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復」、「複」與「覆」的異同(二十八)
2025/10/09 06:05
瀏覽36
迴響0
推薦12
引用0

    「復」、「複」與「覆」的異同(二十八)

五、小篆以前的「復」、「複」與「覆」三字的出現頻率:(續)

5﹒《論語》裡的「復」字(續)

    「復」字第4次也出現在《論語.述而》篇,其文句是: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憤」是「心中想瞭解卻有困難」;「啟」是「開導、教導」;「悱」音ㄈㄟˇfěi,是「心裡有意見想表露卻說不出來的樣子」;「發」是「啟發」;「舉一隅」的「隅」音ㄩˊyú,是「角落」,「舉一隅」是「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三隅」是「其它三個方面的東西」;「反」是「反饋,回饋,回復」;「不復」的「復」是引申義「再」,「不復」是「不再教他,不再教給他更多的東西」。整段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瞭解而不得其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表達意見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它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能再教他更多的東西了。」「則不復也」的「復」字是引申義「再」的意思。

    「復」字第5次出現在《論語.鄉黨》篇,其文句是: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君召」是「國君召命」;「使擯」的「擯」音ㄅ〡ㄣˋbìn,本義是「排除,拋棄」,這裡是「儐」的假借,「儐」是「接待賓客的人」,「使儐」就是「擔任『儐』的任務」,「做接待、引導貴賓的工作」;「色」是「臉色,表情」;「勃如」是「肅敬、莊重嚴肅的樣子」;「足」本是「腳」,這裡是「腳步、步伐」;「躩如」的「躩」音ㄐㄩㄝˊjué,本是「跳躍」,引申為「快步」,「躩如」是「腳步迅速的樣子」;「揖所與立」的「揖」是「拱手作禮」,「所與」是「所有參與者」,「立」是「站立的人」,「揖所與立」是「對所有參與者(本方「上儐、承儐、末儐」及對方「上介、承介、末介」)拱手行禮」,詳細說是「先抱拳在胸前向本方參與者行禮,然後面向對方參與者高舉抱拳而後俯身下拜行禮,最後再起身端立抱拳回到原位」;「左右手」是「左邊的人與右邊的人」,這是「傳辭、傳話」的禮儀,詳細說是「先轉身向右聽受傳達的話,面向站在右邊的人拱手行禮,接著轉身再向左傳達話語,也向站在他左邊的人拱手作禮(這是居承儐之位,要是上儐、末儐可能沒有左(右)邊的人省略一部分)」;「衣前後」是「衣服隨之前後飄動」;「襜如」是「衣服前後擺動整齊的樣子」;「趨進」的「趨」是「快步走」,「趨進」是「快步向前去做事」;「翼如」是「恭敬的樣子」;「賓退」是「來賓退位,來賓離開」;「必復命」的「復」是引申義「回報」,「必復命」是「一定向國君回報」;「賓不顧」是「來賓離去不再回頭看」。整段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魯國國君召命孔子擔任「擯」的任務。孔子一接到任命,臉色立刻變得肅敬,速往就職,而腳步迅速不敢怠慢;傳辭時,向站立左右的「上擯」及「末擯」拱手作揖,就在向左向右作揖時,身體自然前俯後仰,此時衣服隨之飄動但不凌亂;儀式進行中,一有任務就快步前進執行,身體仍然保持正直恭敬;儀式最後,恭送外賓離去,一定向國君回報:「賓客已不再回頭了!」「賓退必復命曰」的「復」是引申義「回報」的意思。

   「復」字第6次也出現在《論語.鄉黨》篇,其文句是:「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如也。」「入公門」是「朝廷的大門、國君宮廷之門」;「鞠躬如也」的「鞠」是「彎曲」,「躬」是「身體」,「鞠躬」是「彎著身體」,「鞠躬如也」是「彎著身體表示恭敬的樣子」;「如不容」是「像沒有地方容身一樣,即收斂不放肆之義」;「中門」是「門的正中央」;「履閾」的「閾」音ㄩˋyù,是「門檻」,「履閾」是「踩踏門檻」;「過位」是「經過君主所立之位置、空位」;「色勃如」是「臉色肅敬、臉色顯得莊重嚴肅」;「足躩如」是「腳步顯得迅速輕快」;「其言」是「說話」;「似不足者」是「好像氣息不夠」;「攝齊」是「提起衣服邊緣」;「升堂」是「走上大堂」;「屏氣」是「抑止呼吸、不能出聲,形容敬謹畏懼的樣子」;「似不息」是「像不呼吸一樣」;「出」是「出來的時候」;「降一等」是「下一個臺階」;「逞顏色」是「顯露、展現出來的臉色」;「怡怡如」是「和悅舒展、心情愉快」;「沒階」是「到最末的臺階,下完臺階」;「趨進」是「快步前進、步伐加快」;「翼如」是「姿態端好,如鳥類展翅的樣子」;「復其位」的「復」是本義「返也」,「復其位」是「回到自己的位置」;「踧踖如」是「恭敬謹慎的樣子」。整段話的意思是說:「入朝廷大門時,彎腰鞠躬,像沒有地方容身一樣;不站在門中間,走路不踩門檻;經過君主的座位時,表情莊重,步伐輕快,說話好像氣息不夠;提起衣服邊緣走上堂,彎腰鞠躬,憋住氣像不呼吸一樣;出來時,每下一個臺階,神態舒展,心情愉快;下完臺階後,步伐加快,如同長了翅膀;回到自己的位置後,又顯得恭敬謹慎。」「復其位」的「復」是本義「返也」。

  「復」字第7次出現在《論語.先進》篇,其文句是:「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這段話在「(十) 小篆的「復」字」裡說過,「三復」的「復」是由「往返」引申為「誦讀」;我們現在再仔細研究一下這段話。「南容」是「南宮适(530?—?B.C.)一名韜,字子容,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弟子」;「三復」的「三」是引申義「許多」,「復」的本義是「往來」,引申為「反復,多次」之義,在這裡是對「讀物—《詩經.大雅.蕩之什.抑.五》『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的「反復,多次」誦讀,(「誦讀」承下省略)「三復」是「再三的反復誦讀、多次的反復誦讀」;「白圭」本是「白色的玉石,喻清白之身」,這裡是「白圭之詩句」,指「《詩經.大雅.蕩之什.抑.五》『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的詩句」;「孔子以其兄之子」的「其兄」是「孔子之兄」是「孔孟皮,叔梁紇之妾所生,腳有殘疾」,「之子」是「的小孩」,古人稱「子」兼男女,這裡是「女兒」,「孔子以其兄之子」是「孔子把他哥哥的女兒」;「妻之」的「妻」音ㄑ〡ˋqì,是動詞「嫁」的意思是,「妻之」是「嫁給他」。整段話的意思是說:「南容再三的反覆誦讀『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的詩句,孔子把他哥哥的女兒嫁給他。」「南容三復白圭」的「復」是引申義「反復,多次」。

  「復」字第8、9次都出現在《論語.顏淵》篇,其文句是: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這段話也在「(十) 小篆的「復」字」裡說過,「復禮」的「復」是由「回歸、返回」引申為「實踐」;我們現在再仔細研究一下這段話。「顏淵」是「曹姓顏氏名回(521—481B.C.)字子淵,春秋魯國人,孔子首徒」;「仁」是「仁德,相互親愛寬厚善良的德行,本屬於人與人之間,逐漸擴大為人與萬物之間的關係」;「克己」是「克制自己的私慾」;「復禮」的「復」是引申義「實踐」,「復禮」是「使言行舉止合乎禮的要求」;「一日」本是「有一天」,這裡是「當下、即時」的意思;「天下歸仁」是「所有人都歸服於你的仁德」;「由己」是「由自己支配的事」;「由人」是「依靠別人」;「其目」是「那細目是甚麼」;「非禮」是「不合乎禮的要求的」;「勿視」是「不要觀看」;「勿聽」是「不要以耳聽聞」;「勿言」是「不要談論言說」;「勿動」是「不要有舉止行動」;「不敏」是「不夠聰明」;「事斯語」是「將按照指示去做。」整段話的意思是說:「顏淵問如何實現仁德。孔子說:『約束自己,使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天下的人都會歸向仁德。實現仁德是靠自己的努力,難道還能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具體細目應該怎麼做?』孔子說:『不合禮的事不要看,不合禮的聲音不要聽,不合禮的話不要說,不合禮的事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明,但是願意照著這些話去做。』」兩次「克己復禮」的「復」都是引申義「實踐」。

   在《論語》二十篇11750字裡「復」字出現了9次,出現頻率是

萬分之7.66;(9÷11750=7.659574468085106e-4);

比現代「復」字字頻序703,在總字數1982882次裡出現652次的頻率

萬分之3.288(652÷1982882=3.28814321780116e-4)高兩倍多;

也比《詩經》的萬分之3.313(13÷39234=3.313452617627568e-4)高

萬分之4.347,比《楚辭》的萬分之5(17÷34000=0.0005)高萬分之2.66。

    其字義有本義「返也」,也有引申義「回報」、「反復,多次」、「實踐、履行」、「再」等意思。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