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非凡物種:型塑人類文化、改變世界的25個自然造物》
2025/06/19 05:50
瀏覽120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Excerpt:《非凡物種:型塑人類文化、改變世界的25個自然造物》
從圖書館的主題分類「自然史」找到這本書,顯然又是一本內容豐富、橫跨文化、歷史、文學、藝術的好書,以下摘要分享〈蝴蝶〉這一個章節。
書名:非凡物種:型塑人類文化、改變世界的25個自然造物
Natural Histories: 25 Extraordinary Species That Have Changed our World
作者:布萊特.衛斯伍德(Brett Westwood)、史蒂芬.摩斯(Stephen Moss)
譯者:張毅瑄
出版社:新樂園
出版日期:2016/11
本書由英國BBC廣播電台團隊,和自然歷史博物館共同製作。由BBC自然歷史製作小組長年編制節目的精準眼光,佐以自然歷史博物館豐厚的館藏,將25個影響人們最深遠的物種,以最生動、易懂的方式呈現,講述最深刻的人與自然故事……
【Excerpt】
〈蝴蝶〉
——美麗的黑暗面
落花
重返枝頭,怎會——
啊,竟是蝴蝶。
荒木田 守武
這是個漫長、艱苦、令人倍感不適的一天。我們在一片雲霧瀰漫的熱帶雨林,位在印尼北部的摩鹿加群島(Molucca Islands)(現名馬鹿古群島〔Maluku Islands〕)這種漫長、不舒適的日子在此地是家常便飯。
亞爾弗德·羅素·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現在又熱又累、滿頭大汗,不過他已在這座位置偏僻、環境惡劣的群島上待了好一陣子,就算做不到「樂活」好歹也已經認命接受現狀。過去五年來他都在忍受這一切,而這種生活還要持續三年,這八年間,他總共收集到十二萬六千只鳥類、蝴蝶與甲蟲的標本,數量驚人。華萊士跟一般的標本採集者很不同,既沒有萬貫家財作為資本,也沒有在科學界身居高位的朋友拉拔他,要靠著在異地尋找新穎物種做成標本賣回英格蘭,才能籌集到未來的旅費。他十四歲就輟學,後來僅靠自學成為博物學家,但這樣的人卻能提出一項理論,對科學界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一年之前,也就是一八五八年,他在倫敦的林奈學會(Linnaean Society of London),面對滿座專家名人,和當時最著名的科學家查爾斯·達爾文同場發表論文。這兩人彼此的研究過程完全獨立,但他們發表的卻是同一套演化理論;他們所提出的這種演化進程機制,後來被稱為「天擇說」。
華萊士高壽而卒,在這漫長的年歲中,他採集過成千上萬的生物,但其中一隻蝴蝶最具特殊意義。當時,在陰暗的樹林中,他先是看到一點金光翩翩閃,接下來,他看得比較清楚了,發現這隻蝴蝶翅膀上是鮮明的金色與黑色紋。最後,這隻蝴蝶停駐在距離他前方幾碼(一碼約零點九公尺)的一朵花上華萊士緩緩向前移動,一度害怕蝴蝶會被自己心跳的咚咚巨響嚇跑,但眼前那隻蝴蝶只忙著大口吸食花蜜,紋絲不動。一寸寸的,他愈靠愈近,終於一揮捕蟲網,抓到了這隻蝴蝶。
即使已有多年蒐集標本的經驗,華萊士仍震懾於這隻蝴蝶純粹的美。他在一八六九年出版的暢銷書《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The Malay Archipelago)中寫道:
這隻昆蟲如此美麗、燦爛,簡直無法以言語形容;在我終於捉到牠的那一刻,我所體驗到的無上喜悦,只有其他博物學家能夠了解。當我將牠從網中取出,輕輕展開那雙輝煌的翅膀,心臟簡直要跳出胸口,血液直衝腦門,幾近昏厥;我過去面臨死亡危機時都不曾有這種經驗。在這一切之後,我還頭痛了一整天。我的情緒興奮到這種程度,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奇怪:原因竟然只是捉到了區區一隻蝴蝶?
華萊士的字裡行間洋溢著熱情,展現他對大自然那種純潔無染的迷戀心緒。這隻昆蟲的確是科學上的新發現,許多人稱牠為「華萊士金鳥翼蝶」(Wallace’s golden birdwing butterfly);牠的學名「Ornithoptera croesus」也在強調牠的斑斕色彩:學名之中的克羅伊斯(Croesus),是西元前第六世紀的呂底亞(Lydia)國王(位於現代土耳其西部),他因國庫裡黃金堆積如山而舉世知名。
維多利亞時代是博物收集家的盛世,華萊士身處在此一盛世的最高峰,大量採集蝴蝶與其他生物。他所收集的標本,以及他詳盡的筆記,在現代博物學家眼中都是無價之寶。我們現在在博物館裡面看到的大部分標本,大多是這些前輩博物學家的血汗成果;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早期,他們遠渡重洋到世界,各地蒐集動植物,過程極其辛苦,而且危險。
美國詩人羅伯·佛斯特(Robert Frost)稱蝴蝶為「不歌唱的飛花」( ‘flowers that fly and all but sing’),這樣的意象如此打動人心;在我們心中,春夏時節野外明媚的風光裡,絕對少不了蝴蝶。另一方面,人們也用蝴蝶來象徵「脆弱」或「輕浮」的感覺。英文裡有個說法叫做「蝴蝶心」(Butterfly mind),就是指一個人像蝴蝶在花叢中流連,在這朵花上短暫停留後又飛到下朵花上一樣,無法專注在一件事上。
……
蝴蝶如此多彩、輕靈,也難怪我們在藝術、文學、宗教、科學等各領域中,都禁不住要表露對牠的想像,當然,也延伸出許多和蝶相關的嗜好活動。蝴蝶的象徵與文化意義,其豐富、多樣與全面,勝於世上任何生物。牠們的色彩與圖紋,牠們曇花一現、轉瞬即逝的生命,牠們的精巧與脫俗,以及最重要的,牠們從僅能在地上枝頭爬動的幼蟲,蛻變為翩翩精靈的神奇過程;這些無一不煽動我們,讓我們對這些美麗生物無限神往。
蝴蝶就連名字由來都有各種神奇的說法。舉例來說,有人認為英文的「Butterfly」一字原本寫作「Flutterby」,「Flutter」是昆蟲翅膀輕輕拍動的樣貌,「Flutterby」就是描寫蝴蝶飛翔的樣子。可惜的是,這個吸引人的說法並非事實另一些人則說,這個字是把「Butter-colored fly」(亦即「奶油色蒼蠅」之意)縮短而成;這個稱號來自鉤粉蝶(Brimstone),牠們常見於日常環境,通常也是同類中第一個前來報春的使者,而雄性鉤粉蝶的顏色就是顯眼的黃色。
……
其他語文中蝴蝶這個字的字源,大多比英文要清楚。法國人說牠們是「Papillon」,從拉丁文的「Papilio」(意即「帳篷」,也是現代英文中「涼亭」(Pavilion)一字的由來)而來。義大利人則由翅膀的形狀命名,稱呼蝴蝶為「Farfalla」,這個字的複數型「Farfalle」,指的就是常見的領結/蝴蝶結形狀義大利麵。西班牙文的「Mariposa」這個字還有宗教背景,來自「La Santa Maria posa」這句話;意思是「聖母瑪利亞降臨」,大約是比喻自蝴蝶輕盈停駐在花朵上的光景。挪威文的「Sommerfugl」則是可以直譯為「夏日鳥」。然而,所有用來稱呼蝴蝶的字彙中,最具深意的莫過於希臘文中的「Psyche」一字。這個字是許多現在英文字彙的字源,包括心理學(Psychology)、精神科醫師(Psychiatrist)以及靈媒(Psychic);而在希臘文中,這個字的意思是「精神」或是「靈魂」。彼得·馬倫(Peter Marren)解釋道:
最早用蝴蝶來表達哲學與世界觀的,就是古希臘人。他們注意到毛毛蟲會變成彷彿已死、一動不動的蛹,就好像毛毛蟲為自己造了口棺材,但突然之間,蛹又會裂開,從裡面爬出天仙般的蝴蝶。最後,這隻象徵精神的昆蟲飛上天際,再也不受凡塵束縛。
我們用各種不同方式,透過蝴蝶(以及牠們複雜的生命週期)來表述自己對人類世界的看法,古希臘人的作法雖然只是其中一種,但可能是當中最有力量的。
蝴蝶象徵著生與死、天堂與地獄、自由與囚禁、喜悅與哀傷。牠們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你甚至可以說,牠已經進入我們的靈魂;沒有其他生物能與我們的精神結合到這種程度,可以與其相比擬的,或許只有鳥類。如同西元第四世紀的中國哲學家莊子如此寫道:「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
蝴蝶既甜美又苦澀,牠們那轉瞬的美麗是普契尼《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中悲劇主角的靈感來源;宗教畫作裡,蝴蝶常是復活的象徵,或是末日的凶兆,這些我們隨後還會討論。美國拳王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有句名言,說他自己的拳擊風格是「舞起來像蝴蝶,螫起人來像黃蜂」(dance like a butterfly, but sting like a bee.);我們大概可以確定,他不是站在一名熱情鱗翅類昆蟲學家的立場說出這句話,不過他的說法反映了人類社會對蝴蝶的觀察多麼細膩,以及牠們從蟲卵、幼蟲到成蟲的生命過程多令我們著迷。
……
那些在藝術創作中現身的蝴蝶,尤其是所有那些最知名的例子,牠們的含意乍看之下都是一片光明良善。不過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從現代人的觀點去欣賞這些作品,就如彼得·馬倫所說:
藝術家通常不是只為了畫蝴蝶而畫蝴蝶,而是讓牠們成為某種符號、某種抽象概念的化身,背後意涵可能是道德也可能是信仰。在自然世界中,蝴蝶是我們所能找到,形象最接近我們認知的「精神性」的生物,因此牠們常被用來象徵那個超越性的世界,也是我們所歸向的來生在現世的體現……蝴蝶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我們能夠向牠們學習,就像我們能夠向所有生物學習。牠們同時具備真實性與隱喻性,牠們向我們應許來世存在,並在此生讓我們安於己分。
關於此事,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荷蘭文藝復興畫家耶羅尼米斯·波希(Hieronymus Bosch)的作品。他的代表作《人間樂園》(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創作於十六世紀初,當我們細心察看這幅畫,需要花點時間才能從畫中形形色色的人與動物中找出蝴蝶在哪裡(但是只要仔細找找就會發現好幾隻),而畫家在畫中表現這些蝴蝶的方式,則令現代的我們難以理解。
首先,畫中有一隻模樣恐怖的「蝴蝶怪」,牠的身體是男人,但頭卻是一隻蝴蝶(翅膀上有孔雀蛺蝶的眼狀斑,但波希所畫的是不是這種蝴蝶,我們並不清楚);牠將手中利劍刺入一名不幸俘虜的腹中。牠附近的另一隻怪物,是長著鳥頭與鳥爪的牧場褐蝶,正在攻擊另一個受害者。畫中還有一處,是隻小苧麻赤蛺蝶飢渴吸食歐洲薊花朵,但這株歐洲薊卻長在一個胎兒身上。
波希筆下極端的蝴蝶形象到底有什麼含意?這問題直到現在仍讓我們百思難解。過去,顏色單調的牧場褐蝶曾被視為地獄來的間諜,牠翅膀上的小型眼斑效用有如撒旦版的閉路電視,用以察看生人為非作歹情事以備未來參考。就連牧場蛺蝶學名中的屬名「Maniola」,都在紀念牠與黑暗力量之間的關聯;這個字粗略翻譯的意思就是「從冥界來的小靈體」。
即使是現在我們覺得漂亮可愛的那些蝴蝶,過去可能都曾被賦予不祥的意義。以我們花園中的常客「紅紋麗蛺蝶」為例,牠那天鵝絨般的黑色翅膀上有紅色粗斜紋,這樣的配色引發人們各種黑暗想像。這種蝴蝶的英文名字「Admiral」由「Admirable」(值得讚美的)變化而來,反映牠如今受歡迎的程度,但傳統上牠曾經帶有十分兇惡的涵義。彼得·馬倫表示:「紅色是蝴蝶身上很罕見的顏色,現代人覺得紅色好看,但從前的人們卻認為紅色代表災難,與黑暗和火焰相呼應,是地獄的象徵。於是,這種蝴蝶就變成了『從地獄來的蝴蝶』。」
就這樣,在許多中古晚期和文藝復興時代的畫作中,紅紋麗蛺蝶成為邪惡與地獄火焰的象徵,身旁常有白粉蝶相對應,代表天真、純潔與希望。紅紋麗蛺蝶通常位在畫的邊緣,身處陰影中,停駐在凋萎的花或腐爛的果實上面;有的畫家給牠們添上誇張的鳥頭,讓牠們「看起來像是小惡魔」或是墮落的靈魂。彼得·馬倫也指出說,法文中紅紋麗蛺蝶的名字是「Vulcain」,這個字的源頭就是鐵匠之神佛坎(Vulcan)。
……
不論牠們的翅翼是繽紛、簡樸或潔白,各種蝴蝶仍繼續佔領我們的心神。指引我們的哲學、藝術、音樂與文學。蝴蝶的力量亙古不減,牠們從卵到幼再化蛹,最後重生為飛翔的「有翼花」,這無比奇幻的變化如今仍有懾人魔力最後我們引用威廉·華茲華斯的詩歌〈致蝴蝶〉(To a Butterfly),來給予本篇章最完美的收尾:
半小時來,我癡看著你;
黃花兒頂上,你兀自佇立
啊,小蝴蝶!你是沉眠
或是低頭啜飲,我竟無由知悉。
毫無動靜!比那結冰的海洋
更無動靜!但若
清風習習,尋得你在林間蹤跡,
再次唤你高飛遠去
那時,你將何等歡喜!
這片果園是我家田場;
這是我栽的樹,那是我妹妹種的花;
若你翅膀倦了,就在此休養;
把這宿處作你避風的港!
願你常來造訪,莫懼莫慌;
棲這樹枝上,伴我們身旁!
和我們聊聊歌,說說陽光,
還有那些盛夏日子,我們的年少好時光;
童年何其甜美,那時的一日
有如現在的二十天那樣綿長。
IVE watched you now a full half-hour,
Self-poised upon that yellow flower;
And, little Butterfly! indeed
I know not if you sleep or feed.
How motionless!---not frozen seas
More motionless! and then
What joy awaits you, when the breeze
Hath found you out among the trees,
And calls you forth again !
This plot of orchard-ground is ours;
My trees they are, my Sisters flowers;
Here rest your wing when they are weary;
Here lodge as in a sanctuary!
Come often to us, fear no wrong;
Sit near us on the bough!
Well talk of sunshine and of song,
And summer days, when we were young;
Sweet childish days, that were as long
As twenty days are now.
從圖書館的主題分類「自然史」找到這本書,顯然又是一本內容豐富、橫跨文化、歷史、文學、藝術的好書,以下摘要分享〈蝴蝶〉這一個章節。
書名:非凡物種:型塑人類文化、改變世界的25個自然造物
Natural Histories: 25 Extraordinary Species That Have Changed our World
作者:布萊特.衛斯伍德(Brett Westwood)、史蒂芬.摩斯(Stephen Moss)
譯者:張毅瑄
出版社:新樂園
出版日期:2016/11
本書由英國BBC廣播電台團隊,和自然歷史博物館共同製作。由BBC自然歷史製作小組長年編制節目的精準眼光,佐以自然歷史博物館豐厚的館藏,將25個影響人們最深遠的物種,以最生動、易懂的方式呈現,講述最深刻的人與自然故事……
【Excerpt】
〈蝴蝶〉
——美麗的黑暗面
落花
重返枝頭,怎會——
啊,竟是蝴蝶。
荒木田 守武
這是個漫長、艱苦、令人倍感不適的一天。我們在一片雲霧瀰漫的熱帶雨林,位在印尼北部的摩鹿加群島(Molucca Islands)(現名馬鹿古群島〔Maluku Islands〕)這種漫長、不舒適的日子在此地是家常便飯。
亞爾弗德·羅素·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現在又熱又累、滿頭大汗,不過他已在這座位置偏僻、環境惡劣的群島上待了好一陣子,就算做不到「樂活」好歹也已經認命接受現狀。過去五年來他都在忍受這一切,而這種生活還要持續三年,這八年間,他總共收集到十二萬六千只鳥類、蝴蝶與甲蟲的標本,數量驚人。華萊士跟一般的標本採集者很不同,既沒有萬貫家財作為資本,也沒有在科學界身居高位的朋友拉拔他,要靠著在異地尋找新穎物種做成標本賣回英格蘭,才能籌集到未來的旅費。他十四歲就輟學,後來僅靠自學成為博物學家,但這樣的人卻能提出一項理論,對科學界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一年之前,也就是一八五八年,他在倫敦的林奈學會(Linnaean Society of London),面對滿座專家名人,和當時最著名的科學家查爾斯·達爾文同場發表論文。這兩人彼此的研究過程完全獨立,但他們發表的卻是同一套演化理論;他們所提出的這種演化進程機制,後來被稱為「天擇說」。
華萊士高壽而卒,在這漫長的年歲中,他採集過成千上萬的生物,但其中一隻蝴蝶最具特殊意義。當時,在陰暗的樹林中,他先是看到一點金光翩翩閃,接下來,他看得比較清楚了,發現這隻蝴蝶翅膀上是鮮明的金色與黑色紋。最後,這隻蝴蝶停駐在距離他前方幾碼(一碼約零點九公尺)的一朵花上華萊士緩緩向前移動,一度害怕蝴蝶會被自己心跳的咚咚巨響嚇跑,但眼前那隻蝴蝶只忙著大口吸食花蜜,紋絲不動。一寸寸的,他愈靠愈近,終於一揮捕蟲網,抓到了這隻蝴蝶。
即使已有多年蒐集標本的經驗,華萊士仍震懾於這隻蝴蝶純粹的美。他在一八六九年出版的暢銷書《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The Malay Archipelago)中寫道:
這隻昆蟲如此美麗、燦爛,簡直無法以言語形容;在我終於捉到牠的那一刻,我所體驗到的無上喜悦,只有其他博物學家能夠了解。當我將牠從網中取出,輕輕展開那雙輝煌的翅膀,心臟簡直要跳出胸口,血液直衝腦門,幾近昏厥;我過去面臨死亡危機時都不曾有這種經驗。在這一切之後,我還頭痛了一整天。我的情緒興奮到這種程度,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奇怪:原因竟然只是捉到了區區一隻蝴蝶?
華萊士的字裡行間洋溢著熱情,展現他對大自然那種純潔無染的迷戀心緒。這隻昆蟲的確是科學上的新發現,許多人稱牠為「華萊士金鳥翼蝶」(Wallace’s golden birdwing butterfly);牠的學名「Ornithoptera croesus」也在強調牠的斑斕色彩:學名之中的克羅伊斯(Croesus),是西元前第六世紀的呂底亞(Lydia)國王(位於現代土耳其西部),他因國庫裡黃金堆積如山而舉世知名。
維多利亞時代是博物收集家的盛世,華萊士身處在此一盛世的最高峰,大量採集蝴蝶與其他生物。他所收集的標本,以及他詳盡的筆記,在現代博物學家眼中都是無價之寶。我們現在在博物館裡面看到的大部分標本,大多是這些前輩博物學家的血汗成果;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早期,他們遠渡重洋到世界,各地蒐集動植物,過程極其辛苦,而且危險。
美國詩人羅伯·佛斯特(Robert Frost)稱蝴蝶為「不歌唱的飛花」( ‘flowers that fly and all but sing’),這樣的意象如此打動人心;在我們心中,春夏時節野外明媚的風光裡,絕對少不了蝴蝶。另一方面,人們也用蝴蝶來象徵「脆弱」或「輕浮」的感覺。英文裡有個說法叫做「蝴蝶心」(Butterfly mind),就是指一個人像蝴蝶在花叢中流連,在這朵花上短暫停留後又飛到下朵花上一樣,無法專注在一件事上。
……
蝴蝶如此多彩、輕靈,也難怪我們在藝術、文學、宗教、科學等各領域中,都禁不住要表露對牠的想像,當然,也延伸出許多和蝶相關的嗜好活動。蝴蝶的象徵與文化意義,其豐富、多樣與全面,勝於世上任何生物。牠們的色彩與圖紋,牠們曇花一現、轉瞬即逝的生命,牠們的精巧與脫俗,以及最重要的,牠們從僅能在地上枝頭爬動的幼蟲,蛻變為翩翩精靈的神奇過程;這些無一不煽動我們,讓我們對這些美麗生物無限神往。
蝴蝶就連名字由來都有各種神奇的說法。舉例來說,有人認為英文的「Butterfly」一字原本寫作「Flutterby」,「Flutter」是昆蟲翅膀輕輕拍動的樣貌,「Flutterby」就是描寫蝴蝶飛翔的樣子。可惜的是,這個吸引人的說法並非事實另一些人則說,這個字是把「Butter-colored fly」(亦即「奶油色蒼蠅」之意)縮短而成;這個稱號來自鉤粉蝶(Brimstone),牠們常見於日常環境,通常也是同類中第一個前來報春的使者,而雄性鉤粉蝶的顏色就是顯眼的黃色。
……
其他語文中蝴蝶這個字的字源,大多比英文要清楚。法國人說牠們是「Papillon」,從拉丁文的「Papilio」(意即「帳篷」,也是現代英文中「涼亭」(Pavilion)一字的由來)而來。義大利人則由翅膀的形狀命名,稱呼蝴蝶為「Farfalla」,這個字的複數型「Farfalle」,指的就是常見的領結/蝴蝶結形狀義大利麵。西班牙文的「Mariposa」這個字還有宗教背景,來自「La Santa Maria posa」這句話;意思是「聖母瑪利亞降臨」,大約是比喻自蝴蝶輕盈停駐在花朵上的光景。挪威文的「Sommerfugl」則是可以直譯為「夏日鳥」。然而,所有用來稱呼蝴蝶的字彙中,最具深意的莫過於希臘文中的「Psyche」一字。這個字是許多現在英文字彙的字源,包括心理學(Psychology)、精神科醫師(Psychiatrist)以及靈媒(Psychic);而在希臘文中,這個字的意思是「精神」或是「靈魂」。彼得·馬倫(Peter Marren)解釋道:
最早用蝴蝶來表達哲學與世界觀的,就是古希臘人。他們注意到毛毛蟲會變成彷彿已死、一動不動的蛹,就好像毛毛蟲為自己造了口棺材,但突然之間,蛹又會裂開,從裡面爬出天仙般的蝴蝶。最後,這隻象徵精神的昆蟲飛上天際,再也不受凡塵束縛。
我們用各種不同方式,透過蝴蝶(以及牠們複雜的生命週期)來表述自己對人類世界的看法,古希臘人的作法雖然只是其中一種,但可能是當中最有力量的。
蝴蝶象徵著生與死、天堂與地獄、自由與囚禁、喜悅與哀傷。牠們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你甚至可以說,牠已經進入我們的靈魂;沒有其他生物能與我們的精神結合到這種程度,可以與其相比擬的,或許只有鳥類。如同西元第四世紀的中國哲學家莊子如此寫道:「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
蝴蝶既甜美又苦澀,牠們那轉瞬的美麗是普契尼《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中悲劇主角的靈感來源;宗教畫作裡,蝴蝶常是復活的象徵,或是末日的凶兆,這些我們隨後還會討論。美國拳王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有句名言,說他自己的拳擊風格是「舞起來像蝴蝶,螫起人來像黃蜂」(dance like a butterfly, but sting like a bee.);我們大概可以確定,他不是站在一名熱情鱗翅類昆蟲學家的立場說出這句話,不過他的說法反映了人類社會對蝴蝶的觀察多麼細膩,以及牠們從蟲卵、幼蟲到成蟲的生命過程多令我們著迷。
……
那些在藝術創作中現身的蝴蝶,尤其是所有那些最知名的例子,牠們的含意乍看之下都是一片光明良善。不過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從現代人的觀點去欣賞這些作品,就如彼得·馬倫所說:
藝術家通常不是只為了畫蝴蝶而畫蝴蝶,而是讓牠們成為某種符號、某種抽象概念的化身,背後意涵可能是道德也可能是信仰。在自然世界中,蝴蝶是我們所能找到,形象最接近我們認知的「精神性」的生物,因此牠們常被用來象徵那個超越性的世界,也是我們所歸向的來生在現世的體現……蝴蝶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我們能夠向牠們學習,就像我們能夠向所有生物學習。牠們同時具備真實性與隱喻性,牠們向我們應許來世存在,並在此生讓我們安於己分。
關於此事,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荷蘭文藝復興畫家耶羅尼米斯·波希(Hieronymus Bosch)的作品。他的代表作《人間樂園》(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創作於十六世紀初,當我們細心察看這幅畫,需要花點時間才能從畫中形形色色的人與動物中找出蝴蝶在哪裡(但是只要仔細找找就會發現好幾隻),而畫家在畫中表現這些蝴蝶的方式,則令現代的我們難以理解。
首先,畫中有一隻模樣恐怖的「蝴蝶怪」,牠的身體是男人,但頭卻是一隻蝴蝶(翅膀上有孔雀蛺蝶的眼狀斑,但波希所畫的是不是這種蝴蝶,我們並不清楚);牠將手中利劍刺入一名不幸俘虜的腹中。牠附近的另一隻怪物,是長著鳥頭與鳥爪的牧場褐蝶,正在攻擊另一個受害者。畫中還有一處,是隻小苧麻赤蛺蝶飢渴吸食歐洲薊花朵,但這株歐洲薊卻長在一個胎兒身上。
波希筆下極端的蝴蝶形象到底有什麼含意?這問題直到現在仍讓我們百思難解。過去,顏色單調的牧場褐蝶曾被視為地獄來的間諜,牠翅膀上的小型眼斑效用有如撒旦版的閉路電視,用以察看生人為非作歹情事以備未來參考。就連牧場蛺蝶學名中的屬名「Maniola」,都在紀念牠與黑暗力量之間的關聯;這個字粗略翻譯的意思就是「從冥界來的小靈體」。
即使是現在我們覺得漂亮可愛的那些蝴蝶,過去可能都曾被賦予不祥的意義。以我們花園中的常客「紅紋麗蛺蝶」為例,牠那天鵝絨般的黑色翅膀上有紅色粗斜紋,這樣的配色引發人們各種黑暗想像。這種蝴蝶的英文名字「Admiral」由「Admirable」(值得讚美的)變化而來,反映牠如今受歡迎的程度,但傳統上牠曾經帶有十分兇惡的涵義。彼得·馬倫表示:「紅色是蝴蝶身上很罕見的顏色,現代人覺得紅色好看,但從前的人們卻認為紅色代表災難,與黑暗和火焰相呼應,是地獄的象徵。於是,這種蝴蝶就變成了『從地獄來的蝴蝶』。」
就這樣,在許多中古晚期和文藝復興時代的畫作中,紅紋麗蛺蝶成為邪惡與地獄火焰的象徵,身旁常有白粉蝶相對應,代表天真、純潔與希望。紅紋麗蛺蝶通常位在畫的邊緣,身處陰影中,停駐在凋萎的花或腐爛的果實上面;有的畫家給牠們添上誇張的鳥頭,讓牠們「看起來像是小惡魔」或是墮落的靈魂。彼得·馬倫也指出說,法文中紅紋麗蛺蝶的名字是「Vulcain」,這個字的源頭就是鐵匠之神佛坎(Vulcan)。
……
不論牠們的翅翼是繽紛、簡樸或潔白,各種蝴蝶仍繼續佔領我們的心神。指引我們的哲學、藝術、音樂與文學。蝴蝶的力量亙古不減,牠們從卵到幼再化蛹,最後重生為飛翔的「有翼花」,這無比奇幻的變化如今仍有懾人魔力最後我們引用威廉·華茲華斯的詩歌〈致蝴蝶〉(To a Butterfly),來給予本篇章最完美的收尾:
半小時來,我癡看著你;
黃花兒頂上,你兀自佇立
啊,小蝴蝶!你是沉眠
或是低頭啜飲,我竟無由知悉。
毫無動靜!比那結冰的海洋
更無動靜!但若
清風習習,尋得你在林間蹤跡,
再次唤你高飛遠去
那時,你將何等歡喜!
這片果園是我家田場;
這是我栽的樹,那是我妹妹種的花;
若你翅膀倦了,就在此休養;
把這宿處作你避風的港!
願你常來造訪,莫懼莫慌;
棲這樹枝上,伴我們身旁!
和我們聊聊歌,說說陽光,
還有那些盛夏日子,我們的年少好時光;
童年何其甜美,那時的一日
有如現在的二十天那樣綿長。
IVE watched you now a full half-hour,
Self-poised upon that yellow flower;
And, little Butterfly! indeed
I know not if you sleep or feed.
How motionless!---not frozen seas
More motionless! and then
What joy awaits you, when the breeze
Hath found you out among the trees,
And calls you forth again !
This plot of orchard-ground is ours;
My trees they are, my Sisters flowers;
Here rest your wing when they are weary;
Here lodge as in a sanctuary!
Come often to us, fear no wrong;
Sit near us on the bough!
Well talk of sunshine and of song,
And summer days, when we were young;
Sweet childish days, that were as long
As twenty days are now.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上一則: Excerpt:伯利亞·薩克斯(Boria Sax)的《神獸、怪物與人類》下一則: Excerpt:艾比蓋爾.塔克(Abigail Tucker)的《我們為何成為貓奴?》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