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複」與「覆」的異同(三十)
五、小篆以前的「復」、「複」與「覆」三字的出現頻率:(續)
7﹒《孟子》裡的「復」字
《孟子》裡「復」字出現了14次。
「復」字第1次出現在《孟子.梁惠王》篇裡,該句話是:「王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王曰」的「王」是「梁惠王(即魏惠王400—319B.C.),姓畢名瑩,魏武侯子,繼位為侯,遷都大梁僭稱梁王」承上省略,「王曰」是「梁惠王說」;「《詩》云」的「《詩》」是「《詩經‧小雅‧巧言》」,「《詩》云」是「《詩經‧小雅‧巧言》上說」;「有復於王者曰」的「復」本是「回答,這裡引申為『報告』」,「有復於王者曰」是「有人對你報告說」;「百鈞」的「鈞」是「重量的單位,為三十斤」,「百鈞」是「三千斤」;「一羽」是「一根羽毛」;「秋毫之末」的「毫」是「毫毛」,「秋毫之末」是「秋天毫毛的末梢」;「輿薪」是「一車的柴草」;「許之」是「同意他,引申為相信他」;「不用恩」是「不願意施恩惠」。整段話的意思是說:「齊宣王很高興地說:『《詩經》說:「別人有什麽心思,我能揣測出來。」這就是說的先生您吧。…』這與用王道統一天下相合又是怎麽一回事呢?』孟子說:『假如有人對你報告說:「我的力量能夠舉得起三千斤重的東西,卻拿不起一根羽毛;視力能夠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卻看不見擺在眼前的一車柴草。』大王您會相信他的話嗎?』宣王說:『當然不會相信。』孟子便接著說:『您的恩惠能夠施及動物,卻偏偏不能夠施及老百姓,是為什麽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願意用力氣拿;一車柴草看不見,是不願意用眼睛看;老百姓不能安居樂業,是君王不願意施恩惠啊。所以大王您沒有用道德來統一天下,是不願意做,而不是做不到。』」「有復於王者曰」的「復」就是從走路行動的「返回、回來」引申為語言行為的「返回、回來」,就是「告訴、回答」的意思。
「復」字第2至4次都出現在《孟子.公孫丑》篇裡,第2次是:「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公孫丑」是「姓公孫名丑,生卒年不詳,戰國時齊人,孟子十七弟子之一,終身未仕,常侍孟子左右,關係密切」;「夫子」是「對於老師的敬稱」;「當路」是「當權,當政」;「管仲」是「姬姓管氏名夷吾(725—645B.C.),字仲,以字行,通稱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任齊國下卿,任內大興改革,重視商業,是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被視為宰相的典範」;「晏子」是「姬姓晏氏名嬰(578—500B.C.),字仲,通稱晏平仲、晏子,齊國萊地夷維人,擔任上大夫之職,輔靈公、莊公、景公三朝,長達五十餘年」;「可復許乎」的「復」是引申義「再」,「許」是「興盛、復興」,「可復許乎」是「可以再度興起來嗎」。整句話的意思是說:「公孫丑問道:『老師您如果在齊國當權主政,那管仲、晏子的功業可以再度復興起來嗎?』」「可復許乎」的「復」是引申義「再」。
「復」字第3次出現在《孟子.公孫丑》篇的是:「『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知言」是「在言談中了解他人的真意」;「詖辭」的「詖」音ㄅ〡ˋbì,是「偏頗、不公正」,「詖辭」是「偏陂、偏向某一方的話」;「所蔽」是「想要遮障隱瞞的地方」;「淫辭」是「放蕩、淫蕩的綺語(華麗無義、不正經、輕浮的言語)」;「所陷」是「沈溺、陷溺而貪瞋、懈怠的地方」;「邪辭」是「邪闢、乖離荒謬的話」;「所離」是「離了正道的地方」;「遁辭」是「推脫逃避、支支吾吾的話」;「所窮」是「困屈、詞窮理屈的地方」;「生於其心」是「在心中產生出來的意念」;「害於其政」的「政」是「治理」,「害於其政」是「損害到所治理的方法」;「發於其政」的「發」是「現露」,「發於其政」是「從治理方法現露出缺點」;「害於其事」是「損害到所進行的事功」;「聖人復起」的「聖人」是「具有特別美德和神聖功業的偉人」,「復」是引申義「再」的意思,「聖人復起」是「聖人若再出現」;「必從吾言」的「從」是「贊同」,「必從吾言」是「必然贊同我的這些話」。整段話的意思是說:「公孫丑又問說:『什麼叫知言呢?』孟子說:『聽了別人偏陂、偏向某一方的話,就知道他的心裡想要遮障隱瞞的地方;聽了別人放蕩、淫蕩的綺語,就知道他的心裡所沈溺、陷溺而貪瞋、懈怠的地方;聽了別人邪闢、乖離荒謬的話,就知道他的心裡所以偏離了正道的地方;聽了別人推脫逃避、支支吾吾的話,就知道他的心裡所以困屈、詞窮理屈的地方。在心中所產生出來的意念,會影響或損害到所治理事物的方法;從治理方法現露出的缺點,就會損害到所進行的事功。聖人若再出現,也必然會贊同我的這些話。』」「聖人復起」的「復」是引申義「再」的意思。
「復」字第4次出現在《孟子.公孫丑》篇的是:「孟子去齊,宿於晝。有欲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應,隱几而臥。客不悅曰:『弟子齊宿而後敢言,夫子臥而不聽,請勿復敢見矣!』曰:『坐!我明語子…』」「去齊」是「離開齊國」;「宿」是「夜宿、過夜」;「晝」是「地名,在齊都臨淄西南邊的近邑」;「為王留行」是「想替齊王留住孟子不讓他走」;「坐而言」是「坐下來然後說明他的來意」;「不應」是「孟子沒有反應、不作回答」;「隱几」的「隱」音〡ㄣˋyìn,是「憑據、倚靠」的意思,「几」是「小桌子,古人席地而坐時背所靠著的坐具」,「隱几」是「倚靠在小桌子上」;「而臥」的「臥」是「睡覺、休息」,「而臥」是「在睡覺、休息」;「不悅」是「不高興」;「齊宿」的「齊」是「齋」的假借字,「宿」是「晚上」,「齋宿」是「齋戒了一晚」;「敢言」是「敢來說這些話」;「臥而不聽」是「倚靠在小桌子上睡著不聽這些話」;「勿復敢見」是「不敢復見、再也不敢來晉見」;「坐」是「你請坐」;「明語子」是「明白的告訴你…」。整段話的意思是說:「孟子離開齊國,在晝邑歇宿。有個想替齊王挽留孟子的人來看孟子,嚴肅地端坐著與孟子談話,孟子卻不理睬他,靠著几案休息。客人很不高興地說:『我是先一天齋戒沐浴後才敢跟您說話,先生睡臥而不聽,今後再也不敢請求見您了。』孟子說:『坐下來!我明白地告訴你,…』「請勿復敢見矣」的「復」是引申義「再」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