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劉森堯的《暗影與流光之間(二):小說改編電影》
2025/05/19 05:27
瀏覽49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Excerpt:劉森堯的《暗影與流光之間(二):小說改編電影》
在本書的這一篇文章〈感性時光:關於普魯斯特和電影〉,作者劉森堯細數了許多部與普魯斯特相關的電影,而除了本文之外,他還寫了一篇名為〈普魯斯特與文學〉的附錄文章,內容同樣精彩。
以下摘要分享。
書名:暗影與流光之間(二):小說改編電影
作者:劉森堯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25/04
內容簡介
當文字化為流影,立體的展演是否能夠展露更多深層的內涵?自從人類學會如何捕捉、複製影像,並由靜態走向動態,影像與文字之間就不斷競爭著,究竟誰才是真正具有靈光的藝術?前往藝術境界的歷程,文字與影像或有彼此扞格的時候,也有互相乞靈的時刻,又或者有更多的平行不相交集。文學與電影是否能夠融冶於一爐?又如何可能?
作者於書中同時身兼專業讀者與影評人,為讀者挑選了十餘部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出入於電影與文學文本之間。從川端康成到成瀨巳喜男,珍.康萍到亨利.詹姆斯,遠藤周作到馬丁.史柯西斯,亞瑟.克拉克到庫柏力克……透過媒材的跨越,進而跨越性別與文化背景,帶引讀者品味影像與文字的細膩差異。
【Excerpt】
〈附錄:普魯斯特與文學〉
生命過於短暫,而普魯斯特又太長了。
——阿納托.法朗士
前一陣子出版的《普魯斯特的個人書房》這本書,為我們揭露《追憶似水年華》偉大作者豐富多彩的文學世界。普魯斯特年輕的時候,除了熱中追逐同性戀愛情之外,同時努力讀了許多書,以及許多的二流的文學。我們有時忍不住會想,如果他不從事創作的話,也有可能會成為一個一流的批評家。事實上,早在他完成他的曠世傑作之前,二十一歲時就已出版過一本短篇集,書名叫做《歡樂時光》(Les plaisirs et les jours) ,可惜必須等到他死了多年之後,大家才回頭肯定這也是一本偉大傑作,這表面看雖是一本少年習作,卻預示了未來《追憶似水年華》的偉大風格和重要主題。至於他早年的一本評論雜集《駁聖伯夫》(Contre Sainte-Beuve),也是必須等到他死後多年才出版,當然也是一本偉大傑作,一樣是《追憶似水年華》的先行試作。關於後面這本評論集,首度為我們揭露普魯斯特個人的文學品味。
我們知道,聖伯夫是十九世紀法國文壇批評界的祭酒,下筆一言九鼎,影響力無人能及。然而樹大總是招風,普魯斯特就很討厭他,因為他最喜愛的兩位前輩作家巴爾札克和波特萊爾,曾被我們大批評家大肆批評為粗俗不入流。聖伯夫向來主張,要評定一個作家的作品,必先探究了解其作者之個性品德和節操,當然還有其行為舉止,巴爾札克和波特萊爾在這些方面恰恰都不符合他的標準,當然肯定就不是好作家了。這可惹惱了普魯斯特(也惹惱了我),他寫《駁聖伯夫》,就是為了替這兩位前輩作家辯護。從今天眼光看,他當然是做對了,巴爾札克人格缺陷多多,下筆粗俗無章,卻是公認十九世紀法國最偉大小說家。波特萊爾生活放蕩,行為脫序,他還是公認法國十九世紀最偉大詩人,沒有一本詩集比他的《惡之華》更能見證什麼叫做寫詩的才情了。
普魯斯特是現代法國作家中少數精通英文的人之一,他從小就和母親學習英文,並借此不遺餘力去接觸許多當代的英文作品。年輕時他發現了英國藝評家拉斯金(John Ruskin)的藝評作品而為之欣然傾倒,還動手去翻譯他的作品,他認為拉斯金的觀念為他開拓了欣賞藝術作品的眼界,大大增長了他個人在品味上的水平。我們忍不住想,這影響了他後來寫《追憶似水年華》的風格嗎?也許,但很難看出來,我們只是懷疑,普魯斯特花費那麼多時間和精神去研究他,究竟得到了些什麼?答案也許只有天曉得。幾年後他在給朋友的信中提到拉斯金時就說,他已經把這個枯燥乏味且錯誤荒謬的傢伙丟開了,真應驗了他自己所說過的話:唯有拋棄所愛,才能重新創造所愛。
他同時也曾經著迷於當時像哈代或史蒂文生,或甚至女作家喬治.艾略特等這幾個英國作家的小說作品,從今天眼光看,坦白講,這幾位在文學上都只能算是二流角色。他倒是特別指出,史蒂文生的冒險小說足以媲美深刻的內心小說,對哈代和艾略特,他更是推崇備至。他說哈代那種細密準確的描繪手法,讓他大感自嘆不如;而艾略特那本《弗洛斯河上的磨坊》(The Mill on the Floss),實在讓他印象深刻到極點。他和朋友的通信裡談這幾位英國作家足足談了有好一陣子,後來竟突然不談了,他轉而開始談托爾斯泰和杜思妥也夫斯基。他不懂俄文,只能讀當時市場上草率出版的拙劣譯本,但還是能夠讀出這兩位作家的不同尋常之處,事實上他竟是在十九與二十世紀交替之際,在法國少數首先看出這兩位俄國作家之偉大的人之一。
他說,《安娜·卡列尼娜》決不是靠眼睛觀察所寫出的作品,那根本是心靈思索的產物,是偉大的結晶之作。這種論調很符合他對小說藝術的要求,《追憶似水年華》從頭到尾所遵循的恰恰正是此一法則:心靈思索而已。至於杜思斯妥也夫斯基,他認為《罪與罰》、《白癡》以及《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此三冊巨著,當代實無出其右者矣。顯然普魯斯特的品味水準並未被自己讀過的二流作品的目光所蒙蔽,他永遠處在上升狀態,兩眼炯炯發亮。當然,我們今天在讀《追憶似水年華》時,實在很難看出他有什麼特別受到上述那些人的影響,他從未刻意去模仿他人的風格,但他知道什麼樣的風格才是最好的,他永遠是獨特無匹的啊!
然而,普魯斯特心目中的最大張王牌永遠還是巴爾札克。在《普魯斯特的個人書房》一書中,作者藉〈同性戀讀者:夏呂斯男爵〉一章來描述巴爾札克對普魯斯特寫作的無形影響,那種影響表面看不出來,實質上卻是無所不在。事實上,普魯斯特早年在寫作《駁聖伯夫》一書時,即已設定兩章大談巴爾札克,一章專門反駁聖伯夫對巴爾札克的批評,另一章則創造一位嗜讀巴爾札克的人物,成為後來《追憶似水年華》中無所不在的蓋爾芒特公爵一角,一位巴爾札克專家。對許多愛好文學的讀者而言,巴爾札克肯定是一位無法迴避的偉大作者,他寫作時下筆如神,一瀉千里。他展現著無與倫比的想像力和觀察力,還有那源源不絕的驚人創造力,卻從不追求無謂的文學還性,有時甚至還流露出令人鄙夷的粗俗風格,這就是令許多男性讀者敬畏而教許多女性讀者仰慕傾倒的巴爾札克。
夏呂斯男爵是《追憶似水年華》極具分量的重要角色,是普魯斯特刻意塑造的一位同志角色,出身貴族,長相體面,知識修養和品味甚佳,其中包括對巴爾札克的欣賞和理解,並將之奉為生活之圭臬,他強調人生的一切痛苦和歡樂都包括在那裡邊了。關於巴爾札克,普魯斯特有一個這樣堅定不移的信念:有關生命的複雜和反諷,我們從他的小說那裡學到的,比從一般人那裡學到的要多得多。至於真實的生活,最後生活所揭橥並照亮的,全都寫在他的作品裡頭了,因此唯一真正存活的,就是文學。這顯然正是普魯斯特一貫堅持的文學信念,厚厚七大冊《追憶似水年華》所要宣揚的也正是這個。
巴爾札克有一點最為普魯斯特所推崇讚賞的,就是他在作品中處理性偏差題材時的慷慨寬容態度,在十九世紀之際的保守道德觀之中,這是很難想像的。身為同性戀者,普魯斯特對巴爾札克處理同性戀題材的大膽和原創極為激賞,他說:「對於那種激情,一般人不是忽略就是加以譴責,他卻瞭如指掌。」巴爾札克小說寫得好之外,對人情世故的掌握,絕不是一般泛泛之輩作家所能比擬。關於同性戀的書寫,普魯斯特肯定是二十世紀西方文學中,大膽將同性戀情節赤裸裸放上檯面的偉大前瞻者。我們不妨想像,他在死前一年,也就是一九二一年,出版描寫同性戀的《所多瑪與蛾摩拉》,也就是《追憶似水年華》的第四冊,對一九二〇年代的西方讀者而言,所引起的震撼有多大。他幾乎把自己最精采的創作精華都獻給了同志書寫,這難道不是早在一百年之前,他的前輩大師巴爾札克已事先為他鋪了路,並提供給他至佳的靈感嗎?
我們越是耐心反覆閱讀《追憶似水年華》,就越發覺得,這不僅是一本抒發人生故事的偉大傑作,其本身即為一本有關文學的文學之書。而且幾乎是漫無止境的伸展觸角,不停帶我們遨遊,永遠沒有終止的時刻。印證著普魯斯特向來的信念:人生是一場衰亡的過程,這中間有歡樂,也有失意和痛苦,唯有藝術才能帶來和諧與安慰。藝術能天長地久,偉大文學正是如此。
在本書的這一篇文章〈感性時光:關於普魯斯特和電影〉,作者劉森堯細數了許多部與普魯斯特相關的電影,而除了本文之外,他還寫了一篇名為〈普魯斯特與文學〉的附錄文章,內容同樣精彩。
以下摘要分享。
書名:暗影與流光之間(二):小說改編電影
作者:劉森堯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25/04
內容簡介
當文字化為流影,立體的展演是否能夠展露更多深層的內涵?自從人類學會如何捕捉、複製影像,並由靜態走向動態,影像與文字之間就不斷競爭著,究竟誰才是真正具有靈光的藝術?前往藝術境界的歷程,文字與影像或有彼此扞格的時候,也有互相乞靈的時刻,又或者有更多的平行不相交集。文學與電影是否能夠融冶於一爐?又如何可能?
作者於書中同時身兼專業讀者與影評人,為讀者挑選了十餘部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出入於電影與文學文本之間。從川端康成到成瀨巳喜男,珍.康萍到亨利.詹姆斯,遠藤周作到馬丁.史柯西斯,亞瑟.克拉克到庫柏力克……透過媒材的跨越,進而跨越性別與文化背景,帶引讀者品味影像與文字的細膩差異。
【Excerpt】
〈附錄:普魯斯特與文學〉
生命過於短暫,而普魯斯特又太長了。
——阿納托.法朗士
前一陣子出版的《普魯斯特的個人書房》這本書,為我們揭露《追憶似水年華》偉大作者豐富多彩的文學世界。普魯斯特年輕的時候,除了熱中追逐同性戀愛情之外,同時努力讀了許多書,以及許多的二流的文學。我們有時忍不住會想,如果他不從事創作的話,也有可能會成為一個一流的批評家。事實上,早在他完成他的曠世傑作之前,二十一歲時就已出版過一本短篇集,書名叫做《歡樂時光》(Les plaisirs et les jours) ,可惜必須等到他死了多年之後,大家才回頭肯定這也是一本偉大傑作,這表面看雖是一本少年習作,卻預示了未來《追憶似水年華》的偉大風格和重要主題。至於他早年的一本評論雜集《駁聖伯夫》(Contre Sainte-Beuve),也是必須等到他死後多年才出版,當然也是一本偉大傑作,一樣是《追憶似水年華》的先行試作。關於後面這本評論集,首度為我們揭露普魯斯特個人的文學品味。
我們知道,聖伯夫是十九世紀法國文壇批評界的祭酒,下筆一言九鼎,影響力無人能及。然而樹大總是招風,普魯斯特就很討厭他,因為他最喜愛的兩位前輩作家巴爾札克和波特萊爾,曾被我們大批評家大肆批評為粗俗不入流。聖伯夫向來主張,要評定一個作家的作品,必先探究了解其作者之個性品德和節操,當然還有其行為舉止,巴爾札克和波特萊爾在這些方面恰恰都不符合他的標準,當然肯定就不是好作家了。這可惹惱了普魯斯特(也惹惱了我),他寫《駁聖伯夫》,就是為了替這兩位前輩作家辯護。從今天眼光看,他當然是做對了,巴爾札克人格缺陷多多,下筆粗俗無章,卻是公認十九世紀法國最偉大小說家。波特萊爾生活放蕩,行為脫序,他還是公認法國十九世紀最偉大詩人,沒有一本詩集比他的《惡之華》更能見證什麼叫做寫詩的才情了。
普魯斯特是現代法國作家中少數精通英文的人之一,他從小就和母親學習英文,並借此不遺餘力去接觸許多當代的英文作品。年輕時他發現了英國藝評家拉斯金(John Ruskin)的藝評作品而為之欣然傾倒,還動手去翻譯他的作品,他認為拉斯金的觀念為他開拓了欣賞藝術作品的眼界,大大增長了他個人在品味上的水平。我們忍不住想,這影響了他後來寫《追憶似水年華》的風格嗎?也許,但很難看出來,我們只是懷疑,普魯斯特花費那麼多時間和精神去研究他,究竟得到了些什麼?答案也許只有天曉得。幾年後他在給朋友的信中提到拉斯金時就說,他已經把這個枯燥乏味且錯誤荒謬的傢伙丟開了,真應驗了他自己所說過的話:唯有拋棄所愛,才能重新創造所愛。
他同時也曾經著迷於當時像哈代或史蒂文生,或甚至女作家喬治.艾略特等這幾個英國作家的小說作品,從今天眼光看,坦白講,這幾位在文學上都只能算是二流角色。他倒是特別指出,史蒂文生的冒險小說足以媲美深刻的內心小說,對哈代和艾略特,他更是推崇備至。他說哈代那種細密準確的描繪手法,讓他大感自嘆不如;而艾略特那本《弗洛斯河上的磨坊》(The Mill on the Floss),實在讓他印象深刻到極點。他和朋友的通信裡談這幾位英國作家足足談了有好一陣子,後來竟突然不談了,他轉而開始談托爾斯泰和杜思妥也夫斯基。他不懂俄文,只能讀當時市場上草率出版的拙劣譯本,但還是能夠讀出這兩位作家的不同尋常之處,事實上他竟是在十九與二十世紀交替之際,在法國少數首先看出這兩位俄國作家之偉大的人之一。
他說,《安娜·卡列尼娜》決不是靠眼睛觀察所寫出的作品,那根本是心靈思索的產物,是偉大的結晶之作。這種論調很符合他對小說藝術的要求,《追憶似水年華》從頭到尾所遵循的恰恰正是此一法則:心靈思索而已。至於杜思斯妥也夫斯基,他認為《罪與罰》、《白癡》以及《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此三冊巨著,當代實無出其右者矣。顯然普魯斯特的品味水準並未被自己讀過的二流作品的目光所蒙蔽,他永遠處在上升狀態,兩眼炯炯發亮。當然,我們今天在讀《追憶似水年華》時,實在很難看出他有什麼特別受到上述那些人的影響,他從未刻意去模仿他人的風格,但他知道什麼樣的風格才是最好的,他永遠是獨特無匹的啊!
然而,普魯斯特心目中的最大張王牌永遠還是巴爾札克。在《普魯斯特的個人書房》一書中,作者藉〈同性戀讀者:夏呂斯男爵〉一章來描述巴爾札克對普魯斯特寫作的無形影響,那種影響表面看不出來,實質上卻是無所不在。事實上,普魯斯特早年在寫作《駁聖伯夫》一書時,即已設定兩章大談巴爾札克,一章專門反駁聖伯夫對巴爾札克的批評,另一章則創造一位嗜讀巴爾札克的人物,成為後來《追憶似水年華》中無所不在的蓋爾芒特公爵一角,一位巴爾札克專家。對許多愛好文學的讀者而言,巴爾札克肯定是一位無法迴避的偉大作者,他寫作時下筆如神,一瀉千里。他展現著無與倫比的想像力和觀察力,還有那源源不絕的驚人創造力,卻從不追求無謂的文學還性,有時甚至還流露出令人鄙夷的粗俗風格,這就是令許多男性讀者敬畏而教許多女性讀者仰慕傾倒的巴爾札克。
夏呂斯男爵是《追憶似水年華》極具分量的重要角色,是普魯斯特刻意塑造的一位同志角色,出身貴族,長相體面,知識修養和品味甚佳,其中包括對巴爾札克的欣賞和理解,並將之奉為生活之圭臬,他強調人生的一切痛苦和歡樂都包括在那裡邊了。關於巴爾札克,普魯斯特有一個這樣堅定不移的信念:有關生命的複雜和反諷,我們從他的小說那裡學到的,比從一般人那裡學到的要多得多。至於真實的生活,最後生活所揭橥並照亮的,全都寫在他的作品裡頭了,因此唯一真正存活的,就是文學。這顯然正是普魯斯特一貫堅持的文學信念,厚厚七大冊《追憶似水年華》所要宣揚的也正是這個。
巴爾札克有一點最為普魯斯特所推崇讚賞的,就是他在作品中處理性偏差題材時的慷慨寬容態度,在十九世紀之際的保守道德觀之中,這是很難想像的。身為同性戀者,普魯斯特對巴爾札克處理同性戀題材的大膽和原創極為激賞,他說:「對於那種激情,一般人不是忽略就是加以譴責,他卻瞭如指掌。」巴爾札克小說寫得好之外,對人情世故的掌握,絕不是一般泛泛之輩作家所能比擬。關於同性戀的書寫,普魯斯特肯定是二十世紀西方文學中,大膽將同性戀情節赤裸裸放上檯面的偉大前瞻者。我們不妨想像,他在死前一年,也就是一九二一年,出版描寫同性戀的《所多瑪與蛾摩拉》,也就是《追憶似水年華》的第四冊,對一九二〇年代的西方讀者而言,所引起的震撼有多大。他幾乎把自己最精采的創作精華都獻給了同志書寫,這難道不是早在一百年之前,他的前輩大師巴爾札克已事先為他鋪了路,並提供給他至佳的靈感嗎?
我們越是耐心反覆閱讀《追憶似水年華》,就越發覺得,這不僅是一本抒發人生故事的偉大傑作,其本身即為一本有關文學的文學之書。而且幾乎是漫無止境的伸展觸角,不停帶我們遨遊,永遠沒有終止的時刻。印證著普魯斯特向來的信念:人生是一場衰亡的過程,這中間有歡樂,也有失意和痛苦,唯有藝術才能帶來和諧與安慰。藝術能天長地久,偉大文學正是如此。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