義為「相同或類似事物或事件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重現,這種重現與相同的作用原因無關。」(該陳述是共時性原理的先驅)然而,卡默勒將這些重複視為純粹的自然現象。……
卡默勒對意義不感興趣──那只是重複的順序。他的一百個例子裡包含了似乎不重要的數字、名字、單字和字母的重複。其中一些例子如下:
*他妻子在候診室讀書,內容是關於一個名叫施瓦爾巴赫(Schwalbach)的畫家,此時正好有一位施瓦爾巴赫女士被叫進診察室。
*他妹夫去聽音樂會,拿到的寄物櫃號碼票是九號,跟座位號碼一樣。不久,他妹夫去聽另一場音樂會,寄物櫃號碼票是二十一號,正好又是他的座位號碼。
*他妻子在火車上讀小說,書裡有個角色叫「洛罕夫人」(“Mrs. Rohan”)。她看見一名男子上了火車,看起來像他們的友人洛罕王子(Prince Rohan)。當晚,王子本人便造訪了他們家。
……
[同時感應]
同時感應(simulpathity)一詞的歷史相當新。我以這個詞彙來描述我的個人經驗,結果發現許多人也有過類似的經驗。
一九七三年二月二十六日,當時我三十一歲,在舊金山一棟古老的維多利亞式公寓工作,突然間,我感覺喉嚨被噎住了!我跑到廚房水槽旁猛咳,卻咳不出東西,因為我什麼也沒吃。我被噎了將近十五分鐘後才恢復正常的吞嚥和呼吸。
隔天是我的生日,我弟弟打電話給我,告訴我遠在三千英里、住在三個時區外的德拉威州威明頓(Wilmington)的父親已經去世了!那是我昨天被噎住時所發生的事!據說我父親當時喉嚨出血,然後被自己的血給嗆住了。
透過閱讀和研究,我確定我與父親的這種經歷並不特別。某人在無意識且相隔遙遠的情況下同時體驗到另一個人的痛苦,並非不尋常的事。也就是說,某人正處於痛苦中,而另一人不知何故也出現了類似的感覺。雙胞胎是這種經驗的原型,因為這類報告大多數來自於雙胞胎。此外,母子和關係緊密的伴侶也常有類似的故事。
……
〈從一體世界到心靈層〉
當物理學家去敲開心理分析學家的大門,會發生什麼事?在一個歷史性案例中發生了許多事。一九三〇年,奧地利物理學家沃夫岡・包立在離婚之後心煩意亂和酗酒,他去尋求榮格的治療。榮格轉而從包立那裡學到了有關量子力學的事,以及測量一個粒子的狀態如何能夠立即影響另一個粒子的狀態,一種稱作「糾纏」的特性。這個概念令榮格著迷,那時他早已創造了「共時性」這個用語,來描述非因果性連結原理。
事件能否藉由它們的意義糾纏在一起?透過包立的量子力學觀點來看待榮格的共時性概念,促使榮格和包立構思出「一體世界」(unus mundus,或譯「合一世界」或「一元世界」)的概念。這個中世紀的神秘詞語意思是「同一個世界」,這個世界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一步擴展了「一心」的概念。這種缺乏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也是量子場論的特性,往往在量子糾纏中被描述成非定域性。這些事無法透過標準的因果關係加以解釋。
[一體世界]
榮格奮力對抗西方世界對於這種專斷的因果關係看法的倚賴。「構成我們科學世界觀基礎的因果關係論,將一切分解成一個又一個個別的過程,並小心翼翼設法讓它脫離其他所有類似的過程。當然,如果我們要獲得可靠的世界知識,這種傾向絕對是必要的,但就哲學角度而言,這樣的因果觀破壞或模糊了事件普遍的相互關係,導致我們越來越難辨認出一種更為宏大的關係,亦即宇宙的一致性。」他用「一體世界」來說明這種一致性。
榮格相信一體世界中存在著「類心靈」(psychoid)的元素。一體世界中的類心靈居民是榮格所稱的「原型」,它們既非物質也非精神,而是一種看不見的形式,指引著我們的想像力、感知和思考。在某些情況下(生活壓力源、強烈情緒和需求),這些原型會「群集」(constellated),或者被活化。
這些活化的原型以時間關聯的方式,連結起巧合中的「心―物」組成部分。這裡所說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原因,它們是藉由每個事件與原型共通的意義相互連結。這種同時發生的現象暗示著某種因果關係。榮格引進一個新說法——活化的原型「造成」了兩個意義相關的事件在同個時刻一起發生,也就是共時性。
……
[一心]
醫師暨作家拉里·杜多(Larry Dossey)是「一體世界觀」的擁護者。在他的著作《同一個心》(One Mind)中蒐集了大量證據,為了證明人的心不是裝在一個頭顱裡。這些證據來自神秘經驗、瀕死經驗、轉世記憶、遠距治療研究和預知報告。在另一本書《不可化約的心》(Irreducible Mind)中,維吉尼亞大學研究教授凱利(Edward Kelly)和同事也進行了大量研究,顯示每個人的心都是「更大的心」的一部分。
這個「更大的心」被賦予許多名稱,例如宇宙、源頭、意識、大靈、非定域的心、全體的心、普遍的心、潛意識的心、大心、超意識、全息領域、超驗的心,以及……上帝。不過,那些不願將意識擬人化為男性的人,往往避免使用「上帝」這個名詞。話說回來,如果只使用「心」這個字,恐怕會貶低了情緒的重要性,所以更準確的名稱應該是「全體的心靈」(Universal Mind-Heart)。
上述每個名稱都暗示:人的心有能力跨越到傳統的時間和空間概念之外。推至極限,人的心有可能是全知的——能知道過去、未來與現在正發生的一切;它在空間中是無限的,在時間中是永恆的,它能即時存在於這個廣袤、迅速擴張的宇宙中的任何地方。
……
然而,更可能的是,心「挖掘隧道」穿越了某種未知的媒介,在頭願之外取得了想要的訊息。我用「挖掘隧道」一詞,是因為心必定專心致意地找尋它所需的訊息。而這個過程也像透過水底隧道的移動,這讓專一的心能穿越整片區域而不進入其中,否則,心會被其他訊息給淹沒。
有意義的巧合帶給我們的重要教訓是:每個人的心都與他人的心及環境相連,緊密程度遠勝於目前科學要我們相信的那樣。藉由追蹤巧合,我們能建構我們的心和環境關係地圖,從而發展出「心靈層」的地圖。
[心靈層]
我認為,我們周遭存在著一個「心靈層」(psychosphere,或譯「精神圈」)。心靈層就像大氣層一樣包裹著我們,一切生物皆沉浸其中。在流動變遷的心靈層中,各種能量和訊息就像大氣裡的氣體、雲、風、水蒸汽、粒子和電磁輻射那樣的移動。心靈層的能量和訊息包含了人類全部的想法、感覺和行為,就像身體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每個人心都透過心靈層彼此交換、表達和接收想法、感覺或和各種行為形態。
在想像「心靈層」的概念時,我會後退一段距離來觀看,就像人的內心在觀察自己的心理活動時那樣後退一步,這麼一來,我便成為心靈層的自我觀察者的一部分。我想像心靈層就像河流的渦流、湖水的平靜、海洋的不受拘束、水坑的平緩泥濘,以及雨水、眼淚和汗水的滴落。
批評者反對以這種方式描述心靈層的特性。他們聲稱這是一種投射:「你將人類特性投射到這種捏造的神秘事物上了。」批評得沒錯,我的確將個人「心」的概念投射到了這種神秘事物之上。
在心理病理學中,投射是將自己的心投射到他人的心,然後表現得彷彿別人是依據這些想法和感覺在行事。而在正常思維下,投射可想像成在別人心目中的你自己,這是一種心智和情緒移情的嘗試。由於心靈層包含了我們的集體心智,因此,它應該被想像成包含我們每個人的心,以及動物、植物和真菌(既非動物也非植物)意識的基本特質。
我絕非第一個提出「心靈層」概念的人。精神病學家史蒂文生對此給了一個不同的名稱。為了解釋轉世如何運作,他創造了psychophore這個用語,意思是「靈魂載體」,來說明個人意識從一世傳遞到另一世的方法。史蒂文生所提出的轉世案例,暗示了過去和現在的人格之間的某些連結。這些人格相似處是無法解釋的,因為其中的記憶仍然存在於活著的人心中,這並非憑藉可取得的公開紀錄,或心靈感應和超感視覺。「靈魂載體」大概是個人意識從某個已死之人傳送給另一個出生之人的方法。
我所稱「心靈層」的另一個先導概念,是由路易士·湯瑪斯(Lewis Thomas)醫師提出,他也相信意識在死後會被保存下來。由於大自然傾向於保存有助於生存的有用特質,所以個人意識會在肉體死亡後透過湯瑪斯所稱「生物圈神經系統」(biospherical nervous system)回收再利用。
法國哲學家暨耶穌會教士德日進(Teilhard de Chardin)和生物地球化學家維爾納茨基(Vladimir Vernadsky)則稱之為noosphere,意思是「智慧圈」。他們認為智慧圈來自於生物圈,而所謂「生物圈」,是由存在生命的地球各部分所構成,從樹木的最深根系延伸到黑暗的海溝、蒼翠的雨林和高山頂。
科學家用「圏層」來描述地球。地球堅硬的表層是岩石層;大氣層是在岩石層上方延伸的空氣層:至於地球的水——在地表、地底和空氣中——則構成了水圈。智慧圈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就像岩石層、水圈、大氣層和生物圈。對德日進而言,社會現象促成了智慧圈,其中包含了法律、教育、宗教、研究、工業和技術體系。智慧圈是透過人心的互動而產生,而且是由人心的互動所構成。
……
[心的生態學]
人類學家貝特森(Gregory Bateson)提出以下看法:心棲居於系統之中,它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非與之隔絕。「個別的心,」他寫道,「存在於身體裡,但不限於身體裡。它也存在於身體之外的途徑和訊息中,因為有一個更大的心存在,所以個別的心只不過是子系統。」
每個人似乎都是由其他島嶼所構成汪洋中的一座島,然而,如同所有的島嶼被生成它們的海床相連在一起,人們也會透過心靈層彼此連結。心會塑造其他的心,關係創造出自我認同。人類的心被身體、大腦、家庭、社會群體、社會組織、地理、建築、植物和動物給形塑,但我們都出自於一個共同點。
環境和背景會對心造成影響,當人們處於不同社會和自然環境,無論在海邊散步或在擁擠吵鬧的派對中吃迷幻藥,他們會改變想法、感覺和行為。可以說同一個人,卻擁有不同的心。
至於社交孤立和單獨監禁,則會徹底改變心的功能。作為對異類的懲罰,有些社會排擠特定的個人或群體,一個被單獨監禁的囚犯會因為缺乏和他人的接觸而失去與自身的連繫,有些人因此名副其實地「丟失了他們的心」。
大多數人相信他們的所思所想、看法和感覺毫無例外地都屬於自己,但心靈層的存在暗示了一件事:我們的許多思想、看法和感覺,在我們還沒認識到它們主要來自翻攪的心靈層之前,就進入了每個人的內心。因此,每個人都面臨著區分個人心理事件與周遭心靈層中心理事件的挑戰。
我認為「心的生態學」這樣的領域研究,提供了一個能將「心靈層」概念化的平台。
[同時的發現說明了我們的集體心靈]
……
在心靈層的概念漩渦中,有個簡單的基本原理:如果我正想著它,那麼,別人也會想著它。我在二〇一四年創造了「同時感應」一詞。兩年後,一部有著相同名稱、意義也相似的短片出現在Vimeo網站。我聯繫了影片的製作者,然後得知他從未讀過我的作品,是他自己想出了這個用語。
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巧合讓我們得以理解,並將我們的心相連在一起。心靈層是我們藉以交換能量和訊息的媒介,我們會吸入和呼出能量(訊息),因此,集體意識就存在於心靈層之中。
……
[日常生活中的證據]
個別的心靈是更大心靈的一部分,證據就在眼前。我們只需看看日常生活周遭人和事物的互動就知道了。如果運氣夠好,周遭會有人讓我們能夠平靜下來,或讓我們變得激動,他們對我們所說的話和做的事無不影響到我們內在的心靈運作。這些外部心靈變成了我們內在心靈的一部分。
當我們失去了某個重要的人,我們感受到的悲傷不僅影響到大腦的功能,也影響到我們的自我認同,這代表我們的大腦神經迴路不再受到那個人的現實經驗的刺激。然而就像幻肢一樣,大腦試圖表現得彷彿那個人還在;心因此失去了它一部分的未來。
科技大量介入人類的心智,已經取代了心智本身的記憶功能。我們不再記憶電話號碼,也不需要用紙質地圖來弄清楚地理方向,種種訊息潛在地流過了每個與手機和網路連結的心智,其負載遠超過以往任何一個心智與外部訊息流之間的互動。數量與日俱增的「心—媒體」巧合,代表了人類心智在某程度上變成了巨大網路連線中的節點。我們很習慣從網路上獲取訊息,這件事越來越清楚地顯示:大腦不再能被視為心的界限。
先前描述過,某些經歷過巧合的人,會致力於將巧合給理論化,並持續耕耘這個領域的研究,試圖揭露各種造成巧合的解釋。而如同那些思索「共時性」和「意外之幸」的人,他們傾向於假定每個巧合都有著相同的解釋,而非來自於諸多促成的因素,只是以其中一或兩個因素佔主導地位。
「心靈層理論」為發生機率極低的巧合提供了部分的解釋,因為這些巧合很難用一種普遍被接受的方式來說明。……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上一則: Excerpt:朱莉婭·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的《黑太陽:抑鬱與憂鬱》下一則: Excerpt:韋德.戴維斯(Wade Davis)的《生命的尋路人》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