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Excerpt:伯利亞·薩克斯(Boria Sax)的《神獸、怪物與人類》
2025/06/20 04:48
瀏覽167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Excerpt:伯利亞·薩克斯(Boria Sax)的《神獸、怪物與人類》

今年年初入手了Boria Sax的簡體中文譯本《幻獸志》,現在才後知後覺發現去年早已有了繁體中文譯本,只好再透過借閱來複習及推薦這一本好書。

以下摘要分享〈怪物〉這個章節。


書名:神獸、怪物與人類:想像的極致,反映人心與社會價值的幻想動物
Imaginary Animals: The Monstrous, the Wondrous and the Human
作者:伯利亞薩克斯(Boria Sax
譯者:顏冠睿
出版社:日出出版
出版日期:2024/10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02421
內容簡介
本書透過230幅插畫與精采故事,探索各種幻想動物,從古代神話和傳說中的神獸、怪物,到現代奇幻文學中的各種奇異生物。
作者結合各地神話傳說、宗教文本、民間傳統故事和文學藝術創作,涵蓋多種文化中的幻想動物,包括西方的獨角獸、中國的麒麟、日本的鬼怪、埃及的聖甲蟲與印度象頭神等等,從神學、人類學、心理學、醫學等角度,探究人類為什麼會創造這些幻想動物,它們的起源、形象與演變,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角色與象徵意義……

Excerpt
〈怪物〉

啊,魔鬼啊,魔鬼!要是女人的眼淚有孳生化育的力量,她的每一滴淚,掉在地上,都會變成一條鱷魚。離我遠一點吧!
——
莎士比亞,《奧賽羅》(Othello)(第四幕,第一場)

為什麼人們喜歡怪物?但丁(Dante)很大一部分受惠於這些怪物,他的《神曲:地獄篇》(Inferno)在人氣上遠遠超越其他 作品《神曲:天堂篇》(Paradiso)和《神曲:煉獄篇》(Purgatorio);波希也因為怪物成為史上最受歡迎的畫家(譯按:波希大多數的畫作都在描繪罪惡與人類道德沉淪,其中皆以惡魔、半人半獸甚至是機械的形象來表現人的邪惡)。關於怪物之所以受到人們追捧的原因眾說紛紜,有許多理論都認為這源自於神聖與世俗之間,那股深不可測的親密連結。羅馬尼亞歷史學家盧西安·博亞(Lucian Boia)認為那些具有部分人類特徵的幻想動物是一種「另類人性」(l’homme différent)。他寫道:

這個人有時擁有千變萬化的面孔,有時則完全沒有臉龐,若要真正地了解他,必須將自己推向人性的極限,甚至超越這個極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進入一個輪廓沒有明確分界,並且普遍接受人類狀態的基本規範不斷受到挑戰的區域。

這段文字反映出「絕對的異質性」,就算怪物沒有鋒利的牙齒、尖銳的長角和神秘的力量,它們也會令人感到不安。在某種程度上,這種生物或許還處於相對正常的人性範圍內,但以另一種方面來看,它們卻是一種極端的存在,例如矮人、巨人、亞馬遜戰士或是食人族等。況且,這類生物所擁有的某些特質,不單單將其與人類區隔開來,同時又生動地放大了人性的某些面向。就以希臘神話當中的海妖為例,它們擁有動人的美妙歌喉,用來誘惑水手走向死亡。在古代的藝術當中,海妖通常描繪成擁有女人的頭部與軀體,但其他身體部位卻是鳥類的器官(從中世紀開始,它們的形象變成美人魚),這樣的外型剛好可以跟它們的歌聲相呼應,呈現一種不可能實現的和諧感。換句話說,怪物可以透過提供最鮮明對比的形象,幫助我們定義人性。
神學家魯道夫·奧圖(Rudolf Otto)提出另一種理論,他認為神聖的感知應該稱作「巨大的奥秘」(mysterium tremendum),也就是「完全他者」。這是一種現實的感知,其內涵超越我們的常規概念,無法使用任何的方式進行描述。我們甚至不能輕率地聲稱神的「存在」,也無法確定神是「美好的」,因為上帝的境界早已超越善惡的二元分類。這種超凡的事實最後會讓我們所有的理性解釋都消失殆盡,我們只能靜靜地思付上帝神聖的存在。因此,不論是神聖還是世俗,都能激發我們對於奧秘的深刻感知。
……

米諾陶

在眾多神話傳說中,最說異的怪胎莫過於希臘的米諾陶(Minotaur,又譯「希臘牛頭人」),它擁有人類的軀體,卻長著公牛的頭部與尾巴。根據神話記載,海神波塞頓(Poseidon)曾送給克里特島國王米諾斯(Minos)一頭從浪花中誕生的美麗白牛。波塞頓本意是要米諾斯把這頭白牛獻祭給他,不料米諾斯卻選擇宰殺王國內最肥壯的牛來代替。為了報復,波塞頓讓米諾斯的妻子帕西淮(Pasiphae)無法自拔地愛上這頭白牛;帕西淮甚至為了誘惑白牛,把自己藏在一個覆蓋著牛皮的木製牛模型中。後來帕西淮生下了牛頭人米諾陶,國王米諾斯為了要隔絕這個怪物,命人建造一個地下謎城,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迷宮」(Labyrinth),並把米諾陶禁錮在此。自那時候開始,雅典城每年都必須選七名男子與七名女子作為祭品,送到地下迷宮獻給米諾陶;這樣的傳統直到英雄忒修斯被選為祭品時,才出現變化。米諾斯的女兒亞莉阿德妮(Ariadne)深深愛上忒修斯,並偷偷遞給他一軸紗線,幫助他找到離開迷宮的路;還給了他一把劍,用來殺死米諾陶。
在這個古希臘神話開始流傳之前,公牛與母牛就已經是生育繁衍的象徵。在歐洲的洞穴壁畫當中,公牛的形象隨處可見。埃及也把公牛作為創造之神卜塔(Ptah)的化身,與法老王有著非常緊密的連結。蘇美文明的主神安努(Anu)就跟美索不達米亞的其他神祇一樣,時常會描繪成牛頭人身。直至今日,印度仍十分敬重牛,印度人不僅不吃牛肉,還允許牛群自由地四處行動。
公牛崇拜在古克里特島達到巔峰。上述神話中的迷宮很有可能是受到克里特國王宮殿內的複雜結構所啟發。前去征服米諾陶的英雄忒修斯也是雅典城邦的創建者,他還馴化未開發的土地並且建立法律秩序,被譽為是文明發展的領路人。這個故事不只讚頌雅典以及整個希臘城邦大勝克里特島,同時還讚揚文明戰勝野蠻。更具體來說,這個故事明確地體現希臘宗教的優越性,其信仰的對象是以近似人類的眾神為核心,而不像其他民族那樣崇拜動物。
米諾陶的故事只是宏大神話體系中的一部分,其神話角色豐富多采,就像是史詩巨著一樣精彩,當中還有各種情節轉折,比肥皂劇還要離奇。希臘眾神以及英雄的生活混合許多不同的元素,包含偉大光彩的一面以及卑微不堪、毫不體面的形象。米諾陶就跟荷馬的史詩作品一樣,蘊含許多諷刺元素。尊貴的國王和王后真的就如同故事裡所說的那樣嗎?帕西淮選擇一頭公牛而非自己的丈夫,這對國王米諾斯來說絕對是奇恥大辱;而對帕西淮來說,她必須用母牛模型偽裝自己才能與公牛交配,這也代表她的外表其實毫無吸引力。而米諾斯選擇把王后的孩子關在地底迷宮中,更顯得毫無帝王風範。然而,雖然說這個故事主要是帶有嘲諷的意味,但其內容所創造的豐富形象卻早已深深烙印在我們的記憶裡。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米諾陶就一直是野蠻與原始的象徵,它的死亡也象徵著文明終究戰勝野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動盪十年間,熱愛鬥牛的畫家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經常在作品中使用米諾陶來象徵男子的侵略性。二十世紀的心理學家大多也將迷宮解釋成深層心靈的隱喻,而米諾陶則代表潛藏其中的原始野性及毀滅性衝動。

巴西利斯克

巴西利斯克(basilisk,又譯為「蛇尾雞」)堪稱是最恐怖的怪獸。根據不同的記載,巴西利斯克可以透過氣味、尖銳的嘶嘶聲、尾巴的碰觸,甚至是死亡凝視等方式來殺人。其名字在原文中意為「蜥蜴之王」,通常被描繪成戴著王冠的蛇。許多古代文獻都曾提過巴西利斯克,但最廣為人知的描述 出自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所著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約77-79年)一書中。他提到,如果騎士用長矛刺殺巴西利斯克,它體內的毒液會沿著槍桿向上竄升,毒死騎士和其坐騎。
古代作家未曾記載巴西利斯克的起源與習性,但在中世紀時期,學者開始將其稱為一種誕生過程怪異駭人的產物。英國的修道院院長亞歷山大·尼克漢姆(Alexander Neckham1157-1217年)稱它為「雞蛇」(cockatrice),並說它是「世界獨一無二最邪惡的存在」。根據尼克漢姆的說法,巴西利斯克或雞蛇的起源是一顆老公雞所產下的蛋,而且這顆蛋還是由蟾蜍負責孵化。20在後來針對巴西利斯克的形象描繪中,人們強調的是這種生物的非自然特性,一種不同生物混合而成的存在;巴西利斯克可能有雞冠、雞嗉囊、雞爪、蟾蜍的嘴巴與身軀、蝙蝠翅膀、雄鹿的角以及蛇的尾巴。
在近代早期,人們在面對難以解釋的死亡案件時,調查人員有時候會發起巴西利斯克的追捕行動,並透過鏡子的反射來間接觀察可疑的區域,他們這麼做是希望巴西利斯克的鏡像畫面不會導致自己喪命。1587年,兩名少女在波蘭華沙的某一地下室中慘遭不幸。警方便指派一名死囚著手調查此案件,並配給他一面鏡子。後來,該名死囚成功捉回一條蛇,人們認定這就是傳說中的巴西利斯克。
波蘭事件可能就是巴西利斯克的最後一次追捕紀錄,但關於這怪物的傳說並未就此消逝。在二十世紀,雖然沒有明確指出就是巴西利斯克,但一條蛇透過一個眼神就殺人於無形的目睹事件頻傳,主要好發於印度以及拉丁美洲地區,而這類可怕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

吸血鬼

吸血鬼在啟蒙運動時期成功踏入主流的西方文化中,通常被描繪成一個長有尖牙,外形酷似蝙蝠的男人。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中,惡魔的形象通常也會包含蝙蝠的翅膀,而這一特徵在之後的流行圖像中,經常改成使用飄逸的斗篷來暗示。在某些形象當中,吸血鬼還會具備其他的動物特徵,像是能夠自由飛行,或是像壁虎一樣吸附在牆上行走。在大部分的故事裡,吸血鬼擁有幾乎無異於人類的外表,也能夠使用優雅的語言溝通,但這麼做其實是為了要凸顯他們內在的野性。吸血鬼大約在十九世紀初期成為一種傳說生物,是傳統傳說、動物學、民間謠言以及歷史紀錄的混合體,以極為獨特的方式融合在一起。
吸血鬼的形象深受中世紀晚期對於夢靨的描述影響,據說夢魘(incubi)會化身為迷人的性伴侶,在半夜吸取沉睡女性的生命能量;而魅魔(succubi)則是從睡眠中的男性身上汲取生命力。這些描述又與其他宗教論述相互融合,像是天主教當中對於在煉獄中遊蕩的靈魂描述以及基督新教裡對於惡魔喬裝成人類型態的故事等。此外,吸血鬼的形象還參雜許多罪犯的暴行,例如,十五世紀羅馬尼亞的德古拉伯爵(Count Dracula),又稱為穿刺者弗拉德(Vlad the Impaler),曾經刺死數千名無辜的百姓;十五世紀的法國元帥吉爾·雷(Gilles de Rais),他涉嫌執行秘密實驗,並且折磨、虐待以及殺害數百名兒童;還有十七世紀匈牙利的伊莉莎白·巴托里(Erzsébet Báthory)女伯爵,據說她曾殺死許多年輕女子,試圖透過浸泡在她們的血液中吸收青春活力。最後,還有許多航海家從遠方把其他傳說帶回歐洲,包含食人文化儀式與夜晚恐怖生物等,這些說法都讓吸血鬼的形象變得更加豐富。
在十八世紀,歐洲人深入中南美洲各地探險,發現當地特有的蝙蝠品種,主要以吸食牛隻的血液維生,但偶爾也會吸吮熟睡中人們的血液。雖說它們吸取的血液量並不足以對健康人類的身體造成危害,但想到動物的血液與人類血液交融在一起,就不禁令人反感。這似乎暗示著一種人畜不分的混合存在,這種不安感可能與中世紀末期和文藝復興時期畫作中所描繪帶有蝙蝠翅膀的惡魔息息相關。1760年,當時風靡一時的動物學家布豐伯爵喬治-路易·勒克萊爾(Georges- Louis Leclerc, Comte de Buffon)將這些生物命名為「吸血蝙蝠」,並跟那些傳說中以活人生命精華為食的靈體產生連結。
探討文化發展歷史的經典著作提及,啟蒙運動時代結束後,歐洲便在十八世紀晚期到十九世紀初期迎來浪漫主義時期。因為這個運動規模廣泛且內容多元,當代歐洲的每一位主要作家或多或少都曾受到浪漫主義的薰陶,其影響力甚至遍及全球各地。該運動的主要理論學家包括德國的約翰·戈特弗里德·赫爾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以及弗里德里希·施勒格爾(Friedich Schlegel)、英國的山繆·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還有法國的弗朗索瓦-勒內··夏多布里昂(Franois René de Chateaubriand)等人。至於浪漫主義的詩人,其數量如繁星點點且大多聲名顯赫,似乎無需一一列舉。根據教科書上的說法,浪漫主義者反抗啟蒙運動的思潮,他們主張感性超越理性、自然勝過文明,以及幻想優於科學。然而,隨著時間的發展,我們越來越能夠清楚看到這兩大運動之間,其實有著許多相通之處,因為不論是啟蒙運動還是浪漫主義,人們本質上都是以相同的二元對立來看待世界。
人們或許會認為,浪漫主義者會因為推崇想像力,並且重視傳統民間傳說,進而引領幻想動物的創造進入新的蓬勃時代。但這個現象並沒有發生,原因有可能是浪漫主義的詩人,像約翰·濟慈(John Keats)和諾瓦利斯(Novalis)等人,他們大多的心力都聚焦於自身內心世界的探索,重視自己的感覺與直覺。因此,他們不太可能把主觀感受向外投射,發展出新的奇幻生物。雖說如此,浪漫主義者卻是改善並發展啟蒙時代怪物形象的主要推手。例如,吸血鬼在主流文化中的形象確立可歸功於英國作家約翰·波里道利(John Polidori)的中篇小說《吸血鬼》(The Vampyre1819年)以及愛爾蘭作家伯蘭·史杜克(Bram Stoker)的小說《德古拉》(Dracula1897年)。在這之後,跟吸血鬼有關的文學作品、歌舞劇、圖像、歌曲、電影以及漫畫如雨後春筍般相繼出現,這股熱潮一直持續到二十一世紀都未曾停歇。人們有時候會將吸血鬼描繪成值得同情的對象,但在啟蒙運動的時代背景下,吸血鬼通常代表人類必須克服的「野性」象徵。不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對於吸血鬼的比喻大多都是會吞噬自己幼崽的熊、啃食屍體的蟲、吸血的水蛭、爬牆的蜥蜴,或是捕捉蝴蝶的蜘蛛等。對於當代的人們來說,吸血鬼的形象遠比對於古代惡龍的描述來得更加鮮明生動;吸血鬼是疾病的化身,像是在我們身邊徘徊的隱性掠食者,並且擁有從人類體內將其肉體吞噬殆盡的可怕能力。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