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復」、「複」與「覆」的異同(六)
2025/07/29 11:35
瀏覽83
迴響0
推薦28
引用0

    」、「」的異同(六)

二、「」字的結構、本義與用法:(續)

1﹒金文的「復」字(續)

    我們接著看頗有名氣的散氏盤」。

    散氏盤(散盤、夨人盤)是西周厲王年間(877-841B.C.)的青銅器,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徑54.6公分,盤底直徑41.4公分,重21.312公斤,盤附雙耳,盤腹飾有夔紋及獸首,高圈足上則為獸面紋飾,原器現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腹內鑄有19行銘文357字,是一份田契。

    銘文講的是散國同夨國爭土地的事情。因為夨國攻打散國的田邑,造成散國損失,於是由夨國割田地二區以為賠償。文中兩段割地樹封的履勘紀錄,緊接著是夨人與散氏參與定界的見證名單,末段則為割地後盟誓立契的實景(在豆國新宮東廷)原屬夨人土地第一區的三員首長與第二區的二名主管相繼盟誓,確定守約後,將所割田地繪圖,交由夨氏執守,史正仲農則執左券以為文書之認證。

    銘文開頭說:用夨※(踐)散邑,迺(乃)即散用田。眉(履):自※(瀗)涉以南,至于(於)大沽,一奉(封)。以陟,二奉(封),至于(於)邊柳、復涉※(瀗),陟雩摣※※(<阜美>)以西,奉(封)于(於)播城。…」意思是說:「這次是為了散國同夨國爭土地的事情而實地履勘。夨(音ㄗㄜˋzè)人把『瀗』地給『,以後都是』的田獵之地。實測從『瀗』涉水向南到大沽,是第一個疆界點。然後爬上登高處,是第二個疆界點,延長到了邊柳。再回到從『瀗』涉水的地方,登高爬上雩摣※※(<阜美>)以西,在播城再設立疆界點。」「雩摣※※(<阜美>)」應該是地名,有「雩」字可能是平台可行「祈雨祭」的地方,「<阜美>」應該是叫「美」音的高地,「雩摣※※<阜美>」可能是「雩摣<阜美>」兩個地名或「雩摣、<阜美>」三個地名;「邊柳」也可能是「邊、柳」兩個地名「復」是「再回到」的意思,也已經是引申義「再、又過它的形體有些不同,在「復」的「」之右下方、「彳」的下方增加了一個「止」字,從大篆繁化、增飾」的角度看」本來就有「倒止」,在「倒止」旁邊增加「止」字是可以的;就字義而言,用「倒止」來表達「行於故道、往來」之意,似乎有「出、」沒有「回、,這個與「倒止」反方向的「止」字正好補足「回、」之義,也算恰當。但是沒想到,「復」字「从彳聲」的「彳」與其下方的「止」靠近以後,使人把「彳、止」合成「辵」,使「復」字成為異體字<辶复>」,讓人認不出原本的「復」字,雖屬「意外」,卻有欠妥之處。

    小臣逨簋」、「何尊」、「散氏盤」得知,吉金文字裡的「復」字有作「返回、回來」之本義,也有引申作「再、又」或「再回到」之義。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