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復」、「複」與「覆」的異同(二十四)
2025/09/29 14:54
瀏覽65
迴響0
推薦28
引用0

   「復」、「複」與「覆」的異同(二十四)

五、小篆以前的「復」、「複」與「覆」三字的出現頻率:(續)

3﹒《楚辭》裡的「復」字(再續)

    第10次「復」字出現在《楚辭.九懷.株昭》。〈九懷〉是王褒(90?—51?B.C.字子淵,漢蜀資中人,地當四川資陽,生卒年不詳)創作的騷體詩;「懷」就是「思念、想念」,是說屈原雖被放逐,猶思念其君,憂慮國之傾危而不能忘,借屈原之口抒寫自己對時俗溷亂的憂思及政治理想,結構模仿屈原的《九章》。第9次「復」字在〈株昭〉裡;〈株昭〉是〈九懷〉中的一篇,王褒借追思屈原,抒發對賢者不遇、小人當道的憤懣。「復」字在末尾,其詩作:「鳳皇不翔兮,鶉鴳飛揚。乘虹驂蜺兮,載雲變化。鷦開路兮,後屬青蛇。步驟桂林兮,超驤捲阿。丘陵翔舞兮,谿谷悲歌。神章靈篇兮,赴曲相和。余私娛茲兮,孰哉復加。還顧世俗兮,壞敗罔羅。捲佩將逝兮,涕流滂沱。」「鳳皇不翔」的「皇」是「凰」的假借,「鳳皇不翔」就是「鳳凰不再飛翔」;「鶉鴳」的「鶉」音ㄔㄨㄣˊchún,就是「鵪鶉」是「善走而不善飛的似雛雞小鳥類」,「鴳」音〡ㄢˋyàn,即「鴳雀」,字也作「鷃」,是「小型的鶉屬鳥類」,「鶉鴳」字面是「鵪鶉與鴳雀」,深義指「才能局限者」;「乘虹驂蜺」的「虹、蜺」音「ㄏㄨㄥˊhóng」、「ㄋ〡ˊní」是「彩虹、雨後或日出沒之際天空所出現的彩色弧」,「驂」音「ㄘㄢcān」是「車旁駕車的馬」,這裡是「泛指馬匹」,「乘虹驂蜺」就是「乘坐彩虹而由霓彩來拉車」是「乘駕虹霓升空遠遊」之意;「載雲」是「乘載於雲上」;「鷦」音ㄐ〡ㄠㄇ〡ㄥˊjiāo míng,「」字見於《玉篇》音「糜京切」、《廣韻》音「武兵切」,今音作「ㄇ〡ㄥˊmíng」,字亦作「鷦明」,不是「黄脰雀、桃虫鹪」俗稱「巧婦」的小型食蟲性鳥類「鷦鷯,音ㄐ〡ㄠㄌ〡ㄠˊjiāo liáo」,是「傳說中的神鳥,形似鳳凰,為南方所見」;「後屬」的「屬」音ㄓㄨˇzhǔ,是「跟隨著」,「後屬」是「後面跟隨著」;「步驟」是「或緩行或疾走」;「桂林」是「桂樹林,象徵美好、高潔之處」;「超驤卷阿」是「疾馬昂首騰躍於山阿」;「丘陵翔舞」是「在起伏的山丘歡樂起舞」;「谿谷悲歌」是「溪谷的水潺潺流著」;「神章靈篇」是「提筆寫出神靈的篇章」;「赴曲相和」是「琴瑟齊名而宮商相應和」;「余私娛茲」是「我在這裡自己享受娛樂」;「孰哉復加」的「復」是引申義「再、更」,「孰哉復加」是「有什麼還更加快樂的呢?」;「還顧世俗」的「顧」是「回頭看」,「還顧世俗」是「回頭看人間世俗的一切」;「壞敗」是「敗壞」;「罔羅」的「罔」是「網」的假借,是「捕捉魚的用具」,「羅」是「捕捉禽獸的用具」,「網羅」在這裡是指「綱紀」;「卷佩」的「佩」本是「衣佩,衣帶上的飾物」,這裡代指「衣物」,「卷佩」就是「收拾衣物,收拾行裝」;「將逝」的「逝」是「離去、去而不返」,「將逝」是「將要離去」;「涕流滂沱」的「涕流」是「流鼻涕」,在這裡是指「流眼淚」,「滂沱」本是「雨勢盛大的樣子」,在這裡是「淚多的樣子」。整段詩的意思是說:「鳳凰不能自由翱翔,鵪鶉鷃雀卻任意飛竄。乘駕虹霓升空遠遊,車載彩雲變化萬端;命令鷦鵬前面開路,再叫青蛇緊跟後邊;不快不慢的走在桂林道上,駿馬跨越奇峰高山;在起伏的山丘歡樂起舞,溪谷的流水聲音潺潺;奮筆寫出神靈篇章,琴瑟齊奏宮商相和。我在這裡私自娛悅,哪裡還有這樣歡樂?環顧人間世俗百態,敗壞綱紀誤君誤國;收拾行裝將去遠方,卻思念故國淚流滂沱。」「余私娛茲兮,孰哉復加」的「復」是引申義「再、更」。

    第11至15次「復」字出現在《楚辭.九歎》裡。〈九歎〉是漢劉向(77—6B.C.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高祖弟楚元王劉交的第四代孫。成帝時,改名向,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成《別錄》一書,著有《新序》、《說苑》等書,編訂《戰國策》、《楚辭》等)所撰的,內容為追念屈原忠信的志節,分為〈逢紛〉、〈離世〉、〈怨思〉、〈遠逝〉、〈惜賢〉、〈憂苦〉、〈愍命〉、〈思古〉及〈遠遊〉九個部分。

    第11、12次「復」字出現在〈九歎〉的〈離世〉裡。〈離世〉篇的詩中以屈原口吻,借其被放逐的經歷,表達了對昏君佞臣、國家危局的批判,以及自身政治理想破滅、忠貞不屈的悲傷情懷。第11次詩作:「身衡陷而下沉兮,不可獲而復登;不顧身之卑賤兮,惜皇輿之不興;出國門而端指兮,冀壹寤而錫還。」「衡陷」是「陷落、沒入」;「下沉」是「下降而沒入、倒下」;「不可獲」是「不可能、不能夠」;「復登」的「復」是引申義「再」,「登」是「上、升」,「復登」就是「再登上」;「不顧」是「不顧忌,不管」;「卑賤」是「身分卑微地位低賤」;「皇輿」是「皇帝的車駕,比喻國家」;「不興」是「不能興盛、不能復興」;「出國門」是「離開國都大門,指走出郢都」;「端指」的「端」是「直;正」,「端指」是「指向正前方」;「冀」是「希冀、期盼」;「壹寤」是「一下子覺悟」;「錫還」的「錫」是「賜」的假借字,「賜還」是「賜我回到朝中」。整段詩的意思是說:「車陷泥淖馬也疲憊倒下啊,想要重新上路已經不再可能;我不顧念自身卑微貧賤哪,哀傷的憐惜楚國不能夠復興;我走出郢都而不曾回首哇,卻期望君王覺悟賜我回朝廷」。「不可獲而復登」的「復」是引申義「再」。

    第12「復」字也出現在〈九歎〉的〈離世〉裡,其詩作:「惜師延之浮渚兮,赴汨羅之長流。遵江曲之逶移兮,觸石碕而衡游。波澧澧而揚澆兮,順長瀨之濁流。淩黃沱而下低兮,思還流而復反。」「惜」是「疼惜」;「師延」是「古人名,為殷紂作百里之樂,紂失天下師延抱樂器投濮水而死」;「浮渚」的「渚」音ㄓㄨˇzhǔ,是「小洲,水中的小陸地」,「浮渚」是「浮屍於小沙洲,即投江河而死」;「赴汨羅」是「投赴汨羅江」;「長流」是「綿延的河川」;「逶移」王逸注:「長貌」,是「曲折綿延的樣子」,今作「逶迤」;「石碕」的「碕」音ㄑ〡ˊqí,是「曲折的堤岸」,「石碕」是「曲折的石岸」;「衡游」的「衡」是「橫」的假借字,「游」《說文》「游:旌旗之流也」,有「流動」之義,「橫游」是「轉向橫著走」;「澧澧」的「澧」音ㄌ〡ˇlǐ,是「波浪的聲音」;「澆」本是「澆沃」,這裡是「流動迴旋」;「長瀨」的「瀨」是「急流,很急的水流」,「長瀨」是「湍急江水」;「濁流」是「混濁的水流」;「淩」是「淩駕,乘」;「黃沱」的「沱」音ㄊㄨㄛˊtuó,「黃沱」是「沱江,長江的支流」;「下低」是「下到較低處,順流而下」;「還流」是「轉頭逆流而行」;「復反」的「復」是引申義「再」,「反」是「返」的假借字,這裡是「回頭的路」,「復反」是「再走回頭路」。整段詩的意思是說:「疼惜師延浮屍在小洲上啊,我也將投身汨羅入水流;沿著曲折江水宛轉前進哪,船兒碰到岩岸轉向橫走;水波澎湃急流翻起波浪啊,順著湍急的江水進濁流;乘著沱江波浪順流而下啊,很想扭轉船兒再走回頭。」「思還流而復反」的「復」是引申義「再」。

    第13「復」字出現在〈九歎〉的〈憂苦〉裡。此篇以屈原流放異鄉的悲苦心境為主線,運用玄鶴、明珠等意象,展現對故國的思念和對現實的批判。「復」字出現在開頭第三句,其詩作:「悲余心之悁悁兮,哀故邦之逢殃;辭九年而不復兮,獨煢煢而南行;思余俗之流風兮,心紛錯而不受;遵野莽以呼風兮,步從容於山廋。」「悁悁」是「憂思、憂悶、憂苦悲傷」;「故邦」是「原來的邦國,祖國」;「逢殃」是「遭受災禍、遭受災殃」;「辭九年」是「辭別九年、離開九年」;「不復」的「復」是引申義「回歸」,「不復」是「不能夠回歸」;「煢煢」的「煢」音ㄑㄩㄥˊqióng,《說文解字》「煢:回疾也」,本是「鳥回轉疾飛」,另有同音義近《詩.正月》「惸獨」之「惸」字,見於《周禮.秋官.大司寇》與《詩經.小雅.正月》,而「煢」多見於《楚辭》,「惸」與「煢」應屬南北異體的字,在這裡「煢煢(惸惸)」是「孤獨無依的樣子」;「南行」是「走向南方」;「余俗」是「我家的風俗,指楚國的習俗」;「流風」是「世風,風氣」;「紛錯」是「心緒煩亂」;「不受」是「無法接受,不能忍受」;「野莽」是「山野」;「呼風」是「呼喚風氣(清平)」;「從容」是「舒緩悠閒的樣子,在這裡是慢步行走」;「山廋」的「廋」音ㄙㄡsōu,是「隱匿」,「山廋」是「隱匿在山裡」。整段詩的意思是說:「我心裡一片憂苦悲傷啊,痛惜祖國又遭受禍殃;離開郢都九年不能歸啊,我孑然一身走向南方;想起楚國的污濁世風啊,我心緒煩亂不能忍受;沿著山野我呼喚清平啊,在山裡我慢步的行走。」「辭九年而不復兮」的「復」是引申義「回歸」。

    第14「復」字出現在〈九歎〉的〈思古〉裡。〈思古〉依託於屈原流放沅湘的經歷,借古喻今抒發對忠臣失志的悲憫,並暗含作者身處外戚專權時代的政治苦悶。詩中以「"甘棠枯死」、「蒺棘充庭」隱喻賢愚倒置的政局,借歷史典故諷喻王室傾頹之危,呈現他(屈原)進退失據的生存困境。「復」字出現在中間,其詩作:「興《離騷》之微文兮,冀靈修之壹悟;還余車於南郢兮,復往軌於初古;道修遠其難遷兮,傷余心之不能已。」「興」是「創作」;「離騷」是「屈原作的楚辭篇名」;「微文」是「隱約諷喻的文章」;「靈修」是「有修為之神靈,暗指楚王」;「還余車」是「讓我的馬車返回」;「復往軌於初古」的「復」引申義是「恢復」,「往軌」是「往昔的轍跡,喻先王之道」,「初古」是「遠古,古時候的樣子」,「復往軌於初古」是「恢復先王之道遵循而行,決不改變方向」;「修遠」是「長遠,遙遠」;「難遷」是「難以到達,喻郢都難回」;「傷余心」是「傷害我的心靈,讓我黯然神傷」;「不能已」是「沒有窮盡之時」。整段詩的意思是說:「我作《離騷》是隱約諷喻呀,希望君王您最終能夠醒悟;讓我的馬車能夠返回郢都哇,決不改向遵循先王的道路;郢都道路遙遠我實難回還哪,黯然神傷我始終無法自處。」「復往軌於初古」的「復」引申義是「恢復」。

    第15「復」字出現在〈九歎〉的〈遠遊〉裡。這是〈九歎〉的末篇,全詩圍繞屈原精神展開,開篇以「悲餘性之不可改」表明堅貞的品性,繼而描繪「乘雲太清」、「登昆侖」、「淩太清」等神話,構建遨遊天界的場景。詩中通過「歷祝融」、「謁虞舜」等情節,暗寓對古賢的追思,結尾以「蛟龍乘雲浮兮」的象徵手法收束,凸顯其高潔的志向。「復」字出現在末尾,其詩作:「懷蘭茞之芬芳兮,妒被離而折之;張絳帷以襜襜兮,風邑邑而蔽之;日暾暾其西舍兮,陽焱焱而復顧;聊假日以須臾兮,何騷騷而自故。」「蘭茞」的「茞」音ㄔㄞˇchǎi,是「香草名」,「蘭茞」是「兩種香草,比喻有美質的人」;「芬芳」是「淡雅的香氣,比喻品德高尚」;「被離」的「被」音ㄆ〡pī,是「披」的假借字,「披離」是「分散貌,四散分布的樣子」;「折之」是「摧折離散」;「絳帷」是「紅色帷幕」;「襜襜」的「襜」音ㄔㄢchān,《說文》「襜:衣蔽前」,是「蔽膝,工作時圍於身前的衣物」,重疊字由單字名詞變成雙音節形容詞,就是梅膺祚《字彙》所說的「衣動貌,帷幄、衣袂隨風飄動的樣子」,也可作「盛裝貌」就是《楚辭.九歎.逢紛》「裳襜襜而含風」、《長門賦》「舉帷幄之襜襜」的「搖動的樣子」,在這裡「襜襜」是「衣物鮮豔的樣子」;「邑邑」是「微弱的樣子」;「蔽之」是「阻擋它」;「暾暾」的「暾」音ㄊㄨㄣtūn,是「早晨初升的太陽」,「暾暾」是「明亮、熾盛的樣子」;「西舍」是「西下、西止」;「焱焱」的「焱」音〡ㄢˋyàn,本是「火花、火焰」,「焱焱」是「熱氣熾盛、灼熱」;「復顧」的「復」是引申義「再」,「復顧」是「再次光顧」;「假日」是「假以時日」;「須臾」是「片刻時光」;「騷騷」是「牢騷不止貌」;「自故」是「愁思如故始終不解」。整段詩的意思是說:「懷抱蘭花白芷散發的芬香啊,遭到眾人的嫉妒摧折離散;陳設深紅幕布鮮豔而美好哇,柔柔輕風便被它阻擋沖斷;太陽熾盛明亮的降落西方啊,陽光炎熱勢盛還未及下探;暫且趁此時光得遊戲片刻啊,又何必自尋憂愁自找煩亂。」「陽焱焱而復顧」的「復」是引申義「再」。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