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的《中年之路:穿越幽暗,迎向完整的內在鍊金之旅》
2025/01/21 05:04
瀏覽419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Excerpt: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的《中年之路:穿越幽暗,迎向完整的內在鍊金之旅》
中年之路是一個重新定義和重組人格的機會,是介於第一成年期及無可避免的老年與死亡中間的階段。那些走過中年之路的人常會發現他們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而那些沒走過的人,無論他們的外在生活看起來有多成功,則依舊是自己童年的俘虜。
……
無論讀者正處於人生中的哪個階段,對我們的召喚都與丁尼生(Tennyson)的《尤里西斯》(Ulysses)相同:
長日將近,明月徐升。無數聲響,四周低吟。來吧吾友,探訪新知,時猶未晚。
(The long day wanes: the slow moon climbs: the deep Moans round with many voices. Come, my friends, Tis not too late to seek a newer world.)
——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作者序〉(Preface)
閱讀及分享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的《中年之路:穿越幽暗,迎向完整的內在鍊金之旅》。
面臨中年危機不如說是步上中年之路,如何穿越幽暗,尋求轉機?恐怕還是得先完成自我探索,認識你自己吧。
以下摘要分享。
書名:中年之路:穿越幽暗,迎向完整的內在鍊金之旅
The Middle Passage
作者:詹姆斯.霍利斯
原文作者:James Hollis
譯者:鐘穎(愛智者)
出版社:楓樹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06/05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90110
內容簡介
許多人在中年階段,會因為長期忽略或壓抑壓力、慣性生活模式、道德責任,使之不斷累積,終至爆發。
此時我們體會到分裂的痛苦,內在的自我和後天的人格之間出現巨大的鴻溝,讓人不住自問:「除了我的過往,以及我所扮演的角色之外,我到底是誰?」
在社會中,我們將這樣的心理狀態稱作「中年危機」,而本書作者,詹姆斯.霍利斯則稱其為「中年之路」。
當我們發現自己一直以虛假的自我過日子,被不切實際的期待驅動,扮演一個「暫時的」成人模樣的同時,也正開啟一個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迎向第二個成年期──此時人生的焦點,從外部的旅程轉而走向內在之旅,我們重新定位自己與外在世界的關係,探索自我真正的人格。
【Excerpt】
〈中年之路的到來〉(The Advent of the Middle Passage)
中年之路是一個現代概念。在20世紀人類的生命長度突然增加之前,用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話來說,生命是「骯髒、野蠻與短暫的」。20世紀初期,醫療照護系統的改變使預期壽命的平均水準來到了四十歲。
……
在這個時代以前,成為自己這件事很少為人知悉,我們並不曉得自己是神祕且獨特的存在,價值觀可能與親友不同。即使是現在,有些人也把它當成是某種異端的想法。然而當代思潮最大的特點就是,心理力量由組織往個人轉移。比起任何單一的變化,更重要的是,現代世界的意義給予者已從政治權力與宗教體制轉移至個體身上。大一統的意識形態已經失去了它們的心理能量,這使現代人陷於孤立狀態。正如馬修.阿諾德(Mathew Arnold)在一個半世紀前的觀察那樣,我們徘徊在「兩個世界之中,一個死去了,另一個則無力誕生」。不論是好是壞,心理引力已經從體制轉向了個人選擇。今天中年之路之所以存在,不僅是由於人的壽命增加,也是因為西方社會中的多數人接受了自己在塑造個人生活中扮演著主導的角色。
……
中年之路的覺醒發生於我們的意識層面產生激烈衝擊的時候。我曾見過許多人走向中年之路的原因是罹患了致命的疾病或者喪偶。但也有人到了五六十歲還依舊無知,他們被自己的情結或集體價值所支配,將中年之路帶來的問題擋在門外。
與其說中年之路是一個時間事件,倒不如說是一種心理體驗。希臘文中兩個關於時間的單字,chronos以及kairos,指出了兩者的差別。Chronos是事件順序的時間,kairos 是深度意義的時間。對美國人來說,1776年就不只是一個普通的年分,它決定了這個國家未來的歷史。當人們不能再將自己的生命視為單純的線性進程時,中年之路就發生了。我們保持無知的時間越久——這點在我們文化中很常見——我們就越容易把生命當成朝向某個模糊終點的連續進程,認為意義會在人生的終局顯現。當人在意識層面受到衝擊,作為時間垂直面向的kairos,就會貫穿生命的水平面向,他的生命將獲得一種深度的視角:「我究竟是誰?又要往哪裡去?」("Who am I, then, and whither bound?")
當人不得不重新詢問關於意義的問題時,中年之路就開始了。這個問題曾環繞在孩子的心裡,但隨著時間而忘記。當人被要求面對這些曾經逃避的問題時,中年之路隨之展開。自我認同的問題復返,人們再也不能迴避這項責任。同樣地,中年之路也開始於我們自問這個問題的時刻:「除了我的過往及所扮演的角色之外,我到底是誰?」("Who am I, apart from my history and the roles I have played?")
……
中年之路的召喚有許多重要的徵兆或體悟,詳如後。它們會自動發生,不受自我的意志管轄。它們悄然無息地出現,日復一日,驚擾了內在孩童的睡眠,而他們對確定性和安全感的需要凌駕一切。但它們代表著生命不可避免地朝向未知與自我實現的運動,即服從於天性及神祕性且有目的的過程,而它毫不關心神經質自我的期待。
〈公海上的孤獨航行〉(On the High Seas and Alone)
閃耀的光 (This Luminous Pause)
據我所知,關於生命的定義,沒有人比榮格說得更好:「生命是一道閃耀的光,處於兩個偉大的奧祕之間,實則這兩個奧祕乃是一體。」("life is a luminous pause between two great mysteries which yet are one.") 我們狹隘的意識所能知悉的奧祕並不是全部的奧祕。我們永遠不會明白,這趟生命旅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清楚明白的那一天不會到來。我們只是被召喚前去,並盡可能有意識地將它活出來。
當代的希臘詩人卡瓦菲斯(Cavafy)捕捉到這個悖論,旅程的目標或許就是旅程本身。他有首詩名為〈伊薩卡〉(Ithaka),這座島嶼城市既是神話英雄奧德修斯(Odysseus)的出發地,也是他的目的地,他是我們每個人內在的流浪者原型。在勸告奧德修斯祈禱自己路途漫長,冒險眾多之後,詩人鼓勵他不要太早返鄉。當他最後終於得以返回家鄉的港口時,還請記得:
伊薩卡賜予你這趟美妙的旅程
沒有她,你就不會上路
但她沒有更多東西能賜予你了。
如果你發現她的貧困,伊薩卡並未欺騙你。
憑藉你得到的偉大智慧,憑藉你如此豐富的經驗
那時的你,必然會明白伊薩卡的意義。
(Ithaca has given you the beautiful voyage. Without her you would never have taken the road. But she has nothing more to give you. And if you find her poor, Ithaca has not defrauded you. With the great wisdom you have gained, with so much experience you must surely have understood by then what Ithacas mean.)
我們的伊薩卡不是抵達或休憩之處,而是啟動和鼓舞我們旅程的能量。
無論後半生何時來到,在那時,我們仍然得對老舊的自我世界保持忠誠。但人的現實感已經不再取決於它。是的,集體角色的喪失是一種死亡,然而,有意識地放它離開可能也會開啟轉化的歷程,我們要有智慧地協助這個過程,而不是阻礙它。當我們轉過了這個靈性的彎,許多老舊的自我要務也就不再那麼重要了。
一個人還沒走向中年之路的訊號是,他或她仍然熱衷於第一成年期的自我建立活動。他們還沒學到,那些活動所代表的僅僅只是投射,是對那些有限的及錯誤百出的偶像的投射。它們是幻覺的偶像,儘管在早年的生活有其必要,但卻會在後面的旅程中讓人找不到方向。當然,旅程本身是象徵性的,是運動、發展、愛神戰勝死神的意象,是努力賦予意義。我們的中年任務是讓自己強大到足以放棄前半生的自我要務,並向更偉大的奇蹟開放自己。
……
對中年之路的有意識體驗,需要將我們是誰與我們內化的經驗加以分開。然後,我們的思維模式就會從魔法思維轉向英雄思維,最後再轉向人性思維。我們將不再依賴與他人的關係,對他們的要求變少了,對自己的要求變多了。我們的自我遭受打擊,我們要重新定位自己與外在世界的關係,包括生涯、人際關係、權力賦予與滿足的來源。在增加了對自己的要求時,我們不再對他人失望,因為他們無法提供他們沒有的東西;我們承認他們的主要責任跟我們一樣,就是走向自身的旅程。我們會逐漸意識到肉身的有限,以及所有人類事物的脆弱。
如果我們的勇氣依舊,中年之路會在切斷我們與生命的聯繫之後,再次帶我們返回生命。奇怪的是,除了所有的焦慮外,連同出現的,還有令人驚奇的自由感。我們甚至會意識到,只要我們與自己緊密相連,外在發生的事並不重要。與內在生命建立的新關係,比外部世界的損失更有價值。靈魂之旅的豐富性,證明了它至少與世俗的成就同樣有價值。
回想一下榮格的核心問題:「我們是否與某種終極的事物有聯繫?」我們或者體現了某種本質,或者浪費了生命。一種偉大的神祕能量在孕育時就體現了出來,暫居一陣子,而後去往別處。讓我們做個仁慈的主人吧!讓我們有意識地贊同這閃耀的生命之光。
最後,讓我們用里爾克的話做為墓誌銘。
我生活在不斷成長的範圍裡,
逐漸超越這個世界的事物。
或許我永遠無法抵達終點,
但那將是我的目標。
我繞著上帝,繞著古老的塔,
我已繞了一千年,
而我仍舊不知道自己是一隻獵鷹,一場風暴
或是一首偉大的歌謠。
(I live my life in growing orbits which move out over the things of the world. Perhaps I can never achieve the last, but that will be my attempt. I am circling around God, around the ancient tower , and I have been circling for a thousand years, and I still dont know if I am a falcon, or a storm, or a great song.)
[讀者按:作者在本書有針對「第一成年期」定義及說明:
我把大概12歲到40歲這段時間稱為第一成年期。那些內心深處知道自己缺乏清晰自我感的年輕人,只能試著把自己扮演成其他大人。有些人以為效法自己的父母,或者拒絕成為他們的父母,就可以成為大人,會有這種錯覺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人們有一份工作,結了婚,成為了父母與納稅人,那麼他們肯定會認為自己是個不折不扣的成年人。但事實上,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是,兒童期的依賴部分被隱藏了起來,並投射在成人期的角色上。這些角色有點像平行隧道。人們離開青春期走向成年時,會假設他們能藉此確認自己的身分,提供滿足感,並安撫對未知的恐懼。第一成年期事實上可能會延伸至人的一生,它是暫時性的存在,缺乏使人真正成為一個個體的深度與獨特性。(p.40~41)
中年之路是一個重新定義和重組人格的機會,是介於第一成年期及無可避免的老年與死亡中間的階段。那些走過中年之路的人常會發現他們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而那些沒走過的人,無論他們的外在生活看起來有多成功,則依舊是自己童年的俘虜。
……
無論讀者正處於人生中的哪個階段,對我們的召喚都與丁尼生(Tennyson)的《尤里西斯》(Ulysses)相同:
長日將近,明月徐升。無數聲響,四周低吟。來吧吾友,探訪新知,時猶未晚。
(The long day wanes: the slow moon climbs: the deep Moans round with many voices. Come, my friends, Tis not too late to seek a newer world.)
——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作者序〉(Preface)
閱讀及分享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的《中年之路:穿越幽暗,迎向完整的內在鍊金之旅》。
面臨中年危機不如說是步上中年之路,如何穿越幽暗,尋求轉機?恐怕還是得先完成自我探索,認識你自己吧。
以下摘要分享。
書名:中年之路:穿越幽暗,迎向完整的內在鍊金之旅
The Middle Passage
作者:詹姆斯.霍利斯
原文作者:James Hollis
譯者:鐘穎(愛智者)
出版社:楓樹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06/05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90110
內容簡介
許多人在中年階段,會因為長期忽略或壓抑壓力、慣性生活模式、道德責任,使之不斷累積,終至爆發。
此時我們體會到分裂的痛苦,內在的自我和後天的人格之間出現巨大的鴻溝,讓人不住自問:「除了我的過往,以及我所扮演的角色之外,我到底是誰?」
在社會中,我們將這樣的心理狀態稱作「中年危機」,而本書作者,詹姆斯.霍利斯則稱其為「中年之路」。
當我們發現自己一直以虛假的自我過日子,被不切實際的期待驅動,扮演一個「暫時的」成人模樣的同時,也正開啟一個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迎向第二個成年期──此時人生的焦點,從外部的旅程轉而走向內在之旅,我們重新定位自己與外在世界的關係,探索自我真正的人格。
【Excerpt】
〈中年之路的到來〉(The Advent of the Middle Passage)
中年之路是一個現代概念。在20世紀人類的生命長度突然增加之前,用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話來說,生命是「骯髒、野蠻與短暫的」。20世紀初期,醫療照護系統的改變使預期壽命的平均水準來到了四十歲。
……
在這個時代以前,成為自己這件事很少為人知悉,我們並不曉得自己是神祕且獨特的存在,價值觀可能與親友不同。即使是現在,有些人也把它當成是某種異端的想法。然而當代思潮最大的特點就是,心理力量由組織往個人轉移。比起任何單一的變化,更重要的是,現代世界的意義給予者已從政治權力與宗教體制轉移至個體身上。大一統的意識形態已經失去了它們的心理能量,這使現代人陷於孤立狀態。正如馬修.阿諾德(Mathew Arnold)在一個半世紀前的觀察那樣,我們徘徊在「兩個世界之中,一個死去了,另一個則無力誕生」。不論是好是壞,心理引力已經從體制轉向了個人選擇。今天中年之路之所以存在,不僅是由於人的壽命增加,也是因為西方社會中的多數人接受了自己在塑造個人生活中扮演著主導的角色。
……
中年之路的覺醒發生於我們的意識層面產生激烈衝擊的時候。我曾見過許多人走向中年之路的原因是罹患了致命的疾病或者喪偶。但也有人到了五六十歲還依舊無知,他們被自己的情結或集體價值所支配,將中年之路帶來的問題擋在門外。
與其說中年之路是一個時間事件,倒不如說是一種心理體驗。希臘文中兩個關於時間的單字,chronos以及kairos,指出了兩者的差別。Chronos是事件順序的時間,kairos 是深度意義的時間。對美國人來說,1776年就不只是一個普通的年分,它決定了這個國家未來的歷史。當人們不能再將自己的生命視為單純的線性進程時,中年之路就發生了。我們保持無知的時間越久——這點在我們文化中很常見——我們就越容易把生命當成朝向某個模糊終點的連續進程,認為意義會在人生的終局顯現。當人在意識層面受到衝擊,作為時間垂直面向的kairos,就會貫穿生命的水平面向,他的生命將獲得一種深度的視角:「我究竟是誰?又要往哪裡去?」("Who am I, then, and whither bound?")
當人不得不重新詢問關於意義的問題時,中年之路就開始了。這個問題曾環繞在孩子的心裡,但隨著時間而忘記。當人被要求面對這些曾經逃避的問題時,中年之路隨之展開。自我認同的問題復返,人們再也不能迴避這項責任。同樣地,中年之路也開始於我們自問這個問題的時刻:「除了我的過往及所扮演的角色之外,我到底是誰?」("Who am I, apart from my history and the roles I have played?")
……
中年之路的召喚有許多重要的徵兆或體悟,詳如後。它們會自動發生,不受自我的意志管轄。它們悄然無息地出現,日復一日,驚擾了內在孩童的睡眠,而他們對確定性和安全感的需要凌駕一切。但它們代表著生命不可避免地朝向未知與自我實現的運動,即服從於天性及神祕性且有目的的過程,而它毫不關心神經質自我的期待。
〈公海上的孤獨航行〉(On the High Seas and Alone)
閃耀的光 (This Luminous Pause)
據我所知,關於生命的定義,沒有人比榮格說得更好:「生命是一道閃耀的光,處於兩個偉大的奧祕之間,實則這兩個奧祕乃是一體。」("life is a luminous pause between two great mysteries which yet are one.") 我們狹隘的意識所能知悉的奧祕並不是全部的奧祕。我們永遠不會明白,這趟生命旅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清楚明白的那一天不會到來。我們只是被召喚前去,並盡可能有意識地將它活出來。
當代的希臘詩人卡瓦菲斯(Cavafy)捕捉到這個悖論,旅程的目標或許就是旅程本身。他有首詩名為〈伊薩卡〉(Ithaka),這座島嶼城市既是神話英雄奧德修斯(Odysseus)的出發地,也是他的目的地,他是我們每個人內在的流浪者原型。在勸告奧德修斯祈禱自己路途漫長,冒險眾多之後,詩人鼓勵他不要太早返鄉。當他最後終於得以返回家鄉的港口時,還請記得:
伊薩卡賜予你這趟美妙的旅程
沒有她,你就不會上路
但她沒有更多東西能賜予你了。
如果你發現她的貧困,伊薩卡並未欺騙你。
憑藉你得到的偉大智慧,憑藉你如此豐富的經驗
那時的你,必然會明白伊薩卡的意義。
(Ithaca has given you the beautiful voyage. Without her you would never have taken the road. But she has nothing more to give you. And if you find her poor, Ithaca has not defrauded you. With the great wisdom you have gained, with so much experience you must surely have understood by then what Ithacas mean.)
我們的伊薩卡不是抵達或休憩之處,而是啟動和鼓舞我們旅程的能量。
無論後半生何時來到,在那時,我們仍然得對老舊的自我世界保持忠誠。但人的現實感已經不再取決於它。是的,集體角色的喪失是一種死亡,然而,有意識地放它離開可能也會開啟轉化的歷程,我們要有智慧地協助這個過程,而不是阻礙它。當我們轉過了這個靈性的彎,許多老舊的自我要務也就不再那麼重要了。
一個人還沒走向中年之路的訊號是,他或她仍然熱衷於第一成年期的自我建立活動。他們還沒學到,那些活動所代表的僅僅只是投射,是對那些有限的及錯誤百出的偶像的投射。它們是幻覺的偶像,儘管在早年的生活有其必要,但卻會在後面的旅程中讓人找不到方向。當然,旅程本身是象徵性的,是運動、發展、愛神戰勝死神的意象,是努力賦予意義。我們的中年任務是讓自己強大到足以放棄前半生的自我要務,並向更偉大的奇蹟開放自己。
……
對中年之路的有意識體驗,需要將我們是誰與我們內化的經驗加以分開。然後,我們的思維模式就會從魔法思維轉向英雄思維,最後再轉向人性思維。我們將不再依賴與他人的關係,對他們的要求變少了,對自己的要求變多了。我們的自我遭受打擊,我們要重新定位自己與外在世界的關係,包括生涯、人際關係、權力賦予與滿足的來源。在增加了對自己的要求時,我們不再對他人失望,因為他們無法提供他們沒有的東西;我們承認他們的主要責任跟我們一樣,就是走向自身的旅程。我們會逐漸意識到肉身的有限,以及所有人類事物的脆弱。
如果我們的勇氣依舊,中年之路會在切斷我們與生命的聯繫之後,再次帶我們返回生命。奇怪的是,除了所有的焦慮外,連同出現的,還有令人驚奇的自由感。我們甚至會意識到,只要我們與自己緊密相連,外在發生的事並不重要。與內在生命建立的新關係,比外部世界的損失更有價值。靈魂之旅的豐富性,證明了它至少與世俗的成就同樣有價值。
回想一下榮格的核心問題:「我們是否與某種終極的事物有聯繫?」我們或者體現了某種本質,或者浪費了生命。一種偉大的神祕能量在孕育時就體現了出來,暫居一陣子,而後去往別處。讓我們做個仁慈的主人吧!讓我們有意識地贊同這閃耀的生命之光。
最後,讓我們用里爾克的話做為墓誌銘。
我生活在不斷成長的範圍裡,
逐漸超越這個世界的事物。
或許我永遠無法抵達終點,
但那將是我的目標。
我繞著上帝,繞著古老的塔,
我已繞了一千年,
而我仍舊不知道自己是一隻獵鷹,一場風暴
或是一首偉大的歌謠。
(I live my life in growing orbits which move out over the things of the world. Perhaps I can never achieve the last, but that will be my attempt. I am circling around God, around the ancient tower , and I have been circling for a thousand years, and I still dont know if I am a falcon, or a storm, or a great song.)
[讀者按:作者在本書有針對「第一成年期」定義及說明:
我把大概12歲到40歲這段時間稱為第一成年期。那些內心深處知道自己缺乏清晰自我感的年輕人,只能試著把自己扮演成其他大人。有些人以為效法自己的父母,或者拒絕成為他們的父母,就可以成為大人,會有這種錯覺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人們有一份工作,結了婚,成為了父母與納稅人,那麼他們肯定會認為自己是個不折不扣的成年人。但事實上,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是,兒童期的依賴部分被隱藏了起來,並投射在成人期的角色上。這些角色有點像平行隧道。人們離開青春期走向成年時,會假設他們能藉此確認自己的身分,提供滿足感,並安撫對未知的恐懼。第一成年期事實上可能會延伸至人的一生,它是暫時性的存在,缺乏使人真正成為一個個體的深度與獨特性。(p.40~41)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