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應的來源,是神召還是自覺?
2025/02/19 13:15
瀏覽213
迴響0
推薦5
引用0
不論教別,長期念佛、念經、持咒、靜坐、冥想、祈禱、禮拜的人大抵都會有一種感覺:好似「感應」變強了!除了對一些事務的見解常有突然的開通外,對一些事情的預知好似也變強了,譬如經常搭車的人在無特別計算的情況下,常能很快搭上車不用久候,而且很多時候幾乎是無縫接軌;又如烏鴉嘴,一語成讖(但強要「逼牌」就沒用)。當然會有人反駁,這都是機率或是自我的心理解釋附會罷了。好吧,那我只好承認,有一陣子我特別容易夢到不久後的景象,而且畫面幾乎相同,這應該就不是機率,而是感應變強了(註)。
大抵,有宗教經驗的人都不會否認有感應現象(但強要去附會解釋或策動發生也是沒必要的,乃至會有反效果),問題反而是為什麼會有感應現象?如果相信他度(以神佛之力超越)的人會認為這是神召,是神佛給予的感召;如果相信自度(以自我之力超越)的人會認為這是自覺,因自我的心靜了,所以感應力(我與外界的磁場共振, 現代說法是量子糾纏)便自然增強了。
一開始我跟多數人一樣,認為這是神召,因為文化環境時常在傳遞這種蒙神恩寵的訊息,而且能被神召也是一種榮耀與庇佑,所以大多人都自然而且樂得接受。但後來我就感覺不對勁,神明隨時盯著我這些小事幹嘛?這樣不但我沒了隱私權,而且小事不都應該自己處理嗎?這樣神明才能去做更多利益眾生的事。所以這些小感應都是我們的自覺(但大事還是會有神召的成分),譬如,你能看到不久後的景象,如果「第六感」能有一些下意識的感應,那它能做一些下意識的預設和安排也是很自然的,只是這還不是當今腦科學研究的領域。
上面談的是靈感會「感應」,但有時靈感還會「促動發生」(原理也是共振和糾纏),譬如想要一件東西,沒多久就有人送上或在路上看到,就這樣輕鬆的手到擒來;又或者,想到要做一件事,然後相關的諸多因緣就都聚集了——不過,小願易成,大願還是要靠自己的修為福報(我非常反對「我一動心念,宇宙的力量就向我集中」這樣只靠冥想就想成功的理論, 而且據我觀察,發瘋的比發達的還多),所以我並不鼓勵大小事都向神明祈求,相反的還應該思考,如何自立自度,並幫神明多奉獻一點,讓祂更能去利益眾生,否則淪為神明的媽寶,也不是所樂見的。
註:後來念經結束後,我就祈請不要出現預示,結果就很少再出現了。 因為如果沒有一定的善念跟正道基礎,也沒打算持續修煉( 真正的修煉是要付出代價的),那麼開發超能力未必是好事。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