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複」與「覆」的異同(二十二)
五、小篆以前的「復」、「複」與「覆」三字的出現頻率:(續)
3﹒《楚辭》裡的「復」字
《楚辭》最早創作者為屈原,是一種具有楚地特色的文學作品,西漢劉向將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集成一書而題為《楚辭》後,才有「楚辭」的專稱。而東漢王逸《楚辭章句》是現存最早的注本,我們以屈原〈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宋玉〈九辯〉、〈招魂〉,景差〈大招〉,賈誼〈惜誓〉,淮南小山〈招隱士〉,東方朔〈七諫〉,嚴夫子〈哀時命〉,王褒〈九懷〉,劉向〈九歎〉,王逸〈九思〉為範圍,注釋的主要根據是南宋洪興祖的《楚辭補注》。
《楚辭》裡的「復」字總共出現17次。
第1、2次「復」字出現在《楚辭.離騷》。〈離騷〉是屈原(342—278B.C.羋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國的貴族,中國文學上第一位有名字的詩人)自述身世、遭遇以及表達心志的自敘詩,前半篇是說明他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之情,後半篇是通過神遊天界欲以身殉的陳述,開創了文學史上的「騷體」的形式,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復」字第1次出現的是:「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步余馬於蘭臯兮,馳椒丘且焉止息。」;第2次出現的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脩吾初服。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我們在「(九) 小篆的「復」字」已經說過了不在重複;「回朕車以復路兮」的「復」是引申義「原來的」;「退將復脩吾初服」的「復」是引申義「回來」。
第3次「復」字出現在《楚辭.九章.哀郢》。〈九章〉是屈原的詩作,屈原被放逐於江南之野,思君念國、憂心罔極而作〈九章〉。〈哀郢〉是哀悼楚國郢都被秦國攻陷、懷王受辱,百姓流離失所的事情。「復」字第3次出現的是:「惟郢路之遼遠兮,江與夏之不可涉。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復。慘鬱鬱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郢路」是「向郢都之路」;「遼遠」是「遙遠」;「江與夏」是「長江與夏水」,「夏水」是「古水名,從湖北沙市東南分江水東出,流經今監利縣北,折東北至沔陽縣治附近入漢水」;「不可涉」是「不能夠渡過」;「忽」是「忽然,感嘆時間過得很快之詞」;「不信」是「不被信任」;「不復」的「復」是本義「返回」,「不復」是「回不去」;「鬱鬱」是「鬱積的樣子」;「不通」是「心情不通暢」;「蹇侘傺」的字音作ㄐ〡ㄢˇㄔㄚˋㄔˋjiǎnchà chì,「蹇」是「楚方言的發語詞,無義」,「侘傺」是「悵然獨立,茫然無所適從」;「含戚」的「戚」是「慽」的假借,「含戚」是「憂傷」。這幾句詩的意思是說:「郢都的歸路是那麼的遙遠啊,長江和夏水也不能夠涉渡;突然被放逐是因為不被信任啊,如今已經歷了九年都未回郢都;愁慘鬱結心情不能舒暢啊,困苦失意而心中鬱積悲苦。」「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復」的「復」是本義「返回」。
第4次「復」字出現在《楚辭.卜居》。〈卜居〉相傳為屈原所作,也有疑為楚人為悼念屈原而記載下來的傳說。〈卜居〉的「居」是音「處世的方法與態度」,託辭「卜問自己應該怎麼處世」,實則表現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敗,反映了心中的憤慨和不滿,八對設問,一以貫之,氣勢充沛,文采斐然,往復盤旋;至於歌頌其堅持真理、不願同流合污的鬥爭精神,感情強烈,此啟人疑為他人口吻。「復」字第4次出現在〈卜居〉的開頭前言,其文作:「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鄣於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往見太卜鄭詹尹,曰:『余有所疑,願因先生決之。』詹尹乃端策拂龜,曰:『君將何以教之?』」「既放」是「已被放逐」;「不得復見」的「復」是引申義「再」,「不得復見」是「不能和楚王再相見」;「竭知」是「竭盡智慧」;「盡忠」是「效忠君王、效忠國家」;「蔽鄣」的「鄣」音ㄓㄤzhāng是「周朝屬國的國名」,這裡是「障」的假借,「蔽障」是「遮蔽、阻撓」;「讒」本是「讒言」,這裡引申作「說壞話的人」;「心煩慮亂」是「心情煩躁,思緒凌亂」,今作「心煩意亂」;「所從」是「所向、所往」;「太卜」是「掌占卜國家吉凶的官員,為六卿之一」;「鄭詹尹」是「鄭氏任詹尹之職,詹尹是對占筮者的稱呼」;「有所疑」是「有些疑惑難解之事」;「因先生」是「從您這裡」;「決之」是「分析判斷」;「端策」是「數計著蓍草」;「拂龜」是「拂去龜殼上的灰塵」;「何以教之」是「以何教我,要我做甚麼」。整段話的意思是說:「屈原被流放後,三年不能和楚王相見。他竭盡智慧效忠國家,卻被進讒小人把他和君王遮蔽阻斷。他心煩意亂,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去見太卜姓鄭的詹尹說:『有些事我疑惑不解,希望通過您的占卜幫助我分析判斷。』鄭詹尹就擺正了蓍草、拂去龜甲上的灰塵,問道:『先生想要我做甚麼?』「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的「復」是引申義「再」。
第5次「復」字出現在《楚辭.漁父》。〈漁父〉是屈原在被流放後,政治上被迫害,個人人生遇到了一種困頓,處在困惡之境下所創作出來的作品;近人也有疑非屈原之作,而是其學生宋玉或戰國時期楚國人所為。〈卜居〉與〈漁父〉都是失意後的吶喊,以問答的方式表現其內心世界;而前者偏重於黑暗政治的揭露,後者主要是表明自己的高尚品德。「漁父」是年紀大的漁夫,蓋遭放逐後憂愁悲嘆,假托遇避世漁父設問答以寄意者也。「復」字出現在最後,其文作:「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莞爾」是「微笑的樣子」;「鼓枻」的「枻」音〡ˋyì是「船槳」,「鼓枻」是「搖擺著船槳」;「滄浪」是「古水名,漢水的支流」;「清」是「清澈」,「濯吾纓」是「洗滌我的帽帶」;「濁」是「污濁」;「濯吾足」是「洗滌我的雙腳」;「遂去」是「於是就離開」;「不復」的「復」是引申義「再」,「不復」是「不再」;「與言」是「和他說話」。整段話的意思是說:「漁父微微一笑,划動船槳離去了,還一邊唱著:『滄浪的水清澈啊,可以洗滌我的帽帶;滄浪的水污濁啊,可以洗滌我的雙腳。』於是就這樣離開了,不再和屈原說話」。「遂去不復與言」的「復」是引申義「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