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我們對釋迦牟尼那個時代的誤解
2025/06/01 20:05
瀏覽264
迴響0
推薦6
引用0

跟所有歷史、聖人都被編整、美化過一樣,佛教也不例外,但強調「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的佛教,是最應該以原本樣貌被世人認知的,同時也唯有認知史實,才能認清純粹的「根本佛教」——釋迦在世時親傳的教法。以下列舉世人現今普遍對根本佛教的一些誤解,還原人間佛陀與人性佛陀,這樣我們「人」才能效法祂。

1、婆羅門勢力不再但仍健在:隨著王權的發展,當時印度已經結束由婆羅門藉掌握神權進而控制王權的吠陀時代,進入十六強國時代,這時很類似中國的戰國時代,除了幾個大國另外還有許多小國,而此時也是百家爭鳴、商業起飛的年代,因此包括佛教在內的諸多新興教派趁機大量崛起,稱為「沙門思潮」。這時婆羅門雖不能再藉神權控制王權,但仍是最大宗教勢力,只是化整為零的存在,甚至因為流落民間而擴散他的影響力,這從印度至今仍根深蒂固堅守種姓制度就可以理解。

2、佛教並非婆羅門的改革者:由於藉由吠陀天啟,造成祭祀萬能與婆羅門至上、種姓制度的極端不公,所以當初出家修行的諸教派(統稱沙門)就反對婆羅門的這些核心教義,而且佛陀也制定新教義、戒律,也成立新教團、制度(以剃髮和袈裟為標誌),所以就像中華民國並非清朝的改革者,而是推翻者一樣,佛教並非婆羅門的改革者而是推翻者。印度教才是婆羅門教的改革者,又如基督教反對猶太教上帝只愛猶太人的教義(應該博愛世人),但繼承它的上帝和《塔納赫》為舊約聖經,這才是改革者。

3、佛教並非當時最大教派:印度人相信梵天、祭祀、種姓一直沒有改變,所以婆羅門仍是最大教派,但它的內部改革者已成為沙門的一環。除此之外,還有被佛教稱為六師外道的,連佛教一共七大非婆羅門教派,其中最大的教派是耆那教,它們雖然同時期,但耆那教比佛教更早建立教團與勢力,甚至佛教很多次要教義都脫胎於耆那教,佛教勢力當時約居於沙門的第二或第三。

4、佛教壯大原因是政治而非群眾:因為佛陀主張種姓平等,所以很多人以為佛教的壯大是受到廣大平民、奴隸、賤民的支持,但事實並非如此(見5.),大凡一個教派能正式登上歷史舞台,除了本身有一定的影響力外,主要依靠的還是政治力,而政治考量中,第一是制衡或打擊舊勢力,二是方便教化人民。印度國王為了打擊婆羅門勢力於是扶植耆那教和佛教,並利用它們業報的觀念教化人民,而初期耆那教還更占優勢。

5、民間支持佛教最力的是商人而非底層:「商人為原始佛教之基礎,農民則殊少信教者,此為印度佛教滅亡原因之一。」(佛光大辭典:商人)因為在當時強大的階級制度壓迫下,除了經商致富的商人與地主外,龐大的底層奴隸、賤民根本自顧不暇,所以面對大量的乞食沙門,民間供養最力的是有錢的商人,經裡稱之為「長者」,商人之所以大量供養沙門乃源於供養婆羅門的信仰和傳統,他們希望藉此祈福贖罪、避免墜入惡道地獄但能生天; 而另一個原因是,商人無法在種姓制度不可變的婆羅門獲得宗教地位,但佛教可以讓他們獲得宗教地位,乃至證得果位。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