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看待佛說
除了上述的方法論、內容不夠準確,佛陀的修行理論也並不完整,最主要的是因為佛陀否認有神我與靈魂,但又沒有明確說明如此一來,那是誰跟色接觸,產生受想行識?又是誰在承載業障與輪迴?其他諸如祂以六根接觸六塵產生六識的認識論,便顯得粗糙,譬如何謂意根、法塵並未說明清楚,以今日認知神經科學/心理學來講,佛陀的認識論只能說是原始的直觀分析。又如祂教授的不淨觀導致很多弟子自殺、著魔殺人;對四果的授記與自記頗有爭議;對自殺的態度曖昧不明;當然還有祂太過匪夷所思的神通與神話……。
但,在非科學時代,這樣的現象與疏漏是必然的,東西方早期偉大思想家皆然,我們自然不必苛究,但也應該認清這個事實,不要陷入「聖言量」的窠臼,主要是應該理解佛陀的精神,祂提供了一個理論與方法,輔助修行人沿著這方向去修行,但這個理論與方法並不需要拘泥,「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終究時代在進步,對宇宙與生命都有更精確的解釋,淪為基本教義派並不是美事。
˙結論
最後回歸題目的探討,佛陀講的是自悟的修行理論與方法,還不是哲學,因為哲學必須包含本體論(宇宙超越現象最根本的存在,佛教稱為實相)、宇宙緣起論、認識論,前兩者是佛陀不談的十四無記範疇,認識論則如前所言只是原始的直觀分析。至於佛說是真理,如果脫去信仰的外衣,自然也不是。
佛陀之後的一些祖師也提出一些理論,但他們也一樣是無法證實的辯證結果,有人說龍樹用邏輯證明了空性,瑜伽行派用因明學證明了唯識學(但兩者又是對立的),依我看來,他們壓根兒都沒有「證實」甚麼,只是用「自我設定的基本原則」去進行推導、譬喻,所以結果也只適用於自家自派,並不被他家他派所接受,所以不能說是普世真理。(註3)
其實,對信徒來說,他們的工作並不是力辯佛說或佛法是真理,而是佛陀和祖師的理論與方法確實有助於他們修行,這才符合時代的認知,並對自己真的有大利益。
註3、猶如北宋邵雍的《皇極經世書》藉由《易經》原理推導出宇宙與地球壽命,其結果遠遠少於現代科學測量結果,而且無法解釋,在推導時間之前的那些考古發現存在的事實。於是某些人只能堅持現代科學不見得為對,而且《易經》不見得錯來狡辯,而那也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因為用《易經》無法登陸月球與火星,但現代科學能,終究是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