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第九章
在冗長的對話之後,作者插入一整章醫治瞎子生動的故事。作者似乎是用這個醫治的故事來強化前面耶穌在猶太人面前的宣告﹕我是世界的光。這個光使信祂的人眼睛得以看見;不信的人(自以為看見的人)仍然活在黑暗的罪中。這個故事也預備我們進入第十章﹕好牧者的論述。
耶穌過去的時候,看見一個人生來是瞎眼的。 2 門徒問耶穌說:「拉比,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 3 耶穌回答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上帝的作為來。 4 趁著白日,我們必須做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 5 我在世上的時候,是世上的光。」 6 耶穌說了這話,就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泥抹在瞎子的眼睛上, 7 對他說:「你往西羅亞池子裏去洗。」(西羅亞翻出來就是「奉差遣」。) 他去一洗,回頭就看見了。 8 他的鄰舍和那素常見他是討飯的,就說:「這不是那從前坐討飯的人嗎?」 9 有人說:「是他」;又有人說:「不是,卻是像他。」他自己說:「是我。」 10 他們對他說:「你的眼睛是怎麼開的呢?」 11 他回答說:「有一個人,名叫耶穌,他和泥抹我的眼睛,對我說:『你往西羅亞 池子去洗。』我去一洗,就看見了。」 12 他們說:「那個人在哪裏?」他說:「我不知道。」
1-12 和第五章耶穌「看見」一個躺了38年的病人,然後施行醫治一樣,現在耶穌「看見」一個生來就瞎眼的人。作者用「看見」來啟動一個行動;這是上帝主權的行動。在行動之前有對話;這次是耶穌和門徒之間的對話。這次的對話是有關罪和苦難的問題(theodicy)。這是當時的人很習慣的想法,如同約伯的朋友一樣(苦難一定是犯罪的結果)。但對一個生下來就瞎眼的人,我們很難套用這個公式。這是門徒所感到困惑的事。如果不是他自己的罪,難道是他父母的罪連累到他們的孩子?(雖然廣義的來說,所有的苦難都是人類起初墮落的結果。而且有些苦難也確實是某些特定的罪所造成的。)是不是他的父母在懷他的時候跑到異教的廟裏去敬拜他們的神?
耶穌直接否定他們的想法。雖然在路加福音13:2-5和約翰福音5:14,耶穌沒有否定苦難和罪的關連,但祂也警告不可隨便作表面的連結。在這裏,耶穌從一個全然不同的角度 – 上帝的目的(so that⋯)- 來看這件事,就是要在他(瞎子)身上藉著耶穌所要成就的,再次顯出上帝的作為。耶穌不是要探討瞎眼的因。
「白日」(5)是指耶穌在世上時的日子,因為祂是世界的光。門徒要和祂一起作工,但在一起的時間不多了。他們必須趁著白日趕快作。黑夜則指耶穌離開門徒的時候。對約翰當時和後來的讀者,這個故事不單是一個神蹟,更是一個路標,指向上帝的作為,藉著所差來的,將光帶給那生活在暗中的人。約翰要告訴他的讀者,那個被長久期待的彌賽亞就是耶穌。耶穌的神蹟就是一個明證。 對那些拒絕光的猶太人領袖和拒絕相信福音的人,當耶穌離開時,就是黑夜降臨之時。
雖然很多學者嘗試解釋耶穌為什麼用唾沫和泥土抹瞎子的眼睛(7),我們實在很難知道祂這樣作的意義[1]。但耶穌要瞎子到西羅亞池子去洗的意義就和「西羅亞」的意思有關。西羅亞的意思就是奉差遣[2]。誰是奉差遣的呢?以賽亞8:6說,「猶太人拒絕西羅亞的水。」現在他們拒絕耶穌。創世記49:10也提到「西羅(賜平安者)」;而住棚節慶典的水也是從「西羅亞」打來的。如果耶穌就是那位奉差遣的,那麼祂叫瞎子去西羅亞洗的意義就很清楚了。
整個事件的主導者是耶穌。醫治瞎子的不是他的順從,也不是西羅亞池子的水,而是那位奉差遣而來的耶穌。現在耶穌從這個故事中暫時消失,但是祂仍然是接下來一連串(不同人之間)對話的中心人物。
13 他們把從前瞎眼的人帶到法利賽人那裏。 14 耶穌和泥開他眼睛的日子是安息日。 15 法利賽人也問他是怎麼得看見的。瞎子對他們說:「他把泥抹在我的眼睛上,我去一洗,就看見了。」 16 法利賽人中有的說:「這個人不是從上帝來的,因為他不守安息日。」又有人說:「一個罪人怎能行這樣的神蹟呢?」他們就起了紛爭。 17 他們又對瞎子說:「他既然開了你的眼睛,你說他是怎樣的人呢?」他說:「是個先知。」 18 猶太人不信他從前是瞎眼,後來能看見的,等到叫了他的父母來, 19 問他們說:「這是你們的兒子嗎?你們說他生來是瞎眼的,如今怎麼能看見了呢?」 20 他父母回答說:「他是我們的兒子,生來就瞎眼,這是我們知道的。 21 至於他如今怎麼能看見,我們卻不知道;是誰開了他的眼睛,我們也不知道。他已經成了人,你們問他吧,他自己必能說。」 22 他父母說這話,是怕猶太人;因為猶太人已經商議定了,若有認耶穌是基督的,要把他趕出會堂。 23 因此他父母說:「他已經成了人,你們問他吧。」 24 所以法利賽人第二次叫了那從前瞎眼的人來,對他說:「你該將榮耀歸給上帝,我們知道這人是個罪人。」 25 他說:「他是個罪人不是,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從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見了。」 26 他們就問他說:「他向你做甚麼?是怎麼開了你的眼睛呢?」 27 他回答說:「我方才告訴你們,你們不聽,為甚麼又要聽呢?莫非你們也要作他的門徒嗎?」 28 他們就罵他說:「你是他的門徒;我們是摩西的門徒。 29 上帝對摩西說話是我們知道的;只是這個人,我們不知道他從哪裏來!」 30 那人回答說:「他開了我的眼睛,你們竟不知道他從哪裏來,這真是奇怪! 31 我們知道上帝不聽罪人,惟有敬奉上帝、遵行他旨意的,上帝才聽他。 32 從創世以來,未曾聽見有人把生來是瞎子的眼睛開了。 33 這人若不是從上帝來的,甚麼也不能做。」 34 他們回答說:「你全然生在罪孽中,還要教訓我們嗎?」於是把他趕出去了。
13-34 耶穌醫治瞎子的方法(以唾沫和泥)不斷的被提出(6,11,14,15)。但重點好像不在方法,而是在祂醫治的時間﹕安息日。按照猶太人律法對安息日39項禁止作的事,和泥是屬於其中的一項。這才是質問瞎子的法利賽人所關心的﹕如果他們對安息日的解釋是正確的,那麼一個破壞律法的人怎麼可能是從上帝來的(他必定是假先知,申13:1-5)。但是又沒有人能解釋﹕如果這人不是從上帝來的(上帝不會使用一個有罪的人行神蹟吧!),那麼他所行的神蹟(開了瞎子的眼睛)又怎麼解釋呢?因此他們之中也起了紛爭。
對得到醫治的瞎子來說,律法不是重點,要緊的是他現在可以看見,上帝的醫治發生在他的身上。對那個所不認識卻醫治他的耶穌,他直覺的回答是﹕他是先知。
法利賽人(猶太人)轉而質問瞎子的父母。他們並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答案,反而更確定一個事實﹕這個人生來就是瞎子,而現在可以看見。
法利賽人再次質問這個被醫好的瞎子。但是他們不再管這個神蹟是否發生,眼前最重要的就是否定耶穌,認定祂是個罪人。但瞎子並不妥協於他們的壓力,他堅持自己的認定﹕「從前我是瞎眼的,如今能看見了。」法利賽人再次問他如何得到醫治,想要在他的見證裏找漏洞卻得不到。他們沒想到,這個瞎子對他們的態度從防衛變成攻擊﹕「莫非你們也要作祂的門徒?」
猶太人的憤怒與回答再次讓我們看到問題的癥結﹕他們不知道耶穌是從那裏來。這是他們和耶穌之間最大的矛盾。耶穌很清楚自己從那裏來,瞎子也很清楚,因此他用他們的回答反擊並嘲笑他們(30-33)﹕自稱摩西門徒的人竟然不知道一個開了瞎子眼睛的人是從那裏來。注意約翰在這裏交叉使用「知道」,「不知道」來諷刺法利賽人的自相矛盾。瞎子用很單純的邏輯和人的經驗與共識(我們知道,31-32)來對抗法利賽人的自以為知(他們落在狹隘的律法主義裏)。瞎子最後一句話(33)是一個簡明的信仰告白﹕「這人若不是從上帝來的,什麼也不能作。」
法利賽人眼看不能改變什麼,就訴諸這個人的瞎眼與罪的關連,將他趕出會堂。雖然他被猶太人棄絕(casted out),但我們知道,信靠祂的人,祂總不丟棄(cast out, 6:37)。這就是為什麼耶穌再次出現在他面前的原因。耶穌遇見他絕非偶然,而是上帝計劃中的事。
35 耶穌聽說他們把他趕出去,後來遇見他,就說:「你信上帝的兒子嗎?」 36 他回答說:「主啊,誰是上帝的兒子,叫我信他呢?」 37 耶穌說:「你已經看見他,現在和你說話的就是他。」 38 他說:「主啊,我信!」就拜耶穌。 39 耶穌說:「我為審判到這世上來,叫不能看見的,可以看見;能看見的,反瞎了眼。」 40 同他在那裏的法利賽人聽見這話,就說:「難道我們也瞎了眼嗎?」 41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若瞎了眼,就沒有罪了;但如今你們說『我們能看見』, 所以你們的罪還在。」
35-41 在這段經文裏,耶穌很清楚的把自己和人子(上帝的兒子[3]道成肉身)畫上等號。這個得醫治的瞎子也以信心和行動作出最適當的回應﹕主阿我信,就拜耶穌。瞎子的「知道」反應在他的行動上面。他的行動超出對人的尊敬和感謝,是對真神的敬拜和信靠。瞎子不僅肉眼得到醫治,他心靈的眼睛也被打開了。這也是耶穌再次遇見這人的主要原因。肉體得醫治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指標,指向那位道成肉身的人子,就是1:51所說的「更大的事」,叫我們能夠藉著信心與祂建立永恆的關係。這種認識不是人憑著肉眼(或是法利賽人的知)能看得見,乃是藉著被上帝打開的心眼。
3:17耶穌說,上帝差祂的兒子來,不是要定世人的罪。(3:17)而這裏卻說﹕我為審判到這世上來(9:39)。這兩節聖經是否矛盾?我們必須這樣看,前者指的是審判的行動,後者指的是耶穌(光)來到世上所自然產生的結果(將信與不信的分開)。審判不是祂來的目的而是自然衍生的果效。
這裏說的看見或是眼瞎顯然是像徵性的語言。真正的瞎眼不是肉體的,而是他的靈無法感應上帝的真光。這樣的人以為自己能夠看見(滿足於律法上的義),所以他們拒絕真光,拒絕拯救,因此他們的罪無法得到赦免,他們的罪仍然在他們的身上(參馬可3:29; Heb.6:4-6, 10:26-31; 1 Jn. 5:16-17)。
對一個猶豫不能決定信主的人,或是信主以後遭受逼迫的人,這段經文應該有很強烈的鼓勵作用。
這段瞎子的記載也顯示猶太教和基督教最大的差異。猶太人認定上帝藉著摩西將祂的心意啟示給他們。他們以為上帝的律法不僅藉著摩西五經,也藉著世代相傳的傳統留下來。這樣猶太人寧願守著摩西的律法,當摩西的門徒,而不願和一個來歷不明的人(耶穌)發生關係。這也是約翰福音所要說的﹕如果他們正確的了解摩西所寫的,他們必會緊緊抓住他所寫的基督(5:39-40),在末後摩西要控告他們的不信(5:45-46)。到頭來,問題的核心是在解經(Hermeneutics)上面﹕如何明白先前的啟示是指向耶穌這個人和他所教導的新啟示。同樣的問題滲透在所有的福音書裏。約翰說,「律法本是藉著摩西傳的」,但他堅持,上帝完全的啟示是由基督耶穌而來(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