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世界的福音 許信靖編寫
基督教的信仰不單是一種主觀的經驗(感覺)而已,而是相信一個客觀的真理。在這個真理所給我們的世界觀裡面,我們重新認識上帝,並且經驗到與上帝和好的關係,進入天國的領域,都是藉著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救贖恩典,並且在聖靈的運行下所得到的。這個世界觀是上帝藉著祂的話(整本新舊約聖經)所告訴我們世界的真相(就是世界的起源,人的由來,世界重重問題的根本原因,上帝解決問題的辦法,還有,這個世界將來的結局)。
如果你問基督徒,福音是什麼?大多數的人會用約翰福音3:16來回答。但上帝對人述說祂的福音不是從這裡開始,而是從創世記1: 1開始。上帝給我們的是一個完整福音的故事。沒錯,耶穌基督是真理的本體,是福音的核心,但上帝必須用整本新舊約聖經來告訴我們它完整的內容。如果我們不從整體福音的內容來認識祂,我們的信仰一定會產生偏差。
今天,太多的基督徒只重視經驗,忽略真理,以致信心飄忽不定,毫無一致的目標。他們以半調子,被腰斬了的福音(斷章取義)取代真正的福音。很多教會用市場包裝的手法來吸引人,以致很多人加入教會卻完全不明白福音的真理,更不用說在要他們身上顯出福音的大能[1]。
很多口裡認信的基督徒(professing Christian)把福音當作入門的門票。一旦入了門就不再需要它了,可以拋諸腦後。我們以為福音是剛信主時的東西,在受洗禱告之後,就可以將之束之高閣,然後繼續過著和過去沒有兩樣的生活,仍然用世界的想法來思考所面對的問題。我們從來不去(很少)思想以下這些問題:
· 我到底是誰?
· 我到底生活在什麼樣的一個世界裡?
· 這個世界到底如何運行,要往哪裡去?
· 上帝是誰?他有沒有一個永恆的計劃?
· 這個計劃和我有什麼關係?
· 福音到底是什麼?和我們每天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要得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必須從創世記1:1開始,而不是只會背約翰福音3:16。
使徒行傳記錄初代教會的基督徒所到之處,對當地所造成的衝擊(參使徒行傳17:6-7)。他們是如何做到的?他們沒有今天的媒體、網路科技,沒有名人上台表演、作見證,沒有眾多的群眾,沒有公關公司替他們作宣傳,沒有漂亮舒適的禮拜堂,沒有政治勢力作後台....
今天我們有所有初代教會所沒有的東西,但我們卻沒有他們顛覆世界的能力。說得更嚴重些,是世界顛覆了教會。使徒行傳17:7告訴我們一個原因。這些初代教會的基督徒說,他們效忠一個名叫作耶穌的王,他們的王不是凱撒。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他們和非基督徒之間有完全不同的世界觀,不同效忠的對象。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其他地方。保羅所傳的是一個全備的福音,他不單宣講耶穌釘十字架(What had happened?),更宣講,為什麼這件事必須發生的原因(Why it must happen?)?
當一個人領受真正的福音時,必定帶來世界觀的改變,一種典範的移轉(a paradigm shift),以致影響他生活的每一層面,甚至帶來對周遭世界的衝擊。這正是帖撒羅尼迦教會的見證(帖前1)。
那麼今天很多的基督徒和初代教會的基督徒有什麼不同呢?
· 初代教會的領袖不停的宣揚基督和祂的福音。
· 初代教會的基督徒相信上帝的話,只因那是上帝的話。
· 他們明白聖經的世界觀,也從這個世界觀來認識福音,相信福音。
· 他們的信仰與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以致他們周圍的世界明顯受到衝擊。
今天許多基督徒根本不明白福音的本質,不清楚聖經的世界觀,以致他們的思想模式和生活形態與非基督徒並沒有差別,當然就無法對世界產生衝擊。更糟糕的是,很多基督徒受到錯誤教導先入為主的影響,就在他們心中築起一道抵擋福音的高牆,以致被它捆綁,無法認識耶穌基督十字架真正的福音。
今天教會所需要的是回到一個根基於整本聖經的全備福音,而不是更多的活動,更多的市場宣傳,更多的裝飾和娛樂人的節目。從認識上帝,認識自己開始,明白我們真正的需要,明白耶穌基督福音真正的功效,從而帶來真實的改變。因此,
第一,我們需要認識自己,認識罪的嚴重性。罪不只是傷害我們,癱瘓我們,罪更要毀滅我們。我們不是只需要一些生活道德方面的建議而已,我們需要的是上帝拯救的恩典,因為我們一點自救的力量也沒有。
第二,我們需要更多認識上帝的本性,認識他救贖的計劃和在人類歷史中行動。這些都顯示在聖經漸進的啟示裡,而這些啟示都指向耶穌基督。認識耶穌基督並他的十字架是我們學習福音的中心。
第三,我們必須學習基督的救恩如何在我們身上造成革命性的影響,從而帶來生命極端的改變(Radical change)。
第四,我們必須摧毀那些錯誤,甚至異端的教導。
第五,我們必須建立一個以聖經為根基的天國世界觀來指引我們的思想和生活。
我們是誰﹕找到人真正的定位
1. 認識上帝,認識人
先認識上帝,還是先認識人,何者優先?連加爾文都認為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人無法真正看清自己,除非他先仰頭看上帝的臉,然後轉而看自己。因為人的本性總是看自己過於所當看,比別人正直、公義、智慧、和聖潔。除非我們得到明顯的證據,知道自己原本是不義、驕傲、愚蠢又不潔的人,除非我們在看自己的同時也看見上帝,承認上帝才是我們衡量自己惟一的標準,否則我們看不到真實的自己。(參可4:24)
假使沒有一個標準,我們就無從衡量;但如果我們不知道要衡量什麼,即使有了標準也沒有用處。
雖然人總是先看自己,認識上帝則是更重要的事。基督徒都會同意,對上帝的認知影響我們如何看待每一件事。我們如何「看自己」和我們如何「看上帝」有絕對的關係。
另一方面,我們如何看自己(特別是站在上帝面前對自己的評估)也影響我們的神觀,影響我們日常和上帝的關係 - 我們當如何來到上帝面前。讓我們來評估三種對「人」的論點。
1. 人性本善。持這種世界觀的人會把上帝當作專門給人認可的橡皮圖章。這個上帝應該無條件的愛我們,祂知道我們內心最深處的願望。這個上帝要我們努力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而祂會站在背後全力支持。那麼持這種觀點的人如何看耶穌呢?當然不會把耶穌當作救主,而是一個啦啦隊員,一個幫助他實現夢想的人。那麼十字架呢?十字架只不過是一個像徵上帝愛的記號。十字架證明上帝多麼愛我們,我們是祂眼中的寶貝,多麼值得祂的愛和犧牲;十字架是對人的認同。這樣的信耶穌不可能帶來極端的改變(radical change)。耶穌是我們的朋友,我們邀請祂進來作伙伴,給耶穌一個幫助我們的機會,我們也可以試試祂的能力。這樣耶穌成為我們生命裏的一個添加物,生活裏的調和劑,如此而已。我們則保留自己和上帝關係的主控權。
顯然,這種錯誤的人觀必定帶來錯誤的神觀,錯誤的基督觀,錯誤的十字架觀,甚至錯誤的人際關係。
2. 第二種人知道自己是個罪人,也知道他需要耶穌作他的救主。他知道罪害他傷他,但並沒有到殺他的地步。這樣,他認為自己並非一無是處,仍然有一些優點可以帶到上帝面前。耶穌已經為他作了大部分的工作,但若不是他把自己的那部分加上去,救恩並不完整。
對他來說,十字架就是上帝作的那部分,上帝開始了救恩,使救恩成為可能的事。但除非加上我這部分,救恩就不會實現。這樣的人,背十字架不是他的任務,他也不需要有極端的改變。同樣,這樣的人觀也帶來錯誤的神觀,基督觀,十字架觀,當然也帶來錯誤的人神關係。
3. 第三種人和第二種人同樣,也相信自己需要耶穌作為他的救主。他說服自己是一個靈裏無助的人。這樣,他相信必須放空自己,使自己完全服在上帝的控制之下。他等候上帝來對他說話,將他拉拔起來。他希望上帝在他的每一個行動上給他指示。然而,事實上,他仍然控制自己和上帝的關係,因為上帝在等候他放空自己,和對上帝完全的降服,雖然這是完全不可能發生的事。這樣的人是處於一種奇怪的狀態,他害怕作任何事,因為他不應該自己作主。他所能作的就是降服,讓上帝為他作所有的事。這是典型的神秘主義者。對他們來說,十字架是他們死的地方,是完全破碎,完全降服上帝,與上帝完全溶合的像徵。神秘主義者基本上對理性和客觀外在的真理保持懷疑的態度。雖然他們也說聖經是上帝的話,但他們仍然追求內在神秘的耳朵能聽到更深,更好,來自天上的聲音。建立在信心上面的理性思考和順服對他們來說並非重要的議題。這樣的人觀同樣帶來錯誤的神觀,基督觀,救恩觀。
這三種人都和世界的人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他們都堅定認為,我們必須「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第一種人的夢想,第二種人的行動,第三種人的內在之光。對世界來說,這些基督徒只不過是信一個宗教而已,只要他們繼續在自己的內心裏面尋找得救的答案[2],根本不足為意,。
但上帝的意思完全相反,祂的話要顛覆所有世人的想法。上帝不要我們從自己的身上尋找答案,因為不可能找到,我們無法診斷自己的問題。耶利米書17:9說,「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有誰能識?」(聖經裏的心,不是指情感的中心,而是在兩耳之間,是我們生活行動,思想和作決策的中心。)詭詐的心影響我們對所有事情的看法,我們的自我診斷也全然錯誤。
只有上帝能夠以絕對的標準,給人的狀況作出最正確、客觀、和完整的診斷(耶利米17:19)。箴言20:27說,「人的靈是上帝的燈,鑑察人心肺腑。」上帝使人的靈成為祂在人心中的線民,將人一切的隱秘暴露出來。
今天很多人所傳的基督教,常常斷章取義,從聖經裏抽出一些經文(特別是新約),然後用非聖經的世界觀來解釋它們,塑造出一個和聖經本意背道而馳的福音。我們必須很清楚的認識,在聖經裏(特別在舊約裏),上帝將祂自己顯明給我們,也對人的狀態作最精確的診斷,這是主耶穌自己告訴我們的(約10:35[3],太22:43)。整個耶穌的教訓沒有離開舊約聖經的範圍。我們的信仰(世界觀的建立)必須從創世記1:1開始,而不是約翰福音3:16。
起初(In the beginning)
創世記的前三章可以說是整個基督教信仰的基礎。在那裏,我們首次遇見上帝的真理,祂的本性,祂的話語,祂的創造,和祂對所造世界的計劃。在那裏,我們也首次看到人自己的真相,人的起源,人存在的目的,這世界的種種問題又是怎麼產生?要如何解決?因此,要明白整本聖經,我們必須先弄清楚創世記這三章到底在說什麼。這應該是每個基督徒最基本的常識。
首先,一個基督徒要知道上帝在我們身上的心意,必須先明白上帝原來創造人的目的。在創世記1:1-25,我們看到上帝用六天的時間預備造人這件事。只有在造人以後,上帝才完成祂的創造(從好到甚好)。1:26-30告訴我們,上帝按照自己的形像造人,將所需要的智慧和能力賜給人,又將管理一切受造之物的責任交托他們。
亞當雖有上帝的形像和樣式,但他不是上帝的化身。他是上帝的代表,就是有限受造的人,要在地上反映無限之創造者的榮耀。他們必須服在創造者之下,按照祂的旨意來管理置於他們之下的受造之物。這是上帝原來設定的關係,一個正確的關係。我們也可稱之為「義」的關係。
神 |
萬物 |
人 |
要執行這個任務,人要生養眾多,遍滿全地。除了一顆樹,上帝給他們所有樹上的果子作食物。我們這些習慣肉食的人實在很難想像,在沒有任何污染的伊甸園裡,那些樹上的果子是多麼令人垂涎。
其次,一個基督徒要知道上帝在我們身上的心意,必須明白世界怎麼會變成今天這個一團糟的局面。
上帝給亞當的命令有正面的(必須作什麼)和反面的(不可作什麼)兩方面。亞當要生養眾多,治理這地(創1:28)。上帝為他們設定一個方向,給他們所需要的智慧和能力去執行,又給他們一切所需的菜蔬果子作食物。上帝也給他們一個負面的命令,園中一顆樹上的果子絕對不可以吃,就是那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
這到底是什麼樹?有人說它是一顆蘋果樹,有人說它是性的像徵,這些都是人自己的想像。事實上,它代表上帝的命令,人作為上帝的代表必須絕對的順服祂。就像我們每次憑著順服的信心領受主餐的時候,耶穌同在的福氣就臨到我們身上;同樣,人在這顆樹上的不信和不順服就帶來審判的咒詛。這顆樹的命令就成為上帝對亞當和夏娃的試驗,它代表人的自治(autonomy)和自決,代表人錯誤得到的知識,按照人自己的意思悖逆上帝,拒絕上帝主權的想法。如果亞當憑信心和上帝同行,他們會得到一切所需的知識,不然,就是否定上帝的話,以致失去所要賜給他們的權柄。
亞當夏娃應該完全懂得上帝的命令,因為上帝的命令清楚而明確。(詩19:7)夏娃最好的方法就是遠離那顆樹,也不要聽任何試探者的聲音(何況那個聲音來自比他低等的蛇)。但夏娃偏偏就來到這顆樹下休息(亞當也在旁邊),正好給了試探者一個絕佳的機會。試探者偽裝成關心他們福祉的朋友。
蛇如何試探夏娃(和亞當)而得逞的事都記在創世記3:1-6。它的論點就是,人是終極獨立的(ultimate)存有,不必依靠(dependent on)任何其它東西而存在。他們的知識和價值不必是從上帝的真理和律法延伸出來,能夠按照自己的思考得到知識,可以獨立存活於上帝之外,為自己定價值定是非,他們就是自己的律法。蛇對他們說,為什麼現在他們不能享受一個完全的生命,不能發揮他們完全的潛能,不能作真正的自己呢?就是因為他們被上帝的謊言套住。所以他們必須掙脫這個鎖鏈,掌握自己的命運,換言之,他們應該自己作上帝,凡事自己作主。
夏娃相信了蛇的謊言,亞當也跟進了。在一瞬間,人就墮落了。也許你會說,這太不公平了,不過就是吃一個果子。而且為什麼亞當的罪要我來承擔呢?上帝難道不應該個別試驗每一個人嗎?
但是我要反問,如果上帝以同樣的事來試驗你,你的結果真的會比亞當好嗎?何況我們的情形和亞當夏娃犯罪前的情形完全不同。我們沒有亞當犯罪前所有的優點﹕完全的父母,完全的生長環境,完全的社會(伊甸園)等等。當我們對上帝提出這樣質疑的時候,其實我們已經像夏娃一樣。我們用我們的智慧抵擋上帝的智慧,用自己的判斷否定了上帝的判斷。我們失敗了,如同當初亞當夏娃一樣。
神 |
萬物 |
人 |
一個基督徒要知道上帝在自己身上的心意,首先必須清楚的認識到,罪破壞整個人類的深度和廣度。
上帝說,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但是當你知道亞當吃了以後並沒有馬上死(事實是,他活了九百多歲),你是否為此感到困惑[4]?其實上帝的話沒有錯,只是我們必須明白祂說這話的意思。當亞當犯罪,失去進入屬天完全[5]的機會時,這個屬土的人也就注定要歸回塵土了(創3:19)。
除此之外,亞當的生命也失去它原來的意義,就是失去享受上帝同在的福氣。死不能叫我們從上帝的面前消失,那是不可能的(詩篇139:7-12)。除了祂的震怒之外,死使我們不再能享受所有上帝面前的福氣(帖後1:8-9)。生命不只在乎長短,更在乎它的品質。人活著不單靠食物,更靠上帝口裏所說的一切話。在聖經裏,生命和上帝的福氣是相同的意思(申30:20)。
所以約翰福音17:3說,「認識獨一的上帝,並祂所差來的基督,這就是永生。」在聖經裏,真實的生命是維持和上帝永遠的關係,而死就是和上帝完全和永遠的隔離。這樣,真正的生命是上帝的賜與,有祂的同在和福氣。死正好相反。亞當的情形就是如此,他犯罪之後,這種現象就開始出現在他的身上﹕羞恥,罪惡感,害怕,躲避上帝...種種死亡的徵兆﹕
· 上帝的同在不再是可羨慕而極力追求的事,相反的,那是人要極力逃避的可怕之事。
· 人如何逃避上帝?
o 抵擋祂,辱罵祂,向祂吐口水
o 不承認祂的存在,不承認世界是祂造的
o 以自己的榮耀取代上帝的榮耀
o 用扭曲的神觀來欺騙自己(像鴕鳥一樣,將自己的頭埋入沙堆裏)
o 否認自己的罪,甚至將責任推給上帝
· 垂直(人與神)和橫向(人與人)的關係同時被破壞,人再也看不到上帝,人的心中只有自己。
· 對這樣的死人來說,肉體的死亡也可說是一種解脫。這樣,人的死也是上帝的恩惠。
· 人卻要繼續工作和生育(上帝原先給人的責任),但這些都要因罪的緣故而變得更複雜,更困難,甚至成為人的重擔。夫妻的關係也是一樣。
這就是我們從聖經學到的有關人的真相﹕人是上帝按照祂的形像所造的,為了讓他們替祂管理一切受造之物。然而他們卻聽信撒旦的謊言,悖逆了上帝的命令,要使自己成為上帝,以致使人類陷入罪中,整個受造就墮落了。亞當的罪帶來嚴重的後果,不單自己,也不單他的妻子,更影響了他們的後裔,甚至整個上帝的創造。人無法再在上帝的面前享受祂的福樂,而必須面對羞恥,罪咎,和與上帝,與人之間破碎的關係。人當然也無法正確的思想上帝,就為自己創造各種錯誤的神觀和人觀來躲避上帝。這就是世界與人的現狀。
有其父,必有其子
亞當的事件只是一個單一的事件嗎?它和幾千年後的人有什麼關係?創世記絕對不是只是一個單一的歷史事件,很多的歷史事件對後來的世代都產生絕對深遠的影響。一個例子就是美國的獨立宣言(中國的武昌起義)。但亞當的事件所帶來的影響絕無僅有。亞當的意思就是人,而夏娃的意思是眾生之母。他們的影響是全面性的,包括所有在這個地上活過的人。
亞當是按照上帝的形像所造的人,而亞當的兒子又有他的形像(創5:3)。亞當原來的形像是沒有被污染的形像,而他的兒子則是變了形的形像。上帝的形像仍然存在於人的身上,卻是被扭曲了的形象。這個扭曲的形象所帶來的是凶殺,奸淫,強暴(創4)。而人類的歷史也就是一個罪和死亡交叉進行的歷史(創5-6)。
罪的泛濫
我們前面已經討論過死亡的意義,但還沒有談論罪是什麼。創4:7上帝對該隱說的話可以是我們討論罪的起點。在這節聖經,上帝將罪形容為一隻蹲伏的野獸,隨時準備轄治(戀慕)該隱。
在希伯來文裏,「罪」這個字的意思可以解釋為「沒有射中目標」。在道德屬靈的領域裏,罪就是沒有達到上帝聖潔的本性和律法所要求的目標。當我們違背上帝的律法,我們就冒犯了祂;當我們不按照祂的意思行,我們就等同謀殺上帝。罪是非常嚴重的事。
注意,這個目標不是讓我和周圍的人作比較,也不是我自己內心的標準,而是這位絕對聖潔之上帝的標準。這就是亞當所犯的罪,也是所有在他以後之人的罪。亞當之後,罪快速的蔓延,到了創世記6章時,全地都滿了強暴,人心中所想的盡都是惡(6:5,13)。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沒有墮落的跡象,神學家稱為「全然的敗壞(Total depravity)」。
罪是如此的頑強,即使洪水也無法除去它的根源。洪水過後,人繼續活在罪中,無人能夠免除(王上8:46)。我們每一個人都承繼了亞當的罪性(詩篇51:5)。罪不單是我們的罪行,更是指我們的罪性。約伯說,不潔的人如何生出潔淨的人呢(伯14:4)。這就是整個舊約讓我們所看見人的狀態。罪玷污了每一個人,也玷污了人身上的每一個部分(思想、行為、生活、心靈...),甚至包括我們以為的好行為都是污穢的(賽64:6)。所有人的宗教行為都是自我感覺良好,自我尋求,私意的崇拜。
現在讓我們轉到新約來看看耶穌和使徒們如何看待罪的問題。我們知道,耶穌和使徒們都完全相信舊約的權威性,完全同意舊約對罪的論述。讓我們先看耶穌怎麼說。耶穌傳道的第一句話就是,「天國近了,你們要悔改」。悔改的希臘字metanoete意思是人意念的改變(change of mind)。這個改變是如此的根本,以致連他的生活行為也被改變了。耶穌的意思就是說,天國已經來了,所有和你們思想有關的,都要作根本性的改變。耶穌不是勸人作一點改善,也不是稱讚人的本質還不錯,也不是指責人在那些事上犯罪,耶穌要人完全放棄過去對人的假設和認知,因為那些都是錯誤的。我們必須從頭來,作根本的改變。換言之,就是我們的世界觀必須作全面性的改變。
人的罪性使我們自己無法在救恩的事情上作一絲一毫的貢獻。聖經不認為人裏面有一點可取的地方,以為只要重新被點燃,或是給它一些激勵,就能夠使它活過來。不,只有兩個極端的處方人能夠靠著得救﹕耶穌的十字架和聖靈的重生。耶穌要跟隨祂的人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十字架不是叫人努力行善的記號;十字架也不只是上帝愛的記號;十字架是我們要去死的地方,是我們治死罪的地方。十字架是我們能夠真正認識上帝和人自己的地方。
第二個極端的處方就是重生。耶穌對尼哥底母說,你必須重生。耶穌這話不是對殺人犯說的,也不是對妓女說的,而是對一個有崇高社會地位的人說的。彼得(1:3)和保羅也說同樣的話。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馬書5:12-21可以說是保羅神學的精華,他指出, 「罪因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亞當可以說是全體人類的代表。這樣,人的盼望在那裏呢?保羅接著說,「只是過犯不如恩賜,若因一人的過犯,眾人都死了,何況上帝的恩典,與那因耶穌基督一人恩典中的賞賜,豈不更加倍的臨到眾人嗎?」在伊甸園裡,第一個亞當因悖逆使全人類都陷在罪中;在各各他山上,第二個亞當因順服,使相信祂的人都脫離了罪的權勢。
對世界的現狀,聖經只有一個解釋,就是當亞當被試驗時,所有的人都被試驗了;當亞當在試驗中失敗時,所有的人都被定罪;亞當死了,眾人也都死了。這就是以弗所書2:1說的,我們都死在罪惡過犯之中。死是什麼意思?就是完全沒有盼望。死亡沒有分程度,死了就死了。病重的人還有盼望,昏迷的人還有盼望,甚至頻臨死亡的人仍有盼望,但是一個已死的人是毫無盼望的人。這是聖經的意思。
聖經用死來形容人的屬靈狀態,意思就是人完全沒有一點自救的能力,沒有絲毫的力氣讓他自己向上帝這邊靠攏,完全失去享受上帝同在的福氣,失去上帝原來放在我們身上的特質﹕真理,公義,聖潔,仁愛。這是一個完全沒有盼望,無助,被關閉,被棄絕的反生命(un-life)。人就在這種情況下,不斷的犯罪,犯罪,再犯罪。
罪不單敗壞我們的行為,也敗壞我們的思想。這是以弗所書4:17說的,存虛妄的心。神學上稱為意念的罪(noetic sin)。罪將錯誤的資訊放進我們的思想裏,破壞我們的思想體系,我們好像戴著一副扭曲的眼睛看這個世界,所有的事情都不再是它們本來的面貌。我們的思想被一個錯誤的世界觀所引導。
更糟糕的是,我們對這現象毫無感覺,不知道自己是處於如此可怕的狀態。除非我們認識到自己這樣的光景﹕死在罪中,沒有盼望,我們不可能開始想要尋求上帝,尋找可能的拯救。
現在我們已經看到真實的自己,就是上帝眼中所看的人。
· 上帝造我們來反映祂的榮耀,進而服事祂。
· 亞當的不順服使全人類都陷入罪中。
· 我們也都甘願走在亞當所走的路上。
· 罪使我們完全癱瘓,我們是死在罪惡過犯之中的人。
· 這是人真實的光景。
那麼人需要什麼?這種情形有改變的可能嗎?如果現在有一個傳道人對他們傳上帝拯救的福音,一個死人會有反應嗎?他們對這個福音會有興趣嗎?不可能。事實上,更可能的情形是他們對福音的無動於衷。
除非人看見自己真正的光景,看見罪的問題,人無法明白耶穌基督的福音(好消息)。
下列表格裡是兩種不同人觀的比較。
世界的人觀 |
聖經的人觀 |
基本上,人是好的,人需要的是發掘自己的長處,發揮內在的潛能,達成設定的目標 |
人出生為罪人,也選擇活在罪中,以自己為中心,背叛上帝,對自己的問題完全沒有自覺。 |
人要相信自己,在自己身上找到答案 |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誰能識透。我們必須從上帝那裏尋求答案。 |
我們會越來越好 |
罪會越來越大,除非我們被超自然的改變 |
基本上,人的問題是外來的,而解決問題的答案是在自己身上。 |
人的問題是內在的,而解決問題的答案是外來的。我們所有自救的行動,不僅徒勞無功,反而使問題更嚴重。 |
對傲慢的人來說,福音無疑是冒犯人的東西,令人不舒服。沒有人會承認聖經對人的論斷(我們真的有那麼糟糕嗎?)。罪人總是認為自己還有一些不錯,值得驕傲的地方。如果我們所傳的福音沒有讓人有被冒犯的感受,我們所傳的福音一定大有問題。福音就是,上帝已經為我作了我自己無法作到的事。
上帝已經為我們作了什麼?
如果一個已死的人不能為自己的得救作什麼,那麼他只能期望上帝了。上帝對這樣的人所動的手術就是十字架。十字架的必要性更顯明了前面聖經對人的論述。
我們必須好好明白上帝為罪人所施行的手術。我們必須讓祂來摧毀世俗的世界觀在我們心中所築起的堅固營壘,讓聖經的世界觀來取代它。要明白為什麼上帝必須作這樣的手術,我們首先必須認識上帝的屬性。
上帝的屬性
上帝是什麼樣的上帝?所有受東方思想影響的異教,都沒有這種觀念,就是上帝有位格(God is a person)。對他們來說,上帝只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即使有將上帝擬人化的,這種上帝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屬性。它和人有相同的慾望,相同的需求,不會對人有什麼威脅,或產生任何關係。但聖經裏的上帝完全不同。
聖經不斷的用道德性的語言來描述上帝。特別是祂對價值的判斷是後現代文化裏的人所痛恨的。當然上帝的屬性不可能用人的語言述說完全,就我們這裏的目的,我們只要看其中的三樣﹕祂的聖潔,祂的慈愛,和祂的智慧。
上帝的聖潔
上帝之所以為上帝,聖潔這個屬性可以說是最主要的定義。以賽亞書57:15這樣說,「因為那至高至上,永遠長存,名為聖者的如此說。。。」聖潔和上帝的存在(moral existence)不能分開。這讓我們想起以賽亞在聖殿裏所看到的異像(賽6)。當聖經提到上帝的屬性時(啟4:8,詩篇99﹕3,5,9),只有聖潔被重覆三次(聖哉,聖哉,聖哉)。聖潔是我們認識上帝的起點。上帝的聖潔含蓋所有其它的屬性。
上帝的聖潔永不改變。利未記好幾次說,「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是聖潔的。」聖經很清楚的指出,任何上帝其它的屬性必須從祂的聖潔來認識。上帝的愛是聖潔的愛,祂的良善是聖潔的良善,祂的義是聖潔的義,聖潔的智慧,聖潔的能力。。。。
那麼說上帝是聖潔的又是什麼意思?首先,說上帝是聖潔的,意謂祂的超越,分隔,和區別。上帝是「全然的他者」,沒有任何東西與祂同等,可與祂相比,甚至與祂對立。任何用來類比上帝的東西都是不完全的,甚至是虛妄的。這是聖經不斷要告訴人的真理(出15:11;賽57:15)。
和其他所有受造之物不同的是,上帝是自我存在,祂的存有不必依靠任何東西。反過來說,所有的受造之物,沒有一樣不必依靠上帝而能存在和存活(西1:17)。上帝的出現使摩西所站之地成為聖地(出3:5)。上帝稱第七天為聖日,從其它六天分別出來(創2:3; 出20:8)。聖殿(會幕)被稱為聖,因為它被從其他的建築分別出來,作為上帝的居所,不是任何人可以隨便出入的地方。會幕裡的至聖所更是如此,只有大祭司一年一次進去獻祭。上帝在山上教摩西建造會幕的細節,是按照天上上帝的寶座和居所的樣式(出25:22,40;來8:5,9:23-24,10:1, 19-22)。這些建造會幕的材料都是平常的東西,只因它和上帝的關係,它就是聖的。上帝是聖的,正因為祂是上帝,祂是一切的源頭,被稱為以色列的聖者。
也因為祂是聖的,祂是完全的美善,毫無瑕疵。上帝所作的一切都是絕對的好,都是絕對的正確。聖經讓我們看到,任何人面對這樣一位聖潔的上帝,只能有一種反應:震驚,顫栗而站立不住。以賽亞(6:5),約伯(42:5-6),彼得(路5:8)都曾經驗到如此的反應。上帝全然聖潔對照人的不聖潔就引出一個嚴肅的問題:我們如何能和這樣一位聖潔的上帝產生關係?
上帝的慈愛
現代人喜歡談論上帝的愛遠甚於上帝的聖潔。當然慈愛是上帝很重要的屬性之一。使徒約翰說:上帝是愛(約一4:8)。從聖經的第一頁開始,上帝不斷顯明他的慈愛和憐憫。創造顯明上帝的慈愛,救贖更顯明祂的慈愛。上帝的愛不是抽象的,也不是說說而已,上帝的愛是行動的,也有能力完成,能夠摧毀一切的攔阻。
我們如何來定義上帝的愛?上帝的愛顯明在祂定意要完成的計劃,為了彰顯祂最大的榮耀,為了帶給祂的百姓最大的福祉。
一個人的所愛決定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愛錢如命的人是一個唯物主義者;沉迷色情的人是一個性變態者。。。上帝全然的美善聖潔,有什麼比祂自己更值得愛呢?所有上帝的律法要求我們必要盡心,盡性,盡力的愛祂。這一點都不誇張,我們要效法祂的愛。沒有一樣受造之物能夠和上帝相比,值得我們去愛它們。如果我們愛其他受造之物勝過愛上帝,那就是偶像崇拜了。上帝不也是這樣嗎,祂不可能愛任何一樣受造之物超過愛祂自己?
但是,有些人會反對這樣的論述,他們認為上帝這樣的愛是自私的愛,是自戀。但這樣的想法是將上帝和人放在同一個位階;這樣的想法是從世俗的世界觀產生的。讓我們把上帝的愛做如下的結論:
· 上帝是愛,但我們必須記住,
· 上帝的愛是神聖的愛,
· 上帝首要愛的對像就是上帝自己。
沒有抓住這些真理,我們對上帝的認識將是扭曲的,不合聖經的,也是有害的。這是顛覆世界的真理。
上帝的智慧
如果把上帝的聖潔從祂的屬性分離出來,人在上帝的面前可以說是毫無盼望,因為上帝絕對的聖潔,使祂必須定人的罪,並且作出立即的懲處。
但是上帝的慈愛又帶給我們一線希望。也許上帝在祂的愛裡,可以為我們找到一個既可以無需在祂的聖潔上妥協,又能夠解決我們所面對的審判。就人的思維,我們很難想像這件事的難度。上帝如何解決罪所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就是前面對罪的論述)?這就是上帝的智慧了。
智慧是上帝的屬性之一。保羅稱祂為獨一全智的上帝(羅馬書16:27),基督是上帝的智慧(林前1:24),聖靈則是智慧和明白的靈(賽11:2)。上帝是所有智慧的源頭,祂是獨一全智的上帝。
但是,我們如何知道呢?上帝的智慧顯示在什麼地方?首先,上帝的智慧顯明在祂的創造(創1:1),上帝不需要任何人的幫助或諮商(賽44:24,詩篇104:24),凡上帝所作的盡都完美無缺。上帝的智慧和知識無可限量,超乎人的想像(約伯12:13,詩147.5)。整本聖經充滿描述上帝智慧的言語。上帝之所以為上帝(definitional),就是祂完全知道(exhaustively)所有的事,包括將來尚未發生的事。
上帝創造天地。這樣,所有的真理和實情(truth and facts)也都是上帝創造的一部分。上帝賦予祂所造的每一個東西意義和價值。這就是為什麼神學家說,沒有所謂的原始真理(brute facts),所有的真理(facts)都是受造的真理(created facts)。上帝知道萬事,因為祂創造了它們。
這樣的思想完全顛覆了世俗世界人原有的想法。他們以為人的生命原是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必須創造自己的意義,定義自己的人生。歷史本身也同樣沒有目標,沒有意義,沒有目的。
但是,如果這個世界是受造的,我們就沒有資格,也沒有權利重新定義它們,我們只能去發現上帝原先創造時所賦予的意義和目的。
那麼,上帝如何結合祂智慧,慈愛和聖潔的屬性,為我們找出一個解決困境的辦法?
上帝拯救的行動
在前面所提三個屬性(智慧,慈愛和聖潔)的基礎上,上帝早已設計了祂拯救世界的計劃。如果我們以為亞當夏娃的背叛使上帝驚訝而不知所措,那就完全錯了。如果我們以為上帝在亞當犯罪以後才開始思想如何修補的問題,那我們也大錯了。我們更不可以為上帝的創造失敗了。不,聖經將上帝設定救贖計劃的時間推到永恆的過去。上帝是有計劃的創造者,祂的創造不是即興的。六天的創造一步步指向人的創造。「光」是為人造的,天空和乾地是為人造的,各樣的動物和食物也是為人造的。而人又是上帝為自己造的,為了祂永恆的榮耀和計劃。
當我們認識上帝是創造(bara)者時,我們不能忽略祂也是卓越的設計(yasar)師[6]。不單如此,上帝所計劃的事必按照自己的時間表完成。上帝的計劃含蓋每一件事,從國家的興衰(但2:21)到麻雀落地(太10:29),無一不在祂的控制之下。這和世俗的想法 – 歷史沒有目標和意義 – 完全相反。上帝的計劃也和人的計劃不同。人的計劃不一定能實現,但上帝必定成就自己所設定的目標。祂是宇宙的主宰,歷史的掌權者。
我們可以作這樣的結論:明白上帝的旨意,我們就知道要發生什麼事;同樣,看到什麼事發生,我們就知道那是上帝的旨意。
上帝永恆的旨意
這樣,我們知道上帝在永恆的過去已經定下祂的計劃。保羅在以弗所書1:4-6講得非常清楚。其中有五點值得我們注意:
1. 這是上帝永恆的旨意,在世界未造以先已經定下的計劃。
2. 這個計劃是要對付我們屬靈上的瑕疵,解決罪的問題。
3. 祂要使我不聖潔的狀態,回到一個聖潔的狀態。這不是我們自己的決定,乃在於祂主權的揀選。
4. 上帝的計劃不單解決我們罪的問題,更要讓我們回到與正確的關係裡(三個圓圈)。
5. 整個計劃最終目的是要將榮耀完全歸與三位一體的上帝。
救恩屬乎耶和華,是百分之百上帝的行動。
整個上帝救贖的計劃在舊約中以漸進啟示的方式向祂的百姓揭露。啟示雖多,卻是一個(來1:1-3)。在這個救贖的啟示裡,我們可以看到三個主要的要素在發展:
1. 得勝的後裔(The Conquering Seed):創3:15是福音首次的宣告。一個獨特的後裔(女人的後裔,her seed),在自己受傷當中,將要粉碎撒旦的頭,為了將人類從罪中拯救出來。整個聖經從創世紀4章開始就是有關這個女人後裔的故事。
2. 藉著流血所成就的替代性救贖:上帝所作的皮衣,創3:21;亞伯拉罕獻以撒,創22;逾越節的羔羊,出24:8;以色列人的獻祭。。。罪的工價就是死,若不流血,罪不得赦免,而只有無辜的血才能償還這個罪債。只有這個極端的手段才能達成這個目的(未17;11,14)。以色列人必須牢記,罪---血---救贖,這個原則。然而舊約獻祭的圖畫雖是真實的,卻只是一個表徵,指向一個真正的實體。希伯來書10:1-4說的很清楚。。。。這些每年不停的獻祭只是提醒人,牛羊的血並沒有除罪的功能。
3. 彌賽亞的預言和實現。舊約裡有大量關於彌賽亞的預言。這裡我們要把焦點放在以賽亞書52:13-53:12這段經文上很重要的三個方面:
a. 祂是指一個個人(不是以賽亞本人,也不是指以色列整體)
i. 祂不是父上帝,而是一個僕人
ii. 祂不是以賽亞本人(比較前面6-8,38-39章以賽亞對自己的描述,也比較53:9和6:5)
iii. 祂也不是指以色列整體(53:2,6-8,也比較53:10和利未記6:6-7)
iv. 祂也不是指以色列中的餘數(53:11)
b. 祂具備所有(舊約所預言)的條件
i. 創3;15,賽6:13, 7:14, 9:6, 10:21, 49:6
ii. 祂是人,是女人獨特的後裔,全然公義,有無限的能力,道成肉身,代表聖潔的上帝,也代表有罪的人。
iii. 祂全然順服,有完全聖潔的一生
c. 祂作了所該作的,是為了我們的救贖。
i. 祂作了我們得救所需要的事。
ii. 我們所需要的,不是更完備的法律,更完美的君王,更公平的社會制度。這些外在的東西都無法贖我們內在的罪。
iii. 我們所需要的是能夠解決我們罪的東西。而這正是耶和華的僕人所要作的事,也就是整個舊約用很多故事,圖像,記號所預表的實體。
1. 僕人祭司性的功能(52:15, 洗淨,灑血),不單是針對以色列,而是許多國的人民。
2. 替代性的受苦和犧牲(53:4-6)
3. 祂的死是完全的贖價(53:8-9)
4. 這是上帝的旨意,也是最終極的目的(53:10-12)
5. 上帝自己將上帝擊倒,為了擔負我們眾人的罪孽,償還我們的罪債,也為了我們一生中所行的諸多不義,使我們在上帝面前得稱為義,恢復與上帝和好的關係。
6. 上帝賜給祂一切的能力和權柄來完成拯救眾人的工作(53:11-12)。
現在我們已經清楚,福音是整本聖經的信息。上帝要將人從他們的問題中拯救出來,恢復與祂正確的關係。福音不是從約翰福音3:16開始,而是從創世紀1:1開始,一直延續到啟示錄22:21。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來讀整個福音的故事。
上帝開展祂救贖的行動:進入敵人的領域
從時間的起點開始,世界上所有的事,不論大小,都按照上帝所預定的計劃和目的進展(傳3:1-8;弗1:11, 3:11)。在日期滿足時,上帝就差祂的獨生兒子耶穌來完成祂救贖的計劃(加4:4-5),完全依照舊約幾千年所設定和預告的話:上帝的兒子成為肉身,取了奴僕的樣式,為要拯救祂自己的百姓。
基督這樣做的理由只有一個:在上帝的愛裡,父差子來拯救失喪的罪人(約3:16, 路19:10),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之中拯救出來(太1:21)。
創造的最高潮是,上帝按照祂自己的形像造人,來管理所造的萬物。但是,為什麼今天的世界卻是這個樣子?難道上帝放棄了祂的創造?難道基督只是來救我們脫離這世界將來的毀滅?不是,上帝不可能放棄祂原先美好的創造,也沒有放棄祂原來造人的心意,而耶穌就是祂用來實現這些計劃和心意的代理人。耶穌傳道的第一句話是:「天國近了,你們要悔改信福音(太4:17)。」這句話清楚指出,這個世界最終仍然要回到上帝的治理之下。人仍然要替上帝治理萬物,但不是靠第一個(失敗的)亞當自己的努力,而是末後的亞當所帶來的救恩(林前15:45)。第一個亞當在每一方面都失敗了,第二個亞當卻完全成功了,祂使萬物都服在祂腳下,也要叫他的後裔(基督徒)遍滿全地。
耶穌基督如何完成祂的工作?讓我們分四方面來看:
耶穌以祂聖潔的一生完成祂的工作
耶穌完美的道德和超自然生命的品格是祂完成上帝使命的重要因素。耶穌不像一般亞當的兒女,祂沒有被罪所污染。祂有我們所缺少的聖潔,所有和耶穌接觸過的人都能夠為此作證。施洗約翰就是其中一個。他指著耶穌說,「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1:29)。」彼得也作過同樣的見證,當他親眼看見耶穌的大能時,他說:「主啊,離開我吧,我是個罪人(路5:8 )。」這些跟隨耶穌三年多,與祂朝夕相處的門徒都是最好的見證人(約6:69)。
甚至魔鬼也承認耶穌的聖潔,稱祂為上帝的聖者(路4:34)。 連彼拉多也查不出祂有什麼罪(約19:6)。當然最重要的見證來自耶穌自己。耶穌曾問那些控告祂的猶太人:你們中間誰能指證我有罪呢(約8:46)?耶穌的見證不只針對外在的行為,更重要的是他內在的動機:完全愛父的心。看看約翰福音裡這些經文所說的:
· 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作成祂的工 。 (約翰 4:34)
·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子憑著自己不能作什麼,唯有看見父所作的,子才能作;父所作的事,子也照樣作。 (約翰 5:19)
· 我憑著自己不能作什麼,我怎麼聽見就怎麼審判;我的審判也是公平的,因為我不求自己的意思,只求那差我來者的意思。 (約翰 5:30)
· 那差我來的,是與我同在,祂沒有撇下我獨自在這裡,因我常作祂所喜悅的事。 (約翰 8:29)
上帝對聖潔的要求,不是一百分,就是零分。亞當犯罪以後,我們都是零分,只有耶穌一個是一百分。
但是,耶穌生命的品質不只在於祂完美的道德生活,更在於祂超自然的生世,使祂應驗聖經長久以來所應許的彌賽亞。祂必須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猶大,大衛一線相傳的後裔;祂必須藉著童女所生,且生在伯利恆...還有很多必須和舊約吻合的條件。而這些都發生在耶穌身上,誰能說這是巧合,或是人刻意造出來的騙局?不,這是上帝的作為。在耶穌受洗時,上帝也親自為此作證(馬太福音3:17,馬可1:11)。
還有,耶穌在曠野裡擊退撒旦對祂的試探,還有祂在傳道的過程中所行的神蹟。這些事在在顯明祂就是舊約所預言的那位彌賽亞。因為祂的出現,天國也臨到這個世上。
耶穌以祂完美的教訓完成祂的工作
耶穌的教訓是關於天國的事,因此眾人稀奇祂的教訓,正像有權柄的人(可1:22),祂的教訓是個新道理(1:27)。祂必須向人講明上帝的旨意,告訴他們天國的法則,教導他們天國的生活方式。耶穌的教訓和祂的人一樣,都是上帝最終極的話語,就是上帝成為肉身的道。在耶穌裡,我們與上帝相會。從祂所教訓的話,我們也認識了父。同樣,拒絕耶穌這個人,或是拒絕祂的教訓,也就是拒絕了父。我們不可將耶穌和祂的教訓分開來。
耶穌的教訓和文士或法利賽人的教訓完全不同。後者將上帝的標準降低,成為一套人能夠實行(卻是重擔)的法律系統,藉以建立自己的義,可以向上帝邀功。這樣的教訓產生人的自義,帶來屬靈的驕傲。耶穌的教訓粉碎了人這種外在的偽善,將人的心導向上帝的公義和完全聖潔的標準,看見自己在上帝面前的全然污穢,從而願意藉著祂來建立和上帝真實的關係。
耶穌以祂救贖性的死來完成祂的工作
天使加百列對約瑟說,你要給祂取名為耶穌,因祂要將祂自己的百姓從罪惡中拯救出來(馬太1 :21)。我們以為這是一句很美的話,然而它卻是指著耶穌的死說的,因為,這是我們唯一能得拯救的方法。再多的教訓,再多的道德模範,再多的誡命,再多上帝的祝福,都只叫我們面對更多的咒詛和定罪,更多的絕望。我們前面說過,人的問題是內在的,我們的心與上帝疏離,我們是得罪上帝的罪人。上帝絕對的聖潔意謂人根本無法脫罪。上帝若輕易判人無罪,祂就是自我解除上帝的身份和地位。(For Him to “let it go” would be for God to un-God Himself.)
但是,有沒有一個方法,上帝既能夠赦免罪人,顯明祂的大愛,又不損害到祂公義聖潔的屬性?讓我們來聽一聽十七世紀的Thomas Watson怎麼說。
「憐憫」想要拯救罪人,卻因擔心上帝的「公義」受損而猶豫。「憐憫」說:真可惜啊,像人這麼尊貴的受造,竟然要被剪除;但是上帝的「公義」又不能被拋棄。那麼有什麼辦法呢?我們可以叫天使來替人死嗎?不能,因為天使不能滿足上帝的公義,何況祂怎能叫一個受造(天使)為另一個受造(人)的罪受苦?這樣,難道人注定要永遠的沉淪嗎?就在這場辯論當中,上帝的「智慧」進來了。「智慧」說:就讓上帝成為人吧,讓三位一體中的第二位道成肉身,並且受苦。這樣,作為道成肉身的人,祂的犧牲是合宜的;而祂既是上帝,祂的能力又綽綽有餘。這樣,上帝的公義得以保存,而罪人也被拯救了。喔,深哉上帝豐富的智慧,使上帝的「公義」和「憐憫」彼此相親了。
耶穌知道也甘願接受這樣的一個計劃:祂要成為人,並且為祂的百姓死,因為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辦法可以拯救他們了。對耶穌的門徒來說,這是一個不可思議,令人困惑的思想。這也是為什麼耶穌必須警告祂的門徒不可告訴人祂是基督,也不可告訴人祂行神蹟的事,因為當時的猶太人對彌賽亞的認識完全不是這樣。他們認為彌賽亞要來拯救他們脫離羅馬的統治,那是一個軍事上和政治上的彌賽亞。猶太人並不關心罪的問題,也不關心靈魂的拯救。
耶穌一再對困惑的門徒說,祂將要被拒絕,被捕,被定罪,被殺,彼得甚至為此責備耶穌。然而當事情來臨時,他們仍然受到極大的驚嚇,十字架是他們無法接受的東西。為什麼十字架是必須的?我們又怎能知道?
我們記得客西馬尼園的情形。耶穌三次禱告父上帝,求祂將這苦杯移走,但三次所得到的答案都一樣:十字架。意思就是,除了十字架以外,沒有別的法子了。父對子其他的請求從來沒有說不,唯獨這次。只有這個方法能夠平息上帝公義的憤怒,使人的罪得到赦免。上帝將祂的怒氣完全傾倒在耶穌身上。
上帝錯了嗎?上帝沒有人性嗎?竟然將自己的愛子釘在十字架上?彼得責備耶穌錯了嗎?不,這是三位一體的上帝所共同商議的計劃,而子也甘心樂意的接受了。保羅說,「唯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5:8)。」沒有人比父愛子更大更深,但為了罪人的緣故,上帝竟然將祂捨了。當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祈求時,連天也閉口不言。我們知道除了十字架一途,再沒有其他的路了。
耶穌自己對十字架的解釋
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20:28)。
· 人子的稱呼指出耶穌的神人二性,並且是一個新人類的頭(但7:13-14)
· 祂的任務:服事人,捨命...不是要被眾人推上王位,受人服事。
· 祂以生命換回生命(利17:11-14),因為若不流血,罪不得赦免。
· 贖價:為被擄(捆綁)的人所付的贖金。贖價本有替代的意思(substitutionary),代替被贖回、得自由之人的位置。在這裡,我們是被贖回的人,而耶穌的血則是所付上的贖價。
· 耶穌作了我們自己所無法作的事。祂代替了我們的位置,叫我們因此得釋放。
在父面前,無罪的子擔負人的罪,滿足了上帝公義的要求,也平息了祂對我們應得的怒氣。除了耶穌自己,沒有人能夠說的比保羅更清楚:「上帝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祂裡面,成為上帝的義(林後5:21)。」
在十字架上,耶穌喊出「成了」這句話。祂已經完成了所有上帝所交給祂的任務:贖回祂的百姓,擊敗撒旦,奪回被它佔據的世界。所有舊約長久以來的各種預表和影子,都在這時候實現了。上帝得贖的百姓現在又可以再次來到祂面前,因為聖殿隔離至聖所的幔子已經被撕開了。
但是我們這些在地上的人看到十字架,我們如何能夠確認這真是上帝拯救人的方法?我們如何能夠知道上帝已經接納耶穌的犧牲,而我們的罪也得到赦免了?有什麼證據讓我們能夠相信?
耶穌肉身的復活是這些問題的答案。
復活必須是肉身的復活。復活(Resurrection)這個字的希臘文,原來的意思就是站起來(to rise)。這只有一個可能,就是已死的身體復活了,從墳墓裡走出來。耶穌死在十字架上,兵丁用槍刺祂,有血和水分開流出來(約19:34)。祂的屍體被從十字架拿下來,用布包裹,然後放在墳墓裡。如果耶穌不是肉體的復活,那麼這些詳細的記載都是騙人的,而「復活(risen)」這個字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然而,當星期日的清晨,跟隨耶穌的婦女來到墳墓,準備再給耶穌的身體上香料,耶穌的身體卻不見了,而裹屍的布卻留在墓裡。到底什麼事使門徒們相信他們的主真的復活了?就是耶穌以復活的身體向他們顯現。他們可以摸祂,和祂一起吃飯。雖然這個復活的身體被稱為靈體(林前15:44),它的確是一個有骨有肉的身體。
為什麼耶穌的復活必須是肉體的復活?
第一,耶穌自己預告祂的復活。如果耶穌沒有復活,那麼祂所說過的話也站不住腳了。
第二,這是上帝印證耶穌是祂所差來的兒子。耶穌所說的話就是父所說的。
第三,復活證明耶穌為我們所作的犧牲已被上帝所接受。正如保羅所說,耶穌被交給人是為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羅4:25)。我們的稱義不是藉著耶穌的復活,而是,耶穌的復活證明了我們藉著耶穌的死而得以稱義是有效的。
耶穌現在何處?
希伯來書10:11-14給了我們很清楚的答案。耶穌這位完全的大祭司在獻上完全的祭後,就在上帝的右邊坐下來。舊約的先知每天要獻同樣的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卻無法除去人的罪。我們都很熟悉會幕裡的家具:約櫃,洗濯盆,祭壇,放陳設餅的桌子等等,唯獨少了一樣東西:椅子。為什麼沒有椅子?因為祭司的工作永遠不會完成,他們不能坐下來,因為牛羊的血無法除去人的罪。但基督獻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就在上帝的右邊坐下了,從此等候祂的仇敵成為祂的腳凳。因為祂一次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
我們還能說什麼?一個人一次的獻上,便完成了幾千年來,各樣的獻祭和儀式所不能完成的。這是一個有無限價值的人,向無限聖潔的上帝,為背叛祂而成為無限罪咎的人,獻上無限價值的祭物 – 成了。現在祂已在上帝的右邊坐下。
結論:我們現在知道人得救的盼望在那裡。耶穌的拯救顛覆了世人的想法,人總是以為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人一方面不把罪當作一回事,一方面否定上帝的存在,不然就是在受造的自然界裡尋找祂。
上帝既超越又聖潔,我們知道祂已經藉著耶穌基督展開了祂在永恆裡救贖的行動。可憐的是,今天很多教會竟然摒棄這個福音,寧可依附世界的想法,為了得到他們的認同和接納。教會必須真心悔改,重新讓基督並祂的十字架回到中心的位置,成為我們宣講,思想,敬拜的中心主題。這不就是啟示錄裡耶穌對七個教會的警告和勸勉嗎?
我們如何進入這個故事所顯明的恩典中?兩個偉大的真理:稱義和重生
在前面,我們已經看到上帝在耶穌身上所成就的事。然而這些都發生在我們身外。也許我們感到很遙遠;也許我們也被說服了,承認自己是沒有盼望且無助的罪人,而只有在基督裡我們可以得到完全。問題是,我們如何從這裡進入那裡。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稱義和重生。這是上帝將基督所完成的救恩施行在人身上的方法。我們犯罪,因為我們是罪人,所以人要得到上帝的福氣,首先必須解決兩件事:我的罪,還有我這個罪人。這正是上帝藉著基督要在我們身上完成的事。
第一個偉大的真理:稱義
當約伯問說:「人在上帝面前怎能成為義呢(9:2)?」他問了一個非常實際和重要的問題。一個選擇背叛上帝的人,如何能和全然聖潔的上帝產生任何關係,更不用說站立在祂面前?罪人和上帝不只是對立,而是相互排斥。
稱義(Justification)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約伯問題的答案。這是耶穌基督福音的核心,是所有的人,不管男女,都需要的東西。 如果在下一秒鐘中,你嚥下最後一口氣,發現自己站在聖潔公義且無法逃避的上帝面前,你會問祂什麼?是「該隱的妻子是誰」這類的聖經問題?還是上帝能否抬起一個抬不起來的石頭?都不是。那時只有一個問題會出現在你腦子裡:「我有可能存活嗎?」這就是約伯的問題。
稱義就是上帝所給我們的那個可能。在舊約或新約裡,被翻為「稱義」的這個字通常以動詞(justify)或名詞(justification)出現,但它們的意思是一樣的,就是稱為義(declare righteous)。這是一個法庭上的用語,就是法官對被告宣告無罪。(just, justify, justification, right, righteous, righteousness 基本上都是同一個希伯來字或希臘字)
我們必須分別清楚,我們所說的是稱為義(declare righteous),不是使成為義(make righteous)。是宣告,不是作成。法官不是使被告成為義,而是宣告他為義。這也正是聖經裡稱義(justification)的意思。
但是上帝怎能宣告罪人為義(justify ungodly),卻仍然保持自己的公義(just) 呢?就是經過一個偉大的交換。
偉大的交換(A Great Transfer)
「上帝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祂裡面,成為上帝的義(林後5:21)。」保羅這句話一語道破上帝在基督耶穌身上所行的救贖大功。讓我們按照次序來思想每個字的意義。
1. 誰是那無罪的?就是耶穌。無罪是什麼意思?不單指沒有犯過任何的罪行,更是指祂全然聖潔的本質。希伯來書4:15說,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祂沒有犯罪。只有這樣的人才有資格來為有罪的人贖罪。這也是舊約獻祭的要求,祭物必須是沒有瑕疵的牲畜。
2. 誰是那個我們?就是我們這些背叛上帝的罪人。我們的罪不單指我們所犯的罪行,更是指我們罪人的本質。沒有任何一個罪人能夠為另外一個罪人死,而有贖罪的功效。
3. 上帝對那位無罪的作了什麼事?就是使祂成為罪。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事。我們比較能夠接受上帝使祂成為一個王,成為一個榮耀的統治者,但是祂卻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自己成為罪人的樣式,單單為了拯救罪人(腓立比書2:6)。當祂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時候,眾人的罪都被歸到祂身上,就這樣上帝的憤怒也全轉到祂的身上(馬太27:46)。
4. 上帝這樣作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叫我們這些罪人能夠在基督裡得到上帝的義(羅馬書3:25)。
讓我們來認識一個很重要的字:Imputation。這個字被KJV版的英文聖經用在羅馬書4:6,8,11,22,23,24裡。在其他的英文版本裡有用 “count”, “charge”,或“credit”這些字來代替imputation。這是一個會計上的名詞,意思就是將一個金額放進一個人的賬號裡去。保羅在這裡就是指上帝將祂的義放進相信耶穌之罪人的帳號裡。保羅引用舊約的例子來說明,這個概念早在亞伯拉罕時已經存在了(羅4:4-5)。罪人只要憑著信心,不用靠自己的義行,就能夠得到上帝在基督裡所賜的義。
這樣說來,「信」不是人的行為。「信」是上帝所命定,人藉以承受義的工具,這就是「因信稱義」的教義。在什麼基礎上,上帝能夠將祂的義賜給罪人呢?我們前面已經看見,就是耶穌實現了所有的義行,也站在罪人的位置,替他們承受上帝的憤怒。這樣,我們的罪被算在耶穌身上,而耶穌的義就被算在我們身上了。這也是保羅在腓立比書3:9所說的:「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並且得以在他裏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義,乃是有信基督的義,就是因信 神而來的義。」這是一個悔改相信耶穌的罪人在上帝面前的光景。他所作的一切都無法使他在上帝面前稱義,甚至帶來咒詛和定罪。連他的悔改和信心也不能成為他被稱義的功勞,因為在罪人的身上沒有一樣可取的地方,能夠讓他在上帝面前邀功。
我們唯一能作的,是憑著信心披上耶穌基督完全的義袍。福音就是上帝不單自己是義者,祂也稱信耶穌的罪人為義(羅3:26)。
那麼,我們又如何披上耶穌基督的義袍呢?如何從這裡進到那裡?
首先,這個答案就在耶穌身上。耶穌擁有我們所沒有的義,祂是唯一完全的人。客觀的事實是,祂在十字架上擔當了我們所該受的刑罰,為我們滿足了上帝公義的要求。但是我們如何與祂的義有份?當然不是靠任何我們自己作的事。以賽亞書說,即使是我們自身上人以為最好的義,在上帝面前也不過是一條骯髒的抹布(64:6)。那怎麼辦呢?只有藉著上帝的恩典,也憑著信心(以弗所2:8)。這是上帝命定的方法。羅馬書3:22-25說,「就是 上帝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如今卻蒙上帝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地稱義。上帝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上帝的義。」但即使這個人的信也是上帝所賜的(弗2:8-10)。救恩是一個包裹。上帝如何命定我們得到這個在基督裡的義?這個包裹有三個不可分開的要素:聽道,悔改,得救的信心。
1. 聽道:我們本來不懂按照上帝的意念來思考事情,我們沒有聖經的世界觀。我們的本性是仇神恨神,並且壓制真理(羅1:18),抵擋上帝的律法,為自己創造一套合己意的世界觀(箴言12:15, 14:12)。所以,我們必須仔細聽我們原來所不知道,也無法自己發現的「道」。上帝的真理不會自動的浮現在我們詭詐昏暗的心裡。我們戴著各種扭曲的鏡片看事情,除非有從天上來的光照,我們根本無法認識真理。
就像上帝起初用祂的話語創造天地,在歷史中藉著先知使徒向百姓傳達話語,上帝總是主動對人說話。這是聖經獨特的本質,它是上帝神聖的話語(提後3:16)。也因此希伯來書4:12說,上帝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聖經每一句都是真理(約17:17)。
這樣,上帝命定人信道必定從聽道開始,就是聽耶穌基督的話(羅10:17)。不是從哲學開始,不是從神蹟開始,不是從人的經驗開始。所以人相信必定是從聽道開始,就是讀聖經,聽傳講聖經的道,讀引用聖經話語的單張或書籍等等。上帝拯救的大能不在於講道的人身上,而是在所講的道本身。所以保羅說:「所以情願盡我的力量,將福音也傳給你們在羅馬的人。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羅1:16)。」
只有福音的大能能夠使人產生真正得救的信心,將人帶進得救的義中。
但是我們也不要以為,光靠福音的宣揚就能使人相信,好像福音的言語本身有什麼魔力。耶穌曾經講過一個撒種的比喻,同樣的福音被四種人聽到,卻只有對一種人產生得救果效,就是那個被聖靈感動,眼睛被打開,將福音放進內心的人。
那麼福音在他身上產生什麼果效呢?就是悔改。
2. 悔改:當耶穌開始傳道時,祂的第一句話就是:「天國近了,你們要悔改信福音(馬可1:15)。」當耶穌差遣門徒出去傳道,目的就是要人悔改(馬可6:12)。耶穌也警告說,「人若不悔改,就要像那些在彼拉多手下被殺的人一樣滅亡(路13:3,5)。」在浪子的故事裡,耶穌評論浪子的回頭說,「一個罪人的悔改。。。(路15:7,10)。」新約聖經充滿耶穌對悔改的教訓和警告。耶穌來到世界,本是要召罪人悔改。
這也是耶穌交給使徒們的工作:勸人悔改,使罪得赦(路24:47,使2:38,3:19. 5:31, 17:30)。
但是我們必須弄清楚「悔改」的意義。我們先從這個字的希臘原文來了解:心意的改變。這裡所說的「心意的改變」不是指在某些事情上改變你的看法,而是指一個人思想上極端(radical),全面性(comprehensive)的改變。這個改變大到必須帶來生命徹底的改變,而這個改變也必定會帶來看得見的果子(太3:8;路3:8)。看看施洗約翰怎麼說:
眾人問他說:「這樣,我們當做甚麼呢?」約翰回答說:「有兩件衣裳的,就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當這樣行。」 又有稅吏來要受洗,問他說:「夫子,我們當做甚麼呢?」 約翰說:「除了例定的數目,不要多取。」 又有兵丁問他說:「我們當做甚麼呢?」約翰說:「不要以強暴待人,也不要訛詐人,自己有錢糧就當知足。」(路3:10-14)
這也是耶穌和使徒們的意思。悔改是內心的轉化,洗禮只不過是一個180度悔改的人向世界的宣告。對悔改的人來說,他現在對耶穌有完全不同的評估。現在藉著相信耶穌,他們的心完全歸向上帝,不再擁抱這個世界和它的價值體系。簡單的說,就是世界觀的轉移。
這樣的轉移必定帶來生命上的改變,他所作的任何決定,或是對任何事的看法是根據一個全新的世界觀所形成的價值體系(包括他的生命觀,工作觀,婚姻觀….)。就像浪子故事裡的小兒子,當他知道自己錯了,他不是停在那裡,為自己過去所作的決定懊悔而已,而是站起來,轉身,開始走回去父家的路。這是悔改。(福音帶來生命改變的例子:Acts 19,以弗所教會;Acts 17,帖撒羅尼迦教會)
以賽亞書55章很清楚的要求以色列人要離開人的道路,歸向神的道路,離棄人的意念,歸向上帝的意念。
對基督徒來說,悔改的基本要素既是一個客觀的立場(Proposition )也是對象(personal)。這個對象就是:耶穌,而立場就是:耶穌是主。整個使徒行傳就是在宣揚這個耶穌,祂已經復活了,祂就是彌賽亞。。。。因此他們放膽傳耶穌(28:31)。。。而「耶穌是主」就是他們堅定不移的立場。「耶穌是主」指的就是祂在信徒身上絕對的權柄,祂的教訓就是上帝絕對的話語,是基督徒信仰的核心。這意謂著什麼呢?基督徒所有的思想意念都必須從這裡出發,不可被其他錯誤的世界觀來左右。「耶穌是主」這個事實將改變你生命中每一個部分,要在新的世界觀裡重新思考每一件事情。
換言之,我們必須從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轉變為以基督(上帝)為中心的思想,尋求上帝的國和祂的義成為我們生命和生活中最主要的事。這是一個極端的典範移轉(paradigm shift)。
3. 信心
悔改是一個因信稱義,真正信心的表現。信心和悔改有無法分開的關係,因此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悔改的信心。反之,這樣的悔改是建立在「耶穌是主」的信仰告白上面的真悔改(使2:38)。
我們也必須和所謂「跳躍式的信心」劃清界限。這種盲目,從黑暗跳進黑暗的信心不是聖經所說的信心。聖經的信心完全定焦在真理的陳述上面。把基督教的信仰定位在個人經驗或感覺的層次是完全錯誤的教導。我們的信心完全建立在對聖經所陳述之真理百分之百的認同。這也是為什麼通常以“the faith”稱呼基督教的信仰內容,因為我們的信心和信的對象(內容)不能分開。信就是降服在基督的主權之下,從而帶來生命的轉化。這就是我們信仰的立場了。
我們必須強調,這個立場不是單純從人的理性,或從內在經驗所想出來的東西,乃是上帝從上頭所啟示下來的真理。信心就是人的理性對這個真理的回應。 亞伯蘭信上帝(的話),上帝就以此為他的義(創15:7)。這是聖經對信心最簡潔的定義。信心就是完全認定上帝的話就是唯一的真理。我們可以將信心歸納為三個R的包裹:
Recognizing (Knowing): 認知一個事實(真理)的陳述,知道這個信仰的內涵,就是整本聖經所要告訴我們的事:上帝是誰,人是誰,創造,罪的問題,基督的救贖。。。。(約20:30-31)沒有事實就沒有信仰。但是光知道這些事實是不夠的。很多人知道上帝的存在,也聽過福音,知道耶穌的事(例如,賣主的猶大比我們更認識耶穌),但卻仍然活在黑暗裡。認知是頭腦的層面,我們需要進入下一個階段:認定這些事都是真實的。
Realizing (Reckoning):認定所認知的事是唯一的真理。約翰8:24,11:42,14:11;帖前4:14;來11:6….認定是內心的層面。
Resting (yielding): 正確的認知和認定必定帶來生活上的信靠(trust) 和行動 (action and obey)。
相信福音必須包含這三個R。換另一種說法,就是從頭(head)到心(heart)以致於手(hand)的進程。這也是保羅在羅馬書6章所強調的(知道,看,獻上)步驟。今天有太多的基督徒只停留在第二階段,甚至第一階段。
我們不可定睛在自己身上,乃要定睛在那位擔負我們罪的基督身上,他為我們承受了上帝的震怒。在基督身上我們看見上帝完全的公義,也在基督身上得到我們所需要的義,就是使我們得以站在上帝面前無瑕疵的義。這是活潑的信心,悔改的信心,是上帝唯獨的恩典做在我們身上的悔改。
第二個偉大的真理:重生 (上帝如何對付我們的罪性?)
我們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的罪行和罪性。我們不能將罪行和罪性分開,就像河流和它的源頭分不開一樣。我犯罪,因為我本是罪人。除了在耶穌基督身上,我們找不到任何可以同時解決這兩者的法子。稱義解決我們犯罪的記錄(罪債),而重生則解決我們的罪性。
約翰福音第3章記載著耶穌對尼哥底母論重生的事。在約翰福音2章的末了,約翰說,耶穌不將自己交在那些因看見神蹟而相信祂的人,因為祂知道他們的心。尼哥底母就是其中一個。他在夜裡來見耶穌,對耶穌說,我們知道你是從上帝那裡來作「師傅」的,因為你所行的「神蹟」,若沒有上帝同在,無人能行。耶穌沒有等他說明來意,就對他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上帝的國。尼哥底母當然聽不懂耶穌在說什麼,就反問耶穌,人已經老了,如何重生呢?豈能再進母腹生出來嗎?耶穌就再說一次,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藉著水和聖靈生的」是什麼意思?肯定不是指洗禮,因為猶太人並沒有洗禮這個東西。耶穌責備他(3:10),作為猶太人的官(教師)的,竟然不知道這個已經顯明在舊約裡的道理(以西結書36:24-27):水像徵屬靈的潔淨,代表稱義(justification),新的靈(新的心)則代表重生。
聖靈的重生是極大的奧秘(像風吹一樣)。雖然很難講清楚,但從聖經有關重生的話,我們可以確定六件事。
· 重生是上帝主權的行動(約翰1:12-13) 。我們相信耶穌,是因為上帝已經重生了我們。在與尼哥底母的對談中,耶穌沒有告訴他要作什麼才能重生。只有尼哥底母問耶穌說,人如何再進入母親的子宮裡重生。(很多傳道人錯誤的告訴人,你要禱告,要求上帝給你重生)。我們不是因為信而重生,而是因重生而信(1 John 5:1)。信之於重生,就像屋子的光亮之於牆上的開關。上帝先打開我的眼睛,得以看見福音的榮耀,我就相信了。換句話說,是上帝啟動我們的信心來回應他的恩典(彼前1:3)。
· 上帝使用傳福音的方法。雖然重生是上帝主動的行動,但祂藉著基督徒將祂的話和心意告訴人。雅各書1:18說,「祂按自己的旨意,用真道生了我們。」彼得前書1:23也說,「你們蒙了重生。。。是藉著上帝活潑常存的道。」保羅也說:「信道是從聽道來的(羅10:14)。」這樣,上帝藉著我們向別人傳福音來實現他的主權並彰顯他的旨意。
· 重生使我們成為新造的人 (2 Cor. 5:17,Eph. 4:24; Col. 3:10) 。這是全新的創造,不是單在舊人身上做一些改善和美容的工作。當然這並不意謂我現在有一個完全不同的身體,別人不能認出我來。不是這樣,我還是從前那個我。我過去喜歡爬山,我現在還是;我從前喜歡看電影,現在還是;我喜歡開玩笑,現在還是。不同的地方是,從前我喜歡看骯髒的電影,喜歡說骯髒的笑話,我現在不喜歡了。從前我不喜歡聖經,現在渴慕上帝的話。。。我還是我,但卻是一個新的我。正如上面幾個經文所表達的,這個改變實在太激烈了(radical change),所以我們用重生,新的創造這種字眼來表達。
· 重生給我一個新的肉心。(耶17:9,結36:26-27)
· 重生使我開始一個越來越像基督的過程。這是基督徒的成長過程(來5:11-14;彼後3:18; 弗4:12-15; 羅8:29;來5:8)。上帝的創造是立即的事件,而更新則是每天的功課(2 Cor. 3:18)。
· 重生的應許在今天已經啟動,而要在基督再來時得到成全。(帖前4:16-17;林前15:49; 約一3:2 )
稱義和重生這兩個偉大的真理要將我們帶往何處呢?就是將我們放在一個顛覆世界的位置上。在基督裡,上帝解決了我們最根本的問題,滿足了我們最迫切的需要。在十字架上,耶穌已經為我們付清所有的罪債,擊敗了撒旦的權勢。但我們怎麼知道這是真實的?因為在耶穌死後第三天,祂從墳墓裡出來復活了,升天,現在坐在父的右邊,統管萬有。當我們以悔改的信心擁抱基督,相信祂,並祂所說的都是真實的,接受祂的救恩,上帝就赦免我們所有的罪,稱我們為義。這是相信耶穌,成為基督徒完整的意義。
記住,這完全是上帝奇妙的恩典,因信白白的賜給我們。首先祂將聖靈吹進我們(就像祂將氣吹進亞當的鼻孔),打開我們瞎了的眼睛,將這悔改的信心賜給我們,將我們原來的石頭心換成肉心,在聽到福音時能夠順服祂的話。這是聖靈的重生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就擁抱耶穌基督,接受祂的福音為我們唯一的盼望。這樣,在基督裡,我們就成為一個新造的人。
這樣我們就被從罪的權勢中釋放了,成為一個自由的人,開始一個新的人生,走在一個新的方向。向罪我們是已死的人,而向著上帝在基督裡卻是活的人(羅6:11)。我們不可能也無法和過去一樣的生活。是的,我們會有掙扎,但因為有聖靈的同住,帶領我們在基督裡過一個信望愛的生命,越來越有基督的樣式。
為什麼這樣的信仰能夠顛覆世界?因為這和世人對問題的認知和解決的方法(自我逃避或是自我改善)完全不同。罪是人類真正的問題,而耶穌是我們唯一的盼望和救主。上帝不是要改善我們,而是要重造我們成為新人,有新的性情和在基督裡所得到的義。這是顛覆世界的真理,要粉碎所有錯誤的思想和方法。
新生命的開始- 成聖(成長中的掙扎)
在第一部分,我們看見上帝對人問題的診斷。雖然這不是令人舒服的事,卻是非常的必要,因為它預備我們聆聽第二部所要告訴我們的好消息,就是上帝在耶穌基督身上所實現的救贖計劃。在第三部,我們看見上帝如何完成他的計劃,我們又如何得到,並且進入今天所站的這恩典裡面(羅馬書5:1-2)。
好了,現在上帝已經完成了祂在基督裡拯救的工作,那麼我們要作什麼呢?下一步呢?如果第三部描述了我們的重生,那麼重生的生命是什麼樣子?
聖靈和肉體相爭
一個新的基督徒不需要多久就會發現,基督徒的生命原來是充滿掙扎與挫折。大部分人所見證的信主經驗都是興奮而喜樂。對很多人來說,信主讓我鬆了一口氣,有一種回家的感覺,我終於站在真理上面。對有些人來說,這也許是知道罪得赦免的喜悅,是上帝愛的確據,和對永生的盼望。不管個人的經驗如何,奇妙的事情真的發生在每一個基督徒身上。聖靈的同在給我們前所未有的感動和新的方向,激勵我們渴慕上帝話語的心,渴慕更多的認識上帝,渴慕效法基督,跟隨祂,事奉祂,並且熱心的在我們周遭的世界裡宣揚祂的名。
為了追求這些新的渴慕,我們展開各種努力:參加禱告會、查經班、見證會、還有各種聚會。這些都是令人興奮的事。我們好像帆船出航,穩定而努力的前進。然而我們也發現,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新的渴望,新的愛慕總是和我舊的習慣和慾望不停在的爭鬥。我們實際的表現和對基督的熱心之間有很大的落差。
我們仍然經常犯罪犯錯,也常作出愚蠢的事。我們以為自己已經是新造的人了,但卻仍然作舊人常作的事。這真是令人疑惑不解的事,有時甚至讓我們的心破碎。我們禱告,讀經,但我們的思想無法專注,無法明白上帝的話,即或明白也行不出來。我們對人講耶穌也沒有什麼立即的成效或看到明顯的改變。對人的種種問題,我們也沒有答案。我們的婚姻和家庭生活似乎也沒有立即看得見的變化。
這就是加拉太書5章所說的聖靈與情慾的爭戰- 基督徒成聖所必經的過程。成聖就是在上帝的聖潔裡成長。「你們要完全,因為我是完全的。」
基督徒的成聖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 分別為聖,地位的改變(Positional)
· 成聖漸進的過程(Transformational)
· 效法基督,轉化成基督的樣式和形像(Conformational)。
稱義是上帝單方面主動的行動,而在成聖的過程中我們則是參與者(Participant)。利未記20:7-8很清楚勾畫出我們在成聖過程裡的角色。「所以你們要自潔成聖,因為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你們要謹守遵行我的律例,我是叫你們成聖的耶和華。」耶和華要求以色列人成聖自潔,因為是祂叫他們成聖。和稱義不一樣的地方是,在成聖的過程裡,上帝與我們同工。
新約也引用這段聖經說同樣的話(彼前1:14-16)來勸勉基督徒。每一個基督徒都必須朝這個方向來努力。(弗4:13-16)
稱義與成聖
我們必須清楚區分這兩者,但也不可將它們切開,以為我們可以選擇只要稱義,不要成聖。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它們是一對連體嬰。
· 稱義是立即的,一次性的(在信主的那一刻完成),而成聖則在信主那一刻開始,並且繼續到我們見主面時為止。
· 稱義是完全的,不需要成長,也不會改變。因為那是耶穌基督完全的義加在我身上。
· 成聖則是不完全的,在這一生中不會完成。成聖是成長、逐漸成熟的過程,藉著上帝的話語逐漸認識上帝的智慧。
· 在稱義中,我們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成聖則是上帝藉著我們來完成。上帝將成聖所需要的力量和幫助賜給我們。
· 稱義是我們在永恆裡與神的關係,這個關係不會改變,而成聖則是稱義在生活經驗中所顯明的證據。
· 成聖不是稱義的原因,但成聖是稱義所必然的結果。
我們要成長,也應該成長,因為我們為此蒙召,這是我們一生中不會停止的爭戰。那些殘留在我們身上的罪,和現今仍然與上帝為敵的世界,不斷在反對這個新生命的成長,並阻礙成長的方向和所有的努力。
在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個聖經所教導的信心生活之前,我們必須先對一些錯誤的教導提出批判。這些教導有些或許出於好意,卻灌輸給基督徒錯誤的信息,反而將人帶進黑暗裡去,阻絕了人接受正確福音的機會。
老問題,不同的答案
所有的基督徒都必須面對這個成長的掙扎(爭戰),這是無可避免的事,問題是我們該怎麼辦?從使徒時代開始,基督徒就在思想這些問題:基督徒如何成長,如何事奉主,如何面對肉體(這個世界)的引誘?不同的意見被提出來,不同的模型被建立,提供我們一些思考的方向和作法。
這裡我們要來檢視三種有問題的模型,它們是基督徒能夠真正成長的障礙。 檢視它們能夠幫助我們建立一個更合乎聖經原則的模型。這三種模型我稱它們為:
· 沒有膽識的恩典主義者(無需悔改的恩典主義)
· 屬靈升級者
· 迷惑人的神秘主義
1.沒有膽識的恩典主義者(被動的恩典主義者)
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弗2:8)。這告訴我們,救恩百分之一百是上帝的工作,和人的行為完全沒有關係。換言之,就是唯獨恩典。被動的恩典主義者在這點上沒有問題,但接下來就錯了。他們將唯獨恩典隔離出來,好像這是唯一的真理。如此一來他們就重新定義了恩典,以致帶來嚴重的危害。例如,他們堅決認為,要求罪人悔改是沒有道理的。他們說,非基督徒不能悔改,也無需悔改。要求罪人悔改就等於把救恩建立在自己的悔改行為上。他們說,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相信耶穌已經為他們的罪死了,相信耶穌是上帝。我們只要祈求上帝賜給我們永生,這樣人就必得救。他們說,我們不需要強調遵行上帝的旨意。遵行上帝的旨意是很好的事,但不是必要的。他們甚至說,只要你相信耶穌,你還可以是無神的基督徒,佛教的基督徒。。。都得救了。
他們說,把行為和順服加在信主的條件裡面,是否定了恩典。聖潔是好事,但不管作不作的到,都不重要,恩典會遮蓋一切的罪,我們不需要擔心,只要快快樂樂就好。這樣他們將稱義和成聖分割了。
這種詭異的論述通常包含一些真理的成分。沒有錯,我們得救完全是恩典,我們的行為沒有一點功勞。我們傳的是基督,不是道德操守。我們不能告訴人,你要作這作那才能得救。如果人人都可以達到上帝的標準,那麼我們還需要耶穌嗎?
到這裡為止,他們所說的是正確的。那麼他們的錯誤在哪裡?我們必須分辨這兩個立場:行為是得救的要件,或行為是得救的結果。前者是異端,後者是聖經的真理。但是GG卻把兩者都否定了。他們否定聖潔的成長,否定遵行主的命令是得救的人所必然結出的果子。這樣,一個人可以繼續生活在地獄(罪中)裡,將來卻仍然可以上天堂。這不是很奇怪的事嗎?
這種曲解聖經的教導必然帶來災難性的結果。它讓很多人抓住虛假的應許和希望,讓沒有真正重生的人,以為藉著一些禱告或錯誤的教義就得到進入天堂的門票。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但不是因著我自己宣稱的信心(雅各書2:14)。聖經所說的信心必然產生對主耶穌基督的順服。
基督是我們的主
主(kurios)的意思就是對生命握有主權的人。耶穌不單是我們的上帝,祂是我們生命的主。我們不可將這兩個稱呼分開。路加福音6:46,耶穌說,「你們怎麼稱呼我主阿主阿,卻不遵我的話行呢?」
我們領受的恩典
他們其實不是高舉恩典,而是把恩典矮化了。請聽保羅在提多書2:11-14告訴我們「恩典」真正的意義。恩典難道不管我們是否繼續活在罪中?恩典難道不管我們是否遵行上帝的旨意?絕對不是。保羅告訴我們,上帝的恩典是活潑而有功效,帶來超自然轉化的能力。一個被上帝恩典摸著的人一定不可能再和從前一樣。他是一個新造的人了。讓我們注意保羅的話:
· 恩典拯救我們,給我們新的生命和得救的信心,給我們耶穌基督的義。不只這些,恩典確定我們真正的得救,離開原來的地方。如果我們被發現還在原來的地方(世界觀沒有改變),那證明我們並沒有真正的得救。
· 恩典教導(管教)我們,
o 棄絕不義的事
o 在今生敬虔度日
o 從不法之事中悔改
o 熱心行善(弗2:10)
保羅自己就是一個(恩典的能力和果效)最好的例子(來4:16; 彼前5:12)。沒有一個領受上帝恩典的人,會仍然和過去一樣。恩典帶來轉化,恩典也激發行動。沒有改變 = 沒有恩典。如果不是這樣,我們無法對那麼多聖經裡的命令作出合理的解釋:約翰14:15, 15:14; 林前14:37; 帖前4:1-2; 約一5:3 等等。
上帝權能的恩典是白白的禮物,從他自己身上流出,將我們從罪的權勢裡釋放出來(稱義),也賜給我們活出他所喜悅的生命(成聖)。在我們成為「稱義恩典」的領受者後,我們更成為「成聖恩典」的參與者。如果後者沒有發生,那麼前者也就不曾發生過。
2.屬靈的升級者(強調屬靈有不同的層次)
他們說,你可以作某些事讓你立刻成為得勝(高層次)的基督徒,就像彼得領受了聖靈的洗後,從一個失敗的基督徒,變成得勝的基督徒,我們也可以像他一樣。這是一個人成為基督徒後必須有的經驗。他們說,一個人可能是真正的基督徒,卻沒有領受聖靈;或者說,你擁有聖靈,而聖靈卻沒有擁有你。除了得救之外,你必須擁有一個更重要的東西,否則你無法過得勝有力的基督徒生活。他們將基督徒分成「屬靈的」和「非屬靈的」不同層次。
他們用羅馬書6:13,19那個「獻上」來支持他們的理論。在原文裡,這個動詞是過去式(aorist),所以他們說,這是一次獻上]就是在你決志時,將自己獻上。很多的特會,退修會就是為了製造這個時機,要一次將人帶進完全屬靈的狀態去。
在這些特會中,他們會作一些象徵性的動作,例如呼召人來前面接受特別的禱告,施行捆綁魔鬼的法術,不斷的唱詩歌,說方言,還有很多詭異的行為。他們說,這是經歷聖靈的洗。在經歷這些之後,這些人就成為真正的基督徒了,或不再是屬肉體的基督徒了。這是屬靈的跳高大會,而他們靠著末位高人的加持就跳過去了。
他們當然也會引用一些聖經的根據。經過聖靈洗的人一定和過去不一樣了,彼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基督徒應該將自己獻給上帝,這是毫無疑問。那麼他們錯在哪裡呢?
首先我必須指出,聖經告訴我們基督徒只有一種,就是新約的百姓(耶利米31:34)。所有的基督徒都領受同樣屬靈的福氣(弗1:3),都被基督所充滿(歌羅西2:10)。聖經沒有告訴我們有不同層次的基督徒。在基督的身體裡,只有一種基督徒。
更清楚的說,聖靈的洗就是基督徒的定義(林前12:13),不是某些人特別的記號,而是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分別。施洗約翰說,「我用水給你們施洗,但有一位在我後來的,祂要用聖靈給你們施洗(馬可1:7-8)。」這兩種施洗的方式,定義了約翰和耶穌兩種不同的事工。這樣,所有受約翰施洗的人是水洗,而被基督洗的人,都是受了聖靈的洗,沒有分別。
約翰的預言在五旬節實現了。五旬節是一個歷史事件,正如耶穌的誕生一樣。我們無法複製耶穌的誕生,當然也無法複製五旬節事件。我們不必像東方的博士跑到伯利恆去找耶穌,也不必到耶路撒冷複製五旬節的事件。我們無需求聖靈的降臨,就像牧羊人沒有求耶穌誕生一樣。聖靈的降臨是耶穌復活升天所必然的結果。(耶穌說,我若不去,聖靈就不來。)
我們活在聖靈已經降臨的時代,所有的基督徒都受了聖靈的洗,因為你不可能得救了卻不在基督裡(羅8:1-2, 林前12:13)。羅馬書8:9很清楚的說,「人若沒有基督的靈,就不是屬基督的。」聖經沒有支持各種製造聖靈洗的說法(Baptism with/in/ of the Spirit)。
那麼羅馬書6:13,19節的「獻上」是什麼意思。還有那個「過去式」?事實是,這個「過去式」絕對不是「一次性」的意思,而是一個命令句 (aorist imperative)。就像說:just do it. (主禱文裡:Give us this day our daily bread) 保羅不是在說一個單一的決定 (a single crisis decision),而是述說一種生活方式(a way of life )
基督徒的生活不是在檢視一個盒子裡的東西,也不是打開一個電源,基督徒的生活是一件日常的事 (Rom. 6:4; 8:4; 13:13; 2 Cor. 5:7; Eph. 4:1; 5:15). 事實上,那是每天與聖靈同行 (Gal. 5:16, 25), 不是靠一次「屬靈的跳躍」就成功了。
聖經沒有給我們任何能夠使我們一躍登天,免除長久的試煉,患難,忍耐等等的教導。所有這樣的教導都違反耶穌(Luke 9:23–25; John 16:33) 和使徒們的教訓 (Rom. 8:18–25; 1 Thess. 3:3–4; 1 Peter 1:6–7; 3:14–17; 4:1, 12–19; 5:8–11).
我們所需要的不是一個否定成聖的過程,堅持不存在的速食麵,我們要作的是委身於一種生活,就是「因信心所作的功夫,因愛心所受的勞苦,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忍耐(帖前1:3)」,不管是出於身外或是出自內心。我們必須培育忍耐堅持的心志(來10:36),為此,我們必須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祂是我們學習忍耐最好的榜樣 (來12:1–3)。
我們不可仰望任何人形式上的經驗,而要單單帶着盼望和喜樂的心,堅定的仰望耶穌和他的國度。(來 12:13–15).
雖然上述兩種錯誤的教導有極大的差異,它們卻有一個公約數。兩者都同樣誤解了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恩典。前者認為基督的工作只是讓我們改變一個身份,卻對生命本質的轉化沒有果效。後者則不明白,當我們成為基督徒時,我們就擁有了所有上帝在基督裡所賜給我們的福分 。兩種都使基督徒在無知和不信中被捆綁了。只有當我們的眼睛被打開,看見上帝在基督裡豐盛的恩典時,它們的鎖鏈才被脫落
3.迷惑人的神秘主義者
他們說,我們不要靠自己的力量活(活的很辛苦),應該放手讓上帝工作(Let go and let God),讓耶穌完全掌管生活裡的每一步驟。如果沒有清楚主的心意,我們一步也不敢動。我們必須讓自己完全融入基督的旨意裡。乍聽之下很有道理,不是嗎?
聽聽提倡者慕安得烈(Andrew Murray)怎麼說。
「所有信徒自己作的事都帶著罪性。他必須完全停止自己的工作,單單等候上帝在他身上動工...一個人將自己獻給上帝,委身成為被動的器皿,上帝神就按照比例將他塑造成主動的器皿,完全依靠祂的大能。你必須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的無知和無能,上帝就樂意賜給你聖靈的教導。惟願你打開耳朵,你的心思順服,在安靜中預備你的心,等候上帝親自對你說話,祂就必將祂的奧秘指示你。而首要的奧秘之一就是對真理更深入的洞悉,特別是當你一無所有,無助的降服在神面前,你的靈魂沉默安靜的尋求捕捉從祂的愛中所吐露的微聲,那是你在繁忙的生活和自己各樣的雜念和工作中所聽不見的教導。我們總是想用自己的計劃和努力來行上帝的旨意,得到在基督裡的福氣,但這些都注定失敗。上帝的工作常因我們的干擾而受到攔阻,只有在我們停止自己的工作時,上帝的工作才能完美順暢的運行。」
慕安得烈的書影響很多很多基督徒,從他那裡得到很多在聖經裡(或是在講道中)得不到的秘訣 - 他們必須停止努力,要把自己完全破碎拋棄,就是一無所是(To be nothing)。 很多屬靈飢渴,或是在屬靈爭戰中憂傷的人從他的書裡得到安慰解脫。他們深信自己已經找到了答案,卻不知其實是被另一道的圍牆層層包圍住,直到完全無法動彈。
慕安得烈使用極富麗的詞藻,既屬靈又神秘,很容易打動人的內心。誰不希望達到他那種屬靈的深度,而自己又不用那麼努力的去奮鬥、掙扎、爭戰。。。而失敗?誰不希望有他這種與耶穌親密而榮耀的靈交,常常有聖靈在耳朵旁輕微的聲音對你說話,告訴你一些秘訣?誰不想讓耶穌來代替你作所有的事,這樣我們就永遠不會失敗,自己卻不必擔負任何責任,而總是有基督的香氣?這個世界不需要更多的我,而是更多的基督。
為什麼慕安得烈的教導這麼吸引人?因為它不是完全沒有真理。基督徒總是渴望和上帝有親密的交通,耶穌也要我們常在祂裡面。沒有一樣東西比上帝的生命和旨意更好。我們肉體的情慾總是把我們拉到錯誤的方向,我們萬不可順從肉體的情慾。這些都是聖經很清楚的教導。
但我必須警告你並且勸你回頭,這是何等危險,甚至會使人癱瘓的教導。這個“let go and let God” 是聖經的原則嗎?請你記住,我們檢視一個教導的原則不是它聽起來有多棒,多麼深沉,讓人覺得很有道理。不,我們的標準是聖經。
有一節聖經立刻閃入我的腦裡。耶穌說,「你們要努力進窄門。。。很多人要進去,卻是不能(路13:24)。」「努力」這個字的希臘原文,意思是agonize。就像一個運動員在比賽場上用盡全力與對手競爭。(林前9:25)(歌羅西1:29; 提後4:7, 來12:1)
這是什麼意思?我們如何進入窄門?答案是,我們必須聽基督的話(路8:5)。但不只是聽,也不只是一開始就充滿喜悅(8:6),而是要將它放進心裡(8:8),並且因這話而帶來悔改(路13:3,5)。首先這個道感動我們相信耶穌基督,知道除祂之外別無拯救。我們被呼召來:聽,持守,悔改,相信,來,進入。耶穌沒有這樣說:「獻上,倒空自己,進入神聖的靜默,被動的等候上帝將你帶進那條窄路。」 不,耶穌說,你們要努力。。。進窄門!
但我們不是死在罪中的人嗎?死人怎能聽,悔改,相信...呢?這正是福音的功效,上帝將死在罪中的人叫醒,賜給他新的生命,使他能聽,並且相信。拉撒路已經死了四天,身體都開始腐爛發出臭味。耶穌站在墓的外面命令他走出來。這正是拉撒路自己無法做的事。這不是一個荒謬的命令嗎?然而正是這個使生命復活的主賜給拉撒路聽和回應的能力。拉撒路就回應主的話走出來了。
耶穌命令拉撒路作他所不能作的,然後給他行走的能力。耶穌發出一個不可能的指令,也使人無法抗拒這個指令:一個活的人怎能待在墓裡?
如果耶穌對拉撒路說:拉撒路不要動,什麼都不要做,你是沒有能力行走的人,你要等我拉你出來。這將是何等的荒謬,不是嗎?
如果死人拉撒路聽到耶穌的話就要服從,我們的情形不也是一樣嗎?當我們還死在罪中時,主呼召我們,並且賜給我們新的生命。現在我們是活過來的人,向著罪我們是死的人。我們有在基督裡全新的生命,主還需要對我們作什麼更多的呼召和命令嗎?在基督裡我們已經活過來,我們是與主聯合的人。主叫我們現在能做過去所不能做的,何況有聖靈住在我們裡面,產生上帝所喜悅的義(羅8:4-10, 腓2:13)。
我們能在聖經裡聽到上帝的聲音是因為祂給我們聽的能力。(Deut. 29:4; Prov. 20:12; John 6:44–45, 65; Rom. 10:17) 我們既然能聽就有回應的義務,而不是試探上帝,等候更多的指示,卻不行動。耶穌不可能叫死人服從命令,卻叫活人不作任何事。
上帝要基督徒起來行動,做,回應祂的命令。新約聖經到處充滿給基督徒起來行動的指令。這些都顯示,沒有所謂“let go and let God”這樣的教導,而是「持定真理,努力行動。」這些命令都是對基督徒說的,不是對聖靈說的。
“ Let go”不僅不合聖經,也不合理。想一想,如果問題在基督徒身上,我們要停止行動,甚至停止作基督徒,let go and let God。 但這只是把障礙移開,並不是移除。我們把手從該做的事拿開,把它交給耶穌。如果真是這樣,我們不禁要問,如果這是耶穌自己要做的事,那麼祂早就做了。
“Let go and let God”說好聽是將主權交給上帝,但實際上仍然是我自己在作主。把焦點從重生(一個有聖靈內住的兒女,藉著恩典,以信心順服上帝的旨意)轉移到一種神秘的自我獻上的權利(這不是聖經的教導)。
這種教導並非真正將眼睛從自己身上轉到基督和祂的話上面。相反的,它要我們在自己裡面,而不是在聖經裡來尋找基督,為的是希望在一種靜默的狀態中聽到祂微小的聲音。我不是在「尋求上頭的事,那裡有基督坐在上帝的右邊(西3:1)」;我也不是藉著使徒的教訓在享受與神的靈交(約一1:1-3);我也不是憑著信心順服基督的話,在祂的愛中以兒女的身份享受上帝的愛(約15:9-10)。相反的,我在尋求一種自己裡面的神秘經驗,而不是以基督為中心,因信起而行的屬靈生命。 不作任何事,其實就是在作事,作錯誤的事。
這種所謂「更深的生命」的教導其實並不深,只是看起來深而已,因為太渾濁了,所以看不到底部。更嚴重的問題是,它有效的把十字架丟在一邊。
偏離了十字架的主軸
一個要過正常的基督徒生活的人,必須認清十字架的意義和它跟自己的關係。保羅說,「我斷不以別的誇口,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對保羅來說,十字架是已完成的事件,歷史的事實。十字架不是神秘的東西,好像一個可以讓我基督徒生命達到更高一層的東西。十字架是一個歷史事件,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憑信心生活。十字架是我生命的分水嶺,之前我是一個活在罪中的人,在上帝面前是一個已死的人,但現在,對罪來說,我是死的,但向著上帝我是活的(羅6:10-11)。我們將自己連同自己的罪與基督一起釘在十字架上。現在我不可也不能繼續活在罪的權勢之下。
沒有錯,基督徒仍然掙扎,但因十字架的緣故,他現在乃是在基督裡向著上帝活。十字架是基督徒的一切,它是上帝拯救的大能 (1 Cor. 1:18), 它是我們能夠和上帝和好的原因 (Eph. 2:16), 那是我們罪得赦免,罪一次被對付 (Col. 2:14; 1 Peter 2:24); 從罪的捆綁中被釋放出來的憑據。
我們現在從十字架所得的益處,不是憑著眼見,乃是憑著信心獲得的。不是我們使十字架產生功效,是它本身的功效;也不是我們的信心使十字架成為真實,它本是真實的,是上帝使它成功。我們的回應是相信它,並且活在它所帶來的恩典之下。
因著十字架,向著罪,我們現在看自己是死的(羅6;11)。這就是十字架的功效。十字架不是神秘的問題,而是信心的問題。我們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主,是建立在相信十字架的功效是真實的基礎上。加拉太書5:24說,凡屬基督的人,是「已經」把肉體,連肉體的邪情私慾同釘在十字架上了。
我們不是幫助上帝使十字架發揮功效。我們乃是相信上帝和基督在十字架上已經完成的工作。這樣,基督徒生命的每一方面都被十字架來塑造(cruciform, cross-shaped)與帶領。我們不會藉著自我的經歷,所謂被動的獻上,絕對的降服(Passivity, yieldedness, and absolute surrender)去追求神秘的屬靈高峰。
但如今在基督裡我們是活的人,在上帝面前我們不再是死人或裝死。那麼羅馬書6章裡的「獻上(yield)」是什麼意思?這個英文字在很多人心中產生「降服,放棄控制權」的印象,但那不是保羅的意思。
保羅所用的希臘字paristanō 完全沒有被動的意涵,反而有主動獻上的意思,將某人(或某樣東西)獻在某人的面前。例如:
· 上帝將十二營的天軍「交給」耶穌處置,服事保護祂。(太26:53)
· 復活以後,耶穌將自己「顯明」給使徒看。(使1:3)
· 兵士將馬「交給」保羅騎(是23:24)
· 將你們的身體「獻上」當作活祭(羅12:1)
· 將教會「獻給」基督為新婦(弗5:27)
所以保羅的意思是,我們把自己交給上帝,作為事奉祂的器皿。我們要將我們的心,靈,手,腳帶來放在主的腳前。向祂宣誓效忠,就像一個士兵在他的長官面前宣誓效忠一樣。我們已經做好服從命令的準備。
也許神秘主義者會說,我們正是安靜等候上帝在耳朵旁對我們輕聲說神秘的話,正如慕安得烈所說的。但保羅完全沒有這個意思,聖經也沒有一個地方有這樣的教導。如果我們仔細讀羅馬書6:17-19,保羅勉勵基督徒要順服使徒的教訓和命令。上帝拯救我們之後,就將我們置於這些教訓之下。我們有很多工作要作,而遵行上帝的旨意和教訓是我們表達信祂和愛祂最主要的方式。這是聖經所說的「活潑的信心」。這種信心帶來順服,帶來遵從並執行命令。
當聖經說到「肉體( flesh)」時,它是什麼意思?
前面三種錯誤的教導都是被發明來對付「肉體」這個東西。所以我們有必要弄清楚聖經如何教導,也要看看聖經的教導如何被人扭曲。
聖經使用「肉體」這個字,有時候就是單純字面的意義,就是指肉(meat)。例如,吃肉(出29:32)。當它被用在人身上時,它就是指人的身體(body)。耶穌復活後對門徒說,魂不會有「肉和骨頭」(路24:39)。
但在有些經文裡,「肉體」這個字卻代表別的意思。保羅說,過去我們活在「肉體」時,罪...在我們裡面發動(羅7:5)。注意保羅這裡所說的「過去」。什麼叫作「過去的肉體」?還有,保羅說,「在我裡頭,就是在我的肉體之中,沒有良善(羅7:18)。」為什麼說肉體沒有良善呢?上帝不是稱祂所造的人「甚好」嗎?還有,當約翰說:「肉體的情慾不是從父來的(約一2:16)」時,他指的是什麼?難道肚子餓了想吃東西也是罪嗎?婚姻裡的性關係也是罪嗎?果真如此,我們該怎麼辦?躲到修道院嗎?還是想盡辦法苦待己身,如中古世紀的憎侶?
其實在聖經裡,flesh(basar, sarx)這個字至少有四種用法:
1. 按照字面的意思(創2 :21),就是指身體上的肉,不管是人的還是動物的肉。
2. 指人性(human nature),有血肉的人。(民16:22,太24:22),大衛說,人(flesh)能對我怎樣?(詩篇56:4)
3. 指人性軟弱的部分(道德的,靈性的,肉體的),是人類墮落之後所產生的。詩篇 78:39: 「祂想到他們不過是血氣」,馬太福音26:41,「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還有約翰福音 6:63,「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
4. 指被罪所玷污的人性(flesh 相對於 spirit)。屬「肉體」的人不能看見(進入)上帝的國(約翰福音3:6)。這也是保羅書信裡最常用的意思。
因此,我們必須在這個字所在的段落(context) 來決定它的意思。例如,約翰福音1:14說 「道成為肉身」 時,這個肉身就不是指人的罪性,否則就是異端了。但上面第四層的意義是保羅書信裡最常用的意思。在這層意義裡:
1. 肉體指的是我們在基督之外時的情況(弗2:2, 羅7:5)
2. 肉體是邪惡的(羅7:18)
3. 肉體痛恨上帝和祂的律法 (Rom. 8:4–6; Gal. 5:17–21).
4. 屬肉體的不能得贖,必須被釘死。 (Gal. 5:24).
5. 只有上帝能夠將我們從肉體的咒詛裡釋放出來(羅7:24)
6. 上帝在基督裡救贖的恩典將我們從肉體作王的領域裡釋放出來
a. 很多人在這裡搞錯了,以為基督徒可以分為兩種:屬肉體的和屬靈的(Carnal Christian and spiritual Christian),好像一個人可以在這兩種基督徒之間變來變去。
b. 保羅的意思是,過去我們是屬肉體的,如今是屬靈的。屬肉體不是一個選項。
c. 就像魚只有一種,沒有屬陸地上的魚。任何屬肉體的人都不是基督徒。屬肉體的人不能得上帝的喜悅。沒有基督耶穌之靈的人,都不是屬上帝的(羅8:8-9)。
7. 雖然我們已經不再被肉體轄制,但我們這一生仍然繼續和肉體爭戰。(羅7:14-25)
a. 稱義,成聖,和肉體的爭戰,依靠聖靈而活是基督徒(不管是資淺或資深)一生的四個層面。衡量基督徒成長的要素是:認識基督,認識自己的敗壞,認識寶貴十字架的救恩。
b. 保羅在講肉體的爭戰時,都是用現在式,表示這是我們一生持續的努力。
c. 當我們重生時,我們的肉體(身體)並沒有離開我們。我們不是被換一個身體,而是被一個超越的力量所掌管,確定我們不再受罪的慾望和撒旦的權勢所轄制。那是什麼樣的力量呢?
8. 唯一能夠對付肉體的力量就是聖靈( The Only Counter to the Flesh Is the Holy Spirit)
a. 不是我們的意志,不是遵守更多的規則,不是心理治療,不是更多的操練。事實上這些東西只能滿足我們的肉體(產生驕傲),卻不能真正改變我們。
b. 不論我們如何逃避它(例如:修道院),肉體總是跟著我們。社會改造運動也無法改造我們的肉體。把所有的電視和雜誌都拿掉也無法治癒我們內心的問題。我們最大的敵人是在我們自己裡面。「肉體」不能用世界上任何方法驅走,只要我們還在這個世界,我們就有這個東西(林後5:6)。
c. 對付肉體唯一的藥方就是福音。而福音所帶來最大的福氣就是聖靈的內住。那是我們抵擋「肉體」最有效可靠的力量(加5:16-17)。聖靈將十字架的功效施行在我們肉體上(加5:24),從而在我們裡面生出聖靈的果子(加5:22-23)。
d. 一個活著的基督徒是一個爭戰的人。(逆流而上的鱒魚vs. 隨波而下的死魚)
e. 與肉體情慾的爭戰代表聖靈住在我們裡面,祂正在改造我們的心思意念,逐漸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2 Cor. 3:18)。
f. 聖靈叫我們厭惡自己身上的老我,在我們失敗時叫我們憂傷嘆息,它命令我們奔向十字架,帶領我們悔改,用十字架的力量拉我們重新站起來,充滿我們心中對基督再臨和最後得贖的盼望 (Rom. 7:24)。
9. 這個爭戰只有在基督榮耀顯現時(我們榮耀見主面時)才會停止。
有關聖靈的事
聖經很清楚描述聖靈在新約裡獨特而重要的工作,祂是上帝所賜的禮物(The Gift of the Spirit),是福音的一部分。
· 聖靈是上帝所賜真實而榮耀的禮物,是基督藉著祂在十字架上的受苦所為我們得來的。聖靈住在我們裡面工作,印證我們真是上帝的兒子。這是新約所顯明的真理。
· 耶穌必須離開,然後差遣聖靈來進入我們裡面。
十字架與聖靈
為什麼十字架在聖靈新的事工上如此重要?因為新約是藉由十字架啟動,而聖靈是按照新約的應許所賜給基督徒最奇妙的福氣。 (Ezek. 36:27)
上帝的計劃裡有一些必然接連發生的事件。在聖靈來到之前,基督必須先在十字架上為百姓的罪流血受死,也必須從墳墓裡復活。 (Luke 24:44–47).
讓我們再次觀察這個次序:耶穌的生,死,復活,升天坐在父的右邊,領受所應許新約的聖靈,然後將祂賜給祂的教會。 (Acts 2:22–32).
舊約裡的聖靈
雖然上帝的啟示是多方而漸進 (Heb. 1:1–2), 所有的啟示其實都在述說一個真理的本體。借用19世紀神學家B. B. Warfield的話,在基督的光出現以前,舊約的房間容許比較昏暗,但是所有的家具是齊全的。既然三位一體是永恆的真理,我們不用因在舊約裡找到這個真理(或許只是影子)而感到訝異。
事實是,聖靈散佈在在舊約裡的工作是選擇性的。
· 聖靈降臨在不同的士師身上 (Judg. 3:10; 6:34; 11:29; 13:25; 14:6,19; 15:14), 給他們能力能夠執行上帝對以色列的目的。
· 聖靈也在一些特殊的事上幫助以色列王 (1 Sam. 16:13), 也將智慧賜給建造會慕的人 (Exod. 31:3; 35:31)。
· 聖靈也降臨在先知身上 (1 Sam. 10:6, 10; 11:6; 19:20, 23; Num. 24:2; Ezek. 11:24), 使他們聽見上帝的話,並且無誤的傳達給以色列民。
· 民數記 11 章是一段有關聖靈工作很特別的經文。
· 聖靈降臨在彌賽亞身上。和士師及以色列王的情形不一樣的是,祂不是來了就走,而是永遠的與祂同在。 (賽42:1).
· 聖靈自己膏了彌賽亞,使之行使醫治和復原的工作 (Isa. 61:1; Luke 4:18; Acts 10:38).
· 事實上,聖靈要澆灌所有彌賽亞的百姓(不只是特定的人)是彌賽亞時代來臨的記號 (Isa. 44:3; Ezek. 39:29; Joel 2:28–29; Zech. 12:10). 聖靈的同在和工作就是新約時代特殊的記號 (Ezek. 36:26)。
這樣我們看見了,從前摩西所盼望的事,在彌賽亞和祂的新約裡面都要成為事實。在舊約裡只是選擇性的點狀分佈在某些人的身上,現在則全面性的賜給所有彌賽亞的百姓。聖靈澆灌在他們身上,並且住在他們裡面。
新約聖靈的降臨
· 正如舊約所預言,福音書一開始即不斷讓我們看見耶穌的身上和祂的工作都顯明了聖靈的同在。
· 正如所預言的,現在所有的信徒也都領了聖靈的洗,沒有例外(1 Cor. 12:13),並且有聖靈的內住 (John 14:17; Rom. 8:9), 也有聖靈的印記 (Eph. 4:30)。換言之,沒有經過聖靈洗的人就不是基督徒了。
· 在亞當裡,聖靈離開了我們。我們死在罪中,遠離我們所恨的上帝 (Eph. 2:12)。
· 但是藉著福音,聖靈進入上帝所揀選的人身上。聖靈讓我們看見自己的罪,需要上帝和基督的拯救。福音不再是令人生厭且和自己無關的東西 (John 16:8–11)。我們開始憂心我們自己從前不關心的事 –就是上帝,永生和審判等等。現在我們反而被從前所逃避的事所吸引。
· 聖靈是這些改變的原因!我們被祂重生了。 (John 3:3–8).
· 雖然我們可能沒有感覺到這件事的發生,但在我們相信而悔改的那一刻,我們就被聖靈洗過而進入基督屬靈的身體裡了 (1 Cor. 12:13)。這不是指水洗說的。
· 不論我們是否有感受到,這個洗的確是一個客觀的事實,和我們主觀的經驗無關。
· 藉著聖靈的工作,我們成為在基督裡的人,有聖靈上帝永遠的印記 (Eph. 4:30)。聖靈永遠的內住,將我們的身體轉化為上帝的殿 (1 Cor. 6:19),並將上帝的愛澆灌在每一個基督徒的心中 (Rom. 5:5),使我們脫離了罪和死亡的律 (Rom. 8:2)。
· 如今聖靈將上帝的義賜給我們 (Rom. 8:4) ,治死我們肉身的罪行 (Rom. 8:13) ,引導我們從心裡順服上帝的話 (Rom. 8:14)。然而聖靈和情慾相爭 (Gal. 5:17)。但是上帝要我們在祂的大能下生活,不被情慾世界所勝 (Gal. 5:16)。這樣我們就漸漸結出聖靈的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 (Gal. 5:22–23)。聖靈更賜給每一個基督徒都有至少一樣的恩賜,在教會裡服事上帝和其他的弟兄姐妹 (1 Cor. 12:4, 7)。聖靈驅使我們作上帝所喜悅的敬拜和各樣的服事 (Phil. 3:3),獻上愛裡的勞苦 (Col. 1:8),建立教會美好的團契生活 (2 Cor. 13:14)。基督徒的生命就是聖靈充滿的生命 (Eph. 5:18)。這種生命必定出自內心,以上帝為中心,充滿愛和感恩,並有豐富教義內涵的敬拜 (Eph. 5:19–20),也必定順服上帝在他們生命中所設立的權柄 (Eph. 5:21–6:8)。聖靈也為我們作正確的禱告(不是在我們裡面,和我們一起,或藉著我們) (Rom. 8:26)。祂領我們藉著基督來到上帝的面前 (Eph. 2:18)。當我們領受上帝話語時,我們就領受了聖靈的工作。上帝的話本是聖靈所默示的 (1 Cor. 2:13; 1 Peter 1:11–12; 2 Peter 1:21)。這樣聖靈繼續對我們說話,乃是藉著舊約 (Heb. 3:7ff.),和新約使徒的話。 (John 16:12–14; 1 Cor. 14:37; 2 Peter 3:2).
· 上帝的話是我們屬靈爭戰的武器 (Eph. 6:17)。當我們與基督同行並且為祂受苦時,聖靈的恩惠和榮耀就降臨在我們身上 (1 Peter 4:14)。
信徒個人和聖靈
在這些真理的基礎上,我們該作什麼,期待什麼?我的建議是:感謝,信靠,設定目標,努力(勞苦)。
· 第一,我們必須感謝上帝藉著聖靈在我們身上全面和超乎尋常的工作,將耶穌所完成豐盛的救恩和一切的好處施行在我們身上。我們得到這一切貴重的禮物理當以感謝回應。
· 第二,我們應該信靠(不是尋求)上帝在聖靈裡所已經賜給我們的恩惠。 早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為聖靈的內住和終日的帶領感謝上帝。打開聖經,相信聖靈要藉著它對你說話。那是對抗敵人謊言唯一的方法。以基督為中心的人就是有聖靈充滿,過著喜樂和聖潔生活的人。
“聖靈充滿”不是“聖靈的洗(或聖靈的賜下)”。後者乃發生在悔改信主的時候,也是成為基督徒的條件和定義 (1 Cor. 6:19; 12:13)。聖經從來沒有要求基督徒去追求聖靈的洗。 “聖靈充滿”也不是一個絕對的字眼,好像如果不是飽滿就是乾渴。如果我是一個真正的基督徒,我就有聖靈的內住。就是這麼簡單 (Rom. 8:9)。我所需要的乃是要常常被聖靈所影響。“聖靈充滿”意謂聖靈是我的思想和情感最主要的影響者,完全影響我的所思,所愛和所作的事。
· 第三,我們必須把目標放在基督的榮耀上面,而不是聖靈本身。 為什麼?因為聖靈工作的焦點從來不在自己身上,而是耶穌基督(Zech. 12:10, John 15:26, 16:8-11, 14-15, 1 Cor. 12:3,1 Peter 1:10-11)。聖靈激動先知和使徒寫下關於耶穌的事。聖靈也激動教會歷代傑出的聖徒(奧古斯丁,路德,加爾文等),將耶穌基督和十字架的教義清楚的表述出來。聖靈更激動所有信徒的心,使我們相信耶穌,愛耶穌,也高舉耶穌。
· 第四,我們要在聖靈的能力之下努力勞苦。 聖潔的生活是基督徒首要的事 (cf. Gal. 5:22–25)。但我們必須記住這和第三點的關係:必須專注在耶穌身上。 我們不可以為基督徒生命的成長是我們自己的努力和操練。這種想法只會產生驕傲,沒有愛心,無生命,去耶穌的律法主義者。相反的,真實的基督徒成長是聖靈工作的果效所帶來的轉化。保羅告訴我們,他要我們定睛在主耶穌基督並十字架的榮耀上。這要如何作到?就是藉著傾聽和學習主的道,捨己並背起自己的十字架。這樣我們就要看見轉化的神蹟,一點一點逐漸效法基督的模樣。這是聖靈在基督徒身上的工作。腓立比書2:13說,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上帝(聖靈)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
總結
我們已經把注意力放在「什麼(what)」,「如何(how)」,和「為什麼(why)」上面,也討論了有關真理,觀念,如何明白,和面對世界等等題目。 人不是看門的狗或是拉車的馬,只知道應該作什麼是不夠的,我們需要理性的思考,需要正確的明白。
我們至少可以提出九個福音所延伸出來的真理。明白這些真理使我們能夠超越與「世界對話」時所存在的障礙,讓福音顯出它顛覆世界的功能與果效。
#1 上帝是至高無限的上帝
詩篇102:25-27,「你起初立了地的根基,天也是你手所造的。天地都要滅沒,你卻要長存;天地都要如外衣漸漸舊了,你要將天地如裡衣更換,天地就改變了。惟有你永不改變,你的年數沒有窮盡。」上帝是獨一的創造者,祂是自有永有的上帝,不需依靠任何東西而存在,祂是終極的存有。天地萬物則不同,是受造的,必須依靠造它的上帝而存在,它的存在也是暫時的。
耶穌基督昨日、今日、直到永遠都不改變 (Heb. 13:8)。為什麼這是顛覆世界的真理呢?
撒旦第一個謊言就是「如果把上帝挪開,人就可以成為終極的存有,不必依靠上帝。」蛇告訴夏娃,藉著所造之物(果子),人可以成為終極。這樣夏娃的眼睛就從造她的上帝轉而注意自己裡面的情慾和認知,定睛在那顆樹上的果子。她認定那顆果子可以使人有智慧,是人得到一切的鑰匙。夏娃完全被矇騙了,她就高舉這果子,超越上帝之上。亞當不是受騙,他是故意背叛上帝,越過了上帝給人所劃定的界限。
就在那一瞬間,整個受造的關係被全面移動了。垂直的關係被破壞了,只剩下橫向的關係。過去,亞當生活的中心是上帝和祂的旨意。上帝創造人,供應人一切所需,也給人工作的命令和生活的方向,祂是上帝。但是當亞當吃了那樹上的果子,他就將整個人類帶往一個完全相反的方向,叫我們的生命只有橫向的關係。生活的目的不再為了榮耀上帝,而是要取悅自己。上帝也不再是對錯的仲裁者,人要自己決定是非的標準。人的靈不再以上帝的同在為喜樂的事,他們就以追求受造之物來得到滿足,結局是絕望和滅亡。他們遠離了上帝,不再以敬畏祂為行事的動機,也不以祂的話語和命令為準則,人完全以自己為中心,不再有垂直的關係。這就是現今世界的情形。
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人為自己創造泡沫式的宗教,用「民意調查」來建立價值。人自身的快感、享受、自我成就、自我滿足...成為測驗幸福與否的標準。人為自己制定「真理」,吹噓說,人是萬物的衡量;人是終極的,上帝充其量不過是他的僕人。人不斷為自己編織一大堆的想像。
這樣,福音的真理對人的夢想正是當頭棒喝,它說,上帝才是絕對和終極的存有。這個真理提醒人內心原本知道的事 (Rom. 1:18):我們不是上帝,乃是受造的。人生最重要的事不是榮耀自己,乃是榮耀上帝,恢復與祂正確的關係 。這是顛覆世界的真理。
這個真理又如何摧毀人的罪所築起來的圍牆呢?今天很多教會為了討世人的歡心,就用種種包裝,說好聽的話,將真理隱藏起來,他們技術性的接受「橫向終極」,然後將福音重新包裝組合,為了滿足人的喜好。但福音的真理要摧毀這個圍牆,特別這個關於上帝創造的真理要喚醒沉睡的基督徒和教會,在思想上,在生活上,在每一方面重新塑造我們和上帝的關係。上帝的國近了,我們不可為了服事世人而參與這世界和撒旦的謊言,我們要努力將上帝的真理顯明出來。我們要告訴這世界的人,「看得見的東西是暫時的,看不見的才是永遠的 (2 Cor. 4:18) 。」「那只殺身體的,不要怕他,要怕那既殺身體又殺靈魂的 (Matt. 10:28)。」我們要告訴他們,「日期滿了,天國近了,當悔改相信福音 (Mark 1:15)。」上帝才是終極的,不是受造的東西,也不是人。垂直的關係才是主要的。這是我們要向世界傳達的真理。
#2 罪的深重和全面性,是人類的夢魘,一切問題的根源
我們必須認識自己,但我們所有認識的工具(思維,價值系統,判斷的能力)都已損壞到無法修補的地步, 人的心充滿詭詐無藥可救(耶利米書 17:9)。所有的資訊,所作的結論,都是錯誤而偏差,因為它們都經過我們被病毒侵襲,以致敗壞的心。我們的問題太嚴重了。 為什麼?原因在於一個普世性的因素:罪的夢魘。罪帶給整個世界各種麻煩和悲劇。
因為亞當的背約,背叛了上帝,罪就進入了世界,從此人類就陷在這個抵擋上帝,恨上帝的光景裡。罪影響也入侵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垂直與橫向的關係,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形像,甚至我們處理各種資訊的方式。
罪帶來死亡- 包括肉體,精神,靈魂和永恆四個方面,在我們和上帝之間豎立一個無法跨越的鴻溝。也許我們現在因上帝的普遍恩典而感受不到,但可以預期的是祂在永恆裡公義的審判。
罪不單是一種壞習慣,或是一些可以忽視的小毛病,罪是大舉入侵無孔不入的癌細胞。罪不是我們自己定義了算,而是上帝如何定義它,祂的宣告是最後的定案,人無法改變,無法用自己的想法隨意解釋它。
罪是人類最大的災難,超越所有其他問題,也是所有問題(疾病,戰爭,飢荒。。)的根源。罪是我們最大的敵人,然而我們對它束手無策,我們毫無解決的能力和辦法。
這個真理如何顛覆世界?
當牽連到上帝這個議題,人的本性很自然的把罪的問題淡化,甚至讓罪的觀念消失。一些後現代主義者甚至完全否定罪這個東西。然而他們仍然會對某些形式的暴力或是時下流行的「錯誤」,例如:沒有夠「綠」,表示他們的厭惡感。
但後現代主義者認為罪的觀念來自文化的決定或是個人自己的定義。你怎麼思想罪這個東西,它就是那樣,因為你自己就是上帝。世界就是這樣開始的。 (進化論認為人所謂的罪是進化的過程中,尚存在人裡面的獸性。)
這樣,罪不是被從字彙裡刪除,就是被用相對性的字眼重新定義。它可能被當作是不同的生活形態,或是表達自由所必須的字眼。罪有時也被認為是一種不好(沒有建設性)的習慣,可以用某種人為的program或藥物,或操練來治療。
人造的宗教就是人用來解決問題的一種辦法,但其本質還是以人為中心。但聖經有關罪的真理把罪放在它應有的位置。上帝是定義罪的一方,我們擁抱這個罪就帶來自己的滅亡。聖經的定義也糾正我們對罪表面零碎的認識。罪不是小事,也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們一切災禍和夢魘的源頭。罪摧毀個人和整個國家,沒完沒了。罪使人陷入一個沒有盼望而無助的情形。這是顛覆世界的真理。
這個真理如何摧毀圍困我們的障礙?
很多「傳道人」知道世人不喜歡聽上帝對罪的說法,然而為了出名,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他們說:先讓人進來,然後才告訴他們真理),他們把自己的嘴巴蒙起來,不對人講罪的道理,或把它淡化處理。但是當罪不再是可怕的東西時,十字架也就沒有意義了。對罪的論述變成是羅嗦的事。
#3 這個世界不是自我定義The World Is Not Self-Defining
這個世界不是自我形成的,物質既非永恆也非自我形成,所以沒有一樣東西能夠定義自己的意義和價值。為什麼?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是一位無限,有位格和全然智慧的上帝所造的。當上帝創造時,祂就定義了所造之物的界限和存在的目的。 我們被生在一個已經存在的世界裡,在來到這世界以前,所有世上的東西(整體或個體)已經被定義了。上帝使萬物各有其目的,Val Til說世界上只有創造的事實,沒有「自然」產生的事實。
為什麼說這是顛覆世界的真理?因為世界的人都以為,世上所有的東西都沒有與生俱來的意義,都必須由人來賦予它意義。但聖經的真理讓很多人(特別是科學家)受不了,因為如此一來,人就再也無法扮演上帝的角色了。
可憐的是,很多福音派的傳道人竟然向這世界抵擋神的哲學低頭,他們接受那些否認上帝真理的心理學家所制定的意義和方法,接受社會學者根據統計調查的結論,並且按照市場學以數字作為成功與否的依據。他們在這些「反上帝」的意義,方法和結果的上面貼上「上帝」的標籤,但骨子裡,他們所講的是心理學的東西,並且根據市場學來建立教會,將福音重新包裝,以符合社區的需要。
但是忠信的基督徒要提供極端不同的東西。我們拒絕說發自受造物裡面的話,而是從外面,從上頭而來粉碎一切謊言的言語。這個真理告訴我們,這位創造的上帝是萬物的主宰。我們要認識任何事物,明白它們的意義,必須從創造的上帝開始,不是從受造物本身。這個世界不能為自己制定任何意義和目的。我們必須告訴世人這個真理。
#4 人無法從世界裡得到生命的意義和滿足
自從人類墮落以來,罪不斷影響了物質世界(Gen. 3:17–18; Rom. 8:20–22),也影響了知性和靈性世界(Rom. 3:11, 18 [對照 Prov. 1:7; 9:10])。 為什麼世界變得一團糟?因為人把錯誤的東西放在中心的位置上。 如此一來,上帝原先創造的關係就完全被破壞了。 (進化論說,世界有問題是因為進化尚未完成。)
為什麼這是顛覆世界的真理?世人努力靠自己(靠買賣)要在今生得到滿足和生活的意義。就算有人不是以尋求物質上的滿足為人生的目標(例如:成就感,價值感和意義),那仍然是橫向的,也是人自我的選擇。但聖經的真理要告訴人,世上的東西無法滿足人的心,無法賦予人真正的意義和滿足。傳道書用「日光之下」來指這個橫向的追求,就是將上帝排除在中心的位置之外。所羅門將一個以人為中心來追求幸福人生的生命放在X-光下檢驗。他發現什麼?虛空的虛空。希伯來文「虛空」就是「一口氣,蒸汽」,指不重要,暫時,幻覺的意思。兩個虛空放在一起就是「全然的,絕對的」的虛空。所有「使人成為上帝」的計劃都要失敗,都是虛空的虛空。在這個墮落,與神斷絕關係的世界裡,生命是虛幻的,全然沒有意義。沒有一樣東西是永恆的,沒有任何東西能夠真正滿足人內心的需要。所羅門嘗試了所有的方法:財富、享樂、權力、成就、性...,但他發現這一切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得到這些以後,人仍然免不了一死,所留下來的東西都要歸給別人。
受造世界本身永遠都不是終極的目的,人無法在受造物「身上找到真正的意義和滿足,只有上帝才是終極的源頭,絕對的意義和目的。所以所羅門的結論是: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上帝,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因為人所作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上帝都必審問 (Eccl. 12:13–14)。」
我們的眼光必須越過這個世界,仰望那位將要審判世界的主,也就是那位創造世界的王,祂的國度不能被搖動,祂定要恢復祂的創造。這是顛覆世界的真理。這真理也同時對錯誤的福音派發出警告,他們扭曲福音的本質,接受世界的價值觀,將上帝當作「聖誕老人」,要將人自我認定的好東西在今生賜給人。
但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對這種「福音」是一當頭棒喝。耶穌說過,「人若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 (John 12:25)。」祂要我們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祂 (Matt. 16:24,Luke 9:23)。 你在十字架上作什麼?死。向什麼死?向世界死 (Gal. 6:14)。耶穌不是要我們在教會舉辦講習會,教人如何在世界裡找到意義。福音要我們轉向,背對世界,然後在三一上帝的關係裡找到喜樂,生命和真理,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是耶穌拯救我們的目的。
#5 我們的思想不能從墮落的世界開始
世界不應該是現在這個樣子,這不是上帝原來創造的樣子。疾病和災難都反映了罪所帶來的破壞。 當我們看到現今人的樣子,我們看到更壞的景象:破碎的關係,仇恨,還有種種的意識形態都不是上帝原來創造裡原有的東西。
這是顛覆世界的真理。這個世界定義「健康」為「正常的狀態」,而「正常的狀態」則是根據統計,意見調查,觀察人的行為等等方法所得到的結論。他們假設,如果大部分的人這樣作,這就是正常的。如果是正常的,那就是健康的。「是」等於「應該是」。這個立論有基本上的瑕疵。「正常」等於「健康」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人(世界)必須是原先「應該是」的樣子。但我們的問題是,我們並不知道原來是什麼樣子(也就是說,我們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這個世界現今的樣子不是原來「應該是」的樣子,這是聖經告訴我們的真理。
上帝原先藉著道所創造的世界是美好而和諧的,反映一個完全聖潔的上帝。上帝是整個宇宙的中心。然而罪入了世界,破壞了所有原先的關係。整個宇宙每一個層面都被罪所玷污。在上帝超越和永恆不變的標準下,人自以為正常的行為其實都是不正常的。如果我們不認清這個真理,我們就被世界的思想迷惑了,把世界認為正常的事當作正常了,也把世界認定的標準當作絕對的標準。我們不可忘記:基督徒不可附和,更不可擁抱世界錯誤的價值體系。我們必須被上帝的真理抓住,不可在真理上和世界妥協。我們的思想不能以這墮落的世界為出發點。
#6 我們的思想必須從上帝原來的設計,命定,復原,最終的目的為出發點
我們不能從人的現狀來獲取人生的目的,只能從上帝原先創造人的事實裡得到。上帝按照自己的形像造男造女,以有限的人來反映無限的上帝。他們要生養眾多,遍滿全地,為上帝治理這地。罪破壞了這個形像,而基督要在祂的新創造裡恢復它 (林後 5:17)。藉著信,基督重生了我們,並且逐漸恢復我們原有的樣式,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4:20), 這是一個持續成聖的過程。有一天,我們要完全(約壹 3:2)並永遠的(林前 15:49–54)具備這新的形像。我們必須被上帝的命令,新生命的事實,和永恆的盼望來引導我們今生的生活。也就是行事為人與蒙召的恩相稱。 (弗3:2)
這又是顛覆世界的真理。這個世界沒有一個「應該」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它的水平太低,也變來變去,完全不知道人本應該是怎樣的人,就像一個人看看鏡子裡的自己,聳聳肩就走開。他用自己來衡量自己,沒有權威,沒有標準,沒有根基。這個真理將蓋子掀開,曝露了上帝原先創造的本意和目的,而上帝和祂的話是這個目的的中心。耶穌基督給了我們做一個真人的模範,就是上帝原先創造時的本意。 這個真理顯明人不是進化而來的動物,而是上帝所造,也背負祂的形像卻墮落了的人。 這個真理呼召人藉著上帝在基督裡的恩典來恢復這原有的形象。
但是錯誤的福音派常常模糊了焦點,分不清聖潔和不聖潔,義和不義,得救和不得救。他們說「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的」,以此來安慰人。他們傳講軟性的福音,讓人覺得自己還不錯。他們以為這是憐憫人,其實是欺騙。耶穌的命令是:「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一樣 (太 5:48)。」這是基督徒的標準,就是要潔淨自己]敬畏上帝得以成聖 (林後 7:1,腓 3:14; 來 12:14)。上帝藉著耶穌基督拯救了我們,不是降低祂的標準來滿足我們的標準 ,而是滿足祂自己完全的標準,並且將基督所成的義賜給所有在基督裡的人 。不單這樣,上帝還按照既定的樣式給了我們一個新的本性,使我們能夠一步步的恢復上帝榮耀的聖潔。我們更知道有一天,當我們見主面時,就要得到一個榮耀純潔的身體。
直到那天來到,我們在地上生活絕對不可按照這墮落世界滅亡的標準,而必須按照來自天上的標準。 基督實現了亞當沒有實現的目標,而在基督裡我們要與祂一同治理世界。這是上帝原先創造的心意。我們的思想必須從上帝原來的設計,命定,復原,和最終的目的為出發點 。
#7 耶穌是人類整個歷史裡最核心的人物,最關鍵的事件,也是最重要的角色。
在前面我們說過。耶穌是創造的因,創造的媒介,創造的焦點,也是創造的目的。祂同時也是創造的王,供給者和掌管著。祂既是創造的旁觀者,也是參與者,是作者也是執行者,是律法的頒布者,也是審判者。祂是救主,也是定我們罪的人。因此我們要認識自己,必須從耶穌開始,我們要認識上帝也必須以祂為出發點。 從這裡(自己)到那裡(上帝)只有一條道路,就是耶穌。在基督耶穌裡,上帝已經對付了我們可怕的罪,也在基督裡為我們保全了那完全的義,使我們得以站立在祂面前。在基督裡,上帝也賜給我們(祂的百姓)一新的生命,新的本性和一個活潑的法則。唯有藉著耶穌,我們得以認識上帝 (太 11:25–30; 約 14:6)。
為什麼這是顛覆世界的真理?這個世界想盡辦法去忽略(否定)耶穌,有的將祂化身為神秘的人物。他們不願使用「主前(BC),主後(AD)」的字眼,就為自己創造了「公元前(BCE),公元後(CE)」的詞彙,雖然這只是換湯不換藥,仍然以耶穌的誕生為歷史的分界點。人們用盡各種污衊的稱呼(道德家,哲學家,聖人,嬉皮,革命家等等)加在耶穌身上,為了要操控他,套住祂。為了不嚇跑人,他們把福音的真理隱藏起來。但這個世界需要傾聽關於耶穌的真理,就是十字架和復活的信息,並要求罪人悔改的呼聲。基督教信仰和思想的中心就是耶穌,而基督徒生活的中心也是耶穌。如果我們不講耶穌基督的真理,把耶穌隱藏起來,那是最大的異端 。
#8 在基督裡和祂的十字架上,我們得到所有過敬虔生活的力量。
上帝的智慧何其難測,祂的踪跡何其難尋。在祂無限的智慧和知識裡,沒有一件我們所遇到的難題祂無法完全的解決。我們唯一所需要的是被從自己的罪,憂傷和愚蠢之中拯救出來。也因此,上帝在我們存在之前就已經計劃了救恩 (Eph. 1:4, 9, 10; 3:11)。上帝親自宣告也完成了這個救恩,使人沒有置啄的餘地。上帝又將這個恩典豐豐富富的賞給我們,甚至我們能夠悔改的信心也是祂藉著十字架上的耶穌賜給我們的。上帝在永恆的過去就將祂的愛設定在我們身上,將我們交給基督以致得救。在我們的一生當中,聖靈上帝叫我們知罪也明白福音的真理而悔改,並且重生了我們,以致稱義。藉著聖靈的內住,上帝與我們同在,並賜給我們成聖的能力,是我們從前未信主之前所無法想像的。換句話說,上帝在基督耶穌裡已經將一切過聖潔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完全賜給我們了 (Eph. l:3ff.; 2 Peter l:3ff.)。
為什麼這是顛覆世界的真理?這世界的人完全仰賴自己的聰明與能力,為自己制定千百種的計劃,規則,訓練,為了達到完全和巔峰,創造幸福與自我的滿足。然而不管人如何努力,卻永遠達不到這些目標。但聖經給世界的信息既是深沉的悲觀,又是榮耀的樂觀,只有藉著上帝獨一的恩典我們有希望恢復人原來受造的樣子,就是恢復上帝的形像。世界上的任何方法或努力都無法使人完全,甚至連改善一點點都不可。只有在基督裡我們能夠被充滿(Col. 2:10),因為上帝所積蓄的智慧和知識都藏在基督裡面 (Col. 2:3) 。 這是何等榮耀和盼望的信息,卻是世人所無法理解的。
我們不可因世人不喜歡聽這個信息,就製造柔軟的話來安慰他們,以為這樣他們會對上帝和基督(還有對自己)感覺好一點。然而一個把人的盼望從基督身上轉移到其他東西上面的信息,只會給世界帶來更大的咒詛。教會必須快快的從這樣的光景中悔改 (cf. Rev. 2:5; 3:15–19)。
#9 上帝在基督裡豐富無限的恩惠與供應驅使我們為祂的榮耀而堅持到底。
一個人加入軍隊,穿上制服,得到充足的訓練和良好的裝備,但也被置於一個指揮官之下。然後呢?他是否開始過一個自由自在,成天看電視,好像過去老百姓的生活? 絕對不是。所有的訓練和裝備都為了一個目標和目的。同樣,上帝在祂的計劃裡重生了我們也為了特定的目的。祂使我們成為屬於祂的人,也裝備我們 (Rom. 8:32)。祂將倉庫和天堂向我們敞開 (Eph. l:3ff.; Col. 2:10),向我們陳明祂的意念 (cf. John 15:15; Eph. 3:3–11; Col. 1:24–27),給我們所需要的訓練 (Matt. 28:18–20; Eph. 4:11–14; Heb. 13:7, 17),為了使我們參與祂的事工 (2 Tim. 3:15–17)。藉著基督的血所立的新約,上帝將祂的律法寫在我們心裡,將祂的靈加在我們身上,得著遵行律法所需的能力 (Ezek. 36:27)。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身上 (Rom. 5:5),使我們也能夠愛祂 (1 John 4:19),並遵守祂的命令 (John 14:15; 15:14; 1 John 5:3)。這些命令都是對我們說的,因為我們的老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已經對罪和律法死了,並與基督一同復活,有聖靈的內住。
為什麼這又是一個顛覆世界的真理呢?因為世界反對基督徒有這樣的生命。真正的問題是它恨我們的主,也就恨我們了 (John 15:18–19)。世界恨惡光,恨惡任何揭露罪的東西 (John 3:19–20)。凡與主同行的人都反映了基督的光 (Matt. 5:14; John 8:12; Eph. 5:8–14),而這光卻是世人所厭惡的 (2 Cor. 2:14–16)。 他們不喜歡這光,也就拒絕任何基督徒以福音為基礎的意見,特別是在公開的場合。 這都因為福音顛覆世界的本質
但令人驚訝的是,今天很多基督徒並沒有看到這個事實,甚至刻意避開這個福音的真理,模糊了上帝的聖潔,模糊了罪的可怕,模糊了上帝憤怒的審判,以致完全不清楚上帝在基督裡拯救罪人的恩典,不懂十字架的道裡。這樣的基督徒完全不懂作為基督徒真正的意義,以致生活行為和世人完全沒有分別。我們繼續榮耀自己的肉體,卻輕視聖靈的工作;忽略教義的根基(indicatives),只講求一些空泛的道德和教訓(imperatives);我們繞過上帝權能的話語,只談論一些虛無縹緲的言辭。我們的信仰真是一團糟,好像建造在沙灘上的房子,外表華麗卻沒有根基。
今天我們需要將眼睛裡的沙子擦去,將耳塞拿走,離開舒適的椅子,重新打開聖經。我們需要從上帝榮耀聖潔的光中來看見自己可憎的罪和所處的黑暗。 我們需要注目在耶穌基督榮美的身上,從十字架看見謙卑的本質。我們要追隨耶穌的腳踪,從空的墳墓直到上帝寶座的右邊。我們要看見榮耀的主將聖靈傾倒在所有兒女的身上,將一切屬靈的福氣賜給我們。我們必須為這一切感謝上帝,繼續在這個福音裡生活,繼續傳揚這個福音,就是這個顛覆世界的福音。約翰一書5:3-5說:「我們遵守上帝的誡命,這就是愛祂了,並且祂的誡命不是難守的,因為凡從上帝生的就勝過世界,使我們勝過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勝過世界的是誰呢?不是那信耶穌是上帝兒子的嗎。」「但我斷不以別的誇口,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因這十字架就我而論,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加拉太書6:14 )。」「那攪亂天下的,也到這裡來了 (Acts 17:6b)。」
後記
在結束之前,我還有一些會讓你訝異的話。雖然前面我們沒有引用這段經文,整個討論其實都被圈在這段神秘的經文裡,那就是哥林多前書15:1-11。(寫出來)
在這段經文裡,保羅列出他所傳的福音幾個重要的元素。事實上我們整個討論就是提供明白這段經文的線索和必要的世界觀。我挑戰兩種福音派的基督徒,他們某種程度都承認福音的重要性,也都自以為是明白福音的人。但他們之間有明顯的差別。
第一種人是,如果你要他們按照「聖經」來定義福音,為什麼福音拯救他們,他們可能會用「屬靈四律」,或一些傳統的公式來回答你。但是要他們明確指出聖經的根據,按照全本聖經的意思來表達福音是什麼,則是不可能的事。他們最熟悉的經節就是約翰福音3:16。這當然是一節了不起的經文,但如果我們把它從整本聖經分離出來,只會引起更多的問題。光這節聖經是不足以表達福音的內容。
對這類的基督徒,哥林多前書15章的這段話可以作為一個好的起點。但也是不夠。因為我要說的第二類基督徒也知道這段聖經。他們可能將這段經文裡的元素分離出來:基督為我們的罪死,被埋葬,第三天復活,顯給使徒看,信而得救。。。等等。你可以說他們已經到了福音殿堂的門口。這是好事。
問題是,他們把這些元素分離出來,並且告訴人這些個別的元素,要人同意。如果同意,就叫他們簽名決志,為他們禱告,然後宣告他們已經得救了,是百分百的基督徒了。
這有不對嗎?沒有,那可能是一個好的開始,卻是不夠的。我的意思是,(說好聽一點)我們的文化是反知的心態,(說難聽一點)我們已有的世界觀和明白這些經文所必要的世界觀相對立。這個世界有它自己對死,罪,復活,信,得救等等名詞的定義,有它自己對上帝和對人的想法。當我們用世界的定義來思想這段經文時,我們頻頻點頭稱是,實際上卻沒有一點救贖的作用。
因為這個世界的世界觀(眼鏡)和上帝的世界觀是彼此衝突的。
是什麼元素被忽略了?保羅說:照著聖經所說。「照聖經所說」就是整本聖經所給我們的世界觀,賦予福音語言正確的意義。
現代人也讀聖經,卻常常把意義搞錯了(dead wrong)。他把「人」看錯了,把「上帝」看錯了,把「基督」看錯了,把「罪」這個東西看錯了,把人「真正的需要」看錯了,把基督來到世上的原因看錯了,把基督所完成的工作看錯了,把信仰的本質看錯了,這樣,他就把「恩典」這個東西完全扭曲了。如此一來福音就失去它本來的意義,成了一個無法理解,空洞的,沒有生命的,當然就沒有能力的東西。
我們在前面所說的,不是來解釋保羅的這段經文,而是建立一個能夠真正明白這段經文意義的世界觀。我們談論上帝的創造,人的墮落,罪的問題和上帝救贖的計劃;我們談論耶穌基督這個人和祂的工作,就是祂的死與復活的意義;我們談論信心的本質,恩典的意義,還有這個救恩如何施行在信徒身上;我們談論各種“what”, “why”和“how”的問題。我們必須也只能從整本聖經來得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這是福音,是我們必須藉以得救的福音。我們必須靠著它來定義基督徒和教會。和初期的教會一樣,這是我們唯一可以顛覆世界的辦法,不是靠很多的節目,很多的技巧和包裝。
首先要問你自己(你自己的世界觀)是否被這個福音所顛覆。你是否真的擁抱這個耶穌基督,祂成為你生命唯一的盼望?你是否相信耶穌這個人和祂所說的話都是絕對真實的?你是否相信祂是唯一能夠滿足你,使你能夠站立在上帝面前唯一的中保,是你唯一的救主,沒有其他的東西你可以靠著得救?如果還不是,那麼這是你生命中最首要的事,在基督裡尋找上帝的救恩,按照上帝設立的辦法來與祂和好。
起次,你要問自己,這是不是你對人傳的福音?還是你把福音加水稀釋,或是裹上糖衣,為了迎合人的耳朵,或是把它東刪西減,不再是福音原來的樣子?如果是,那麼你要悔改,歸向正確的福音。
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羅馬書1;16)。我們需要恢復和上帝正確的關係,一個帶來真實,有能力和方向的關係。而耶穌基督的福音,按照聖經的世界觀來明白,就是這個關係的基礎,也是架構。這個以福音為中心的關係是真實的,是上帝在創世以前所計劃好的,而今在人類的歷史當中實現,為了拯救陷在罪中的人,都是為了上帝自己的榮耀。