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人,佛陀在世時的真實人性佛陀更有助於我們效法學習,所以不必將佛陀無限上綱為上帝或宇宙的法體,這樣我們反而無法企及,而且會淪為把祂當成一尊大仙來崇拜,從修行變成消災祈福。
1、人性化的佛陀:佛是覺醒的意思,釋迦牟尼是已覺悟者,同時也是阿羅漢,其實當時沙門的領袖,很多也是用佛、世尊(薄伽梵)、世雄(大雄)等來尊稱其至高成就的教主(阿羅漢則是成就者),並不限於佛教。釋迦和教內其他阿羅漢不同之處在於,當時的佛法(緣起法、十二因緣、四聖諦)是祂悟出來的,其他羅漢是聲聞祂的教法而悟道;而且祂具有其他羅漢沒有的強大說法能力,很多羅漢甚至都只想自我解脫而已;另外就是佛陀擁有更高的智慧和神通。
但釋迦跟其他羅漢有一個共同點:都還活著(有餘涅槃),滅度才是永恆的解脫(無餘涅槃),所以在活著時,雖然他們的煩惱都已除盡且不再生起,但還是有「習氣」,也就是當人的一些自然或習慣反應,譬如佛陀跟一般人一樣仍需吃飯睡覺(但需求量降至最低)、對事物會有反應(但反應會降至最低),並非如想像的一直處於三昧禪定狀態,而醒來時就是一尊會發光的大仙,佛陀在世時,也跟教徒一樣,剃髮、著裟、化緣(乞食)、依時作息、會生病,不說你還認不出來,《阿含經》就多次記載有人因不認識佛陀,拒絕布施給祂,還對祂粗口(當然後來都被教化了)。
《阿含經》中多處記載佛陀會不悅、駡人(訶)癡愚、為教團與弟子傷腦等。就理論來講,這些反應都是習氣,並不因而構成煩惱生起,所以也不會累積。不過《雜阿含.二七二》記載,佛陀曾因新進比丘為了小事吵架而責備他們,之後獨自出去化緣坐禪,後來自己覺得不妥,又被梵天勸回去,回去後祂換了個溫和臉色又召集眾僧說法,教化他們(「表現微相,令諸比丘敢來奉見」)。不過,這完全無礙於一個還在有餘涅槃階段的人性化佛陀,而且是更真實的人間佛陀。
2、佛陀真實的樣貌:頭上有肉髻(並非髮髻,象徵法王天生的王冠,這耆那教教主塑像也有)、全身發光……,統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一般人對佛陀的形象印象,不過這當然是被後世聖化過的,佛陀在世時跟我們一般人並無不同,不然民眾跟外道見到祂的聖貌就直接拜服了,怎會有那麼多波折?但跟隨祂一齊出家的堂弟阿難(又稱阿難陀)、異母弟難陀(不要跟阿難陀搞混)都是教團的首席美男子,基於家族遺傳,佛陀相貌應該不差。另外,佛陀是王家出身,成道後身邊還總是有侍者服侍,而且很快就拓展佛教勢力、打入國王社交圈(當時兩個大國的國王都跟佛陀友好,對教團拓展很有助益),可見應該也很有尊貴氣質。
3、佛陀並非那麼富貴:佛陀祖國只是一個城邦小國,採部落共和制,祂父親是被選出來的領袖,所以說佛陀是王子,但王位並非世襲的。在當時戰國時代,佛陀的小祖國處於被攻佔的危機,後來佛陀在世時,祂的祖國就被消滅了,祂的釋迦族甚至被屠殺滅族,可見佛陀並非傳說中那麼養尊處優,所以與其用「非轉輪聖王即是如來」、「四門遊觀」來美化佛陀的華麗出生與出家過程,不如還原史實,佛陀是在內憂外患和當時鋒頭正盛的沙門運動下,去尋求徹底解脫之道。當時耆那教的教主大雄,也是一位小國王子,也曾結婚生子,兩人可能有類似的精神境遇,不同的是,大雄的雙親是信奉耆那教義斷食而死,可見其家族道心堅毅,並非外傳的是雙親早亡因而厭世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