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d by Eugene Hsu, Posted with authors permission)
創世記裡的人物故事 (許信靖翻譯)
前言
創世記就像核桃的殼把整本聖經包在裡面,它記錄所有事情的起源,而聖經裡每一件後來發生的事,都是創世記裡所發生的第一件事後續的發展。因此,創世記必須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我們也必須注意它裡面不同的主題。
創世記1:1說,「起初上帝創造天地。」聖靈藉著從這個起初的創造「生出」一個接一個的「好」東西來。創世記也記錄了最早歷史裡的一連串世代,每一個世代都從前面的世代生出,新的世代從舊的世代蛻變而來。
同樣,父與子的關係不斷的被提出來,不僅列在族譜上,也強調亞當和他的兒子們,挪亞和他的兒子們,亞伯拉罕和他的兒子們,以撒和他的兒子們,雅各和他的兒子們等等。在每一個父子關係裡,兒子要繼承父親的信心,即使必須用新的方式,成為新類型的人物,甚至超越他們的父親,進入新的境界,承擔新的責任。
這些上帝之城裡的英雄,他們對上帝的信心,和他們信心的本質是創世記的焦點。
英雄主義可能是一種危險的觀念。世俗世界的英雄觀和聖經的英雄觀是絕然不同的,但基督徒卻常常不知不覺的接受世俗的英雄觀。世俗世界裡的英雄通常顯明自己、家庭、和社會的榮耀,這是世俗文學著作裡所標榜的英雄本色。他們可以為了此榮耀殺人或犧牲自己的生命。
但基督徒不以此種榮耀為動機,他們的動機是基督(上帝)的榮耀。如果驕傲是撒旦的原罪,那麼謙卑和忍耐則是基督徒最重要的德性。基督徒將自己的榮耀丟在地上,好叫上帝的榮耀顯明出來,因為他們知道,只有上帝能夠賜給人真正的榮耀。這樣,基督徒生活的動力來自外在上帝的命令和旨意,而不是來自自身內在的榮耀感。
榮耀是人對自我價值、自我衡量的感覺。人既是上帝藉著自己的形像所造的,他確實是尊貴和重要的存有。但這種尊貴的價值感絕對不是來自人自己內在的感覺,而必須來自上帝從上頭來的呼召,知道我們是屬於祂的人。
世俗的英雄常常要從羞辱和卑賤中爭取並保護自己的尊嚴和榮耀,但基督徒的英雄,例如耶穌和使徒們,則甘願背起十字架,即使必須赤身露體曝露在公眾面前,承受那無與倫比的羞辱
世俗的英雄為了護衛他的名聲而行動,甚至為此殺人,但基督徒的英雄卻願意忍受毀謗,只求上帝最後的申冤。世俗的人堅持自己的立場,護衛自己的權利,但基督徒只護衛上帝的主權,為此,他願意放棄自己的所有,為了護衛和平。創世記裡有一個例子,當非利士人不斷掠奪以撒所挖的井,以撒所作的只是離開那個地方,到別處去挖另一個井。從世人的眼光來看,這種態度實在既不光彩又沒有尊嚴。(26:12-22)
從世俗的角度來看,亞伯拉罕要妻子撒萊告訴埃及法老是他的妹妹這件事,也同樣是不光彩的事。很多基督徒也認同這樣的解釋而指責亞伯拉罕。其實(我們在下面會說明)亞伯拉罕這樣作是出於信心,為了保守上帝的國度,只是他那時的信心還不成熟。也因此上帝不但沒有責備他,更為他申冤。
世界的人要救自己,保護自己的榮譽。但基督徒只相信上帝的拯救,相信上帝對日用飲食的供應,即使可能喪失生命也不叫上帝失望。世界的英雄尋求一個充滿榮耀而尊嚴的死,基督徒卻預備好要為義受逼迫,甚至犧牲性命。我們通常立刻想到耶穌的榜樣,但在創世記裡我們會遇見約瑟。約瑟就是一個寧死也不願意背叛上帝的例子,但上帝藉著波提法的手保存了約瑟的性命,為了要成就祂的目的。
最後,世界的人不相信也不信靠上帝的國度,他們就為自己造了自己的國度。他們甚至甘願為他們的國度拋妻棄子,不管這個國度是對是錯。但亞伯拉罕離開自己的父家和土地,是為了事奉那永生的上帝。
在這本書裡,我們要從幾個例子來看何為真正的英雄主義。那是來自對上帝的信心,而不是來自個人的榮耀感。我們要探究這些人如何以信心回應上帝的呼召。
我們將看到,真實的信心是謝恩,不是驕傲和奪取。
我們將看到,真實的信心是敬拜神,不是榮耀自己。
我們將看到,真實的信心是安息和忍耐,不是焦慮和不耐。
我們將看到,真實的信心是順服,不是悖逆。
我們將看到,真實的信心運作在一個忠信的族群裡,即使面對強暴和壓迫,仍然信靠上帝。
我們將看到,真實的信心不斷與神摔跤,為了得到祂的祝福;不是與人摔跤。
我們將看到,真實的信心是服事人,而不是奴役別人。
我們將看到,真實的信心所帶來的果實是將上帝的福氣和救恩帶進世界裡。
第一章 信心與謝恩(亞當和該隱的故事)
創世記第一章告訴我們,上帝在創造萬物之後就造了人。祂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1:26)。」
基督徒應該都熟悉這節聖經,卻常常忽略它所隱藏的爆發力。事實上,這節聖經所說的令人難以置信。為什麼?因為它告訴我們,人是這位造天地的上帝,藉著自己的形像獨特的創造(不是進化論所說的從低等動物演化來的)。上帝造了世界之後,又照著祂的形像與樣式造人來治理世界。除非我們明白上帝創造人的奇妙和偉大的目的,我們實在很難體會人後來墮落的深度和受的藉著耶穌基督拯救人的偉大。
人的榮耀
讓我們從創世記前幾節經文來認識人這個新的物種。首先上帝使光照在黑暗的世界裡,這樣祂能夠看到所有創造的細節,也只有光能夠將上帝美妙的創造顯明出來。然後上帝就展開祂的工作。我們這按照上帝形像被造的人也一樣,我們需要有光才能工作。
上帝使一個無形的世界成為有形。人的工作也是如此,藉著上帝所賜的智慧來開發塑造這個世界,成為美麗的地方。
上帝將各樣東西放進一個原來空虛的世界。人也一樣,要生養眾多,遍滿全地。
上帝將海洋和陸地分開,並生出菜蔬,建立整個生態環境。人也要這樣作。
上帝將光體放入空中。哇!難道人也會作這樣的事?天使心裡嘀咕著。
這些正是人按照上帝的形像受造的意義,不是嗎?人不是蟲,而是上帝的兒子(路3:38),不僅僅只是歷史舞台上的小角色,而是要作上帝所造之世界在地上的首領(captain)。
其他有關人奇妙的事記在創世記第二章。在伊甸園裡上帝給第一個人亞當第一件工作(創2:15)。上帝指定兩件事:修理美化這個園子,並且要好好的看守它。
上帝要亞當美化這個世界,伊甸園是他第一個工作計劃。他要去耕耘美化這塊地。亞當要從這個園子裡所有的材料來裝扮它,美化它,然後要將整個世界蛻變成為上帝榮耀的城。
在亞當開始工作之前,他必須先研究,去了解整個園子。科學實驗是藝術創作的基礎,正如上帝藉著光開始祂的創造。如果亞當越懂得土壤的酸度,他就會是一個更好的園丁。越懂得幾何,就會是越棒的建築師...越懂得自己,就會是一個更聰明的人。
但亞當需要一個幫手來完成他的工作。其他的動物也可以是他的幫手,它們能夠生蛋給他吃,替他拉車,給他羊毛作衣服...甚至也能藉著它們本能的行為教導亞當一些功課來治理這個世界。例如,亞當觀察螞蟻的習慣,就認識了上帝攝理的原則(箴言6:6-8)。這樣,動物能夠幫助亞當更加認識自己和這個世界,幫助他來建造一個榮耀上帝的世界。
亞當第一個智慧來自觀察動物的成雙成對。每一種動物都有合適的配對。然而對亞當來說,所有的動物中沒有一個適合作他的配偶。從這個觀察當中,亞當知道,改變世界的工作不會是由他獨自完成的。人的工作必須有一社會的層面:男人需要女人來幫助他,甚至必須形成一個社會體系來成就更大的事。所以,上帝說:「這人獨居不好(2:18)。」
這是何等的特權,人要在上帝之下來管理世界和其中所有的東西,上帝賦予他君王的地位。但這還不是亞當最崇高和最奇妙的榮耀。
這樣,上帝將伊甸園交在亞當的手裡由他看守。看守就是防衛保護的意思。亞當的責任是防備那可能的入侵者。他必須堅定的確認這是上帝的園子。要了解這一點,我們必須認清,伊甸園不僅僅是一塊普通的地,那是上帝的聖所,是祂在地上的寶座所在的地方。就像後來的會幕和聖殿,伊甸園是上帝和百姓會面和審判的地方。亞當要保護的就是這樣的處所,他是上帝設立的祭司(像後來的祭司一樣)。後來當亞當失敗時,基路伯(天使)就被召取代亞當,來看管這個地方(3:24)。
這樣我們就明白亞當被交付的任務是何等重大。當然王不可能將看管王宮的任務隨便交給任何人,只能交給祂最信賴也最有能力的人。這個取代亞當的基路伯當然沒話說,但我們要記得,這個工作原先是交給亞當的。基路伯是上帝的第二選擇(在亞當失敗以後)。我們可以想像上帝說:「我們相信我們所造的人。」當祂將園子的鑰匙交個亞當時說:「看好這個園子和其中所有的東西,保護你的妻子,保守你自己的心,你要維持這個地方的聖潔。」(這也讓我們看見,上帝造人時,抵擋上帝的勢力已經存在了。)
上帝要亞當夏娃明白什麼叫做持守聖潔,就安排了一個動物來接近他們。這隻蛇對伊甸園的攻擊其實沒有什麼神秘或複雜之處。蛇沒有直接攻擊亞當,而是對夏娃下手。它說「上帝說謊」,直接對上上帝的話。但亞當作為守護者有責任保護園子和他的妻子,他應該直接斥責撒旦,將它趕出樂園。亞當應該如同戰士和祭司挺身而出,防衛上帝的聖所。這原是亞當來自上帝聖潔的呼召。
我們知道伊甸園坐落在一座山上,因為有四條河流從它出來。在聖經裡,上帝常常在山上與人相會。在摩烈山上,亞伯拉罕獻以撒;在西乃山,上帝會見摩西和長老們;在錫安山上,上帝建造祂的城;在迦密山上,上帝擊敗了巴力的先知;耶穌在山上教訓門徒(登上寶訓);最後在各各他山上,耶穌被釘十字架,粉碎了撒旦的頭,完成祂救贖的工作。
誰能登上耶和華的聖山?誰站在世界的頂端?誰站在最高處,從那裡觀看世界?是獅子還是狐狸?是基路伯還是撒拉弗?都不是,是亞當。
上帝以父對子的關係對亞當說話,將世界交在亞當手裡。上帝要亞當將祂所造的世界蛻變,從榮耀以致榮耀。亞當有上帝所賜的特權來護衛祂在地上的寶座,對付祂的敵人-撒旦。
上帝在六天之內將世界從混沌空虛的狀態帶出來。上帝開始這個工作,然後將它交在亞當手裡。亞當的工作就是要繼續上帝起初創造的工作,將世界逐步蛻變,從榮耀到榮耀。為了掌握這個世界,他首先將所有的動物命名分類,然後要逐步推展他偉大的事業。他要學習紡織,學習將衣服染色;他要學習挖掘金子,並造成首飾和其他美麗的東西。這四條河要引導他去探究地的四極,不斷發現新的事物,發掘上帝創造的奇妙。在這期間亞當也會遇見需要他必須平息的困難,使這些困難變成人的益處,便歸榮耀與上帝。
這個工作無可限量- 會越來越複製,但也越來越宏偉。在這個過程中,亞當和他的後裔不斷的將榮耀歸還給神,他們自己也要改變,成長而趨成熟,從榮耀以致榮耀。
偉大的工作需要長久的時間和周詳的計劃。當亞當成熟時,亞當的視野要超越一天或一星期的工作,他要開始計劃一個長程的事業,經年累月的努力,他和他的後裔要成為上帝偉大設計的一部分,每個人要貢獻自己的一份心力。
這是人被造時的榮耀和目的。大衛想到這裡時不禁讚歎說:「當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什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什麼,你竟眷顧他(詩篇8:3-4)。」月亮和星辰是偉大奇妙的東西,相較之下,人不過是蟲,為什麼上帝要特別看顧我們呢?但大衛不這麼想。沒錯,月亮和星辰是偉大奇妙的東西,但上帝卻將特別的能力與權柄賜給人來管理它們。人一定有其獨特之處。
大衛繼續唱道,「你叫他比上帝微小一點,並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5-6)。」但人的榮耀不止這些,上帝要賜他更大的冠冕。人要從孩童的事情做起,上帝要將掌管萬物的責任交給他。
在討論人的尊貴和特權之後,讓我們來看人蛻變世界的工作。
世界蛻變的模式(The pattern of world-transformation)
上帝可以瞬間創造這世界,也可以用60億年的時間,但祂卻選擇用六天創造。這裡面有其特殊的意義。上帝為祂(按照自己形像)所造的人設立一工作的模式。這世界是為人而設計,而上帝創造世界的模式也成為人繼續其工作的原型(prototype),用伊甸園和世界裡的材料使世界蛻變成一個完美的聖城,從榮耀以致榮耀。(這應該也是使徒及基督徒跟隨並效法耶穌的意義- 耶穌所開始之新的創造由門徒來繼續完成。)
上帝從無變有的創造是獨一無二的工作,人無法複製。(我們說「從無變有」,意思是上帝不是用祂自己身上,或已經存在的東西來創造)但從那個已造好的世界開始,人能夠複製上帝所作的。上帝將光帶進黑暗,將無形變有形,給沒有名字的取名字,將世界規劃分配成不同的國度。。。這些都是具有上帝形像的人可以仿效的事。
我們可以將上帝在創世記1:2-2:4的行動分成五個連續的步驟。
第一,上帝將起初的創造(混沌空虛的地)拿在手上。上帝不需要用手來創造,祂只要藉著祂的話和祂的靈。這樣,人在造東西的時候,也是先將所需的材料拿在手上。和上帝一樣,人必須將名字和話語放在他所要造的東西上。上帝思想,並且吐氣在祂的行動上面,人也一樣思想而後行動。
第二,上帝重新建構祂的創造,這是前三天的工作。上帝將光和暗分開,將地上的水和天上的水分開,將陸地和海洋分開。這樣,世界一步步的被分開重建,越來越有秩序,在每一階段結束時上帝都說「好」,意謂下一階段會更好。
人不斷也難免泡製上帝的作法。如果我將書本從書架上挪走,我就破壞了原先書房裡的秩序,重新擺設。如果我從地裡挖出金子,然後將它加熱,使雜質和金子分開,我也是在作重建的工作。我們所有的工作都是按照這種模式進行 - 分開而後重組。
第三,上帝作分配的工作。這是後三天的行動。上帝將空中賜給光體,將海洋賜給魚,將地給飛鳥,走獸,最後將所有的東西賜給人。這個分配的動作是改造的工作必然的步驟。在完成一件工作後,我可能作三件事:(1)我將它保留給自己;(2)我把它給送出去;(3)我可以和別人交換。
第四,上帝為祂每天所作的作評估:「上帝看著是好的」,「上帝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評估通常在使用和享受之前,在吃之前總會先嘗試看看。做飯菜的人在大家嚐第一口時總會問大家「味道如何?」這個問題不是在大家吃完之後,而是在分給大家吃第一口時問的。
第五,上帝滿意自己的工作而休息。上帝在第七日的安息和祂的創造脫不了關係。上帝在祂的創造裡休息了,這是祂在地上的殿。後來摩西造的會幕坐落在以色列人安營的中間;所羅門造的聖殿則建在應許之地的中心。在評估了自己所造的世界後,上帝說「甚好」,就停止創造,並開始享受它。同樣,如果我們所嚐的湯好喝,我們就開始享用整碗的湯,也許再來第二碗。
這五個簡單的動作是任何創造的必然步驟。我們必須明白,效法上帝不必是驚天動地的事,而是自然的事。我們在每天平凡的事情上都是這樣的做。例如:倒一杯水給人。
1. 我從櫃子裡拿出一個杯子。
2. 我改變了櫃子的秩序,將一個杯子從櫃子裡分開(正如上帝將天上和地上的水分開,騰出空間)
2a. 我手握著水龍頭
2b. 我將水從水管裡分出來,放在杯子裡。現在我有了一個新的東西(一杯水)
3. 我將水分配給你。
4. 你嚐了這杯水。你可能覺得不好喝(因為水管很久沒有使用),也可能覺得好喝(因為口渴)。
5. 如果好喝,你就享受水所帶來的解渴功用。
我們藉著這種簡單平凡的步驟,不停的、也無可避免的在模仿上帝建造世界的步驟。這樣,我們生活裡的每一件事都是神聖的。所有的人,不論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都在他們的工作上模仿上帝。所以我們區分義或不義,不在於工作本身,而是伴隨工作的態度或信心。
在創世記2-3章我們看到上帝對信心的要求。在這五階段的行動外,上帝加了一條:感謝。這是人的自覺,是對上帝的主權和王權的認定。這個感謝的步驟常常是緊跟在第一個步驟之後。
感謝是什麼?這是對上帝的讚美,也表明我們對祂的信賴與依靠。人不會感謝自己,上帝也不會為創造世界而感謝自己。但是當我感謝某人時,我承認他為我作了某件事而表達感激之意。
羅馬書1:21說,「因為他們雖然知道上帝,卻不當作上帝榮耀祂,也不感謝祂。」這是人墮落之後的情形,但起初不是這樣。在第六天結束前,上帝將所有的動物帶來給亞當命名。隔天就是安息日,這是亞當來到上帝面前敬拜感謝的日子,要將上帝的園子獻在祂面前。
亞當給動物命名有特殊的意義。這不是重建的行為。為某樣東西命名就是將它放在手上(第一步)。我們無法在不知名的東西上作任何事,所以亞當將手按在動物的身上命名。在做任何事之前,亞當必須先感謝,承認上帝的主權。換言之,亞當不能空手來到上帝面前,他必須帶著上帝賜給他的東西來獻與上帝。這包括亞當將來要成就的事工,就是要靠著重建和重新分配,將榮耀歸與上帝。
亞當做事的六個步驟:
1. 亞當將手按在東西上。
2. 亞當為這東西(禮物)獻上感謝。這個禱告是信心的告白,和他的工作無關。
3. 亞當然後將手上的東西分開重建。
4. 亞當將作好的東西分給人:10%要在安息日獻與上帝,讓上帝評估他的工作,也代表將上帝所賜(已被亞當重建)的東西歸還祂。這是表現在工作上的信心(雅各書2:18)。
5. 亞當和其他人也要評估他的工作。
6. 亞當的作品要讓所有的人享受,更要成為獻給上帝馨香之氣。
這是亞當犯罪前的情形。我們應該注意到兩層的意義。第一,這些步驟是在時間裡進行。初期看作「好」的,在後期不一定仍然被看為「好」。如同一個小孩子被評為佳作的畫,一個大人同樣的畫就不會被讚美了。這是人類歷史進展的本質。人手所作的工不會長久,總是被新的東西(更成熟的東西)所取代。
第二,這六個步驟是榮耀的行動。人是上帝美化世界的代理人。世界的創造是榮耀的,但人要使它更榮耀。藉著蛻變的過程,上帝的榮耀和旨意也越發顯著。這是時間,成長,成熟的奧秘,這意謂,人所作的即使是一件至微小的事,上帝的榮耀都能夠被彰顯出來。
從這兩個意義來看,我們知道人所有的工作都是過度性質,隨著時間而褪色(例如畫)。這樣人的工作算什麼?有人以為,這是為了訓練亞當,讓人得到造就。這當然沒有錯,但更重要的是,這些工作的價值在於它們將上帝和祂的榮耀一點一點的顯明出來,即使它們本身不會長久存在。
世界就這樣的蛻變,從榮耀以致榮耀。每一世代的人承繼並發揚前一世代傳下來的遺產。更新更好的東西取代舊的、褪了色的東西;新的知識取代過時的知識和方法。
在這個蛻變的模型下,我們能夠更清楚認識亞當犯罪的本質和罪所帶來的破壞。
人和世界的沉淪
不幸的是,這個美化的步驟被人破壞了。亞當的罪就是出在這個過程的第二步,拒絕將感謝獻與上帝。當他的手拿著「禁果」時(第一步),並且準備吃的時候(第三步),他無法感謝上帝。這樣,亞當的原罪就是沒有把上帝當上帝來榮耀祂。亞當要按照自己的意思來作重建的工作。這樣,亞當就失敗了。
在該隱的身上(創4)這個現象就更加明顯了。
1. 該隱將受造物拿在手上,打算將它重建為一座人的城。
2. 該隱不但不感謝上帝,也不表達對祂的依靠,更不感謝任何人。
3. 該隱將挪得之地蛻變成以諾的罪惡之城。
4. 該隱將他的成果分給他的子孫。
5. 上帝下來評估他的工作,認定那是邪惡的。
6. 上帝定意用洪水毀滅它們。
人不再繼續美化世界,而是使它越來越污穢。人沒有使上帝的旨意越來越顯明,而是越來越模糊。除非這個敗壞的過程被止住,否則世界的滅亡指日可待。上帝用洪水滅絕世界之後,應許不再容許這個過程發生。上帝要在人還年輕時就出手干預(創8:21),這是預表耶穌基督所要完成拯救的工作,特別是祂要代替人的罪死,止息上帝的憤怒,並因祂的復活將祂所要拯救的人帶進上帝復原的國度。
耶穌在祂國度的中心設立了一個聖禮來重建我們的心思意念,導正我們生活的方向。這個聖禮就是聖餐,它恢復這六個步驟的行動綱領(下一章)。
結論:
亞當是一個新生兒。作為一個懵懂無知的孩子,亞當需要孩童似的信心:單純的順服上帝,信靠祂權柄的帶領。亞當在上帝和蛇之間 選擇了後者,使自己成為權威。
亞當以為他使自己成長變為聰明,其實是使自己變得愚拙,比嬰孩不如。他將自己降低到獸的水平(羅1:21-23)。如果亞當夏娃將他們的眼睛定焦在上帝身上,愛祂並且信靠祂,他們將會越來越成熟以致不朽,如同上帝一樣。然而他們的眼睛卻轉到蛇身上,他們就越來越敗壞,像獸一樣。人敬拜什麼就像什麼。
這樣,人就失去了他原有的尊榮,也失去了作為上帝兒子的尊嚴。他護衛上帝寶座的特權被收回,工作的果效和榮耀就失去了。現代世俗的人就如同撒旦一樣,他們傲慢的說,人沒有上帝也一樣偉大。但聖經的教訓是,一個真實的人,他的偉大來自以信心效法他的上帝。
藉著信心,我們成長,從榮耀以致榮耀,越來越有上帝的樣式。這個信心伴隨著我們的每一個行動。人信靠什麼就像什麼,這是必然的。亞當因為信靠自己的判斷,就給自己帶來災難性的結果。
但上帝是信實的,即使人不信,祂仍然採取行動,為了自己的榮耀,要使所造的人回轉歸向自己。
第二章 信心和敬拜(塞特和以諾的故事)
上帝將亞當夏娃逐出樂園,但沒有讓他們絕望。祂應許有一天,一個他們的後裔要來粉碎撒旦的頭,為他們重啟樂園的大門。為了給這個應許一個記號,上帝殺了一隻動物,用它的皮作出衣服給他們穿。上帝這個行動隱藏幾個深奧的意義。
第一,上帝使他們像獸一樣。他們甘願跟隨蛇,一個獸,這樣,他們要穿得像獸一樣,作為公開認罪的一部分。他們必須時常記得背叛上帝的事。
第二,祂用「皮衣」 (tunics)包住他們。聖經裡只在祭司和王子的衣服上用這個字。一方面,他們已經像獸一樣,但一方面上帝應許他們仍然有機會再度成為王子,恢復祭司的職分。當他們最初被造時,他們乃像嬰孩一樣(不是指體型)赤身露體也不羞恥。但上帝無意叫他們永久赤裸下去,上帝要用祂的榮耀包住他們。這是聖經很多地方讓我們看見的:上帝拿榮耀的(白)袍給祂的聖徒穿。例如約瑟的彩衣(同一個字),大祭司袍。因此這是上帝對祂自己的應許所作的保證。
第三,上帝必須殺獸來作這衣服。上帝在這裡設立了獻祭的原則:(1)動物必須被殺。跟從蛇的結果是人以獸為偶像,而偶像必須除滅,人才能敬拜上帝。上帝的百姓必須永遠記得這件事。(2)動物的犧牲是代替亞當夏娃。獸使亞當犯罪,上帝使他們的罪歸於獸的身上而殺之,為了給他們再次機會。這兩個原則都指向基督。基督雖然無罪,卻為了我們,自己像一頭被宰殺的獸。
在亞當夏娃的有生之年都要想到這件背叛上帝的事,但上帝給了他們一個盼望:有一天他們要脫下這件獸衣,重新穿上那(因罪失去)榮耀的袍。
該隱和亞伯
該隱和亞伯必然知道這些事。作為長子,該隱學習耕種(就像在伊甸園的情形),但亞伯是畜牧的人。創世紀4:3說,「有一日...」。「有一日」比較適當的翻譯是「一段日子的末了」(at the end of days, or cut-off point of days)。這應該是某種的「安息日」,就是敬拜上帝和獻祭的日子。他們要將自己和所作的工獻在上帝面前。
亞伯按照上帝指示的原則,帶來乾淨的牲畜在他手上。他心裡說:我因罪本是該死的,但上帝卻恩待我,用這牲畜來代替我死。我要讚美祂,也要感謝祂。亞伯信靠上帝,上帝就悅納他所獻的祭。
然而該隱拒絕父母的教導。他將土產帶來要獻給上帝。也許他太「驕傲」而不肯用土產來交換亞伯的羊。無論如何,他認為自己無需承擔父母的罪,也不承認自己的罪。他也不需要一頭獸來為他死,他高興獻什麼就獻什麼。上帝不喜悅他獻的祭。
但上帝還是和顏悅色的對該隱說話,盼他悔改。上帝對他說,獸(罪)正伏在你門前,你必須殺了它,正如我殺了它,用它的皮作衣服給你父母穿,也如同亞伯殺他的獸。你要殺死它,將它帶來我面前作為祭物,也要承認自己的罪,我就喜悅你向你仰臉,但該隱就是不聽。
我們可以想像兩兄弟的對話。亞伯勸告該隱要作對的事,因為耶穌稱亞伯為先知(馬太23:31,35)。然而該隱卻歸罪與亞伯,將他殺死,就像後來的以色列人對待先知一樣。該隱心裡也許這樣想:既然上帝要一個祭物,我就給祂一個,就將亞伯殺了。亞伯的血呼求上帝,不是為了憐憫,而是申冤的呼求。
即使這樣,上帝仍然是憐憫的上帝,祂沒有殺死該隱,而在該隱的額頭上作一個記號。這是最早獸的記號。該隱要終身背負這個記號,叫所有看見他的人有所警覺。
該隱出去蓋了一座城,一座背叛上帝的城,一個假的樂園,假的耶路撒冷。他用弟兄的血建造這座城,而不是用上帝所指定替代性的血。這是第一座人造的城,但不是最後一座。羅馬就是建立在Remus的血上。所有人的城都是這樣(以弟兄的血)建立起來的。近代的歷史也有這樣的例子:希特勒,史達林,阿敏。。。
如此(以弟兄的血)建立的城不會長久,因為那裡沒有和諧,只有恐懼和矛盾。它們是以暴力建立起來的城,其中沒有和諧的社會,完全不講仁愛和恩慈,只有激進,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甚至歌頌暴力(創4:23-24)。
重建敬拜的生活
亞伯死後,亞當夏娃又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塞特。塞特也生了一個兒子叫以挪士(卑微的人),「那時人(複數)才求告耶和華的名。」(4:26)
相對於該隱的城,這是上帝百姓的社會。他們常常聚會敬拜上帝,承認自己的罪,感謝上帝的憐憫和拯救。雖然我們對當時的情形所知有限,但相對於該隱兇暴的後裔,他們是一群忠信的人。其中一個名叫以諾的,聖經有告訴我們一點關於他的事。他勇敢指責當時人所作的惡事(猶大書14-15)。我們也可以想像以諾的處境:被威嚇,被趕來趕去。但以諾敬畏上帝的心沒有改變。上帝就悅納他,與他同行三百年,最後上帝將他取去不見死亡。
猶大書16節告訴我們那些不感謝上帝之人的結局。他們是常發怨言的人,毫無感謝的心。一個常常感謝上帝的人不會同時又是喜歡抱怨的人,只追求自己的慾望,不理會上帝的心意;他們說誇大的話,不願謙卑在上帝的寶座前;他們為了自己的益處而諂媚人,因為他們不喜歡上帝的應許。
真實治理的權柄(dominion)來自感謝的靈和謙卑的心,按照上帝的心意努力工作。在洪水前的世代裡,上帝決定任憑人,暫時讓罪氾濫,沒有讓義人得勝。但上帝恢復國度的決心和原則並沒有改變。
敬拜和治理(worship and dominion)
上帝藉著塞特和他的後裔(特別是以諾)所設立的敬拜是要恢復人治理全地的目的。人必須回應上帝福音的呼召,承認自己的不義而悔改,然後他們能夠來到上帝的祭壇前,按照祂指定的方式,全心全意的敬拜祂。我們可以很容易從耶穌設立新約的舉動看到這個敬拜的結構。(不要忘記,這個結構早就存在於舊約中)
耶穌在聖餐的儀式裡已經為我們重新設立了基督徒思想的架構和生活的方向。藉著餅和酒,耶穌教導我們聖潔生活的六個步驟。
1. 耶穌拿起餅,之後又拿起杯來。
2. 耶穌為餅和杯祝謝。
3. 耶穌將餅(1)擘開,(2)重新命名為:祂的身體;將酒命名為:祂的血。
4. 耶穌將它們分給門徒。
5. 他們都嚐了(詩篇34:8)。除了猶大之外,他們都說好。
6. 他們繼續享受與主的團契和祂的教訓。
基督徒的宗教生活中心是建立在這每星期天的敬拜儀式上。除了聖餐之外,還有講道。在講道中,我們看到:
1. 讀經的人將上帝的話捧在手上,將一段話讀出來。
2. 為這段話感謝上帝,也求聖靈賜福,引導講道者解釋它。
3. 講道者按照正意分解上帝的話,並且重新組合。
4. 講道者對會眾宣講(分配靈糧)。
5. 會眾評估(不是批判,而是思想)所聽見的話。
6. 如果這個話扎了他們的心,他們就領受,並且融合在他們的生活裡,享受主的話所帶來的喜樂。
這是耶穌親自教導我們的敬拜方式。因為這個典範,即使生活在墮落的世界裡,我們可以藉著祂,將交在我們手裡的任何東西(不管它們如何的敗壞),逐漸使它恢復成為榮耀上帝的器皿。
藉著將餅轉變成祂的身體,耶穌用這模型讓我們看見天國的本質。教會是耶穌基督的身體,意思是,我們將人帶進教會就是一個由餅變成身體的行動。人被上帝的話分開(希伯來書4:12),重新建造成為基督的身體,就像夏娃(基督的新婦)從舊亞當的身體裡被分割出來,藉著聖靈與新亞當合而為一。墮落以後的第一個創造,不管是餅(萬物)或是人,都藉著死和復活與基督聯合了。
這個聖餐的模式,不僅是教會裡的宗教儀式,它必須是基督徒在生活當中學習轉變世界的模式。這個模式的鑰匙就是:在基督裡的祝謝。聖餐(Eucharist)原文的意思就是「感謝」。傳統的禮拜程序都是從感謝開始。司會的人說,「讓我們將感謝歸給我們的主上帝Let us give thanks unto the Lord our God」 ,會眾則回應說,「這是合宜的,也是我們所該作的It is fitting and right to do so。」
真實的敬拜和虛假的敬拜最大的差別就在這個祝謝的行動(第二步)。我們不可能一方面有犯罪的意圖,一方面又感謝上帝。一個人不可能進入一個店,偷了東西放進口袋,然後為此感謝上帝。
第三章 信心與安息(挪亞的故事)
挪亞的時代是一個充滿強暴的時代和無政府狀態的社會。該隱殺死亞伯後,該隱兇殘的本性逐漸的在他的後裔身上顯明出來。到了第七代-拉麥,聖經甚至用一首詩(4:23)來形容他的強暴。
這段期間上帝顯然任憑罪的蔓延,沒有節制它,因為死刑的規定好像在洪水之後才被制定(創9:5-6)。上帝顯然故意要讓罪可怕的後果充分的顯明出來。
該隱社會的殘暴和敗壞當然不好,但更可悲的是連塞特敬虔的後裔也抵擋不住罪的影響。這是我們在創世紀6:1-2所看見的(這也讓我們看見,上帝的揀選並不是世襲的,而是個人)。這段經文裡面,誰是「上帝的兒子們」,誰是「人的女兒」,有很多不同的解釋,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當敬虔的後裔(基督徒)娶(嫁)了不敬虔的後裔(非基督徒),麻煩就來了。塞特的後裔也就被敗壞了。(就像夏娃「看」了那不可吃的果子以為「好」,塞特的後裔也「看」了那不該娶(嫁)的該隱後裔以為「好」一樣。)
人墮落後的一個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強暴」,它表現在六個方面:
1. 謀殺上帝。罪人的本質就是恨惡上帝。他們恨基督徒,因為基督徒最像上帝;這也是他們殺死耶穌和先知的原因。罪人恨自己,也彼此恨惡,因為他們是按照上帝形像被造的(當人犯罪時,這個形像就控訴他們)。罪人也恨上帝所造的世界,因為那是訴說上帝榮耀的創造(詩篇19:1, 諸天訴說上帝的榮耀)。
2. 他們自己要作上帝。
3. 充滿報復的心態。
4. 身上背負著罪債(罪咎)。
5. 喜歡掌控別人。
6. 拒絕來自他以外的權柄。
只有福音能夠醫治強暴,恢復真正的和平。
挪亞的見證
拉麥是亞當從該隱這條線下來的第七代孫。和他對應的是亞當從塞特這條線下來的第七代孫以諾。以諾是上帝的先知。彼得後書2:5告訴我們挪亞跟隨以諾的腳步,也是上帝眼中的義人。在挪亞時代,上帝用洪水滅絕世上所有的人,只保存挪亞一家的性命。
挪亞不僅用嘴巴傳道,他也憑著信心建造方舟來見證上帝對人的不滿(來11:7)。建造方舟是洪水將要臨到可見的記號,但當時的人卻嘲笑這個記號。
挪亞一人抵擋世界的潮流(若非上帝的揀選和命定,誰能如此?) 挪亞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也叫拉麥,一個敬虔的人)就預言了:「這個兒子必為我們的操作和手中的勞苦安慰我們,這操作和勞苦是因為耶和華咒詛地(3:17)。」挪亞的意思是「安息」。
亞當犯罪以後,上帝咒詛了地(創3:17-19)。在伊甸園裡,上帝用土造了亞當。他像一棵栽在溪水邊的樹。現在在伊甸園外,地要長出荊棘。聖經從此也用樹和荊棘像徵義人和惡人(詩篇1,士師記9,馬太7:17-19)。在亞伯和該隱的故事裡,我們看見樹被荊棘謀殺了。
荊棘本是軟弱無用的東西(4:12),但為什麼荊棘如該隱和他的後裔卻如此強大,甚至主宰整個世界,以致上帝必須用洪水來消滅他們?原因就在於他們和塞特強壯的後裔通婚。聖經很清楚的說,惡人本身是沒有力量的。只有當上帝的百姓愚蠢的將他們的力量借給惡人,使他們借勢強大起來。
藉著拉麥的預言,上帝要對付這些強暴的人。這樣,挪亞在「安息」的盼望中繼續工作120年。他辛苦的建造方舟,同時也警告當代的人。雖然無一人悔改,挪亞的信心沒有改變。
這樣洪水將罪惡的世界沖走,挪亞和全家在新的創造裡得到了安息。這個安息顯明在三方面:敬拜、安息、和登基。
敬拜
亞當離開方舟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敬拜上帝(8:20)。挪亞承認自己也是個罪人,本來也應該死在洪水中。但挪亞也知道自己的罪已經被所獻的祭遮蓋了。他認知自己的存活不是靠自己的義,乃是靠那將來的義祭。這些動物的祭乃是指向那個義祭,就是耶穌基督。
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獻祭的行為隱含復活重生的應許)。上帝以一個「約」的保證來回應挪亞的敬拜:新的世界將會比較好,不再有毀滅性的洪水發生。要避免這樣的事再度發生,上帝要從人的幼時開始將罪牽住,不使它再氾濫到必須全面毀滅的地步(比較6:5和8:21)。在這塊新的地上,上帝將展開祂救贖的計劃。
安息
這是新創造的第二個意義。這樣亞當就當起農夫來,他栽種了一個葡萄園,一個新的伊甸園。當葡萄成熟時,挪亞喝了園中的酒便醉了。這段經文長久以來被誤解,我們有必要把它弄清楚。
在聖經裡,酒是令人快活的東西(師9:13,詩篇104:15),也象徵著上帝所賜的福氣,就是一個地不再受咒詛的狀態,那時葡萄樹和無花果樹取代了荊棘。 這樣酒和安息連在一起,就是當人完成他的工作,在上帝面前安息了。亞伯拉罕也從麥基洗德的手中接過酒和餅(14:18)。同樣,在住棚節時,以色列人要喝烈酒,在上帝面前慶祝(申14:26)。新約更是以酒和餅為記號。
所以,在洪水以後的安息裡,挪亞栽了一個葡萄園,喝其中的酒,並且醉了而安然睡覺。我們知道這代表他所得到的安息。聖經並沒有責備挪亞是一個經常酗酒的人。挪亞脫光衣服睡在自己的帳篷裡,將代表他身份和權柄的衣服擺在一邊。這是工作完畢以後在安息日裡的休息。(將挪亞的醉酒和犯罪連在一起,完全是一種道德性的解經。)
登基為王(Enthronement)
亞當失敗以後,上帝沒有再將權柄賜給任何人來治理全地。現在上帝再次將這個治理的權柄交在人的手裡(9:5-6)。挪亞因他的順服而領受了這個權柄。很快的他要使用這個權柄來處理存在於自己家中的蛇,就是含。
今天的基督徒可以從挪亞的故事得到很大的安慰。面對來自各方不敬虔的人,我們失去治理和掌管全地的能力。我們也活在一個預言審判和建造方舟的時代,一方面我們警告罪人所要面臨最後的審判,另一方面我們建立教會(今天的方舟)。有一天,上帝要消滅這一切的惡,將治理的權柄恢復給祂的百姓。聖餐所喝的酒和教會牧師所穿的袍都預表這一天的來到。和挪亞一樣,基督徒不能從被賦予的職分上退縮。
第四章 信心和背叛(含和寧錄的故事)
我們現在要從兩個人物身上來認識虛假的信心:含的故事和寧錄(巴別塔)的故事。上帝不會讓惡人永遠得逞,祂必然採取行動對付他們。這兩個例子就是明證。
含的審判
要了解含的問題,我們需要知道在洪水之前聖經將含定位為義人。既然挪亞是個完全的人,那麼他必定也如此教導他的兒女。但現在含不再順服,就從恩典中墮落了。
在前面,我們看到挪亞如何喝醉酒而脫衣躺臥睡覺。這並不是罪,何況他是睡臥在自己的帳棚內。挪亞的衣服象徵他的地位和權柄。
含的罪記在9:22。含看到父親赤身睡覺,就拿著父親的衣袍出去告訴他的兩個哥哥。有些解經家認為含在這裡犯了同性戀的罪(又是一個道德性的解經),但我們從經文裡完全看不到這樣的暗示。事實上,含的罪和亞當(或該隱)所犯的一樣,是最根本的罪:背叛權柄。這可以從閃和雅弗的行為看出端倪,他們所作的正是彌補含所犯的錯。他們拒絕看父親赤裸的身體,並且將父親的衣袍覆蓋在他的身上,維護父親的權柄(9:23)。挪亞對含的咒詛正是代表權柄和降服的宣告。背叛是這裡的罪,不是和性有關的行為。
我們看到洪水所帶來的改變之一是死刑的啟動。換言之,人的權柄在那時被設立。上帝使一些人得到權柄來治理其他的人。亞當的背叛是針對上帝的權柄,但現在人被賦予治理他人的權柄,人背叛人的權柄就不令人訝異了。含的行為就在於此。
既然挪亞睡在帳棚裡面,含怎麼會看到父親赤裸的身體呢?含必定是侵犯了父親的隱私。含一直在等待父親犯錯,以便奪取他的權柄。
然後含告訴在外面的兩個哥哥。含可能沒有想要自己將挪亞拉下,他要他的兩個哥哥參與他的計謀(羅1:31)。也許他這樣對哥哥說:「我們的父親將他的袍子脫了,讓我們拿走他的袍子,使我們自己成為王。」在伊甸園裡,撒旦就是這樣對亞當夏娃說的:「你們若吃了那樹上的果子便會像上帝一樣。」撒旦現在對含說同樣的話,而含也照樣對他的哥哥說(正如夏娃拿果子給亞當)。
閃和雅弗拒絕了含的陰謀。9:23節告訴我們,他們以行動來支持他們的父親,「他們將袍子搭在肩上,倒退著進去給父親蓋上。」這象徵什麼呢?肩膀象徵支柱。他們將袍子搭在肩上,而不是用手拿著,象徵他們對挪亞權柄的支持。他們不看父親的裸體也代表他們不願意他們的父親蒙羞。
對權柄和秩序的尊重是屬上帝的人很重要的美德。十誡的第五誡:「當孝敬父母」,就是指這個說的。也因此挪亞祝福閃和雅弗。
反之亦然,背叛權柄和上帝所設立的秩序是成為奴僕最快的道路。「挪亞醒了,知道小兒子向他所作的事,就說,迦南當受咒詛,必給他弟兄作奴僕的奴僕(9:24-25)。」正如挪亞的兒子背叛他,含的兒子也要照樣背叛自己的父親(like father ,like son)。含有三個兒子,但挪亞已經覺察到孫子迦南叛逆的傾向而咒詛他。成為奴僕往往是叛逆的結果,甚至一代比一代惡化。創世紀14章所描述的四王和五王的戰爭就更顯明了。在亞伯拉罕的時代,迦南人已經處於閃和雅弗後代的下風,無法掙脫罪加在他們身上的軛。幾個世紀以後,迦南人的罪惡滿盈,以致上帝必須藉著以色列人除去他們(創15:16)。
「人從小時心裡就懷著惡念(8:21)。」這裡我們看見上帝要在人的罪惡大到無法收拾之前制止它。含的背叛被制止了。含覆蹈了亞當的失敗,但藉著挪亞,上帝出手干預,使人類的罪無法像洪水之前無限的蔓延。這是上帝對義人的應許,就是義人最終必承受地土,不是惡人。
對寧錄的審判
亞當吃了禁果而犯罪,該隱繼續犯罪,為自己建造一座城。同樣,含偷了父親的衣袍,他的後裔寧錄也繼續犯罪,也建了一座城。上帝也重申對惡者的審判。
寧錄是含從古實所生的孫子。寧錄建造了兩個城。這兩個城後來都發展成古近東世界最強大的帝國,就是巴比倫和尼尼微(亞述)。他先造了巴比倫,後來遷移到尼尼微。這是巴別塔的故事告訴我們的。
巴別塔的故事以這話開始:「那時,天下人的口音(lip)言語(language)都是一樣。」口音應該是指宗教信仰(religion)或意識形態。Lip 和language被放在同一節裡很清楚的是指不同的東西。在巴別塔所發生的事,不單是語言的分散,更是信仰上的隔離。
11:2說,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裡。正如該隱從上帝的面前往東遷移,這樣他們也是從上帝面前離開。是誰往東邊遷移?是寧錄嗎?不是。在10:25-30裡(注意上下文),我們發現是一些閃的子孫往東遷移。從這裡我們看到人類正在重複創世記6章的雜婚現象,就是離開了上帝的希伯來人(上帝的兒子往東遷移)和人的女子(寧錄的子孫)通婚。他們共同建造了巴別塔。這個巴別塔就是一個虛假的敬拜中心,為自己建造通天的塔。這些人結合在一起,有共同的信仰,產生共同的文化,也使用共同的語言。
這樣他們彼此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11:4)。」上帝對亞當和挪亞說,要遍滿全地。但顯然寧錄和他的同夥不願這樣作,不願建造上帝的城,不願真誠的敬拜祂。和該隱一樣,他們寧願建造人的城,以私意敬拜假神,以強權和暴力來鞏固自己。
該隱用他弟兄亞伯的血建造了他的城。聖經說,寧路是用磚和灰土造巴別塔(11:3)。如果我們記著上帝用泥土造人(創2:7),卻用「活石」建造祂的聖殿(彼得前書2:4-8),我們可以看到創11章所要表達的雙重意義。這是一個人用土凝聚起來的文化。他們要結合在一起,不願遍滿全地, 按照上帝的意思治理這個世界。
他們當然知道,人不可能靠著建塔來達到天上。這是他們的宗教中心,可以讓他們衝進伊甸園,奪取園中的美物。這是所有異教的信仰,要靠自己的行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個塔的目的也要傳揚人自己的名。他們不要上帝給他們的名字,也不願背著上帝的名。他們要榮耀自己,正如亞當奪取禁果,含奪去父親的衣袍一樣。
然而,「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11:5-7)。」這句話「以後他們所要作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聽起來很奇怪,好像連上帝對他們也沒有辦法。沒錯,在上帝所設立的世界裡,合一就是力量。所以現在上帝必須破壞這個合一,免得世界被惡人奴役吞吃。
我們不要以為只有語言的合一就能帶來力量。真正的合一在於思想上的共同信仰。若沒有這個共同反對上帝的合一,他們無法合作。為了摧毀他們的合一,上帝不單變亂他們的口音,也分散了他們的意識形態。
巴別塔的故事告訴我們,這世界原來只有一個反神的宗教。在巴別塔,上帝分散了他們,他們就在各處建造小的巴別塔。所有異族的宗教都有一共同的意識形態,卻或多或少有一些的差異。他們敬拜不同的神祗,不同的人物或信仰各種主義。從基督徒的世界觀來看,他們的本質都一樣,但從它們各自的觀點來看,它們彼此也是大不相同,也為他們之間的差異彼此互相攻擊甚至爭戰。羅馬書1:18-32說,上帝就任憑他們,逞著心裡的情慾,行污穢的事,以致彼此玷辱自己的身體。他們也給自己的罪帶來適當的懲罰。
上帝不單分散他們的意識形態,也變亂他們的語言。他們開始把說不同語言的人看為野蠻人。Barbarian這個字的來源就是指那些說話聽起來像“bar bar”狗叫聲的人。但基督徒知道,上帝最終要在各族各民中建立一個合一的信仰(lip)。但合一(unity)不是藉著摧毀語言的多元性(diversity),相反地,上帝要人用自己不同的語言來讚美祂(啟示錄7:9)。好的宣教士不是要消滅當地社會的東西,而是要將聖經帶進那個社會,讓上帝的話來轉化他們成為祂的百姓。
在五旬節,上帝用各種方言來宣告福音。雖然聖經原來的語言是希伯來文、亞蘭文和希臘文,但上帝豐富的啟示必須藉著各民族的語言,用它們獨特的方式,將福音向全世界來宣揚。每一種語言都有他們顯明上帝的啟示和讚美神獨特的方式。上帝也樂意人這樣的讚美祂,認識祂。
上帝分散人類,並且變亂他們的口音,原來不是咒詛,而是對巴別塔的審判。上帝不許反對祂的人重新凝聚,這對基督徒來說是祝福。不管人如何想辦法要聚集抵擋上帝,他們的努力都將徒勞無功(詩篇2:1-4)。真理一定是最後的勝利者,這是上帝帶給聖徒們最大的安慰。
第五章 信心和忍耐(亞伯拉罕的故事)
「總要效法那些憑信心和忍耐承受應許的人。。。這樣亞伯拉罕既恆久忍耐就得了所應許的。」(來6:12-15)
希伯來書的作者知道耶穌已經制服了撒旦,見萬物並且已經坐在王的寶座上。只是為什麼基督徒如今還不見萬物都服祂(來2:8)?作者給他們的答案是,上帝曾經發誓,他們必定要承受應許(來6:12-18),所以他們必須要忍耐。真信心一個很重要的特質就是,相信上帝在預定的時間裡必定實現自己的應許(來11)。正如基督因受苦難得以完全(2:10),基督徒也必須忍受苦難,直到得著那榮耀的冠冕(來12)。
亞伯拉罕是我們的榜樣,但忍耐的功課不是從亞伯拉罕開始,而是從伊甸園開始。
亞當的失敗:沒有忍耐的心志
上帝造了亞當,並且要他管理並看守伊甸園。上帝對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2:16-17)。」這段話大家都很熟悉,也就忽略了另外一段有關食物的話,就是1:29,「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這句話是對亞當夏娃兩人說的(1:28)。
這有什麼意義呢?它所代表的意義就是,上帝禁止他們吃分別善惡樹的命令是暫時的。亞當夏娃知道有一天他們會被允許吃這果子。擺在他們面前的試驗不僅針對他們的順服,也針對他們的忍耐和對獎賞的期望。
聖經告訴我們,分別善惡的樹所代表的是寶座和治權,和審判的權柄有關。在創世記1章裡,我們不斷看到上帝對自己創造的評估。亞當要明白,作為一個剛剛受造的人,他還沒有預備好自己作這樣的判斷和評估。在這之前,他必須憑信心接受上帝的判斷,不可搶奪上帝的權柄。
這裡所說分別善惡的知識(the knowledge of good and evil) ,不是指道德性、是非對錯的知識,而是指判斷性的知識,就是人在上帝之下作判斷的權利。讓我用小孩與大人作比喻來說明。小孩子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因為這些事已經寫在他們心中。然而他們沒有足夠的經驗,也還不成熟到能夠對一個特殊的情況作出正確的判斷。他們必須聽從父母的指示。這正是申命記1:39的意思:不知善惡的兒女。
只有成熟的人,特別是被賦予治理之責的人必須具有這個特殊判斷的知識(judicial knowledge)。所羅門祈求「智慧,可以判斷你的民,能辨別是非(王上3:9)。」雖然所羅門已經是以色列的王,他沒有認為自己已經完全擁有這個判斷的知識(judicial knowledge)。他祈求上帝,上帝就賜給他。
一個人要能夠作正確的判斷,通常需要經年累月的訓練和經驗。希伯來書這樣說:「唯獨長大成人的,才能吃乾糧。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5:14)。」亞當還沒有這個經驗。在上帝認為他已經準備好,可以將這顆樹的權利給他之前,亞當必須避免吃這顆樹。
審判的權柄不可用搶奪的方式來得到,而是被賜予。希伯來書間接指出亞當的問題在於沒有耐心。5:1說,凡從人間挑選的大祭司,是「奉派」...。接著第四節說,這大祭司的尊榮沒有人自取,為要蒙上帝所召,像亞倫一樣。如此,基督也不是自取榮耀作大祭司,乃是在乎向他說...的那一位。只有在他完成了地上的勞苦,上帝才稱他為大祭司(5:10)。
有了這些聖經的話,我們就更能明白亞當的罪了。他拒絕等候上帝給他吃禁果的通行證,拒絕在一段時間裡作「上帝的孩子」。他拒絕等候成熟,能夠擔當更重的責任。相反的,亞當擅自吃了這樹上的果子,將自己擺在審判者的位置。上帝尊重他所作的選擇,但他的權利只能在伊甸園之外行使。只有在耶穌基督(第二個亞當)完成祂的工作以後,人才被允許重回樂園。
在舊約時期,上帝藉著幾個信心的偉人來教導忍耐的功課。在這裡,我們提出亞伯拉罕,雅各和約瑟。也許我們可以加上大衛。大衛在掃羅手下服務很長的時間,有很多次機會能奪取掃羅的王位,但他沒有屈服於這些誘惑。
忍耐和土地
當上帝呼召亞伯拉罕離開家鄉吾珥時,祂給亞伯拉罕三個應許:土地,大國,名(創12:1)。
亞伯拉罕抵達迦南地後,他走遍那地。這個行動表達了他對上帝的信靠,上帝最終要賜給他這塊地。他也分別在示劍和伯特利築了兩座壇(12:6-8)。這兩個地方在以色列的歷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亞伯拉罕以築壇的行動宣告這是耶和華的土地。
我們必須思考這些壇的意義。它們不僅僅是亞伯拉罕敬拜上帝的地方,也是所有當地居民敬拜的中心。亞伯拉罕是一個宣教士,雖然我們在英文版的聖經裡看不出這個事實。創世記12:5應該這樣翻譯:And Abram took Sarai his wife and Lot his nephew, and all their possessions which they have accumulated and the souls that they have made in Haran. 猶太解經家Umberto Cassuto認為made不應看作是買來的奴僕,而是指被亞伯拉罕轉化了(converted)的人。Cassuto 進一步指出,猶太人教師傳統上認為亞伯拉罕是一位宣教士,而創12:8 「求告耶和華的名」應該翻譯成「宣告(proclaim)耶和華的名」。這樣,亞伯拉罕一方面築壇敬拜上帝,一方面向當地的居民傳揚耶和華。如此,亞伯拉罕在迦南地繼續他在哈蘭開始的福音工作。也因此,當地的人稱亞伯拉罕為「尊大的王子」(23:6)。
亞伯拉罕沒有使用武力來得到迦南地,而是建立對真神的敬拜,來轉化當地居民的心思和意念。他要先求上帝的國和祂的義,上帝所應許的東西會自然來到(馬太福音6:33)。
然而,上帝藉著諸般的試煉來訓練亞伯拉罕的信心。亞伯拉罕一到迦南地就遇見飢荒,以致他必須下到埃及避難。在埃及,他的家人受到攻擊,但上帝恩待保守他,甚至大大的增加他的財富。從埃及回來後,亞伯拉罕恢復他對上帝的敬拜與事奉(13:4,18)。
和平沒有持續很久。迦南人在服事基大老瑪13年後就叛變。基大老瑪派兵平亂,就是所謂的四王與五王的戰爭。戰爭的地點就在所多瑪,也就是羅得住的地方。基大老瑪擄走了羅得。亞伯拉罕聽到這個消息,立刻率領家中的勇士追趕,在但這個地方打敗基大老瑪,將羅得救回來,並且將基大老瑪趕出迦南地。
亞伯拉罕並沒有趁此機會鞏固他的地位和迦南地的治權。他甚至拒絕所多瑪王所獻的戰利品。相反的,他堅持不接受任何來自人手的禮物,單要等候天地的主,至高的上帝在祂的時間裡所賜的福氣(14:19,22)。
亞伯拉罕害怕基大老瑪會回來,因此上帝向他顯現,告訴亞伯拉罕不要害怕,因為「我是你的盾牌。」(15:1)在得了上帝的安慰和保證之後,亞伯拉罕問上帝,祂的應許會在什麼時候應驗?耶和華就告訴他,他自己不會得到這地,而他的後裔要在別人的地方寄居四百年後,才會得到這地(15:13)。上帝將祂的旨意對亞伯拉罕顯明,亞伯拉罕就明白,上帝要藉著他的後裔來承接這地。
忍耐和後裔(seed)
亞伯蘭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尊榮的父」。這是亞伯拉罕原來的名字。這個名字有點諷刺,因為他沒有兒子,撒萊也不能生育。但現在,上帝卻對他說,你的後裔要像天上的星星那麼多(15:4)。
撒旦利用上帝這個應許使亞伯拉罕犯罪。它把一個禁果(夏甲)介紹給亞伯拉罕,亞伯拉罕也接受了。要明白這點,讓我們回到伊甸園裡的情形。那裡有兩顆樹:生命樹和分別善惡的樹。上帝禁止亞當吃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並且明明的告誡他,吃的那日必定死。撒旦直接和上帝唱反調,說不一定會死,引誘亞當來跟從它。
現在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亞伯拉罕身上,雖然這次撒旦的方法比較隱蔽。上帝明明的對亞伯拉罕說,「你本身所生的,才是你的後裔。」這時的撒萊是不能生育的,而「家中」同時有兩個女人。就像夏娃給了亞當禁果吃,撒萊把她的使女夏甲給了亞伯拉罕,希望能從夏甲給自己得一個兒子(16:2)。在這件事上,亞伯拉罕和撒萊都顯出他們沒有耐心等待上帝應許的實現。這樣,亞當吃了禁果,亞伯拉罕也和不應該同房的女人同房。
夏甲生了一個兒子,但是她拒絕將兒子過繼給撒萊,這樣,一場家庭紛爭就開始了。然而亞伯拉罕一直對以實瑪利抱著希望。到以實瑪利十四歲時,上帝再次向亞伯拉罕顯現(16:16;17:1)。上帝告訴亞伯拉罕,以實瑪利不是所應許的兒子,而撒萊將為他生一個兒子。雖然這是一個好消息,卻將亞伯拉罕打回原點。
在這個節骨眼,上帝將他的名字改成亞伯拉罕,意思是「多國之父」。我們可以想像這個名字帶給亞伯拉罕再次的考驗。但亞伯拉罕信靠上帝,相信上帝在祂的時間裡必成就這事。
上帝馬上試驗亞伯拉罕的信心。就在上帝毀滅所多瑪和俄摩拉之後,那裡已經不再適合人居住,亞伯拉罕就離開迦南地,取道腓利士人的境內。撒旦再次利用腓利士王亞比米勒將撒拉取走,為了不讓所應許的兒子出現。
亞伯拉罕知道非利士人是不怕上帝的人(20:11),而亞比米勒的行為也證明了。為了保護他們自己,亞伯拉罕和撒拉就以兄妹相稱。因為在當時的文化裡,任何人要娶一個女子為妻,必須先徵得女子兄長的同意。亞伯拉罕有權拒絕人的請求。亞比米勒的行為證明他不尊重這樣的習俗,也不害怕上帝。
亞伯拉罕只剩下一個法子:禱告。上帝聽了他的禱告,因義人的禱告大有功效(雅各書5:16)。上帝向亞比米勒顯現,並且威脅要殺他。只有亞伯拉罕的祈求能夠幫助他的家人免受瘟疫之苦。從這裡我們也看見,禱告是我們真誠忍耐等候時很重要的工具。
在這裡我們也看到憑著信心的忍耐所帶來的福氣。在創世紀12章,當上帝因撒來降災與法老全家,法老的作法是將亞伯拉罕趕走,自己並沒有悔改(正如後來與摩西鬥法的法老)。但這次,亞比米勒悔改了。他轉向上帝並且請求亞伯拉罕為他禱告。他也要亞伯拉罕留在那裡,分給他最好的地。亞比米勒又和亞伯拉罕立約,容許亞伯拉罕在這地建立真實的敬拜。這樣,上帝賞賜亞伯拉罕的信心和耐心。
藉著這些試煉上帝訓練亞伯拉罕,教他將眼光放遠。亞伯拉罕是要承受這塊地,但要等四百年後由他的後裔繼承,而且這段期間,他們要流落在異鄉。他自己不會親身承受這塊地,但他必須教導他的子孫將這個應許一代一代的傳下去(18:19)。這包括教導他們上帝的話,建立敬虔公義的生活態度和習慣,正確敬拜上帝的方式等等。這些都是堅忍等候應許的表現。亞伯拉罕從兒子以撒的身上看見了「萬國之父」的應許。當上帝要亞伯拉罕將以撒獻上,他就照著作了,因為他相信上帝必定遵守祂的應許,必叫以撒從死裡復活(22:5說,我們必回到你們這裡來)。雖然他現在只有一個兒子,但他的箭袋卻是充滿的(詩篇127)。
然而上帝還有一個驚奇留給亞伯拉罕。當撒拉127歲死的時候,亞伯拉罕137歲。幾年以後,亞伯拉罕再娶,然後又活了35年之久。在第二個婚姻裡,亞伯拉罕有六個兒子。他們都各自成為一國之父。上帝應許的實現遠超過亞伯拉罕所預期的。
忍耐和名
在聖經裡,一個人的名字和他的性格與榮耀有關。建造巴別塔的人要為自己求名,結果上帝分散他們。上帝卻應許亞伯拉罕,要使他的名為大,如果亞伯拉罕按照上帝的話堅忍到底。
亞伯拉罕的名字從「尊榮之父」到「萬國之父」。雖然這個名字暗示他有很多後裔,但也意謂一個榮耀卓越的地位:在眾子之上。正如約瑟稱自己是「法老之父,全家的主(45:8)」。這正是亞當原本所要得到的特權與榮耀,如果他沒有犯罪的話。
亞伯拉罕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上帝如何擴大他的影響力。當亞伯拉罕進入迦南地時,他已經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頭領。從他派出去拯救羅得的人數估算,他家中的人數至少超過3000人,甚至有一萬人之多。亞伯拉罕的影響力來自他所見證的真神。他建造祭壇,引人信上帝。在他拯救羅得的時候,顯然有一些重要的部落領袖信了上帝而與亞伯拉罕結盟(14:13)。甚至連所多瑪王都尊敬他,要將戰利品送給他。
從創世記18-20,我們看見亞伯拉罕的地位節節高升。20:7稱亞伯拉罕為「先知」。我們常常以為先知是看見並宣告將來所要發生之事情的人。不,那是「先見」。先知是上帝智囊團裡的一員(a member of God’s council),是上帝徵詢意見的人。有時候上帝會邀請先知說話,上帝也聽他們的意見(阿摩司書7:2-3,5-6)。
亞當原來的地位是「先見」,他要將上帝的話教導夏娃。如果他順服的話,他就成為「先知」,成為上帝的智囊。亞伯拉罕先知的地位顯明在18章所記載的故事裡。上帝在毀滅所多瑪前徵詢了他的意見。亞伯拉罕成功的說服上帝,若城裡有十個義人,上帝就不毀滅這個城。從這個故事,我們知道因他忍耐的信心,上帝賜給亞伯拉罕極大的名。
最後,在23章裡我們看見亞伯拉罕的名在人當中被稱為大。當亞伯拉罕需要一塊地來埋葬撒拉時,當地的赫人要送給他一塊地。這赫人尊亞伯拉罕為「尊大的王子」,意思是上帝國裡的領袖。送這塊地是表達他們對亞伯拉罕的敬意。但亞伯拉罕拒絕接受,他不要接受從人來的禮物,寧可用上帝賜給他的錢向赫人購買。
從亞當以來,人最大的試探就是搶奪特權和地位,而不願等候上帝的賜予。耶穌在路加福音14:7-11的比喻這樣說:「...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這正是亞伯拉罕的故事帶給我們的教導。上帝應許亞伯拉罕土地.後裔.名聲。。。但年復一年,這些應許都沒有實現。雖然如此,上帝繼續看顧亞伯拉罕,而亞伯拉罕也繼續謙卑的等候主,拒絕靠自己的力量(雖然有一次的失敗)去得到這些所應許的福氣。
在教會裡,在職場上,還有其它地方,沒有耐心的人總是爭先搶奪榮耀和地位。這樣的人常常不多久就把自己燃燒完畢,自取羞辱。一個有信心的人則不然,他被這個故事激勵。他要為上帝永恆的應許和獎賞建造今生,即使這些應許並不一定會在今生實現。
第六章 信心與教會(羅得的故事)
如果亞伯拉罕的故事教導我們忍耐的功課,那麼羅得的故事給我們看見,缺乏耐心的人捨棄教會去遷就世界的後果。雖然這個故事令人沮喪,它還是帶給了我們一些希望。不管羅得所犯的錯誤,他究竟是一個義人,為所多瑪的罪惡憂心如焚(彼後2:7)。上帝並沒有遺棄羅得,反而拯救了他,並且給了他一個返回信心群體的機會。可惜的是,羅得並沒有把握這個機會。
羅得的一生可以分成四個「出埃及(exodus)」的階段:從吾珥和哈蘭出來,從埃及出來,從基大老瑪王的手中被拯救回來,最後從所多瑪出來。我們要從這四方面來看羅得的信心和他與世界的妥協。
第一和第二次的「出埃及」
「出埃及」是上帝救贖行動的代名詞。聖經裡有很多「出埃及」的故事,最重要的當然是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的故事。在創世記裡,我們也讀到一些「出埃及」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是述說上帝的百姓被從捆綁中釋放出來,進入應許之地。第一個故事記載在創世記11:31-12:5。上帝對亞伯拉罕和他的家庭顯現,要他們離開迦勒底的吾珥。他們轉向信靠耶和華,就離開了這個異教的城市(約書亞24:2),往哈蘭去。幾年以後,他們帶著在哈蘭累積的財物和得到的人口(他們所convert的人)離開哈蘭來到迦南地。亞伯拉罕的侄兒羅得與他們同行。
他們在迦南地住了一段時間,直到上帝使那地發生飢荒。正如後來的飢荒使雅各進入埃及,這個飢荒也使亞伯拉罕和羅得下到埃及。埃及的法老攻擊他們,上帝就以瘟疫打擊他,而上帝的百姓卻帶著大批財富離開,和後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情形一樣。
在他們返回迦南地後,亞伯拉罕和羅得之間產生了一些問題。創世記13:5-7描述的相當清楚。因為他們的財富極多,使他們無法繼續同居下去,他們的牧人也彼此相爭。作者接著說,當時迦南人與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
我們必須了解,除非他們的主人有意見不合的地方,否則他們的僕人不應該相爭。亞伯拉罕是部落的頭領,應該不是他有問題,有問題的是羅得。上帝給他們的地應該是足夠的,除非有人心裡有野心。雅各書3:16說的很清楚,在何處有嫉妒紛爭,就在何處有擾亂和各樣的壞事。原來羅得不滿亞伯拉罕的領導地位,但他不為自己尋找新的地方,卻允許他的僕人和亞伯拉罕的僕人發生衝突。
這是作者插入「當時迦南人與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那句話的原因。除了表示那個地方很擠,也間接表示羅得和他的人已經受到迦南人的影響。迦南人就是那個含的後裔,而含就是叛逆之人。
亞伯拉罕以恩慈處理這個衝突。他有「來自天上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雅各書3:17)。」亞伯拉罕就對羅得說,「你我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這是何等偉大的心胸。他讓羅得先選擇所要的地。羅得就選擇了約旦河的全平原,因為那地如同耶和華的園子。羅得忽略了這個「園子」有所多瑪這個「禁城」立於其中,就像原來的伊甸園裡有那棵「禁樹」立於其中。這樣,羅得就漸漸的往所多瑪遷移。作者特別強調,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
羅得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選擇一塊美地並沒有錯,問題在於他離棄了信心的社群。亞伯拉罕要羅得選擇南或北(面對約旦河,向左或向右),結果羅得選擇往東,就像當初該隱一樣。羅得作了一個愚蠢的選擇,為了追求更多的財富,他跑去和迦南人住在一起。
即使這樣,上帝仍然恩待他,沒有忘記他。
第三次的「出埃及」
羅得住在所多瑪的時候,所多瑪起來反抗基大老瑪。結果是基大老瑪掃蕩了迦南,擄走大部分所多瑪的人,包括羅得在內。本來四王和五王的戰爭對亞伯拉罕來說完全不干己事。但聽到羅得被擄的消息,他馬上集結他的人馬展開救人的行動。亞伯拉罕不但救回羅得,懲罰了敵人,也帶回很多的戰利品和迦南地的人。亞伯拉罕將所有的戰利品歸還給所多瑪王,他拒絕保留任何東西。
亞伯拉罕對所多瑪王的態度和羅得的態度大不相同。然而能夠保護他的不是所多瑪王,而是亞伯拉罕。我們可以合理推測,這個時候亞伯拉罕應該有提供羅得回到信心社群的機會,但羅得仍然選擇住在所多瑪。
第四次的「出埃及」
所多瑪的罪惡已經大到一個地步,上帝決定要親自查看,是否要將它毀滅。祂派了兩名天使前往查看。同時上帝向亞伯拉罕揭露祂的心意,也詢問他「先知性」的意見。上帝這樣作有一個目的,要教導亞伯拉罕「義」的功課。亞伯拉罕就問上帝,如果城中有五十個義人,上帝是否還要毀滅這城?答案是:不。亞伯拉罕不斷的問,直到他確定上帝不會毀滅所多瑪,如果城中還有十個義人呢?這十個人顯然是指羅得全家說的。
我們也許會覺得奇怪,在世界裡,義人不是和惡人一同受苦嗎?為什麼這裡不是?答案是,所多瑪事件是最後審判的預表。在最後審判裡,只有惡人要被剪除。雖然亞伯拉罕把數目降到十個人,事實是,即使只有一個義人,上帝也不會叫他與惡人一同滅亡。(參啟示錄3:4)上帝必先將義人救出。在最後審判之前,必有一個最後的「出埃及」。
兩名天使來到所多瑪。羅得坐在城門口,顯示他是城中尊貴的人(審判官)。和亞伯拉罕的尊貴不同,從接下來的事,我們知道羅得的名是虛的,祂的尊貴不會長久。
羅得將兩名天使接回家中,以無酵餅款待他們。我們知道,後來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時,上帝命令他們吃無酵餅。上帝用羅得的事警告他們,不要重蹈羅得的覆轍(留戀埃及的生活)。
那天晚上,城裡的人聚集到羅得的門口,要攻擊這兩名上帝的使者。羅得提議用他兩個仍是處女的女兒交換,但被他們拒絕。天使奇蹟的使眾人的眼睛昏迷,解了羅得之危。羅得的無奈和痛苦也讓我們看見羅得選擇住在罪惡之城的下場。
天使知道上帝一早就要毀滅所多瑪,因此催促羅得召集全家準備離開。但他的兒女和女婿們都不相信。第二天早晨,天使催促羅得趕快離開,羅得卻延遲不走。羅得顯然在所多瑪住久了,對上帝的話語(警告)已經失去了敏感度。然而上帝仍然憐憫他,讓天使拉著他的手離開。
我們必須注意天使要羅得逃往山上的話。這個命令與聖經其它地方有很多的連結。首先,伊甸園在山上。其次,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後,也直接來到上帝的山。從整個故事的場景來看,上帝的心意應該是希望羅得回到亞伯拉罕身邊(19:27-29),就是回到信心的族群來。然而羅得沒有相信上帝的話,反而跑去鄰近的一座小城。羅得失去重新與亞伯拉罕聯合的機會,也失去了上帝的福分。羅得剩餘的日子就在曠野中度過。
活在死中的人
羅得住在小城一陣子就遷移到山上。但這時亞伯拉罕已經搬到基拉耳去了。羅得和兩個女兒住在一個洞裡。在聖經裡,躲在洞穴裡是接近死亡的記號。(參啟示錄6:15)亞伯拉罕將撒拉埋葬在洞穴裡;耶穌也被埋葬在洞穴裡。「你們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羅的是活在死中的人。這是他離開信心族群的結局。
在黑暗當中,更可怕的事發生了。由於羅得的兩個女兒找不到結婚的男人,她們就設計讓父親喝醉,然後與他發生關係,為了從他存留後裔。從起初,父女之間的亂倫就是上帝所禁止的事。「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羅得顯然沒有將這道理教導他的兒女。
羅得的醉酒顯然和挪亞不同。這兩件事都發生了子女侵犯父親的隱私,看見父親的赤身露體,也奪去了不該得的東西。挪亞喝醉是慶祝上帝的拯救,而且他知道含對他所作的事。羅得卻忘了所有的事。結果是這些兒女都要活在咒詛之中。含的兒子迦南受了咒詛,與他的父親含一樣;同樣,羅得的後裔也和迦南人一樣,因為他們吸收了迦南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這種不正常的結合所產生的後裔就成為以色列兩個最大的敵人:摩押人和亞捫人。他們的罪惡可以和所多瑪與俄摩拉相比。這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從一開始,他們就是生活在一個被咒詛的文化當中。
第十章 信心和事奉(約瑟的故事)
基督徒藉著服事人得到能力,不是藉著威權來控制人(馬可10:42-45)。約瑟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約瑟以公義審判官的身份出現在聖經裡。他是父親雅各的右手(37:2-3)。和雅各一樣,是屬於管家型的男人,不像他的哥哥們出去牧羊,也不像伯父以掃是身體強壯的人,常在外打獵。因為約瑟的誠實和精明,雅各要他注意哥哥們的行動,然後向他報告。
為了獎勵他,雅各作了一件代表自己權柄的彩衣給約瑟穿。當約瑟的哥哥後來攻擊他時,他們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撕毀這件代表榮耀和權柄的彩衣。他們想殺死他,但上帝保守他的性命。
約瑟被賣到埃及為奴,第一個主人是波提乏,法老的護衛長。我們看見約瑟並沒有將他的受苦當作抱怨和怨恨的理由,也沒有看見他作任何事來發洩不滿。他甘願為上帝瘸著腿走路,如同雅各一般。約瑟忠心的服事主人,波提乏就將家中大小事都交給他管,自己則逍遙過日子。約瑟雖有奴隸之名,卻有主人之實。
波提乏的妻子看見這種情形,就引誘約瑟,但被約瑟拒絕。雖然表面上約瑟是人的僕人,實際上卻是上帝的僕人。約瑟的上衣被波提乏的妻子脫去時,正代表他失去了在波提乏家中的權柄。這是上帝忠心的僕人在罪惡的世界裡常常要面對的挑戰。
但這不是故事的終點。
約瑟被下在監裡。然而因他的表現,被派管理整個監牢裡的事務。現在他雖有罪犯之名,卻有治理之實,能夠在那個職位上,行許多的善事。為什麼約瑟能夠做到這樣?因為他明白,也行出上帝的話。這是他從父親雅各所得來的,又從自己的夢中所得的啟示。對我們來說,上帝的話都已經記在聖經裡面。約瑟明白上帝治理世界的原則,也能夠準確的應用在各種處境當中,結果都顯示出巨大的功效。最後約瑟被高升為埃及的宰相,穿上代表法老權柄的衣袍(41:42)。法老在任何事上都要詢問約瑟的意見,他現在如同法老的父,並作法老全家的主(45:8)。他是法老寶座後面真正的權利所在。在這個位子上,約瑟養活了所有的人。
約瑟的故事對今天生活在世上受壓迫的基督徒有許多可學習的地方。我們很容易屈服於罪的誘惑,也不願全心全意,忠心服事非基督徒的主人。約瑟的故事告訴我們這是錯誤的行為。真正的勝利和主宰的能力來自謙卑的服事,如同僕人一般。藉著這樣的服事和受苦,上帝能夠除去信徒內心殘留的罪,建立德性,成為影響世界的力量,因為那些懶惰的惡人看見基督徒的勤勞與忠心,就將所有的事都交在他們手中。
救贖他的弟兄
僅僅得到權柄不會是一個可佩服的終點。權柄也可被拿來私用。上帝將權柄交給基督徒是為了幫助他人,使上帝的榮耀得到稱讚。約瑟藉著他所得的權柄餵養許多人,更重要的是他將自己的弟兄從罪的鎖鏈中解放出來。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這本是那些將弟弟賣去當奴隸的人應得的報應。他們自己成了罪的奴隸,到頭來也成為別人的奴隸。約瑟的兄弟因飢荒來到埃及買糧,但他們認不出已作了宰相的約瑟。約瑟控告他們是奸細。他們以為約瑟把他們當作來監探埃及地的間諜。其實約瑟的意思是,他們本來就是奸細,從前他們如何從遠處監視約瑟,並且蓄意將他除去。
約瑟將他們下在監牢裡,這是給他們反省的機會,想起他們從前所作的惡事。他們在監牢三天,約瑟說,這是法老的旨意。然後釋放他們說,這是上帝的旨意。幾年前約瑟在監牢時,曾請願法老卻沒有得到回應。三年之後,當約瑟站在法老面前時,他不再對法老請願,而是向他宣告上帝的旨意。約瑟清楚知道,他最後請願的對像不是人,而是上帝。現在約瑟讓他的兄弟經歷同樣的處境,學習這個功課。他們來埃及買食物並沒有錯,只是他們沒有信靠上帝,因為我們的日用飲食和一切的需要都來自祂。
雅各要他們將弟弟便雅憫帶來。他們曾經嫉妒約瑟,現在約瑟利用便雅憫來測試他們是否願意悔改。約瑟將一個占卜用的金杯放在便雅憫的袋子裡,製造便雅憫偷竊的證據。這是什麼意思?從前他們嫉妒約瑟的彩衣,痛恨約瑟的夢貶抑他們。現在他製造一個也想預測將來(偷占卜用的杯)的便雅憫,為了測試他的哥哥們是否真心悔改。也許他們會說,該死的便雅憫,就讓他受懲罰吧。
現在情形顯然不同了,猶大跳出來,願意為便雅憫頂罪,願意自己當奴隸承受處罰。這是約瑟所期盼的犧牲和悔改。約瑟就與他們相認了。
「占卜的杯」還有另一層的意義。約瑟對他們說:「豈不知像我這樣的人能占卜嗎(44:5)。」占卜是上帝所厭惡的行為(利19:26,民23:23)。約瑟實際上並不會占卜。這個杯原來也只是一個普通的杯而已(44:2),為什麼約瑟要這麼作?
原因是,占卜是埃及人常用的法術,而現在上帝的百姓向他們要食物,而不是向上帝要。他們向埃及求救,卻忘記上帝才是他們求救的對象。這樣,約瑟問他們:「豈不知像我這樣的人能占卜嗎?」意思是,難道你們不知道,在埃及,一個像我這種地位的人就必然是能夠占卜的人?但約瑟才是真正認識上帝的人,在年輕的時候,上帝就給了他做夢預言的能力,但他的兄弟們卻拒絕他。
希伯來人從一個家庭(亞伯拉罕)開始,現在已經形成一個民族了。約瑟所作的,不僅使他的哥哥們悔改,恢復和好,也保存了整個家族。整個故事的重點在於生和死,誠如雅各所說:「我聽說埃及有糧,你們可以下去從那裡為我們糶些來,使我們可以存活,不至於死(42:1)。」同樣的話出現在約瑟對哥哥們說的話(43:8)。
接下來的發展只是使雅各更覺得死之將至(42:36,37; 43:14)。那麼是什麼東西使雅各回生(45:27)?是福音:約瑟沒有死,甚至現在是埃及的宰相。對雅各來說,約瑟曾經死過,現在活過來了,並且坐在寶座上。雅各因這福音甦醒過來。
這個故事讓我們再次學習到「從苦難到榮耀,從十字架到冠冕」的原則。雖然上帝有時使我們行過死蔭的幽谷,但只要我們緊緊抓住祂,上帝必及時甦醒我們的心。困難的時間不會長久,而真實的信徒必堅忍到底。上帝不會放走任何一個祂所愛的人,我們一生都在上帝的計劃裡。這是何等安慰和激勵人的信息。
結論:
約瑟對哥哥們的「戲弄」和利百加對以撒的計謀都是大智慧的表現。除非基督徒具備這樣的智慧和洞見,不要想複製這樣的事。我們其實更像那些哥哥們,而主耶穌常常就像約瑟,用各樣的技巧在引導我們悔改認錯。
真正權柄的獲得乃是藉著服事。保羅在以弗所書6:5-8也如此教導基督徒。但這並非一條易路,必須經常藉著禱告,尋求聖靈的幫助,能夠正確面對眼前的難題。這也不是一條直的路。約瑟對父親忠心,卻讓他成為奴隸;他對波提乏忠心,卻落在監牢裡。人生有起有落,但最後只有上帝忠誠的兒女必要得到祂所賜的冠冕。約瑟的故事教導基督徒如何在上帝所給他任何的環境中,忠心的服事人,服事他真正的主人:耶穌基督。
我們對權柄的定義不可和世人一樣,只是單純的得勝和轄制。約瑟被賦予權柄,為的是更多、更有效的服事人。從服事一人(雅各)到服事整個國家民族(埃及和被飢荒困住的人)。即使貴為宰相不再受到壓迫,約瑟沒有停止忠心的服事。基督徒的盼望不在於逃避服事,而是逃避罪、死亡、和暴力的枷鎖。謙卑的服事和權柄是一個銅板的兩面。
第十一章 信心和世界(法老的故事)
約瑟的故事是一個上帝兒女生活於外邦世界的故事。我們看見上帝使法老心生不滿,將酒政和膳政下在監牢裡,以致遇見約瑟。約瑟為他們解夢,結果正如約瑟所預言的。雖然這次的解夢並沒有使約瑟脫離牢獄之災,卻為兩年後法老的夢作準備。整個埃及地沒有人能夠破解法老的兩個夢。這使被恢復原職的酒政終於想起約瑟。約瑟立刻被法老召進宮中解夢。約瑟向法老證明自己是真正的祭司,有從上帝來的智慧。兩個夢 指的是七個豐年後緊跟著七個極大的荒年。
約瑟不僅能解夢,更有智慧向法老建議對策。這些事件在兩方面粉碎了法老的世界觀。
第一,上帝打敗了所有埃及(人)的智慧。埃及的世界觀和現代人的人本思想一樣,都認為自然界的因果是無法改變的規則,就像每年尼羅河氾濫(牛從河裡上來),每天太陽升起,五穀生長(麥穗)的自然規律一樣,靠著適當的技術,每年都保證有好的收成。人只要掌握自然律,便能操弄世界而得到成功。然而一旦上帝超自然的言語和干預進入人的歷史當中時,這個封閉的世界觀便束手無策了。
第二,這個夢的內容擊打了埃及的哲學思想。埃及人將尼羅河看作生命之源,因為埃及地沒有(很少)雨。當尼羅河氾濫時,所有的生命就活躍起來(牛從河裡出來)。這是為什麼摩西第一個災就是針對尼羅河。尼羅河對法老的重要性可見一般。
太陽是埃及另一個重要的神。這是為什麼法老的第二個夢是那被東風(太陽升起的地方)吹焦的麥穗。摩西的第九災則是針對太陽神。法老和他的政府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侍候好這兩個神。生命從尼羅河和太陽出來,而法老則掌管這些生命。現在,這兩個夢讓他知道,生命是從上帝來的,法老沒有一點掌管的權柄。上帝可以叫肥牛從河裡上來,也可以叫瘦牛山來;祂可以叫地生產肥的麥穗,也可以生出瘦小的麥穗。是至高上帝的祭司,希伯來人約瑟為祂管理,不是法老。
上帝的話直接挑戰法老的人本思想,他如何回應呢?
在創世記和出埃及記裡,埃及是最代表該隱所造的城,曾經在洪水中被毀壞,又在巴別塔的事件中被分散。上帝通常用兩個方法來對付該隱的城。一個方法是審判它,將祂的百姓從其中解救出來。我們在亞伯拉罕和摩西的故事都看到這個方法。另外一個方法是直接對付它,使它回轉歸向上帝,例如創世記20,26章裡的亞比米勒,最後都選擇和上帝的百姓結盟;還有但以理書4章裡的尼布甲尼撒。在約瑟故事裡的法老也是如此的被轉化。
創世記顯示法老和他的臣民被轉化而服事上帝。這很難令人相信,不是嗎?讓我舉出一些理由。
1. 如果法老沒有被開竅而相信上帝的話,他必然拒絕約瑟的解釋。41:37說,法老和他的一切臣僕都以這事為妙。一個沒有被轉化的人不可能如此回應上帝的話,特別是這些話攻擊了他們長久所持有的世界觀。
2. 法老自己的信仰告白記載在41:38節:「像這樣的人有上帝的靈住在他裡頭,我們豈能找得着呢?」(我們無法認同一些翻譯,將the Spirit of God 翻作spirit of the gods,或a divine spirit)法老認出是上帝在約瑟背後說話。
3. 法老將約瑟提升到宰相的位置,完全是因為約瑟所信的上帝(見41:39-41)。
4. 約瑟和祭司波提非拉的女兒結婚(41:45)。一個拒絕波提法妻子的人怎會和外邦的女子結婚,知道這樣的雜婚在洪水前如何敗壞世界,還有以掃的婚姻如何困擾以撒和利百加?我們相信,這些百姓已經被轉化而敬拜約瑟的上帝。
5. 這些事件實現了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祝福你的我要祝福他(這裡的法老),咒詛你的我也要咒詛他(創世記12章裡的法老)。」整個約瑟的故事充滿法老和埃及人對約瑟的感恩之情(45:16-20)。雅各也祝福法老作為回報(47:7,10)。雅各死的時候,全埃及為他哀痛70天。
6. 這些事件也實現了上帝對亞伯拉罕另外一個應許:成為多國的父(17:5)。在這個故事裡,約瑟這樣說:「上帝使我如法老的父,作他全家的主(45:8)。」如果約瑟是法老的父,當然亞伯拉罕也就是他的父了。這明顯是指一個被轉化了的人說的。
7. 這也實現了另外一個應許:「萬國必因你和你的後裔得福。」因為約瑟,所有飢荒之地的百姓都蒙福。
8. 約瑟(這樣的人有上帝住在他裡頭,我們豈能找得著呢?)和耶穌的對比(路加4:16-30)「這不是約瑟的兒子嗎?」是指木匠約瑟,還是這個約瑟?
人類的墮落開啟了上帝拯救的計劃。上帝呼召亞伯拉罕,並且應許,萬國必因他得福(救)。這個應許在約瑟的故事裡得到初步的實現,就是創世記結束前埃及人的轉化。這些事件也就成為上帝最終目的的預表和影子。在萬國都歸於祂之前,上帝絕不會停止祂的計劃。
當約瑟被下在監裡時,約瑟並不曉得什麼事正在醞釀。他也不知道上帝正在使法老心生不滿,也不知道有一天晚上上帝會將祂的話放在法老的夢中,使他需要一個能夠解夢的人。他當然更不知道有這麼一天,他要站在法拉面前,他的苦難要得到報償。
這個故事讓我們得到激勵。我們為執政掌權者禱告,但好像沒有什麼果效。我們無法知道上帝正在做什麼,但上帝仍然是「托夢的上帝」。生活在這個墮落的世界裡,基督徒在很多方面常常像是「被囚的人」。但上帝的話是信實的,總有一天,這世界的人需要基督徒的幫助。我們必須常作準備,說不定那一天上帝要你站在世界的王面前替祂說話。(彼得前書3:15)
第十二章信心和奴役(埃及人的故事)
創世紀47章帶來令許多人震驚的事,就是約瑟現在似乎變成一個奴役埃及人的人。約瑟的作為好像捆綁了埃及人,這令很多人不以為然。奴役人總是不好的事。難道我們可以說,因為埃及人不好,是拜偶像的人,所以約瑟現在轉而奴役他們是合宜的?
但很多人忽略了一點,就是這時候的埃及人已經被上帝(藉著約瑟)改變了,就像後來的尼尼微人因約拿傳的福音而悔改一樣。
雅各對法老的祝福必須是我們解釋這件事的關鍵。約瑟管理埃及人其實是一種祝福,也是雅各祝福法老的一部分,而埃及人也因為約瑟作他們的宰相而喜悅。
自由與安全
我們必須從自由和安全這兩方面的討論來理解。現代人常常把這兩樣東西看作是對立的。特別是在政治上,社會主義對安全的訴求和解放主義對自由的訴求,兩者之間的競爭。作為基督徒,我們應該避免選邊站。安全與自由其實是手拉手的兩件事,無法分割。一個人的生命如果沒有「安全」的地帶,這樣的人不可能有「自由」的感覺。相反的,他會感到害怕,緊張,壓力,甚至威脅到健康,縮減生命,失去創造力,無法工作...這樣的自由完全沒有價值,不值得慶賀。
另一方面,一個生活在極權制度下,沒有自由空間的人,他也不可能有安全感,雖然極權的政府不斷的宣傳要帶給人民安全生活的保障。在這種制度下生活的人也一樣感到害怕,緊張,失去創造力。。。這種安全是虛的。
自由必須建立在安全的基礎上。從前的諸侯(附庸國)制度就是建立在這樣的原則上。 從聖經的角度來看,奴隸制度不必然和自由對立。這也是為什麼在舊約時代,聖經並沒有完全反對奴隸存在的原因。一個面臨債務壓力的人,如果能夠找到好的主人幫他還債,他實際上是獲得了自由的人(出21)。
上帝是一切「自由」和「安全」最終的源頭,因此兩者是不衝突的。當我們與上帝越近,我們就越自由,也越安全了。人最大的福氣就是成為上帝的僕人。
自由和安全不是抽象的東西,而是關係和經驗。當人恢復與上帝和好的關係,他就是一個有真正自由和安全的人。離開上帝的人也許會感覺到假性的自由和安全,但自由和安全是實際被經驗到的東西,不是感覺而已。一個背後有既強大又良善的「主人」為靠山的人,誰能說他沒真正的自由和安全?
這些埃及人沒有將約瑟當作奴役他們的人,他們對約瑟說:「你救了我們的性命,但願我們在我主眼前蒙恩,我們就作法老的僕人(47:25)。」即使被奴役,他們並不覺得自己是奴僕。他們是被從更大的捆綁中(飢荒和死亡)釋放出來的一群人。
從聖經的角度來看,人不可能有絕對的自由,他們永遠在某種捆綁底下;在上帝之下,或是在上帝的敵人之下。在上帝之下的人是真正自由的人,而在其他人或罪之下的人才是不自由的的人。真正的問題是:在法老之下作奴僕是好事,還是壞事?答案已經很清楚了。如果法老已經被上帝改變,成為上帝治理的代表,那麼在法老之下作奴隸也是自由的,安全的。
為什麼約瑟要求他們必須繳納百分之二十的稅?第一,這是他們對救恩的回報;第二,這比他們必須繳納給先前的主人少很多(我們知道他們所經歷的是一個解放的過程);第三,當法老要求雅各為他祝福,並且將歌珊地賜給亞伯拉罕的後裔,他已經是降服上帝的人。這百分之二十不完全歸給法老(的祭司),也可能有一半歸亞伯拉罕的國。我們看到上帝是此時埃及真正的主人;第四,全地都歸上帝的名下。
事實是,上帝藉著約瑟拯救了全地的人。上帝解放了埃及人,將他們置於「基督王子(法老)」的治理之下,有上帝的「教會(在歌珊地的希伯來人)」引導他們。這時候的埃及不再被假神所奴役捆綁。上帝藉著法老和約瑟的手,將土地歸還他們,而他們付上雙倍的十一奉獻來回報。
我們知道,不僅埃及人後來又離開上帝,希伯來人也一樣。他們都重覆了人的墮落而再度敗壞,甚至比從前更壞。約瑟的信心和工作所建立起來的埃及強國,現在又起來背叛上帝和祂的百姓。那是後來的故事,但在創世紀結束時,一切都是完美的,呈現一個被轉化的國度。
創世紀47章不是奴役,而是解放的故事。上帝救贖的計劃又向前邁進一步。在約瑟的故事裡,我們看見將來榮耀的影子 – 新約所要帶來真正的解放:基督是我們的「法老」,我們的王,教會的頭。我們甘願成為祂的僕人。
結論:所有的人都是奴僕:是屬於上帝,還是屬於撒旦。最早的時候,亞當決定聽蛇的話,就順從了撒旦的計謀,亞當就使自己成為撒旦的奴僕,不再是造他之上帝的奴僕。他服在愚蠢者之下,不順服全智的上帝,亞當就使自己成為罪和死亡的奴僕了。人敬拜什麼就像什麼。亞當順從蛇,自己也就像野獸一樣。
現代人期望從撒旦的各種暴政中獲得自由,但這是不可能的事。只有耶穌基督的福音能夠使人脫離這可怕的奴役,使人不再是野獸,而成為上帝的兒子。人需要的不是假性的自由,而是一位新而良善的主人。
創世紀47章正是對福音奇妙的敘述。被假神(尼羅河,太陽。。)捆綁的埃及人被上帝藉著飢荒而改變轉化,成為新主人(約瑟和被轉化了的法老)的奴僕。這個新主人給了他們完全的自由和安全,而他們也樂意成為他的僕人。這是否也是我們對耶穌基督福音的認識與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