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複」與「覆」的異同(五)
二、「復」字的結構、本義與用法:
1﹒金文的「復」字
因為在甲骨文裡還沒有發現「復」字,所以「復」字從金文說起。
「復」字是由左、右兩部分組成的會意字;(詳見「复、復、覆與複的字形演變」)
左邊的「彳」是形符,《說文》:「彳:小步也。象人脛三屬相連也」,「小步也」就是「緩步慢行、慢步行走」;右邊的「复」是聲符而兼會意,《說文》:「復:往來也。从彳复聲。」「往來」就是「來來往往、進進出出」。吉金文字的「復」是在「复」的右邊加了一個「彳」,以加強表示其「行走」之義,就是「从彳,复聲」;而「散氏盤」的「復」字在「彳、复」之下又增多一個「止」字,似乎要說「有進有出的往來」;從文字結構當然說得通,本來有一個「倒止」是「復」字,「倒止」再加一個「止」還是「復」字;可是在簡帛文字(例如《子彈庫帛書》)裡卻將「彳、止」連成「辵」,我們在簡帛文字裡再詳細說明。
我們找到「小臣逨簋」銘文裡的「復」就是本義。(詳見「小臣逨簋的外觀﹑蓋銘﹑拓本及譯文」)
「小臣逨簋」銘文說的「復歸才牧師」就是說「才返回到『牧師』」,「牧師」是地名,「復歸」就是「返回」,「復」字是本義「往來」、「來來往往、進進出出」;在這裡由「往來」之義因與「歸」合成雙音節詞「復歸」,字義偏指「回來」。
另外,陝西省寶雞市賈村於1963A.D.挖出的「何尊」(現藏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也出現「復」字(詳見「何尊的外觀﹑銘文拓本及譯文」)。
開篇「隹(唯)王初※(遷)宅于(於)成周,復爯(稱)珷(武)王豊(禮)祼(福)自天。」意思是說:「周成王開始遷都成周(洛邑又作雒邑,在今洛陽市),再三斟酌武王的禮儀,舉行了一場福祭,祭禮是從『祭天』開始的。」「福祭」是「禳禍除災的祭禮」(見《說文》、《玉篇》、《廣韻》、《字彙》、《正字通》等書的「禬」字註),因為「成王」是「武王」之子,所以仿照武王舉行「福祭」;「復爯」是「再舉行、又舉辦」,「復爯」的「爯」是「稱」的本字,在甲骨文、金文的字形都只作「爯」,像人用手(爪)拿起拿起一條魚(冉),是「拿起、升舉」的意思,例如《尚書.牧誓》有「稱爾戈」句就是「舉起你們的戈」,「稱」就是「拿起」,這裡引申作「舉行」,「復」字是表示重復的狀語(adverbial),相當於「再、又」,是「復」字從「返回、恢復」之義抽象化的引申義。
- 1樓. 府城古意廣衡藝術郭老師2025/07/28 14:08讚讚好好的!
感謝您與我都欣賞也有按讚了
謝謝光臨!歡迎指教。
非女 於 2025/07/30 09:04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