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複」與「覆」的異同(二十一)
五、小篆以前的「復」、「複」與「覆」三字的出現頻率:(續)
2﹒《詩經》裡的「複」與「覆」字 (續)
「覆」字第7、8、9三次都出現在《大雅.抑》裡,這是一首勸諫詩,《毛詩序》說:「《抑》,衛武公刺厲王,亦以自警也。」他藉自警以刺王,是「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的佳作。我們在「(十) 小篆的『復』字」講「南容三復白圭」的時候只說「白圭之玷」,來不及說明《大雅.抑》的詩句,其實還有「夙興夜寐」、「投桃報李」、「耳提面命」、「諄諄告戒」都出自篇詩中;「覆」字出現在第三、九、十一三章,第三章詩作:「其在於今,興迷亂於政;顛覆厥德,荒湛於酒;女雖湛樂從,弗念厥紹;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興迷亂」是「發生混亂並出現困惑」;「於政」是「在國政」;「顛覆」是「傾覆、動亂」;「厥德」是「其德行」;「荒湛」的「湛」音ㄉㄢdān是「媅」的假借,「媅」是「快樂」,「荒湛」是「沉迷於快樂」;「女雖湛樂從」的「女」是「汝」的假借,「女雖湛樂從」是「你只知吃喝和玩樂」;「厥紹」是「所繼承的」;「罔敷」是「不能夠」;「求先王」是「求先王之道」;「克共」的「」音ㄍㄨㄥˇgǒng是「拱」的假借,「執行,推行」的意思,「克共」是「能夠推行」;「明刑」是「明確的法令」。整章詩的意思是說:「如今天下亂紛紛,國政混亂不忍聞;你的德行已敗壞,沉湎酒色醉醺醺;只知吃喝和玩樂,繼承帝業不關心;先王治道不廣求,哪得明法濟蒼生」。「顛覆厥德」的「覆」是本義「覂也,翻轉」。
第九章詩作:「荏染柔木,言緡之絲;溫溫恭人,維德之基;其維哲人,告之話言,順德之行;其維愚人,覆謂我僭;民各有心。」「荏染」是「柔弱的樣子」;「柔木」是「堅韌的好木料」;「言緡之絲」的「言」是「語助詞,無義」,「緍」就是「緡」音ㄇ〡ㄣˊmín本是「釣絲,釣魚用的繩線」,這裡引申作「樂器的弦絲」,「言緡之絲」是「給樂器安上弦絲」:「溫溫」是「溫和的樣子」;「恭人」是「謹慎的人」;「維德之基」是「根基深厚品德高尚」;「哲人」是「明智的人」;「告之」是「奉告於他」;「話言」的「話」是「詁」字之誤,「詁言」是「古之善言,古老的好話」;「順德」是「照著德行的要求做」;「愚人」是「愚蠢之人,糊塗蟲」;「覆謂我僭」的「覆」是由本義「覂也」引申作「反而」,「僭」是「僭越、不討好」,「覆謂我僭」是「反而說我僭越、不知討好」;「民各有心」是「人心各異」。整章詩的意思是說:「既堅又韌的好木料,琴瑟製成把弦調;溫和謹慎老好人,根基深厚品德高;如果你是明智者,古代名言來奉告,馬上實行當作寶;如果你是糊塗蟲,反說僭越不討好;人心各異難意料。」「覆謂我僭」的「覆」是由本義「覂也」引申作「反而」。
第十一章詩作:「昊天孔昭,我生靡樂;視爾夢夢,我心慘慘;誨爾諄諄,聽我藐藐;匪用為教,覆用為虐;借曰未知,亦聿既耄。」「昊天」是「遼闊廣大的天空,蒼天」;「孔昭」是「大放光明,最為明白」;「靡樂」是「没有愉快,不是為享樂而來」;「夢夢」,《說文》「夢:不明也」,「夢夢」是「不明貌,不英明、糊塗」;「慘慘」是「憂戚的樣子、擔心的樣子」;「誨爾」是「教導你」;「諄諄」是「教誨不倦的樣子」;「藐藐」是「不在意的樣子」;「匪用為教」是「不知教你是為了你好」;「覆用為虐」的「覆」是由本義「覂也」引申作「反而」,「虐」是「謔」的假借「戲謔」的意思,「覆用為虐」是「反而當作戲謔之言」;「借曰未知」的「借」是「連詞,假使、假設」,「借曰未知」是「假使說你不懂事」;「亦聿」的「聿」是「語助詞,無義」,「亦聿」是「也就是」;「既耄」是「已經老耄」。整章詩的意思是說:「偉大的蒼天最明白,一生不為享樂來;看你那種糊塗樣,我心煩悶又悲哀;反覆耐心教導你,你既不聽也不睬;不知教你為你好,反而戲謔說起來;如果你要不懂事,那當說我是老癡呆。」「覆用為虐」的「覆」是由本義「覂也」引申作「反而」。
「覆」字第10、11、12次都出現在《大雅.桑柔》裡,這是一首112句的長詩,據說是因為周厲王用小人、行暴政、招來外侮、禍害人民,其臣大夫芮良夫譴責厲王並陳述救國之道而作此詩,我們在「(十九)《詩經》裡的『復』字」已經說過第十一章;現在我們來看出現「覆」字的第10、13、16三章;第十章詩作:「維此聖人,瞻言百里;維彼愚人,覆狂以喜;匪言不能,胡斯畏忌」。「維此聖人」是「只有那聖人」;「瞻言」的「言」是「語助詞,無義」,「瞻言」是「能夠遠望」;「維彼愚人」是「那些愚蠢的人」;「覆狂以喜」的「覆」是由本義「覂也」引申作「反而」,「覆狂以喜」是「反而很狂妄的高興著」;「匪言不能」是「並非不能說」;「胡斯畏忌」是「只是有些顧忌」。整章詩的意思是說:「只有聖人眼明亮,目光遠大百里望;那些愚人卻可悲,獨自高興又狂妄;不是我們不能說,只因顧忌心憂傷!」「覆狂以喜」的「覆」是由本義「覂也」引申作「反而」。
第十三章詩作:「大風有隧,貪人敗類;聽言則對,誦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有隧」是「有其來路」;「敗類」是「品德敗壞、墮落的人」;「聽言」是「好聽的話」;「則對」是「就起而回應」;「誦言」是「難聽的話,諍言」;「匪用其良」是「不肯任用賢良之士」;「覆俾我悖」的「覆」是由本義「覂也」引申作「反而」,「俾」是「致使」,「悖」是「違理」,「覆俾我悖」是「反而把我視為違理狂妄」。整章詩的意思是說:「大風疾吹呼呼響,貪利敗類結成幫;好聽的話語就回應,聽到諍言裝醉樣;賢良之士不肯用,反而視我為悖狂」。「覆俾我悖」的「覆」是由本義「覂也」引申作「反而」。
第十六章詩作:「民之未戾,職盜為寇;涼曰不可,覆背善詈;雖曰匪予,既作爾歌。」「未戾」的「戾」音ㄌ〡ˋlì,《說文》「戾:曲也。从犬出戶下。戾者,身曲戾也」,《段注》「了戾、乖戾、很戾皆其義也。引伸之訓爲罪,見釋詁、詩毛傳。又訓爲至、訓爲來、訓爲止、訓爲待、訓爲定,皆見釋詁、毛傳;皆於曲引伸之」,在這裡作「定也」,「未戾」是「未能安定」;「職盜為寇」是「執政者反成為掠奪百姓的匪寇」;「涼言」的「涼」是「諒」的假借,「諒言」就是「諒直之言,正直信實的說」;「覆背」的「覆」是由本義「覂也」引申作「反而」,「覆背」是「反而在背後」;「善詈」是「大罵」;「匪予」是「以我為非」;「既作爾歌」是「已完成了這首詩歌」。整章詩的意思是說:「百姓不安很慌張,執政為盜掠奪忙。誠懇勸告不聽從,背後反罵我荒唐。雖然遭受你非議,終究我已作歌唱」。「覆背善詈」的「覆」是由本義「覂也」引申作「反而」。
「覆」字第13、14次都出現在《大雅.瞻卬》裡,這是一首諷刺周幽王亂政亡國的詩,我們在「(十四) 小篆的「覆」字」已經說過;第13次是「人有民人,女覆奪之」,「覆」是從本義「覂也」引申作「反而」;第14次是「彼宜有罪,女覆說之」,「覆」也是從本義「覂也」引申作「反而」。
在《詩經》39234字裡,「複」字出現0次。
「覆」字在《詩經》出現14次,出現頻率是萬分之3.568
(14÷39234=3.568333588214304e-4);比現代「覆」字字頻序1269,在總字數1982882次裡出現248次,頻率萬分之1.251(248÷1982882=1.250704782231116e-4)還高萬分之2.317。
其字義裡有《說文》本義「覂也、反也」、「覂也,翻轉」、「傾覆」的意思,也有引申義「覆蔽、遮蓋」、「翻覆」、「反而」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