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班雅明傳:歐洲最後一位知識分子的生命與心靈》
2025/05/14 05:03
瀏覽133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Excerpt:《班雅明傳:歐洲最後一位知識分子的生命與心靈》
……九月二十六日晚上,班雅明寫了一張字條給逃亡夥伴葛蘭德,還有阿多諾。葛蘭德覺得字條必須銷毀,因此底下內容是她後來憑記憶重寫的:
在沒有出路的情況下,我別無他法,只能選擇結束。在庇里牛斯山裡一個無人認識我的小村落,我的生命將告結束。(va s’achever)
我請妳將我的想法轉達給阿多諾,並向他解釋我的處境。剩下的時間已經不夠寫我想寫的信了。
——〈歷史的天使:巴黎、訥韋爾、馬賽、波埠(1939-1940)〉
閱讀及分享《班雅明傳:歐洲最後一位知識分子的生命與心靈》。
歷經一個月的十分鐘晨讀終於把這本厚達700多頁的傳記匆匆讀過。最後看到他服毒自盡的生命終點,儘管我們早已知曉,還是令人不勝唏噓。
倘若要找出本書印象深刻的部分,就個人而言,可能還是班雅明翻譯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的相關過程,這當然還要包含他對於翻譯的精彩論述,他在1921年完成〈譯者的任務〉,堪稱經典之作。
容我藉此貼文先複習一小段張旭東及Harry Zohn的譯文:
如果一部譯作不僅僅是傳遞題材內容,那麼它的面世標誌著一部作品進入了它生命延續的享譽階段。與拙劣譯者的看法相反這樣的翻譯不是服務於原作,而是其整個存在都來自原作。而原作的生命之花在其譯作中得到了最新的也是最繁盛的開放,這種不斷的更新使原作青春常駐。
Translations that are more than transmissions of subject matter come into being when in the course of its survival a work has reached the age of its fame. Contrary, therefore, to the claims of bad translators, such translations do not so much serve the work as owe their existence to it. The life of the originals attains in them to its ever-renewed latest and most abundant flowering.
——〈譯作者的任務〉(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啟迪》(Illuminations)
回到這本傳記,以下摘要分享幾個片段,或許會引發諸位讀友們的興趣。
書名:班雅明傳:歐洲最後一位知識分子的生命與心靈
Walter Benjamin: A Critical Life
作者:霍華.艾蘭德 , 麥可.詹寧斯
原文作者:Howard Eiland, Michael W. Jennings
譯者:賴盈滿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24/06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89938
內容簡介
華特.班雅明,近代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後世公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心靈」、「歐洲最後一位知識分子」。他的著述橫跨哲學、文學、史學與藝術領域,穿梭於論文、散文、隨筆、評論與詩歌等文類。班雅明以極其優美的文字駕馭不受學科與體裁拘束的獨特風格,寫出無數直指事物核心的深邃洞察,在歐洲社會邁向現代的轉折時刻,便預先感知其中的危機與革新潛能;從日益提升的物質生活中,窺見遍布文化寶藏的豐饒宇宙。
……
《班雅明傳》蒐集日記、書信、回憶錄與文集等各式史料,透過生動明晰的文筆,完整重現這名非凡哲人的生命與思想軌跡,以及他所身處的璀璨年代。人們不只將在本書中認識班雅明的多重面向,更能從他得意與失落、困頓與成就交織的人生歷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共鳴與啟迪。
【Excerpt】
〈親合力:柏林、海德堡(1920-1922)〉
……
一九二一年最後幾個月,班雅明總算寫完了〈譯者的任務〉。他原本計劃以這篇短文作為自己翻譯的波特萊爾選輯的序言,現在卻打算改在《新天使》創刊號發表。這篇文章從一開始就是班雅明的藝術作品批評通論,而非寫給譯者的工作指南。他很清楚這篇隨筆在自己思想發展歷程中的地位。他三月寫信給修勒姆時便曾提到,「這主題對我實在太過重要,以我目前的思想狀態,就算我成功關述這個主題,也沒有把握能有足夠的自由發展它。」(C, 177)這篇短文以一個大膽的主張開頭,此一主張也是班雅明對這份刊物深切懷抱的構想:藝術作品是相對獨立於閱聽者之外的。「詩不是為了讀者而作,畫不是為了觀者而繪,交響樂也不是為了聽眾而譜。」(SW, 1:253)根據這項主張,班雅明嘗試推翻一般人對翻譯的理解,否定譯文是原作與讀者之間的媒介。他在一九一六年論語言的隨筆裡已經指出,凡是重要的語言實踐都不可能只以傳遞「意義」為目標。文學翻譯尤其如此。文學翻譯的功用不只在傳達原作「說了」或「表達了」什麼。對班雅明而言,翻譯基本上就是揭露原作固有的某樣事物,而且唯有原作容許翻譯,該事物才得以顯露:「原作固有的特殊意涵透過其可譯性表現出來。」在一九一九年論德國浪漫主義的博士論文裡,班雅明已將有限的藝術作品拉下神壇,質疑其獨尊地位,並將藝術作品與後人的批評置於同一個連續體內;現在的他則更進一步,將這個想法補充得更完整也更激進:翻譯和批評不僅是作品「來生」的關鍵元素,實際上更接替了作品的生命。「在翻譯中,原作的生命得以不斷更新,得到最新、最完整的開展。」
不過,翻譯如果不是顯露原作的意義,那是顯露什麼?班雅明認為,答案是「真理的語言。思想極力追求的終極秘密都毫無張力地、甚至悄然地貯存其中……哲學家唯一能冀望的完美,就在於預測和描述這種語言,而這種語言便濃縮隱含於翻譯之中」。班雅明的批評理論嘗試定義出一種做法,能為真理在墮落世界中的顯現建立基礎,因此從一開始就聚焦於隱藏在每個當下裡的真理的性質。在一九一四至一五年寫下的隨筆〈學生生活〉裡,這種真理是「終極狀態的元素」,在一九一六年的語言隨筆裡是「造物詞語」,在一九一九年博士論文後記裡是「本性」,而在翻譯理論的脈絡下,則是「純粹語言的內核」。不僅如此,〈譯者的任務〉還在班雅明的語言理論裡加入了新的動力說。在〈論語言本身與人的語言〉裡,班雅明關述詞語的邏輯優先性和語言存於萬物之中時,並沒有提到歷史演變。但在〈譯者的任務〉裡,這個發光的真理之「核」既是「象徵」也是「被象徵」之物,在他筆下變成唯有經由語言變化這一歷史過程才能掌握的元素。「這個內核儘管在生命裡仍然以被象徵之物的形式存在,隱匿而零碎,卻只以其象微的能力存在於語言創造中。在各種語言裡,純粹語言這個終極本質只和語言元素及其變化相連結,但在語言創造中則被加上一層沉重陌生的意義。擺脫這層意義,將象徵之物變成被象徵之物……便是翻譯最巨大的能力,也是唯一的能力。」從博士論文後記到〈譯者的任務〉,班雅明對真理的理解也從「純粹內容的有限和諧不連續體」變成無盡過程(作品的創作、翻譯與批評)中的一個「無表達」元素。這樣的轉變部分源自班雅明對於具體歷史問題愈來愈投入;換句話說,就是和政治計畫有關。
由於翻譯能揭露「語言最內在的關係」,亦即「每種語言作為一個整體都意指同一個事物」,因而在真理得以浮現的歷史過程中占有特殊地位。這同一個事物就是「純粹語言」,而純粹語言「無法由任何一種語言單獨獲致,只能藉由所有語言相互補足的全體意圖來達成」。班雅明假定,每種語言都有其「意指方式」,並且和其他語言的基本「意指方式」相調和,從而指向「語言本身」。因此,兩種語言接觸時會朝純粹語言趨近,而譯者的任務就是加強這股隱藏的趨力:「純粹語言::不再意指或表達任何事物,而是所有語言共同意指之物,是無表達的造物詞語。」但對於這些主張,班雅明沒有提出任何證據,只提到一種特別的翻譯手法:賀德林對古希臘詩文的非凡迻譯。賀德林的翻譯超越所有常見的直譯方式,刻意完全忠於希臘文的語法與構詞,使得譯文沒有德語的樣子。講完賀德林的做法,班雅明便結束這個概念層次的論證,展開一系列相互呼應但不連貫的隱喻之網。第一段隱喻性的表述是至聖所:所有語言朝「語言歷史的彌賽亞末日」趨近,在翻譯的驅使下「檢驗語言的神聖成長」,並且被「作品的永恆生命之火點燃」。第二段表述透過一系列有機與地形學的隱喻,描繪真理自物質迷陣的網羅中顯現的過程。原作位於這座「語言山林」的中央,而翻譯則在山林之外,面對這座「樹山」,它「只召喚而不進入,對準那能產生回聲的點,用自己的語言發聲,召喚原作以另一種語言迴響」。因此,「純粹語言的種子」唯有被遠方回聲召喚才能在語言山林裡成熟。第三段表述,班雅明借用了猶太教密契思想的修補說。根據這套思想,那些稱作真理或救贖的神聖容器雖然在歷史時間的開端碎裂,卻可以修復。「所有待黏合的碎片不必彼此相似,但必須完全契合,沒有絲毫縫隙。同理,翻譯並非模仿原作的意義,而是必須密切詳盡地納入原作的意指方式,讓讀者看出原作與翻譯都是更大的語言的片段。」第四段表述則預見了班雅明晚期傑作《拱廊街計畫》裡的核心意象,主張翻譯最終必須是透明的,讓純粹語言之光照耀在原作上:「因為句子若是原作語言前的高牆,直譯便是廊道。」最後,班雅明在隨筆的結尾以社會革命的口吻呼籲解放純粹語言,而譯者的任務便是打破自身語言的「頹圮障礙」。這些發散的隱喻之網沒有等級之分,也不求系統化;它們只是一種不斷改變的反覆召喚,召喚班雅明認為永遠無法量化的真理的語言性。
……
〈威瑪知識圈:柏林、莫斯科(1925-1928)〉
……
這段期間,不論動手翻譯或試著逃避,普魯斯特始終掛在班雅明心裡。部分原因可能來自他察覺對方的「哲學視角」和自己非常接近:「我〔之前〕讀他寫的任何東西,都覺得我們靈魂相通。」(C, 278)希米德(Die Schmiede)文學出版社一九二五年向加利瑪出版社取得了《追憶似水年華》版權,並於同年出版作家肖特蘭德(Rudolf Schottlaender)翻譯的第一卷,但評價極差。當時,年輕的羅曼語學者庫爾提烏斯(Ernst Robert Curtius)剛發表使他成為頂尖中世紀專家的作品。他大力批評這個版本的《追憶似水年華》,指出譯文不僅拖沓,而且錯誤百出。這番評論讓加利瑪出版社的編輯大為震驚,甚至請出法國大使勸阻希米德出版社。一九二六年秋,班雅明和好友黑瑟爾跟希米德出版社商討這本小說的全譯事宜,包括重譯已出版的第一和第三卷,同年八月兩人就譯完了第二卷。最終,兩人完整翻譯了其中三卷,還有一卷譯了部分內文。其中《在少女們身旁》德文版一九二七年由希米德出版社出版;希米德倒閉後,《蓋爾芒特家那邊》一九三〇年由皮珀出版社(Piper Verlag)出版。班雅明一九二四年夏天在卡布里島上嘔心瀝血完成的《所多瑪與蛾摩拉》則從未出版,譯稿也佚失無蹤。至於《女囚》,黑瑟爾和班雅明還沒譯完就中斷了。「你讀我譯的普魯斯特,可能讀不太下去,」他寫信給修勒姆:「除非發生什麼不尋常的事,我的翻譯才會變得可讀。這件事本來就非常困難,加上許多原因,讓我只能給它很少時間。」(C, 289)其中一個不算小的原因就是譯酬偏低。另外,就文字風格而言,他發現普魯斯特那種枝節蔓生的句子無法翻譯,又時常綿延不絕,「基本上和法語的精神存在著張力,並且……原文之特別有很大部分源自於此」,而德文則無法如此「迂迴與充滿意外」。(C, 290)然而,在和翻譯纏鬥過程中,卻也令他想出不少極為出人意料的新穎表達,非常切合這位偉大的法國小說家。「他的天才最有問題的一面,就是他完全去除了道德觀點(des Sittlichen),以及對一切物質與精神事物的觀察極其細微。我們或許可以將之一部分)理解成這間巨大實驗室裡的『實驗程序』,時間是實驗主題,而實驗室裡有著成千上萬的反射鏡、凸面鏡與凹面鏡。」(C, 290-291)班雅明後來在一九二九年發表了〈論普魯斯特的形象〉,文中對這項觀察做出更細緻的闡述,這篇文章也成為文壇早期對這位小說家和這部傑作的出色評論之一。
〈破壞型人物:柏林、巴黎、伊比薩島(1929-1932)〉
……約莫同一時期,也就是一九二六年初,班雅明開始計劃寫一篇論普魯斯特翻譯的隨筆。一九二九年初,他寫信給里希納(Max Rychner),因為對方執掌的《新瑞士評論》正籌劃發表一系列論普魯斯特的德語文章,包括庫爾提烏斯談普魯斯特觀點主義的短論。班雅明表示他和普魯斯特的文本還很近,無法撰文討論,但「德國的普魯斯特研究和法國的研究相比,肯定會有不同觀點。普魯斯特有太多可談……而且都比視他為「心理學家」更重要。就我所知,法國幾乎完全只從這個面向來談」。(C, 349)同年三月,他告訴修勒姆自己正在「醞釀一些論普魯斯特的繁複交織之作」(C, 349),五月則說他在寫一篇「相當初步但很精巧的論普魯斯特隨筆」,內容「從一千零一個方面展開,但還沒有核心」。(GB, 3:462)這些評論都指出,班雅明顯然從多個角度切入普魯斯特這部巨著,這本貨真價實的「生命之作」。在他眼中(必須說,他其實還不知道喬伊斯的《尤里西斯》,這本小說是「我們這時代卓越的文學成就」。
他談到小說裡的許多面向,包括「普魯斯特筆下人物如植物一般,牢牢根植在自己的社會棲地上」:其作為類覆式的儀態喜劇,對自我、愛情與道德的貶低;對勢利眼的分析與唠叨的生理學;對尋常物品和班雅明所謂「日常時分」的關注;對長時段內的相似性的熱切崇拜,以及隨之而來的轉變,存在變為圍繞著孤獨旋轉的記憶保護區;敘事再難以捉摸和理解,再充滿無可化解的鄉愁,仍然具有歷史具體性;最後,普魯斯特的造句方式展現出「可理解的身體的全部肌肉活動」,並闡明非自願回憶的流動。然而,班雅明這篇隨筆的核心關懷——可以往上追溯到他研讀尼采和柏格森的學生時代,並向後延伸至其一九三〇年代抱持的歷史唯物論——就是探討「交織的時間」。他此前便曾在一封信裡暗示,普魯斯特以時間流逝為尺度,為我們提供了「生命的嶄新意象」。(C, 290)在這篇隨筆當中,他強烈否定唯心論者對於普魯斯特「永恆主題」的詮釋:「普魯斯特的永恆不是柏拉圖式,也非烏托邦式,而是迷醉的(rauschhaft)……誠然,我們在普魯斯特身上可以見到歷久不衰的唯心論的雛形,但令他作品偉大的不是這些元素。普魯斯特為我們展示的永恆是交織的時間,而非無垠的時間。他真正感興趣的是時間流逝的最真實形式,也就是交織。」因此,出於對幸福的執迷追求,「衰老與記憶的對立」在小說裡才會如此根本。在某個時效性的瞬間(非常類似《拱廊街計畫》和別處提到的「可辨的當下」),普魯斯特筆下的「交織宇宙」向我們敞開,過往所是(Gewesene)在電光一閃的辨別中浮現,就好比馬塞爾品嚐瑪德蓮,遺忘已久的過去剎時浮現。非自願回憶的瞬間是「重返青春的震撼」,某些帶著層層厚度的過往經驗被喚醒,匯聚成意象。在這個對於「對應」的瞬間體驗中,時間的流逝濃縮結晶,構成迷醉的永恆。正是在此,在迷醉現象中,我們見到了和超現實主義的關聯。
……
……九月二十六日晚上,班雅明寫了一張字條給逃亡夥伴葛蘭德,還有阿多諾。葛蘭德覺得字條必須銷毀,因此底下內容是她後來憑記憶重寫的:
在沒有出路的情況下,我別無他法,只能選擇結束。在庇里牛斯山裡一個無人認識我的小村落,我的生命將告結束。(va s’achever)
我請妳將我的想法轉達給阿多諾,並向他解釋我的處境。剩下的時間已經不夠寫我想寫的信了。
——〈歷史的天使:巴黎、訥韋爾、馬賽、波埠(1939-1940)〉
閱讀及分享《班雅明傳:歐洲最後一位知識分子的生命與心靈》。
歷經一個月的十分鐘晨讀終於把這本厚達700多頁的傳記匆匆讀過。最後看到他服毒自盡的生命終點,儘管我們早已知曉,還是令人不勝唏噓。
倘若要找出本書印象深刻的部分,就個人而言,可能還是班雅明翻譯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的相關過程,這當然還要包含他對於翻譯的精彩論述,他在1921年完成〈譯者的任務〉,堪稱經典之作。
容我藉此貼文先複習一小段張旭東及Harry Zohn的譯文:
如果一部譯作不僅僅是傳遞題材內容,那麼它的面世標誌著一部作品進入了它生命延續的享譽階段。與拙劣譯者的看法相反這樣的翻譯不是服務於原作,而是其整個存在都來自原作。而原作的生命之花在其譯作中得到了最新的也是最繁盛的開放,這種不斷的更新使原作青春常駐。
Translations that are more than transmissions of subject matter come into being when in the course of its survival a work has reached the age of its fame. Contrary, therefore, to the claims of bad translators, such translations do not so much serve the work as owe their existence to it. The life of the originals attains in them to its ever-renewed latest and most abundant flowering.
——〈譯作者的任務〉(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啟迪》(Illuminations)
回到這本傳記,以下摘要分享幾個片段,或許會引發諸位讀友們的興趣。
書名:班雅明傳:歐洲最後一位知識分子的生命與心靈
Walter Benjamin: A Critical Life
作者:霍華.艾蘭德 , 麥可.詹寧斯
原文作者:Howard Eiland, Michael W. Jennings
譯者:賴盈滿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24/06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89938
內容簡介
華特.班雅明,近代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後世公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心靈」、「歐洲最後一位知識分子」。他的著述橫跨哲學、文學、史學與藝術領域,穿梭於論文、散文、隨筆、評論與詩歌等文類。班雅明以極其優美的文字駕馭不受學科與體裁拘束的獨特風格,寫出無數直指事物核心的深邃洞察,在歐洲社會邁向現代的轉折時刻,便預先感知其中的危機與革新潛能;從日益提升的物質生活中,窺見遍布文化寶藏的豐饒宇宙。
……
《班雅明傳》蒐集日記、書信、回憶錄與文集等各式史料,透過生動明晰的文筆,完整重現這名非凡哲人的生命與思想軌跡,以及他所身處的璀璨年代。人們不只將在本書中認識班雅明的多重面向,更能從他得意與失落、困頓與成就交織的人生歷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共鳴與啟迪。
【Excerpt】
〈親合力:柏林、海德堡(1920-1922)〉
……
一九二一年最後幾個月,班雅明總算寫完了〈譯者的任務〉。他原本計劃以這篇短文作為自己翻譯的波特萊爾選輯的序言,現在卻打算改在《新天使》創刊號發表。這篇文章從一開始就是班雅明的藝術作品批評通論,而非寫給譯者的工作指南。他很清楚這篇隨筆在自己思想發展歷程中的地位。他三月寫信給修勒姆時便曾提到,「這主題對我實在太過重要,以我目前的思想狀態,就算我成功關述這個主題,也沒有把握能有足夠的自由發展它。」(C, 177)這篇短文以一個大膽的主張開頭,此一主張也是班雅明對這份刊物深切懷抱的構想:藝術作品是相對獨立於閱聽者之外的。「詩不是為了讀者而作,畫不是為了觀者而繪,交響樂也不是為了聽眾而譜。」(SW, 1:253)根據這項主張,班雅明嘗試推翻一般人對翻譯的理解,否定譯文是原作與讀者之間的媒介。他在一九一六年論語言的隨筆裡已經指出,凡是重要的語言實踐都不可能只以傳遞「意義」為目標。文學翻譯尤其如此。文學翻譯的功用不只在傳達原作「說了」或「表達了」什麼。對班雅明而言,翻譯基本上就是揭露原作固有的某樣事物,而且唯有原作容許翻譯,該事物才得以顯露:「原作固有的特殊意涵透過其可譯性表現出來。」在一九一九年論德國浪漫主義的博士論文裡,班雅明已將有限的藝術作品拉下神壇,質疑其獨尊地位,並將藝術作品與後人的批評置於同一個連續體內;現在的他則更進一步,將這個想法補充得更完整也更激進:翻譯和批評不僅是作品「來生」的關鍵元素,實際上更接替了作品的生命。「在翻譯中,原作的生命得以不斷更新,得到最新、最完整的開展。」
不過,翻譯如果不是顯露原作的意義,那是顯露什麼?班雅明認為,答案是「真理的語言。思想極力追求的終極秘密都毫無張力地、甚至悄然地貯存其中……哲學家唯一能冀望的完美,就在於預測和描述這種語言,而這種語言便濃縮隱含於翻譯之中」。班雅明的批評理論嘗試定義出一種做法,能為真理在墮落世界中的顯現建立基礎,因此從一開始就聚焦於隱藏在每個當下裡的真理的性質。在一九一四至一五年寫下的隨筆〈學生生活〉裡,這種真理是「終極狀態的元素」,在一九一六年的語言隨筆裡是「造物詞語」,在一九一九年博士論文後記裡是「本性」,而在翻譯理論的脈絡下,則是「純粹語言的內核」。不僅如此,〈譯者的任務〉還在班雅明的語言理論裡加入了新的動力說。在〈論語言本身與人的語言〉裡,班雅明關述詞語的邏輯優先性和語言存於萬物之中時,並沒有提到歷史演變。但在〈譯者的任務〉裡,這個發光的真理之「核」既是「象徵」也是「被象徵」之物,在他筆下變成唯有經由語言變化這一歷史過程才能掌握的元素。「這個內核儘管在生命裡仍然以被象徵之物的形式存在,隱匿而零碎,卻只以其象微的能力存在於語言創造中。在各種語言裡,純粹語言這個終極本質只和語言元素及其變化相連結,但在語言創造中則被加上一層沉重陌生的意義。擺脫這層意義,將象徵之物變成被象徵之物……便是翻譯最巨大的能力,也是唯一的能力。」從博士論文後記到〈譯者的任務〉,班雅明對真理的理解也從「純粹內容的有限和諧不連續體」變成無盡過程(作品的創作、翻譯與批評)中的一個「無表達」元素。這樣的轉變部分源自班雅明對於具體歷史問題愈來愈投入;換句話說,就是和政治計畫有關。
由於翻譯能揭露「語言最內在的關係」,亦即「每種語言作為一個整體都意指同一個事物」,因而在真理得以浮現的歷史過程中占有特殊地位。這同一個事物就是「純粹語言」,而純粹語言「無法由任何一種語言單獨獲致,只能藉由所有語言相互補足的全體意圖來達成」。班雅明假定,每種語言都有其「意指方式」,並且和其他語言的基本「意指方式」相調和,從而指向「語言本身」。因此,兩種語言接觸時會朝純粹語言趨近,而譯者的任務就是加強這股隱藏的趨力:「純粹語言::不再意指或表達任何事物,而是所有語言共同意指之物,是無表達的造物詞語。」但對於這些主張,班雅明沒有提出任何證據,只提到一種特別的翻譯手法:賀德林對古希臘詩文的非凡迻譯。賀德林的翻譯超越所有常見的直譯方式,刻意完全忠於希臘文的語法與構詞,使得譯文沒有德語的樣子。講完賀德林的做法,班雅明便結束這個概念層次的論證,展開一系列相互呼應但不連貫的隱喻之網。第一段隱喻性的表述是至聖所:所有語言朝「語言歷史的彌賽亞末日」趨近,在翻譯的驅使下「檢驗語言的神聖成長」,並且被「作品的永恆生命之火點燃」。第二段表述透過一系列有機與地形學的隱喻,描繪真理自物質迷陣的網羅中顯現的過程。原作位於這座「語言山林」的中央,而翻譯則在山林之外,面對這座「樹山」,它「只召喚而不進入,對準那能產生回聲的點,用自己的語言發聲,召喚原作以另一種語言迴響」。因此,「純粹語言的種子」唯有被遠方回聲召喚才能在語言山林裡成熟。第三段表述,班雅明借用了猶太教密契思想的修補說。根據這套思想,那些稱作真理或救贖的神聖容器雖然在歷史時間的開端碎裂,卻可以修復。「所有待黏合的碎片不必彼此相似,但必須完全契合,沒有絲毫縫隙。同理,翻譯並非模仿原作的意義,而是必須密切詳盡地納入原作的意指方式,讓讀者看出原作與翻譯都是更大的語言的片段。」第四段表述則預見了班雅明晚期傑作《拱廊街計畫》裡的核心意象,主張翻譯最終必須是透明的,讓純粹語言之光照耀在原作上:「因為句子若是原作語言前的高牆,直譯便是廊道。」最後,班雅明在隨筆的結尾以社會革命的口吻呼籲解放純粹語言,而譯者的任務便是打破自身語言的「頹圮障礙」。這些發散的隱喻之網沒有等級之分,也不求系統化;它們只是一種不斷改變的反覆召喚,召喚班雅明認為永遠無法量化的真理的語言性。
……
〈威瑪知識圈:柏林、莫斯科(1925-1928)〉
……
這段期間,不論動手翻譯或試著逃避,普魯斯特始終掛在班雅明心裡。部分原因可能來自他察覺對方的「哲學視角」和自己非常接近:「我〔之前〕讀他寫的任何東西,都覺得我們靈魂相通。」(C, 278)希米德(Die Schmiede)文學出版社一九二五年向加利瑪出版社取得了《追憶似水年華》版權,並於同年出版作家肖特蘭德(Rudolf Schottlaender)翻譯的第一卷,但評價極差。當時,年輕的羅曼語學者庫爾提烏斯(Ernst Robert Curtius)剛發表使他成為頂尖中世紀專家的作品。他大力批評這個版本的《追憶似水年華》,指出譯文不僅拖沓,而且錯誤百出。這番評論讓加利瑪出版社的編輯大為震驚,甚至請出法國大使勸阻希米德出版社。一九二六年秋,班雅明和好友黑瑟爾跟希米德出版社商討這本小說的全譯事宜,包括重譯已出版的第一和第三卷,同年八月兩人就譯完了第二卷。最終,兩人完整翻譯了其中三卷,還有一卷譯了部分內文。其中《在少女們身旁》德文版一九二七年由希米德出版社出版;希米德倒閉後,《蓋爾芒特家那邊》一九三〇年由皮珀出版社(Piper Verlag)出版。班雅明一九二四年夏天在卡布里島上嘔心瀝血完成的《所多瑪與蛾摩拉》則從未出版,譯稿也佚失無蹤。至於《女囚》,黑瑟爾和班雅明還沒譯完就中斷了。「你讀我譯的普魯斯特,可能讀不太下去,」他寫信給修勒姆:「除非發生什麼不尋常的事,我的翻譯才會變得可讀。這件事本來就非常困難,加上許多原因,讓我只能給它很少時間。」(C, 289)其中一個不算小的原因就是譯酬偏低。另外,就文字風格而言,他發現普魯斯特那種枝節蔓生的句子無法翻譯,又時常綿延不絕,「基本上和法語的精神存在著張力,並且……原文之特別有很大部分源自於此」,而德文則無法如此「迂迴與充滿意外」。(C, 290)然而,在和翻譯纏鬥過程中,卻也令他想出不少極為出人意料的新穎表達,非常切合這位偉大的法國小說家。「他的天才最有問題的一面,就是他完全去除了道德觀點(des Sittlichen),以及對一切物質與精神事物的觀察極其細微。我們或許可以將之一部分)理解成這間巨大實驗室裡的『實驗程序』,時間是實驗主題,而實驗室裡有著成千上萬的反射鏡、凸面鏡與凹面鏡。」(C, 290-291)班雅明後來在一九二九年發表了〈論普魯斯特的形象〉,文中對這項觀察做出更細緻的闡述,這篇文章也成為文壇早期對這位小說家和這部傑作的出色評論之一。
〈破壞型人物:柏林、巴黎、伊比薩島(1929-1932)〉
……約莫同一時期,也就是一九二六年初,班雅明開始計劃寫一篇論普魯斯特翻譯的隨筆。一九二九年初,他寫信給里希納(Max Rychner),因為對方執掌的《新瑞士評論》正籌劃發表一系列論普魯斯特的德語文章,包括庫爾提烏斯談普魯斯特觀點主義的短論。班雅明表示他和普魯斯特的文本還很近,無法撰文討論,但「德國的普魯斯特研究和法國的研究相比,肯定會有不同觀點。普魯斯特有太多可談……而且都比視他為「心理學家」更重要。就我所知,法國幾乎完全只從這個面向來談」。(C, 349)同年三月,他告訴修勒姆自己正在「醞釀一些論普魯斯特的繁複交織之作」(C, 349),五月則說他在寫一篇「相當初步但很精巧的論普魯斯特隨筆」,內容「從一千零一個方面展開,但還沒有核心」。(GB, 3:462)這些評論都指出,班雅明顯然從多個角度切入普魯斯特這部巨著,這本貨真價實的「生命之作」。在他眼中(必須說,他其實還不知道喬伊斯的《尤里西斯》,這本小說是「我們這時代卓越的文學成就」。
他談到小說裡的許多面向,包括「普魯斯特筆下人物如植物一般,牢牢根植在自己的社會棲地上」:其作為類覆式的儀態喜劇,對自我、愛情與道德的貶低;對勢利眼的分析與唠叨的生理學;對尋常物品和班雅明所謂「日常時分」的關注;對長時段內的相似性的熱切崇拜,以及隨之而來的轉變,存在變為圍繞著孤獨旋轉的記憶保護區;敘事再難以捉摸和理解,再充滿無可化解的鄉愁,仍然具有歷史具體性;最後,普魯斯特的造句方式展現出「可理解的身體的全部肌肉活動」,並闡明非自願回憶的流動。然而,班雅明這篇隨筆的核心關懷——可以往上追溯到他研讀尼采和柏格森的學生時代,並向後延伸至其一九三〇年代抱持的歷史唯物論——就是探討「交織的時間」。他此前便曾在一封信裡暗示,普魯斯特以時間流逝為尺度,為我們提供了「生命的嶄新意象」。(C, 290)在這篇隨筆當中,他強烈否定唯心論者對於普魯斯特「永恆主題」的詮釋:「普魯斯特的永恆不是柏拉圖式,也非烏托邦式,而是迷醉的(rauschhaft)……誠然,我們在普魯斯特身上可以見到歷久不衰的唯心論的雛形,但令他作品偉大的不是這些元素。普魯斯特為我們展示的永恆是交織的時間,而非無垠的時間。他真正感興趣的是時間流逝的最真實形式,也就是交織。」因此,出於對幸福的執迷追求,「衰老與記憶的對立」在小說裡才會如此根本。在某個時效性的瞬間(非常類似《拱廊街計畫》和別處提到的「可辨的當下」),普魯斯特筆下的「交織宇宙」向我們敞開,過往所是(Gewesene)在電光一閃的辨別中浮現,就好比馬塞爾品嚐瑪德蓮,遺忘已久的過去剎時浮現。非自願回憶的瞬間是「重返青春的震撼」,某些帶著層層厚度的過往經驗被喚醒,匯聚成意象。在這個對於「對應」的瞬間體驗中,時間的流逝濃縮結晶,構成迷醉的永恆。正是在此,在迷醉現象中,我們見到了和超現實主義的關聯。
……
自訂分類:Essay about Proust
上一則: Excerpt:《班雅明:多重面向——詹明信重讀班雅明》-2下一則: Excerpt:讓-伊夫·塔迪耶(Jean-Yves Tadié)的《普魯斯特傳》下冊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