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三量法,佛教也會用「辯證法」,也就是「用辯論去論證」。所謂「論證」便是在可靠的前提和路徑下去推導可靠的結論,所以辯證法便是先對問題提出假設的解答,再透過辯論去辯證假設解答的缺陷,然後修正、再假設、再辯論……,讓答案愈趨完美。
緣起法、四聖諦、十二因緣等佛陀核心「教法」都是佛陀對當時印度流行的學說「兼融並蓄+辯證修正」後的產物,而且當時的教派也很流行找對方辯論(其實「踢館」的成分比較大,因而也常常搞出人命,修行人何必如此呢?)。至於被併為三十七道品的各種「修法」因為是大部分教派的「共法」(共通科目),彼此差不多,倒沒太大紛爭。
不過,在非科學時代,辯證法也經常會有謬誤。1)最基本的假設(可靠的前提)往往是先驗的,即直觀便知不用再驗證,如人有生最後一定有死,類比物質、現象、地球、宇宙生起最後一定會衰滅。但,辯證法的先驗基本假設往往也會帶有自我直觀的主觀性錯誤,譬如古人只有物質的概念,沒有能量、波的概念,所以當他們討論最小的物質(量子,佛教稱為「極微」)時往往還是用物質的概念去想像,這樣的結果於今日觀之,自然是不正確的。2)辯論經常會淪為詭辯、狡辯,《阿含經》稱其為「蒺䔧論」、「二種論」等,目的在鬥倒對方而非討論真理。更有甚者,為了鬥倒對方,也會使用扭曲、抹黑、人格謀殺等戰術,因而辯論經常會演變成傷害案。3)辯證法最主要缺陷是,辯論的勝負往往是取決於辯論技巧和裁決人士的權力,譬如史上幾次正式佛佛或佛道辯論的勝負,裁決者就是國王。結論就是,辯證法只是哲學方法,對現象和問題提出一個說得過去的假設,並不是證實法,不能證明什麼。
˙佛說的神話與事實不合
如上所言,就方法論而言,佛陀有「說了」甚麼,但並未「證實」甚麼,此外,佛陀說的內容也大量擷取當時的印度神話,譬如組成物質的是地水火風四大、世界有四大洲、地底是四大輪、天上是二十八天……都與現實世界不同。有人辯稱,佛陀是佛眼,看得跟我們一般人不同,此說當然是狡辯,因為佛陀要人「如實觀察」,當然要依凡人肉眼所見,怎會是佛眼所見?且佛眼指的也不是祂看的現象和凡人不一樣,而是祂能看透一切有形、無形之法。
所以,信徒相信佛說完全基於「聖言量」,但佛陀在世時就有弟子懷疑佛陀所說的真理性,甚至到了部派佛教時,說一切有部還直說:「佛生身定非無漏。」「世尊亦有不如義言;佛所說經,非皆了義,佛自說有不了義經。」否認佛陀在世時為絕對聖人,如此一來佛陀在世時所說自當非為絕對正確。( 這種「依法不依人」的態度真叫人欣賞!)而另有一些派別不但相信佛說為唯一真理,還將佛陀不斷絕對聖化,然後再假稱佛說來宣揚自己教派的理念,這個反而顯得更突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