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說,宇宙緣起是一個悖論,所以佛教有祖師將宇宙緣起歸結為「無始無明」自然就是一個悖論,而且佛教講的是性空(不生不滅),而「無始」是一個永恆的概念(有),兩者立場是對立的。
但有人會質疑,《雜阿含經‧卷十‧二六七》有言:「眾生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生死。」講的不就是「無始無明」緣起嗎?其中癥結差異在於,佛陀講的緣起法指的是「世間法」的「煩惱」緣起,但後來一些祖師將其延伸為「形上法」的「宇宙」緣起,所以後來的宇宙緣起法便會遇到悖論。
其實,佛陀除了很聰明的將自己的佛法定義在世間法的範疇以避免悖論外,同時也認為「有業報而無作者」(《雜阿含經‧卷十三‧三三五》),一切都是因緣相續的緣起法,所以有業行相續,但沒有起始造作者。又如(三五〇)經亦云:「多聞聖弟子不作是念:『何所有故此有?何所起故此起?何所無故此無?何所滅故此滅?」不必去問為什麼會這樣,這是無記(無法解說的)。
因此,人對生命緣起應該「不要執著」,《雜阿含經‧卷十二‧二九六》:「此眾生從何來?於此沒(歿)當何之?……無所著者,自得涅槃。」而般若系的《金剛經》也是主張「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都是強調「不要執著」。至於後來的大乘會用「不生不滅」、「無生無滅」等抽象隱諱字眼來解釋生命緣起,應該也是人們一直強求有一個緣起和究竟的答案,所以只好拋出這樣的虛擬解釋吧。
其實,「不可說」是對的,現代的量子力學不也是說「不確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之所以測不準不是儀器不夠精確,而是自然界的本質原本如斯,既然說不出答案,那就不要執著吧。(對於「說不出答案」或許有很多人會覺得很沮喪,但那未嘗不是還不能不執著呢?)
●結論:話再講回一開篇的「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它就是不確定性原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註一:自反性,根結到究竟,自己違反自己,譬如「一切皆空」,如此話成立,則本句亦應為空,不成立。
註二:就牛頓力學來說,宇宙是自己無始無終而獨立存在的;但就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來說,宇宙並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